祝福语 > 生日祝福大全 > 湘教版科学教案四篇

湘教版科学教案四篇

发表时间:2024-07-19

“愿你此后每一天,眼里是阳光,笑里是坦荡。生日快乐!”我们一般都不会忘记亲近人的人的生日,为了表达心中的诚意,我们一般会送上热烈的生日祝福语。有哪些生日祝福语很特别呢?小编收集并整理了“湘教版科学教案四篇”,欢迎您阅读和收藏,并分享给身边的朋友!

湘教版科学教案【篇1】

教学目标

过程与方法:

1、初步学会搭建几种桥梁。

2、能够收集有关桥梁的图片和资料。

知识与技能:

1、知道桥梁是由桥面和桥墩组成。

2、知道拱形桥、吊桥是承受力大而又结实的桥梁。

3、了解常见的桥的特点。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经历建桥梁的过程,体验造桥的艰辛与快乐。

2、意识到科学技术在桥梁中的作用。

教学重点

搭建三种类型的桥并比较桥的坚固程度。

教学难点:

建“瓜皮桥”

教学准备

1、有关搭建桥梁的材料、绳子、纸张、木棒、透明胶带等

2、有关各种桥梁的图片

教学过程

教学内容:

一、导入

1、读报导

2、这是一则关于什么的报道?(板写:桥梁)

3、你见过哪些桥梁?

二、桥梁分类

1、想了解更多的桥梁么?

2、分发桥梁的卡片

3、介绍你最喜欢的桥梁

4、给这些桥梁分类,说说标准

三、搭建桥梁并研究

1、我们来建自己的桥梁研究:

2、展示材料:

(1)观察,想一想,怎样建桥梁?

(2) 演示,搭建不同类型的桥梁

(3)归纳,把这三种不同的桥梁画下来。(指导画简图,认识桥墩、桥面等)

3、这三座桥梁中,那一座桥梁会是最牢固的?

4、讨论、预测、填写

关于桥梁的强度:

1、我们怎样来比较他们的牢固程度?

2、我们可以把重物放在桥梁的哪个部位呢?是最牢固的部位?还是最薄弱的环节?(讨论)

在图中,用向下的箭头表示出来。

3、我们今天是用瓶装清水来作为重物,测量桥梁的强度。(简单介绍矿泉水瓶子的容水的重量)

分组活动过程:

1、学生活动(约15分钟)

2、指导及时记录数据

3、汇报结果

四、总结分析研究结果

通过大家的测试,你对这几座桥怎样的评价?

1、最牢固的是哪一种桥?

2、简介斜拉桥:这是目前世界上最为先进的一种桥梁,省料,牢固。正在广泛地被世界各地应用。

五、总结研究过程

1、大家觉得今天研究了几种桥?一座种还是三种?

2、这三种桥有什么相同之处?板写:材料、跨度、宽度……

3、这些条件都不变的情况下,我们改变了其中的一个特点进行研究,这样的实验叫做对比实验。

4、控制好了相同的条件,另一个因素才有了可比性。

六、拓展

通过今天的活动,我们对桥梁有了不少新的认识,课后还想继续搭建和研究桥梁么?

古代劳动人民建了许多拱桥,那些石料是怎样搭建成拱形的呢?我们一起看书了解一下

1、为什么要夹纸片?

2、拱是怎样形成的?

3、你估计能承受多大的力量?

这些问题都可以用课后的时间自己研究一下

湘教版科学教案【篇2】

教材分析

从校园植物多种多样性的植物认识,拓展到对自然界植物多样性的认识。地球上植物种类繁多,教科书以学生熟悉的植物作为研究对象,通过分类活动,让学生进一步建立植物多样性的认识,并且领悟到分类是研究植物多样性的基本方法。课是生物领域的教学内容,是在三年级学习《植物》《植物的生长》以及五年级学习《生物与环境》的基础上进行本单元知识学习的。

认识植物多样性的目的,就是为了更好地保护地球上自然资源、保护地球环境,保护地球珍稀的生物。相信通过这课的研究学习,也是环保教育的很好契机,教育孩子友好的对待植物大家族中每一个成员。

学情分析

通过前两课的学习,学生了解了他们所熟悉的校园的植物种类。启动学生原有认知,再继续本课的学习,在让学生通过调查后学生又发现很多植物,三年级的时候学生已经研究过周围的植物,再加上多年来通过各种方式积累的对于植物的认识,他们的头脑中已经形成了许许多多有关植物的知识,但是这样种类繁多的植物到底如何表现为多种多样呢?学生并不清楚。因此学习本课时让学生以已知的植物为基础,让学生在分类活动的过程中感受植物的多种多样,从而建立生物多样性的认识,进一步让学生学会分类的方法,领会分类是学习科学的一种方法!

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 植物可以分为开花植物和不开花植物。

● 不开花植物包括蕨类、苔藓和藻类植物等。

过程与方法

● 知道分类是研究生物的基本方法。

● 用自己确定的标准给植物分类。

情感、态度、价值观

● 认识到植物是多种多样的。

● 能够欣赏并感受大自然因植物的多样而美丽

教学重点和难点

【教学重点】

知道分类是研究生物的基本方法。能用自己确定的标准给植物分类。

?教学难点】理解植物是多种多样的。

教学过程【教学过程】

一、引入:

除了校园里的植物种类,我们还知道哪些常见的植物?生长在哪里?(学生自由发言,在公园,花卉市场等)

二、自主探究:

1、下面这些植物,你们认识吗?说说它们长在哪?有什么特点?幻灯片放映书中11种植物

2、让我们自己确定标准给以上这些植物分一分类

(意图:让学生知道根据不同的标准可以将植物分开花植物和不开花植物,常绿植物和落叶植物,水生植物和陆生植物,木本植物和草本植物等不同的类别,在这一类别中再确定新的标准还可以继续往下分,培养学生的分类能力。)

2、总结:通过共同探究,可把植物分为草本植物和木本植物,开花植物和不开花植物,水生植物和陆生植物,落叶植物和常绿植物等

3、观察开花植物:说说它们的身体是由哪几部分组成的?

(预设:开花植物身体分为:根、茎、叶、花、果、种子)

4、看书p76页,说说不开花植物有哪些

(预设:不开花植物有蕨类、藻类、苔藓类、菌类)

三、拓展活动

比一比哪一组认识的植物多,样式奇特。教师可以以组为单位组织竞赛活动:各组在规定的时间内写出知道的植物名称,比一比,看哪一组写的多?(意在渗透植物的多样性教育)

四、课外延伸:

找一找校园里常见植物中哪些是常绿植物,哪些是草本植物,哪些是开花植物,哪些是水生植物,哪些是不开花植物?

湘教版科学教案【篇3】

教学目标

过程与方法:

1、能够与小组同学一起,参与设计房子,会计算房子的用料。

2、能够与组内同学密切合作,建造房子。

知识与技能:

1、了解古代房子和现在房子的特点。

2、知道设计在建筑中的重要作用。

3、了解一些古今中外著名的建筑。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体会造房子的艰辛和快乐。

2、体会科学技术的发展满足了人们的物质生活和精神享受。

教学重点

设计并建造房子

教学难点:

设计房子

教学准备

1、有关建造房子的材料、绳子、纸张、木棒、透明胶带等

2、有关各种房子的图片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人们居住离不开房子,你知道房子有哪些不同的类型么?

2、欣赏一些不同类型的房子,说说它们都有哪些优点和不足。

3、如果让你来建造一幢房子,你会建成什么样子。板书:造房子。

二、学习新课

1、初步总结房子类型,看书上的图片,分析。

思考问题:古代房子和现代的房子有什么不同?

学生谈论,汇报

2、探究造房子的原理

(1)谈话:刚才我们比较出现代的房子在高度、功能等方面远远优于古代的房子,在建造的时候要考虑到哪些因素呢?

(2)学生谈论,罗列,汇报

(3)引导:根据已经学过的《折形状》和《搭支架》,怎样建造既省材料有牢固的房子,你们有些怎样的建议?

3、造房子活动

(1)我们造房子可以用的材料(提示:我们建造的是房屋模型,所选材料的可行性)

(2)分析材料

怎样把可用的材料变得更结实(结合《折形状》所学的知识)

怎样连接这种材料(结合《搭支架》所学的知识)

(3)分析书上的图,你从图上能学到什么经验?

学生讨论,汇报

4、动手操作

分小组自由搭建,教师巡视指导(提示:模型不宜过大)

5、评比,总结。

三、总结

总结全篇活动

欣赏各种建筑

湘教版科学教案【篇4】

教学目标

1.复习上期已学主要内容。

2.本学期的相关要求。

3.激发学生学习科学的兴趣。

教学准备

1.上期期末测试试卷。

2.课件:神秘的月球。

教学过程

1.新学期的问候

2.对转入的新生的关注

3.对学生进行分组,全班47人,分为8组,每组6人,一般情况以此小组为单位进行活动,特殊情况另行调整,在每次学习活动中会要对小组进行评价,老师都会做好记录,期末对表现优秀的小组和个人进行奖励。

4.复习上期已学主要内容。

教师讲解上期期末测试试卷。(试卷内容略)

5.学生自由翻阅新书。

6.简单介绍本学期的学习内容:本册教材以“生存和环境”为主题,以训练推理判断的逻辑思维能力为重点,编排了“生物与环境”、“营养与健康”、“地表变化的奥秘”、“能量”、“月球”5个主题单元和1个综合单元,一共有22课、61个活动。其中,“生命世界”有2个单元、7课书;“物质世界”有1个单元、5课书;“地球与宇宙”有2个单元、8课书。

7.播放课件:神秘的月球,激发学生学习科学的兴趣。

289a.coM小编推荐

科学教案


“喝一壶老酒,祝福老友,生日快乐,幸福生活总依旧。”每个人的生日都有着特殊的意味,在这天,各种热烈的生日祝福纷至沓来。您有寻找更好更有意义的生日祝福语吗?小编收集并整理了“科学教案”,相信能对大家有所帮助。

科学教案【篇1】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一粒种子在适宜的环境下能发育成一株植物,并结出许多种子;绿色开花植物通过种子繁衍后代;植物都有自己的生命周期,绿色开花植物一生中会经历种子萌发、幼苗期、营养生长期和开花结果期;植物的生长发育需要阳光、土壤、适宜的水分和温度。

过程与方法:用估算、制作统计图表等数学方法研究科学问题;通过整理观察记录,发现植物生长的规律;用适宜的方法陈述自己的观点。

情感态度价值观:体会生命的神奇,激发学生研究生命现象的兴趣;体会资源共享的快乐,提高合作意识;树立用证据表达观点的意识。

【教学重点】:

绿色开花植物一生中会经历种子萌发、幼苗期、营养生长期和开花结果期。

【教学难点】:

整理观察获得的信息,发现凤仙花生长的规律,

【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为每组学生准备一株硕果累累的凤仙花,一张大白纸;几张主要生长阶段的凤仙花照片。(学生准备)个人的观察日记或观察记录表。

【教学过程】:

一、谈话引入

1、师:经过几个月的种植活动,我们每个人都有很多收获。今天,整理我们观察获得的信息,开个成果展示会吧。

2、生:赞成。

二、我们收获了种子

1、师:统计一下,你观察的一株凤仙花大约收获了多少粒种子?

2、生:(对着自己的观察记录表)汇报。

3、师:引领学生用估算的方法进行统计。(通过统计活动,学生获得了一株植物结出的种子数,意在让学生通过数据真切感受“收获”,体会植物物种得以延续并壮大的原因。)

三、我们获得了植物生长变化的数据

1、师:引领学生把观察凤仙花植株高度的数据制作成折线图,通过分析折线图,了解凤仙花在哪段时间里生长最快。(见书P17页制作折线图的方法)

2、师:指导学生根据观察记录,掌握凤仙花从种子到结出新的种子的生命周期。

3、师:指导学生填写书上P17页上的表格。

4、师:引领学生掌握凤仙花的主要生长过程:种子、种子萌芽、幼苗、开花、结果。

5、师:引领学生了解植物的六种器官:根、茎、叶、花、果实、种子。

6、师:引领学生通过观察凤仙花的生长变化情况,了解植物生长发育需要阳光、土壤、适宜的水分和温度等条件。

7、师:根据单元起始课学生记录的植物生长变化的过程,组织学生自我评价,经历了这样的种植活动,对植物生长变化过程的认识有了哪些提升。

【作业布置】:

家庭作业:阅读“资料库”里《凤仙花》和《多种多样的茎》两篇。了解凤仙花的有关知识;了解“直立茎”、“缠绕茎”、“攀缘茎”、“匍匐茎”。

【板书设计】:

7.我们的大丰收

植物都有自己的生命周期

绿色开花植物一生中会经历种子萌发、幼苗期、营养生长期和开花结果期

植物的'生长发育需要阳光、土壤、适宜的水分和温度

科学教案【篇2】

科学探究目标:

1、能从实验现象出发,提出要研究的问题。能推测纸螺旋圈转动的原因。

2、能用模拟、对比实验的方法,通过观察、分析实验现象,归纳总结出风的成因。

情感态度目标:

愿意利用所学的热对流知识解释生活中的现象和问题。

科学知识目标:

1、能解释纸螺旋圈转动的原因。

2、能理解风的成因。

教学重点难点:指导学生探究风的成因。

教具学具准备

铁架台、蜡烛、火柴、细线、风的形成演示箱(纸风箱)、蚊香、湿毛巾、实验记录纸等

教学过程

一、从学生生活经验入手,导入新课。

1、谈话:同学们,你们知道什么是风吗?。(学生回答,借此来了解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经验)

2、同学们来看这样一个现象,当时是冬天,把教室门打开一条缝,将两条纸片分别站在门缝的底部和上部,你会发现什么?你能提出什么问题吗?(学生思考片刻,部分学生回答)

3、小结:同学们,一个小小的现象可以引我们想这么多,我觉得如果弄明白风是怎么形成的这个问题,其他问题你自己可能就会解决了。这一节课我们就来研究风是怎么形成的。(切入课题)

二、师生科学探究活动。

(一)首先进行活动一:观察上升的空气

1、下面我么来做一个有关的实验,叫做“纸螺旋圈转起来”,请同学们根据提示进行操作。(学生先了解教材提示,教师出示实验提示:①剪一个纸螺旋圈,圈中间系住一根线;②将线的另一端固定在铁架台上,调整好高度,使螺旋圈自然下垂;③点燃蜡烛,放在螺旋圈下面,观察有什么现象;④移走蜡烛,过一会儿再放回原处,观察螺旋圈会怎样。)

2、学生小组合作进行实验,观察研究。根据观察小组内推测纸螺旋圈转动可能与什么有关。

3、谈话:刚才很多小组已完成了这个实验,哪个小组能把你们小组的结果与同学们交流一下。(学生谈出热空气上升带动纸螺旋圈转动起来。)

4、谈话:现在我们再返回来,看看刚上课时的那个问题:门缝上部和底部的纸片为什么会有不一样的运动?(热空气上升,冷空气过来补充)

5、关于热空气上升的实例你还知道哪些?引导学生阅读科学在线,了解人们对热空气上升的利用等。(学生多种回答)

设计意图:

设计纸螺旋圈动起来的实验,主要是使学生的手、眼、脑充分参与进来,认识到以上物体的运动是由于热空气上升的缘故。

(二)接下来进行活动二:风的形成

1、谈话:我们接下来要做的是风的形成的模拟实验,需要用到纸风箱,请大家观察自己面前的纸风箱是怎样的。

2、在做实验之前,我们先来了解教材上的实验提示。(学生自读理解提示)教师强调三点:

①前后对比实验中,除了蜡烛燃烧和不燃烧之外,其他条件都应相同;

②实验过程中纸风箱要不透风;

③纸风箱易燃烧,实验中要小心。

3、学生小组合作进行实验,认真观察实验现象,期间学生小组之内可以用图画、文字进行实验现象的记录。

4、学生按照“我们是怎样做的”、“观察到什么现象、说明了什么”、“还有什么问题”汇报实验结果。师生梳理,重点弄明白以下几个问题:

a.实验中蚊香的烟流动的方向一样吗?为什么?

b.为什么点燃蜡烛后,在洞口附近有风?

5、(学生在汇报的基础上,展开讨论)在学生充分讨论分析的基础上,得出实验结论:空气受热后会上升,周围的冷空气会补充过来,从而形成风。

设计意图:

本环节意在给学生充分自主的空间,让他们亲历探究过程,自己得出风的成因的结论。

以上两活动的设计都是按照科学课程要面向全体学生、学生是学习的主体以及科学学习以探究为核心的基本理念来安排设计的。科学课程标准指出,自主、探究、合作是学生进行学习活动的三大手段。根据小学五年级学生的认知特点,以及小学科学学习的.特点,我这样安排设计了学习活动。另外,学生自主探究—合作交流—教师点拨,这也正好体现了课程标准所倡导的新的理念。

三、本课小结

谈话总结:通过本节课几个活动的学习,我们了解了风的形成的原因:(学生一块说)空气受热后会上升,周围的冷空气会补充过来,从而形成风。

四、拓展延伸

1、利用今天所学知识,解释暖气是怎样使室内的空气变热的?能用草图标出室内空气流动的方向。(小组讨论,部分学生谈一谈)

2、查阅有关资料,认识自然界中的风是怎样形成的?

3、举出更多生活中利用热空气上升的实例。

课后反思

在教学《风的形成》一课时,我首先从学生生活经验入手,在学生不知不觉中进入新课课堂,提炼学生问题,探索有关科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为生活服务。

1、快乐课堂,快乐学习,给学生一定的自主权

从课堂的引入到实验,再到课堂结束,我们都处在一种轻松的课堂气氛中。教师快乐地教,学生快乐地学,应该是素质教育提倡的境界,科学课堂要首先达到这种境界。

为了培养学生自主探究的能力,在实验指导中,我仅说明了实验材料、实验要求及注意事项等,让学生自己去理解实验步骤等,让学生自主进行实验。因为探究实验的目的不在于得到全班同学统一认同的结果,而重在使学生真正参与探究过程,在实践中获得具体的体验。

2、重视交流和总结

学生实验的交流和总结是实验的点睛部分,课堂上要利用不同的方式来鼓励学生交流自己的实验成果,不管是零散的、不完整的,还是系统的,要让每一个学生都出一份力。

3、关注每一个学生,促进师生交融

教师设计教学时要更多地从学生角度出发。例如,现在电的充分使用,已使得很多学生不会,甚至不敢划火柴,见了火苗就懵了,可谓太胆小了。这节课,我让男女同学搭配组成实验小组,互相鼓励,克服自己的恐惧心理。始终记着,只要我不违反实验操作规则,我就不会出现什么问题。

科学教案【篇3】

【教学目标】

1、科学概念:弹力是物体形状改变产生的要恢复原来形状的力;

在一定范围内,橡皮筋的形状变化越大、产生的弹力越大。

2、过程与方法:会利用橡皮筋给纸飞机和小车作动力;

会做探究橡皮筋的伸长量与弹力大小关系的实验。

3、情感、态度、价值观:

认同认真实验、收集数据、进行解释的重要性;

认识弹力概念,利用弹力为我们做更多的事情。

【教学重点】

通过实验了解弹力是怎样产生的。

【教学难点】

理解弹力的大小与形变程度有关。

【教学准备】

教师演示:纸飞机2架、橡皮筋1个、弹簧、铁架台、钩码、轨道、课件等。

分组实验:每组:纸飞机4架、橡皮筋4个、燕尾夹1个、海绵1块、拉簧或压簧1个、橡皮泥1块、小旗子1面、铁架台1副、钩码1套、小车1辆、记录单1张。

【教学过程】

一、导入:橡皮筋可以作为动力

1.课件出示飞机、汽车、电动车、自行车的图片。

提问:你们知道这些交通工具是用什么作动力的吗?

学生回答。

2.出示纸飞机,提问:这里有架纸飞机,你有办法让它飞起来吗?

学生回答。

示范:拉橡皮筋使飞机飞起来。

3.分发纸飞机,让学生自己用橡皮筋把纸飞机飞起来。

提问:橡皮筋可以作为动力吗?引导学生认识到橡皮筋是可以作为动力的。

4.揭题:今天我们就来研究橡皮筋。(板书:橡皮筋)。

二:橡皮筋可以产生力

1.谈话:我们先来观察下橡皮筋。想想怎样做才能使橡皮筋产生力?

学生讨论、思考并动手活动。

2.请一位同学演示他的方法。

3.分析:你是怎么做的、橡皮筋发送了怎样的变化?

学生回答:被拉长了。

引导:橡皮筋什么发生了变化?

得出形状变化(板书:形状变化)。

师:感觉到力了吗?

生:感觉到了。

师:这个力是谁产生的?

生:橡皮筋。(板书:产生力)

大家一起来试试吧!(这一环节,使学生认识到弹力产生的一个必要条件是形状变化。)

三、感受物体的弹力

1.提问:橡皮筋形状发生变化可以产生力,那么其他物体是否也有这种现象呢?

分发海绵、燕尾夹、弹簧和橡皮泥。

2.提问:你打算用什么方法使你手中的物体产生力。

小组讨论、活动。

3.汇报结果:分别就海绵、燕尾夹、弹簧和橡皮泥等物体让学生谈一谈:

怎样做可以产生力?

产生力时物体的什么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物体的形状是否可以恢复?

恢复的过程中物体是否产生了力?

4.引导学生得出:像橡皮筋,弹簧这样的物体,在受到外力作用时,形状很容易发生改变,在形状改变时它会产生一个要恢复原来形状的力。这个力就叫做弹力。(板书:弹力)

四:运用橡皮筋的弹力驱动小车

1.谈话:我们已经了解到了橡皮筋可以产生弹力,那你能不能利用弹力来让小车动起来呢?

学生动手探究。

2.组织学生进行橡皮筋小车比赛。

比赛结束,表扬冠军小组。

3.提问:橡皮筋可以做动力吗?,(进一步让学生感知橡皮筋可以作为动力。补充板书课题:用橡皮筋做动力)。

4.提出疑问:同样是利用了橡皮筋的弹力,为什么有的小车跑的近,有的跑的远呢?可能与什么有关?激发学生思考圈数,橡皮筋伸长量和弹力大小的关系。

五:比较弹力的大小

1.提问:既然橡皮筋发生形状变化是产生的弹力有大有小,那么我们有什么好办法来比较或测量橡皮筋产生弹力的大小吗?

学生思考、回答。

2.引导学生利用铁架台、橡皮筋和钩码做实验。探究橡皮筋产生弹力的大小与它的形状变化之间的关系。

3.实验汇报

总结:橡皮筋产生弹力的大小与它的形状变化是有关系的,形状变化越(大),产生的弹力就越(大)。

4.拓展:提问:钩码可以无限制的加下去吗?

引导学生认识到弹力的大小是有限的。

六、应用拓展

1.课堂总结:让学生谈一谈本课的收获。

2.谈话:同学们,除了橡皮筋,弹簧以外,你知道在我们生活中还有那些地方用到了物体的弹力呢?

3.兴趣作业:你还能利用弹力做什么呢?

用橡皮筋做动力

形状变化 形状恢复

产生弹力

科学教案【篇4】

教学目标:

1.说出人体的主要内分泌腺及其功能。

2.知道由于激素分泌不正常引起的各种疾病。

3.学习调查事物的方法、步骤。

教学重点:

动物的内分泌腺与激素。

教学难点:

动物激素的反馈调节。

课前准备:

内外腺体对比挂图、人体主要内分泌腺图、几种内分泌疾病图

教学过程:

导入:同学们现在已进入青春期发育阶段,你会发现身体各方面都会发生很大的变化,如:身高、体重迅速增加、男孩子长胡须、女孩子乳腺发育等。人在青春期为什麽会发生这些变化?今天我们就来学习有关知识。

板书:内分泌腺和激素

提问:同学们都知道人体有哪些腺体?

答:汗腺、唾液腺。

活动:出示内外腺体对比图,让学生观察、比较两类腺体的结构特点。

:1.具有导管,分泌物经导管排出的腺体叫外分泌腺。如汗腺、皮脂腺等。

2.腺体不具有导管,它的分泌物直接进入腺体内的毛细血管,随血液循环输送到全身各处,这类腺体就是内分泌腺。

板书:一、内分泌腺

问:人体有那些主要的内分泌腺?它们各在人体内什麽部位?

活动:出示人体主要的内分泌腺图,学生观察挂图,并结合教材106页图来认识。

内分泌腺

位 置

功 能

垂 体

位于大脑的下部

分泌生长激素、促甲状腺激素、促性腺激素等

甲 状 腺

位于颈前部,喉和气管的两侧

分泌甲状腺激素

胰 岛

散布于胰腺中

分泌胰岛素等

讲述:我们看到每种内分泌腺都能产生相应的激素。那麽激素是什麽?有什麽功能?

板书:二、激素

讲述:激素是由内分泌腺的腺细胞所分泌的对身体有特殊作用的化学物质。它在血液中含量极少,但对人体的新陈代谢、生长发育和生殖等生理活动,都起着重要的调节作用。激素是怎样发挥调节作用呢?下面我们以几种激素为例来认识。

板书:1.生长激素

分泌部:脑垂体

功能:调节人体生长发育

活动:出示内分泌疾病图,并结合教材107页图,让学生分析讨论生长激素分泌异常时出现的疾病症状及其病因。

:幼年时分泌不足——侏儒症

幼年时分泌过多——巨人症

成年时分泌过多——肢端肥大症

板书:2.甲状腺激素

分泌部:甲状腺

功能:促进新陈代谢、促进生长发育、提高神经系统的兴奋性。

活动:出示甲状腺分泌异常患者的挂图,师生共同讨论,出甲状腺功能亢进的主要症状及功能不足的症状,特别强调幼儿时期甲状腺分泌不足而引起的呆小症。

问:呆小症与侏儒症有什麽区别?

活动:学生根据两者的主要症状加以分析、归纳,得出:呆小症智力低下;侏儒症智力正常。

讲述:甲状腺激素在合成过程中需要一种主要原料—碘,有些地区的土壤、饮水、和食物中缺碘,造成体内甲状腺激素合成的数量减少,使得人体甲状腺代偿性增生和肿大,引起地方性甲状腺肿,俗称大脖子病。

活动:出示挂图,认识大脖子病的症状及危害。

请同学分析“私盐”对人体的危害。

讲述: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同学们一定要注意多摄取含碘的食物,如:海带、紫菜,食用加碘盐。

板书:3.胰岛素

分泌部:胰岛

活动:出示挂图,介绍胰岛的位置及与胰腺的关系。指导学生看教材105页读图,归纳胰岛素的主要功能。并认识到胰岛分泌的胰岛素能不断地调节着血糖的浓度,而血糖的浓度又会反馈控制着这种激素的分泌。

功能:促使血糖合成糖原,加速血糖分解,降低血糖浓度。

讲述:一旦胰岛素分泌过少,就会造成糖尿病。糖尿病的主要症状为“三多一少”,对于重症患者应用注射胰岛素制剂来治疗。胰岛素是一种蛋白质,1965年9月,我国科学工作者在世界上首次用化学方法人工合成了具有全部生物活性的结晶牛胰岛素,即用人工方法合成蛋白质,是一项伟大的创举。

:我们通过以上三种激素的学习,认识了激素的调节功能。激素一旦分泌异常,就会出现生理活动的异常,引发疾病,危害人体健康。可见激素的调节功能是非常重要的。

教学反思: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认识了人体的主要内分泌腺和激素。通过激素分泌异常时引起的各种病症,归纳得出相应激素的生理功能,从而体会到激素调节功能的重要性。同时,教学中应使学生明确,人和动物体内分泌的激素作用于身体相应的部位而引起特异的生理效应,这些生理效应又会反馈控制着激素的分泌。激素调节与神经调节共同完成调节人体生理活动的任务,使人体成为一个完整统一的整体,使人体与外界环境相适应。课堂上通过观察图片挂图、教材上的读图分析,对学生进行科学方法的训练,提高学生的观察能力、分析能力、归纳综合能力,并通过介绍我国首次合成结晶牛胰岛素的实例,提高学生的民族自信心,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

科学教案【篇5】

活动背景:

随着“神州七号”的升空,全班幼儿对太空世界的想象和兴趣达到了高潮。幼儿每天的交谈内容总是围绕这一话题进行,他们还带来了各种图书、碟片、报纸,互相阅读和交流。我们想:幼儿的兴趣不能简单地让它停留在口头上,应提供更多的机会让幼儿去感受、去想象、去创造,使幼儿的经验得以提升。因此,我们生成了主题活动:美丽的太空。

活动目标:

1、大胆地设计出太空中的各种飞行器,想象出自己在太空上游戏的场面。

2、鼓励幼儿大胆合作,大胆构图和用色。

3、体验创作的快乐与成功。

活动准备:油画棒、水性笔、铅画纸、颜料、信封、太空图

活动过程:

一、谈话: 你们知道“神州五号”吗?谁来说说关于“神州五号”的事?

(直接切入主题,激起话题,引发幼儿兴趣和自豪感,为下一步活动做准备。) 二、以读信的方式激发想象并进行创作 告诉你们一个喜讯,今天我收到杨利伟叔叔寄给小朋友的一封信,你们想不想听听?教师读信:小朋友,你们好!我是杨利伟,“神州五号”是由我国航空设计师自行设计的载人飞船,我乘着它遨游太空,实现了中华民族千年的飞天梦想。你们想不想也上太空玩呢?想不想坐着自己设计的飞行器去呢?你想设计什么飞行器,他是什么样的?能不能给他起个好听的名字?把你的想法告诉小朋友。 太空真神奇,在太空上你会看到什么呢?你一定非常想在太空上玩一玩吧,你想怎么玩呢?

让我们赶快把它画下来吧。

(既给予幼儿充分的、自由表达的空间,又为能力弱的幼儿提供了向同伴学习的'机会,体现了生生互动) 三、语言交流

请小朋友把自己的奇思妙想讲给小朋友和老师听。

(让幼儿倾听他人的介绍和向他人介绍自己的作品,发展了口语表述力,逐步学会欣赏同伴的智慧,学习吸收他人的闪光点,达到资源共享,互相提高。) 四、作品展览

快看,太空隧道来到了我们面前,杨利伟叔叔在向我们招手,让我们带着自己的梦想到太空遨游吧。

科学教案【篇6】

一.教学目标与要求:

(一)过程与方法:

1.能够交流讨论关于天气的信息,用丰富的语言描述天气。

2.能够收集各种关于天气的资料,能够设计富有个性的`符号记录天气情况。

3.能够通过分析数据发现数据中隐藏的规律。

(二)知识与技能:

1.知道天气和我们的生活密切相关。

2.知道天气可以用一些可测量的量来描述(如温度、风向、风力、降水量、云量等)。

3.能够在自己的生活周围收集和天气有关的资料。

4.能够了解气象者的工作。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意识到天气对自己生活的影响,从而关注天气的变化。

2.愿意欣赏美丽的天气,愿意像气象工作者那样观察研究天气。

二.教学准备:

1.各种关于天气的图片、光盘、录象等。

2.最近一周的天气资料。

三.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二)自主学习:

1.讨论今天的天气怎么样?

(1)今天的天气怎么样?你喜欢什么天气?最不喜欢什么天气?你能不能说说为什么?

2.讨论我们所喜欢的天气。

(1)学生思考;

(2)师生共同交流,老师同时将学生说的各种天气板书在黑板上。例如:炎热、干旱、有风、寒冷、有雾、暖和、暴风雨、大风、晴天、下雪、凉爽、沙尘暴、台风、冰雹、下雨等。

(3)讨论你喜欢的原因。

(4)了解天气的变化对人们的生活生产的影响。

3.用自己的话描述今天的天气,并用文字记录下来。

4.设计记录天气的符号。

(1)教师示范例。

(2)学生自己设计,并写在书的格中。

5.怎样知道或了解天气情况:

(1)天气预报

(2)为什么要经常关心天气预报。

(3)怎样关心天气预报。

(三)作业:

课后关心天气预报。

科学教案【篇7】

教学目标

1、认知目标:积极参与研究磁铁性质的实验活动,认识磁铁能吸铁,各部分的强弱不一样。

2、技能目标:能比较磁铁的各部分磁性强弱。认真观察,如实记录,根据研究的目的设计、操作实验,在实验过程中积极动脑动口。与同伴协作完成实验和制作任务。

3、情感目标:培养科学的探究精神。

教学重点:培养学生的实验能力,鼓励学生通过实验获取直接经验。在学生对磁铁原有的经验基础上,启发学生用多种方法进行实验,对同一问题寻找不同的实验方法。

教学难点:铁也能吸磁铁。

教时安排:1课时

课前准备:

1、观察演示用:条形磁铁、蹄形磁铁、环形磁铁、饼形磁铁等。

2、分组实验用:磁铁、铜钥匙、铁钥匙、回形针、大头针、小铁钉、牙签、橡皮、塑料尺、纸片、棉线等。

3、小组探究用:铁架台、小钢珠等。

教学过程

(一)、引入

1、出示常见的磁铁。师:这是什么?(板书:磁铁)

2、师:你对磁铁有什么想了解的?

(二)、交流我们知道的磁铁

1、师:我们在什么地方见过磁铁?哪些物品上有磁铁?

学生用自己带的磁铁进行介绍。

2、师:给大家介绍你带的磁铁分别是什么形状的?

调动学生已有的对磁铁的认识和经验,交流已获得的对磁铁的认识。让他们体会到磁铁与我们的生活非常贴近,激发他们进一步研究的兴趣。

3、出示各种形状的磁铁。

师:见过这种形状的磁铁吗?根据磁铁的形状给各种磁铁取个名字。

(三)、磁铁能吸引哪些物体。

1、师:桌上有好多物体,推测磁铁能吸引哪些物体?(找出教室中的有铁的位置)

2、学生分组实验观察:磁铁能吸引哪些物体?这些物体是用什么材料做成的?我们把磁铁能吸引铁一类材料做的物体的性质叫做磁性。交流:实验中我们还有哪些新的发现?(磁铁、铜钥匙、铁钥匙、回形针、大头针、小铁钉、牙签、橡皮、塑料尺、纸片、棉线等。)

学生通过实验感知磁铁能吸引哪些物体,然后讨论能被磁铁吸引住的物体是什么材料做的,不能被吸引的物体又是什么材料做的,引导学生认识能被磁铁吸引的物体是铁做的,初步建立“磁性”的概念。

(四)、磁铁各部分的磁性强弱都一样吗?

1、师:磁铁各部分的磁性强弱都一样吗?怎样设计实验来研究这个问题?

小组讨论设计实验方案。(看回形针吸得的多少;看距离的远近;教材上的两种办法)。

交流实验方案,选择一种实验方案,观察比较磁铁的各部分的磁性强弱。(棉线、条形磁铁、回形针、铁架台等。)

例:

ABCDE

磁铁

实验记录表:

A点能吸()个回形针。

B点能吸()个回形针。

C点能吸()个回形针。

D点能吸()个回形针。

E点能吸()个回形针。

我们发现:

交流实验中观察到的现象。能用数量来描述磁铁磁性的强弱。

2、讨论:磁铁各部分的磁性一样吗?(原来磁铁的两端磁性最强)

思考:在磁铁的D处放一颗小钢珠,小钢珠会不会滚动?放在A点呢?会滚动吗?方向?

分别试试,结果怎样?

(五)、磁铁有两个磁极。

1、师:磁铁磁性最强的地方是磁极,有二个磁极。每种磁铁都有二极吗?环形磁铁的磁极在哪里呢?

小组实验:找出条形磁铁、蹄形磁铁、环形磁铁、饼形磁铁的磁极。

2、讨论:怎样找到饼形磁铁、环形磁铁的磁极?

学生实验。

4、师:如果有人不小心把一块磁铁碎断了,那它还有二极吗?

学术讨论并实验证明。

(六)、磁铁的磁场。

师用铁屑和磁铁,在投影仪上演示磁铁的磁场。

学生谈谈看到的现象,并提出问题。

(七)、师生小结。

师:磁铁有哪些特点?

科学教案【篇8】

一.教学目标与要求:

(一)过程与方法:

1.能够交流讨论关于天气的信息,用丰富的语言描述天气。

2.能够收集各种关于天气的资料,能够设计富有个性的符号记录天气情况。

3.能够通过分析数据发现数据中隐藏的规律。

(二)知识与技能:

1.知道天气和我们的生活密切相关。

2.知道天气可以用一些可测量的量来描述(如温度、风向、风力、降水量、云量等)。

3.能够在自己的生活周围收集和天气有关的资料。

4.能够了解气象者的`工作。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意识到天气对自己生活的影响,从而关注天气的变化。

2.愿意欣赏美丽的天气,愿意像气象工作者那样观察研究天气。

二.教学准备:

1.各种关于天气的图片、光盘、录象等。

2.最近一周的天气资料。

三.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二)自主学习:

1.讨论今天的天气怎么样?

(1)今天的天气怎么样?你喜欢什么天气?最不喜欢什么天气?你能不能说说为什么?

2.讨论我们所喜欢的天气。

(1)学生思考;

(2)师生共同交流,老师同时将学生说的各种天气板书在黑板上。例如:炎热、干旱、有风、寒冷、有雾、暖和、暴风雨、大风、晴天、下雪、凉爽、沙尘暴、台风、冰雹、下雨等。

(3)讨论你喜欢的原因。

(4)了解天气的变化对人们的生活生产的影响。

3.用自己的话描述今天的天气,并用文字记录下来。

4.设计记录天气的符号。

(1)教师示范例。

(2)学生自己设计,并写在书的格中。

5.怎样知道或了解天气情况:

(1)天气预报

(2)为什么要经常关心天气预报。

(3)怎样关心天气预报。

(三)作业:

课后关心天气预报。

科学教案【篇9】

设计思路:

小动物是人们的好伙伴,喜爱小动物是孩子的本性,可是孩子缺乏与小动物接触的机会,通过这一个教学,让孩子清楚小动物的睡眠特征与人们睡眠睡眠的'不同之处。

教学要点:

清楚几种动物的睡眠方法

教学难点:

可以用完好无损的句子讲述几种动物的睡眠方法

教学预备:

1、提早请爸爸妈妈们帮助收集相关小动物睡眠的资料。

2、种种动物图片

3、教学区里开办设立“小动物主题墙”请孩子把搜集到的资料放于教学区,资源大伙儿共同分享。

教学方式:

教学游戏法、解说法、探究发现法。

教学过程:

1、“12生肖歌”导入,孩子们唱的十分好。那孩子们喜爱动物吗?都明白那一些动物?明白它们均是怎么样睡?(自由探讨)

2、教师请来了几个动物,孩子们留意看,你们认知它吗?请孩子们正确地描绘幼儿教师展示的小动物睡眠姿势(上节课出现的小动物图)且效仿它们的睡眠姿势。

(1)马:家马有站着睡觉的本事,而野马的睡觉方法则比家马更加高一筹,它能边走边睡,但从来不失足。它们为快速而及时地回避敌害,在晚上害怕无忧无虑地卧地而睡

(2)、小狗狗小耳朵紧贴于地上睡觉是由于够小耳朵十分灵敏,一听到轻度的声响,便可快速灵巧的跳起来,汪汪汪地叫。

(3)、猴子总在树枝上睡,入眠时把头藏在双腿间,两臂紧抱树干,蜷伏成球状,外表缩成圆团呈木锥形,与树干混为一体,起到隐身保卫作用。

3、童谣

啥睡觉睁著眼?鱼儿睡觉睁著眼。

啥睡觉倒着退?(天鼠)蝙蝠睡觉倒着腿。

啥睡觉站着睡?小马儿睡觉站着睡。

啥睡觉贴着耳?小狗狗睡觉贴着耳。

4、教学游戏

勉励孩子效仿小动物的睡眠姿势,要求姿势准确。教师是棵大树孩子来效仿小马儿靠着教师睡。教师是盗贼孩子把小耳朵贴于地面上听到“盗贼”的步伐声吗?

科学教案【篇10】

活动目标

1、知道食用蒲瓜有什么功效。

2、全面对蒲瓜进行认识。

活动准备

1、电脑一台。

2、一个蒲瓜。

3、小红花若干。

活动过程

一、蒲瓜

1、大家快看这个绿色的是什么啊?

2、你们有说是蔬菜的,说的都不一样,跟老师用电脑查查,就知道是什么了?

3、大家看是蔬菜,看查出来了,我们把它跟照片对比一下,看看我们查找的对不?

4、看上面显示叫蒲瓜,电脑聪明不?是不什么都知道啊?那以后在家有什么不会的也可以用电脑查找。

5、我们来仔细的认识蒲瓜吧!

二、对蒲瓜认识

1、我们都知道蒲瓜的名字了,我们看看电脑这几张图片,是不都像蒲瓜,看上面怎么写的,原来蒲瓜的果型能长成7类型,水壶蒲、杓子蒲、长扁蒲(瓠子)、葫芦蒲(即葫芦)、海豚蒲、球形蒲、疣廮蒲都是蒲瓜。

2、看蒲瓜秧全株上面都长着软毛,有卷须能攀爬,叶边缘有锯齿,叶面是心形。

3、植物是不先开花后结果,蒲瓜的花只有晚上开,早上就要凋谢了,花朵是白色的。

三、食用蒲瓜功效

1、老师让你们认识蒲瓜知道为什么吗?

2、食用蒲瓜对我们身体好,我们要多认识对身体好的`蔬菜。

3、蒲瓜有润心肺、清心热、除烦渴、消肿等功效,好有很多很多功效。

4、大家要多吃蔬菜对我们的身体有很大好处哦!

5、老师出几个问题,看大家对本课学得怎么样,答对的奖励小红花。

科学教案【篇11】

活动目标:

1、萌发幼儿对镜子的好奇心,体验镜子游戏的快乐。

2、激发幼儿对光反射的兴趣,产生探究的欲望,体验发现的乐趣。

3、通过实际操作,培养幼儿的动手操作能力。

4、对镜子有浓厚的兴趣,热爱生活乐于探索。

活动准备:

小镜子、不锈钢勺子。

活动过程

一、导入 教师拿一个小镜子照来照去,激发幼儿的好奇心。

小镜子真好玩,你们想不想玩?我们一起来玩一玩镜子吧!

二、幼儿玩镜子

1、你是怎样玩的镜子?发现了什么?

小结:镜子可以找照出影子来,利用镜子,你不转头就可以看见身体后面的小朋友。

2、有的小朋友在阳光下玩镜子

(1)阳光下,你发现了什么?

(2)墙上为什么会有光斑?

(镜子将阳光反射到墙上就产生了光影。)

(3)墙上的光影会动吗?你是怎样让它动的?

(光影随镜子的晃动而晃动。)小结:在阳光下,镜子可以在墙上产生光影,还能让光影移动到想让它到的地方。

3、玩互相"追逐"的游戏

(1)你们是怎样玩"追逐"游戏的?

(2)怎样才能跑的快点儿?

(3)请幼儿尝试。

小结:"追逐"太好玩了,你的心理有什么感觉?

三、勺子"哈哈镜"

1、生活中还有哪些东西像镜子一样,能照出影像来?(幼儿讨论)

2、根据幼儿的表述,重点引导幼儿说说用勺子的凹面、凸面和勺柄照出的东西有什么不同

(1)你在勺子的什么地方看到了自己?是什么样子?(原来勺子里也有个哈哈镜)。

(2)勺子的凹面、凸面和勺柄照出的影像一样吗?有什么不同?

(3)从勺子里的哈哈镜看到的自己与镜子里的一样吗?为什么?

小结:勺子的凹面与凸面对光反射的不同,等幼儿进一步探究其中的奥妙。

四、镜子真好玩

1、带领幼儿到室外,借助阳光玩镜子,探究光的折射。

2、请幼儿互相说说在镜子里看见了什么?

3、幼儿在玩镜子中结束活动。

小百科:镜子是一种表面光滑,最初古人以打磨光滑的青铜为镜并且具有反射光线能力的物品。有平面镜、曲面镜两类,平面镜常被人们利用来整理仪容,曲面镜又有凹面镜、凸面镜之分,主要用作衣妆镜、家具配件、建筑装饰件、光学仪器部件以及太阳灶、车灯与探照灯的反射镜、反射望远镜、汽车后视镜等等。

科学教案【篇12】

一、活动目的:

1.通过活动扩大学生的阅读面,锻炼学生收集信息,分析资料,提炼观点的能力。同时使学生在实践中检验自己的阅读能力,培养阅读的兴趣,进而提高阅读的速度和能力。

2.引导学生关注中国的古代四大发明之一——造纸术,激发民族自豪感。并引导学生关注造纸术的发展,以及现代纸的种类,用途,扩大眼界,把学习生活的触角伸向社会生活的每一个角落。

3.学做再生纸,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树立环保意识。

4.了解各种纸艺,欣赏纸艺艺术,接受美的熏陶,并学做折纸,剪纸撕纸,纸贴等。

5.在活动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探究精神和创造精神以及不怕困难,独立思索等优良品质。

6.丰富学生的生活体验,激发学生交流表达的需要,提高学生的语言文字表达能力,提高学生语文综合素质。

二、活动准备:

1.教会学生利用网络搜索的本领。

2.教会学生利用图书馆资源的方法。

3.教师提供参考书目。

4.准备做再生纸的工具。

5.准备各种纸艺的欣赏作品。

三、活动过程:

(一)活动动员

1.谈话导入。

请同学们打开书包看一看,再想一想,哪样东西最多?

2.口语交际。

说一说,在你的记忆中,你最早一次用纸的情形你还记得吗?你用纸干什么了?说出来和大家分享。

3.用一句话表达你对纸的了解。

用一句话表达你想进一步从哪个方面了解纸。

4.综合表达:设计一份广告,告诉大家你想研究的内容,争取几个伙伴和你一起研究。

(二)学生利用两周的时间,到网上或图书馆查阅资料,了解纸及其文化。开展一些参观和实践操作,体验纸文化。

(三)学做再生纸。

1.参观造纸厂,了解纸的生产过程

2.自己动手做再生纸:

A.阅读制作方法

B.看教师演示过程,听清提示。

C.小组为单位,自己动手制作

D.展示各自的作品

(四)纸艺欣赏

1.布置一个纸艺展览,并对每种纸艺做文字说明。

主要有:剪纸,纸雕、刻纸、撕纸、折纸、贴纸……

2.请会剪纸,或折纸的同学为小老师,开办小艺术技巧讲座,辅导学生制作纸艺作品,并为自己的作品起名、配解说。

(五)综合展示活动

1.纸文化知识竞赛

2.看图猜带纸的成语

例如:纸上谈兵、洛阳纸贵、命比纸薄……

3.各小组上台演示各自准备的“我的纸文化之旅”五分钟交流材料,可以用图、幻灯片、文字、实物等展示对纸的了解,以及自己探究的过程和体会,并回答其他学生的提问。

幼儿园科学教案


每位教师都必须准备一份完整的教学课件,在每堂课上使用。为了更好地教学,每个教师都要不断完善自己的教案课件设计。教案是成功教学的必要条件,那么什么样的教案课件才能算得上好呢?我经过筛选,认为“幼儿园科学教案”是一份精品之作,希望您会觉得这篇文章有价值!

幼儿园科学教案(篇1)

1、了解冬眠的动物。

(1)师:(出示青蛙)呱呱呱,谁来了?我们一起问问青蛙是怎样过冬的?

幼:青蛙,青蛙,你是怎样过冬的?

师:我在冬天里不吃也不喝,美美地睡上一觉,到了暖和的春天,再醒来找东西吃。我这种过冬方式叫“冬眠”。出示汉字“冬眠”,让幼儿认读:冬眠。

(2)还有哪些小动物和青蛙一样是冬眠过冬的?(蛇、熊)

师:青蛙和蛇是冬眠过冬,除了冬眠,其他动物是怎样过冬的?

2、了解换毛过冬的动物。

(1)师:今天老师请来了几位小客人,你们看是谁?(教师出示鸡、鸭、鹅、小兔、羊)。

(2)幼:你们是怎样过冬的?师:(以动物的口气)我们是加厚自己身上的皮毛或者羽毛来过冬的。像我们这样换上厚厚的皮毛的过冬方式叫“换毛”。学习词“换毛”,出示“换毛”汉字,让幼儿认读

(3)还有哪些小动物是换毛过冬的?猪、狗、猫、马、牛等

3、了解储存粮过冬的动物。

(1)师:(出示蚂蚁)这是谁呀?蚂蚁在干什么?(搬粮食)蚂蚁搬粮食干什么呀?我们听一听蚂蚁怎么说的?

(2)师:像我们这样躲在洞里吃秋天搬回的食物的过冬方式叫储存粮食,并学习词“储存粮”,出示汉字储存粮食。

(3)还有哪些小动物和蚂蚁一样是吃储存粮过冬的?蜜蜂、田鼠。

4、了解迁徙过冬的动物:

讨论:燕子又是怎样过冬的?

师:介绍迁徙过冬就是迁移住的地方。像燕子、大雁这样从寒冷的北方飞到温暖的南方,度过一个舒适的冬天,等到春天的时候,再飞回北方来的过冬,这样过冬的方式叫迁徙过冬。

5、复习巩固。师小结:刚才我们知道了一些动物是怎样过冬的,现在老师提问请个别幼儿回答:

①、老师说动物名字,幼儿回答过冬方式。

②、老师说过冬方式,幼儿回答动物名字。

有哪些动物是迁移过冬的?青蛙、蛇是怎样过冬的?狗猫鸡鸭是怎样过冬的?有哪些动物是储存粮过冬的?

幼儿园科学教案(篇2)

一、播放“暴风”的声音,引起幼儿的好奇。

1.小朋友,你们听,这是什么声音?(风)

你在什么时候听到过风的声音?

2、让幼儿感知空气流动形成风。

(1)你感觉到有风了吗?

(2)幼儿自己动手做小实验:

请小朋友用自己的小手,在脸旁扇一扇,脸上有什么感觉?

小结:空气流动形成风,哪里有空气流动,哪里就有风。

二、了解风的特性。

1.让幼儿用自己的小手当小扇子,扇动空气,说出扇的快脸上有什么感觉,

扇的慢脸上又有什么感觉?

(幼儿议论,发言)

小结:扇的快,空气流动的快,风就大,扇的慢,空气流动的慢,风就小。

2.老师给小朋友扇扇子,请小朋友试一试能不能抓住风?瞪大眼睛看一看能不能看到风?

小结:风看不见,抓不着,只能感觉到。

3.玩纸屑。

(1)分给幼儿每人一小堆纸屑,让他们想办法玩纸屑,看谁最聪明,想的玩法多。

(2)讨论:玩完后让幼儿自由讨论,说一说自己是用什么办法产生风使小纸屑动的。

4.了解风的好处与坏处。

幼儿讨论,教师讲解。

(1)风为人们做了许多好事。

风吹干了妈妈洗的衣服;使人凉快;让风筝飞上天;风车转动带动发电机发电……。

(2)可是有的风却做了许多坏事。

它把房子推倒了;把树木刮断了;打翻了鱼船……这样的风很可恨。

小结:现在的人们本领可大了,想出了许多办法不让风做坏事,人们建起了防风林,把风挡住,还提前预报风,这就减少了风给人们带来的危害。

幼儿园科学教案(篇3)

【活动前评析】

幼儿科学教育的目的在于培育幼儿的探究和创新的精神,对幼儿来说,科学教育是一个过程;如:发现问题、提出问题、验证问题的过程。因此,结合中班孩子的年龄特点,我设计了《不同的的声音》这活动,其目的在于引导孩子们通过仔细的观察、比较和分析问题:用不同的材料、大小相同的长筒,放入相同数量的珠子,他们的声音是怎样的?为什么?而相同的材料、大小不同的长筒,放入相同数量的珠子,它们发出的声音又是怎样的?如果放入不同数量的珠子呢?声音变化又是怎样的……等等,通过活动充分调动了孩子们热爱科学、探求知识的欲望。

【活动目标】

1、幼儿在探索活动中,感知不同的容器放入相同量的珠子会发出不同的声音或相同的长筒放入不同量(或相同量)的珠子发出的声音变化,感受探索声音所带来的乐趣。

2、幼儿通过操作感受声音的不同,培养幼儿的听、观察、比较和分析的能力。

【活动准备】

1、长塑料瓶、长铁筒、长纸筒、长木盒、珠子等若干

2、音乐磁带、录音机等

【活动过程实录】

1、引导幼儿听一听各种声音,感受声音的不同,激发幼儿探索声音的兴趣。

师:我是魏老师,今天和你们交个好朋友,好吗?(好)那我提个要求,用你们的耳朵听听,好,请坐下,请听这些是什么声音?(汽车声、鸟叫声、流水声、雷雨声等)

(在最后听到救护车时,插入小结:救护车为什么叫得这么急呢?幼:救人…,所以,我们要锻炼好身体身体,把身体练得棒棒的,还要注意安全,这样就可以减少救护车的出现了。)

师:我们刚才都听到有哪些声音?(幼:有鸟叫…有…)这些声音是一样的吗?(幼:不一样)

2、引导幼儿说一说。

师:那你们能不能用自己的身体发出不同的声音呢?好,都站起来试试。

幼:我会拍手…、我会跺脚…、我会用嘴发出出声音…。

(待孩子表现完后插入老师的“声音”:哇,小朋友们真棒,魏老师也想用自己的身体表现不同的声音,看我的。)

3、出示不同的长铁筒、长纸筒、长塑料瓶、长木筒子等,以其也想发出声音为题,引起幼儿探索、动手、寻求知识的欲望。

师:刚才我们用身体发出了不同的声音,今天老师带来了几种不同的长筒,想让这些长筒发出声音来,请小朋友们一起过来看看有什么长筒?

幼:这是铁的、这是塑料的…这是木的…,这是纸的…。

师:桌面上除了有不同的长筒外,还有什么?

幼:珠子。

师:这些珠子能帮长筒发出声音吗?(幼:能)

师:那请你们数10粒珠子装进筒子里,听听筒子里发出的声音是不是一样的,为什么不一样?

幼:不一样,因为有的是铁的…、有的是塑料的…;有的是木的…;有的是纸的…。

师:小朋友真聪明,原来呀,不同的筒子虽然都是装了10粒珠子,但是它们发出来的声音却不一样。

4、进一步引导幼儿探索,感知大小不同的容器放入相同材料会发出不同的声音。

师:现在,老师又拿一个长筒,这是什么长筒?一样吗?为什么?

幼:一个大一个小。

师:刚才小朋友如果用的是小的塑料筒子,你就拿出一个大的塑料筒子,如果用的是小的铁筒子,你就拿出一个大的铁筒子,同样放进10粒珠子,听一听它们发出的声音有什么不同?

5、讨论:同是一种材料的筒子,同样是放进10粒珠子,为什么发出的声音却不同?

师:我们来听一听,它们同样是塑料的长筒,同样是装了10粒珠子,为什么发出的声音却不同呢?

幼:因为一个筒子大,一个小。……等等。

教师小结:哦,原来不同材料的筒子发出的声音是不同的;大筒子和小筒子同样是装10粒珠子,发出的声音是不一样的。(提示语:因为大筒子里面的…空间大,小筒子里的…空间小,所以它们发出的…声音就不同)

6、体验制作后的乐趣。

师:现在老师请你们选择你自己喜欢的一个长筒,跟着音乐奏起来吧。

幼儿园科学教案(篇4)

1、师:我们认识了三种指纹了,现在请小朋友来看看自己的指纹都是属于那种类型的,(出示记录表)我这里有份记录表,等一下你把你的发现记录下来,别忘了印上你自己的指纹,就像写上你的名字一样。

2、提问:

(1)“你的手指头上有哪种指纹?”

(2)“有多少个相同类型的指纹”

请幼儿带着这两个问题进行观察,在观察的过程中寻找答案

3、操作过程:

拓印指纹

教师鼓励他们利用这些常见的物品,尝试采用多种方法拓印指纹,指导孩子们先在白纸上试一试各种方法。(来,我们一起来观察指纹,在观察的时候,如果你们有什么问题,可以告诉我。)

4、教师:

你成功了吗?你是用什么办法采取指纹的?刚才有些小朋友发现了一些问题,我们一起来解决这些问题,好吗?

(1)、手指上的颜料要均匀,不能用太多的印泥,也不能反复按,否则就会因颜料水太多而糊成一团。

(2)、力度要大但不能移动。

(3)、(再次操作)你还可以看看你和你的好朋友的指纹一样吗?

5、教师:

我们每个人的指纹是不一样的,就像我们的身份证一样,关于指纹的秘密还有很多呢,小朋友回去还可以问问爸爸妈妈,还可以上,找找资料,去发现更多的秘密。

幼儿园科学教案(篇5)

【教学活动目标】

1、对阅读画书感兴趣。

2、学习从前往后一页一页的翻书,跟随教师点读书中的图画。

3、看完书能把图书送回原处。

【活动准备】

1、教师自制的大图书一本。

2、幼儿用的自制小图书每人一本。

【活动过程】

一、出示大图书,引起幼儿的兴趣。

1.师:“今天老师带来了一本很大很大的书,你们想看吗?(想,出示大书)

2.出示红、蓝、绿三种颜色的气球,让幼儿逐一辨认后教师贴在书的封面上,让幼儿观察封面。并说出“封面”

3.师:“小朋友,这本书的名字叫《玩气球》,让我们一起来看一看书中谁在玩气球呢?

二、教师示范翻书的方法

(一)引导宝宝看书时要先看封面,看完后捏着下角的红点,轻轻地翻过去,观察书中内容。

提问:

1.请宝宝说说看到了什么?

2.蓝色的气球是谁的?接着教师出示小松鼠并把它贴上。

3.小松鼠要到哪里去?去干什么?

4.小兔子出去了吗?为什么?

教师总结讲述:下雪了,小兔子坐在火炉边,一动也不动,小松鼠拿了一只气球进来了,我们去玩气球吧。

悬念提问:猜猜看,小兔子去玩了吗?

(二)教师示范再次轻轻地翻过一页,请宝宝观察书中的内容。

提问:

1.小兔子出去了吗?为什么?

讲述:小兔子不想离开火炉,小松鼠就走了)

2.这只绿色的气球是谁的呢?(出示小狗,并贴到书中)

3.小狗要到哪里去?去干什么?

讲述:一只小狗拿着一只气球进来了,我们玩气球吧。

4.悬念提问:这次小兔子去玩了吗?宝宝猜测

(三)示范翻书,轻轻的翻过一页,请宝宝观察书中的内容。

提问:

1.小兔子出去了吗?为什么?

讲述:小兔子不想离开火炉,小狗走了。

2.小兔子推开门看到了什么?这次它出去了吗?

3.请宝宝观察最后一页书中的气球,并分别贴出小松鼠和小狗,咦!这只红色的气球是谁的呢?(贴出小兔子)噢!原来是小兔子的。

4.大书我们看完了,它呀还有许多书宝宝呢,书宝宝很想和小朋友玩,就让我们一起和它们玩玩吧。

三、宝宝观看小图书,引导宝宝边听老师讲故事边学习一页一页的翻书,重点的图文可引导宝宝跟随教师点读。

四、鼓励宝宝送书宝宝回家。

五、做游戏《玩气球》

【课后反思】

在这次的语言活动课组织中,我园的教师分别展示了她们精彩的一面,我也是其中的一员,这次的语言活动组织中,我设计的是托班《玩具家家》这一主题中的“宝宝看画书”语言活动,虽然是按照我的设计顺利完成了活动,但是想想活动的组织,对我来说确实是收益匪浅,有成功的一面,也有不足的一面,下面就针对这次活动的组织情况做以下反思:

在组织这节课时,刚开始,我以出示气球来导入,引起宝宝的兴趣,确实宝宝对气球也非常感兴趣,再过渡到下一个环节中,我的语言不是那么自然的过度,好像有点衔接不是很好。

在接下来的活动中,我出示了一本大书,在这个环节中,我通过提问给宝宝悬念,是宝宝理解书中的内容,宝宝们回答得也很积极,虽然在回答中有些宝宝语言不是很清楚,甚至回答的有些偏离问题,但对他们的认真态度我还是感觉不错的,在这个环节中我为了让宝宝掌握翻书的方法,在书的右下角贴上了红点,以便宝宝更清楚翻书的方法。

在第三个环节中,并没有达到我想得那样。在这一部分中,我给宝宝没人分发一本小图书,让宝宝学着老师的样子学习翻书的方法,宝宝也许对这种自制的画书从来没有见过,有的宝宝并没有按老师的要求去做,还有通过宝宝的看书,我才知道我自制的画书还有些欠缺。当宝宝看完书把书送到书架时,宝宝都能够按老师的要求去做,并整齐地放好。

在最后的一个环节中,孩子们游戏时玩得非常高兴。并且我用小气球来奖励他们,宝宝们兴致很高玩的也很开心。

总之,这节活动达到了预期的目标,孩子们在活动中能够对阅读感兴趣,大多数宝宝学会了正确翻书的方法,但还存在许多缺点和考虑不周的环节,在语言和引导上有时不连贯。当然,每上一节课,我都感悟许多,学习许多,尤其是离不开那些评课的领导和老师们,她们的点评很有效,及时的让我了解哪些不足之处,哪些还仍然需要改进,以及优缺点的评价,好的需要继续保持,不足之处要多学习多锻炼,我相信在今后的活动组织中,将会登上一个展新的舞台,去展示新的自我。

幼儿园科学教案(篇6)

请各组幼儿代表讲述自己的操作方法,并展示成果。

活动反思:

《纲要》指出——教育要贴近幼儿生活,又要有助于拓展幼儿的经验。怎样拓展,提升幼儿经验。于是,我鼓励孩子们回家,和家长一起讨论收集生活中的一些材料,用什么材料起米,而且不会把米弄坏,这一活动孩子们马上很感兴趣,和家长讨论后带来了各种工具,有石头,瓶子,锤子,等等。并把自己的猜想记录了下来。同时尝试用多种方法,多种材料“起米”(即剥开谷壳)。在活动中鼓励幼儿合作记录,操作。最后我们还通过网络资料展示精米厂生产米的流程,进一步提升了幼儿的生活经验。

四、主题活动总结

“生活对幼儿发展具有重要的价值,对幼儿而言,生活是重要的学习内容,也是重要的学习途径。幼儿的一日生活、与幼儿有关的社会生活及幼儿的游戏都是重要的课程资源。”我们要善于从幼儿的生活出发,利用幼儿身边的人和事,利用幼儿熟悉的环境,以适合幼儿的方式,组织我们的教育活动,让幼儿在生活中学习,在生活中发展。我们的“米”主题就是一个生活的过程,我们和孩子一起收集米的种植生产过程资料、一起认识了各种各样的米,孩子们在看一看、摸一摸、尝一尝的过程中学习了关于米的知识。孩子们在活动中积极主动的探索,在充足的想像空间和时间里孩子们自主的找朋友、合作,孩子在身临其境中获得知识发展了能力。同时在这个主题中的音乐活动里,孩子们用自己的方式来表达自己的感受时他们的创造性思维,在探究性游戏中,幼儿与同伴的合作游戏,幼儿团队精神得到了提升,我也在与孩子的互动中,受到了很多的启发,真正的体现出了教学相长。在进一步认识米的过程中,我们也让孩子萌发了尊重人们劳动成果思想,培养了孩子爱惜粮食的习惯。

在这个主题活动中,由于时间等方面的限制,我们虽然没有能去农村走一走看一看,但是随着信息技术的发达,我们利用网络媒体来弥补了我们的缺憾。在这个主题活动中,我们充分利用信息技术,使孩子在城市中也感受到乡村的气息。

幼儿园科学教案(篇7)

2.观看实验视频【镜子分身术】,说说实验目标,实验顺序和备品。

- 今天我们要做的实验叫什么?

- 做实验的时候都需要哪些东西呢?

- 利用镜子的特征,观察在镜子的折射下能看到多少个物体。

- 看一看实验顺序 。

1)把两面镜子的背面用胶带粘起来。

2)在镜子中间放一个球。

3)观察一下镜子折射出的球的数量。

【活动1:把两面镜子的距离拉远】

3. 观察两面镜子之间的距离变远的话,球的个数有什么变化。

- 把两面镜子粘在一起,中间放一个彩球。

- 镜子折射出来的球有几个?

- 镜子间的距离越来越远的话,镜子里的球的数量有什么变化?

【活动2:把两面镜子的距离拉近】

4.观察两面镜子之间的距离变近的话,球的个数有什么变化。

- 两面镜子之间距离拉近。

- 镜子里有几个球呢?

5. 说说镜子之间距离的变化,球的个数有什么变化。

- 镜子之间变远和变近的时候有什么不同呢?

- 为什么球的数量会不同呢?

幼儿园科学教案(篇8)

一、引题: 请幼儿听声音,猜猜看是什么物体发出的声音?

二、参观"时钟商店",认识钟面主要结构。

1、幼儿观察"钟表展"上各种各样的钟,发现它们的共同点。

提问:

(1)你们刚才看到的钟是什么样的?(颜色不一样,形状、指针的样子不一样。)

(2)它们有什么一样的地方呢?(启发幼儿发现钟面上都有数字和指针)

2、认识钟面结构,区分时针、分针提问:这两根指针长得一样吗?它们叫什么名字?

三、认识时针、分针的运行方向、运转规律

1、通过观察动画,了解时针分针的运行特点。

引导幼儿发现指针是绕着圈跑,顺着数字1、2、3这个方向一直跑到12。

2、启发幼儿寻找时针分针的运转规律。

提问:

(1)它们俩谁跑的快?

(2)分针从数字1跑到数字12,跑了一圈,这个时候时针跑了多少呀?

(3)时针跑了一格,是多长时间呢?

四、讲解演示,认识整点

1、引导幼儿发现三个钟面的共同点:

分针都指在数字12,时针指向的位置不同。

2、了解用数字符号的方式记录整点时间。

(1)提问:这是8点整,它可以用什么数字来表示?(出示"8:00")

(2)引导幼儿观察记录卡:8点整用数字8表示,后面两个点、两个0。

(3)出示多张时间记录卡,请幼儿尝试找出9点整和3点整的记录卡

3、集体游戏《喜洋洋和灰太狼》,巩固幼儿对整点的认识。

(1)介绍玩法和规则幼儿当喜羊羊,教师当灰太狼。喜羊羊问"灰太狼灰太狼几点钟"。灰太狼手拿出一面钟,等灰太狼说:"喜羊羊喜羊羊几点钟"的时候,喜羊羊就说出钟面上的时间。如果看到12点的钟,喜羊羊要赶快跑回家。

(2)师幼共同游戏,在游戏中发现12:00钟面的特点。

(3)再次游戏,巩固幼儿对整点的认识在游戏中观察幼儿拨钟的情况,以修钟的形式及时纠错。

4、时钟与我们日常生活的关系

五、分组活动

1、连线:看看每个时间里小朋友该做什么事,把它连起来。

2、修时钟:观察钟面上显示的时间和记录是否一样,如果不符进行修改。

3、拨钟:根据时间记录卡拨钟,是时间相对应。

4、设计小学生的一天:记录下小学生每个时间段的具体安排。

四年级科学教案分享


为了方便使用生日祝福语网小编为大家整理了“四年级科学教案”的相关内容。老师们在备课时要提前准备好每节课的教学课件,这是非常重要的一环。每个老师都应该努力将教案和课件设计得更加完善,以展现自己的创造性和智慧。希望这篇文章能够给你一些启发,并请将它分享给你的家人!

四年级科学教案 篇1

【教材简析】

《茎和叶》是《植物的生长变化》单元的第4课。

这节课是在学生了解了植物的根可以吸收水分的基础上,继续研究茎和叶的作用。教科书从观察一株完整的凤仙花入手,聚焦到茎和叶的作用上。本课引导学生通过借助工具解剖,对茎的内部构造进行观察,并通过实验现象,推想植物体内水分运输的过程,通过课前给叶片上套塑料袋和用黑色卡纸遮住叶片这两个实验,引发学生的科学思维,通过对比实验的分析与推测,得出叶有吸收阳光和蒸腾水分的作用,培养学生的观察、想象能力,并让学生在探究过程中认识到科学研究要尊重证据。

【学生分析】

四年级的学生对身边的植物并不陌生,也积累了一些观察经验,已经初步领悟到植物在生长过程中是会发生变化的,但存在对植物观察、描述不够具体的现象。因此老师在进行教学前,要让学生聚焦观察植物的茎、叶的变化,利用“把植物的茎泡在红墨水里、用黑色卡纸遮住叶面、用干燥的塑料袋罩住大的叶子”等课前准备活动,引发学生对茎、叶是否会变化的思考及持续观察的动机,激发学生对植物茎、叶的研究兴趣。通过学生对植物的茎和叶的对比观察、解剖,知道茎和叶具有一定的特殊功能,从而更进一步认识植物的生命特征,增强学生热爱植物、热爱科学的情感。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目标

茎和叶是植物体的营养器官。

不同环境中植物的茎、叶外部形态不同。

茎具有支撑植物以及运输水分和养料的作用。

叶能吸收阳光制造养料维持植物生存。

叶能蒸腾水分调节体温维持植物正常的生命活动。

科学探究目标

能基于观察描述凤仙花叶在茎上分布的样子,发现其生长规律。

能够基于观察及已有认知推测茎与叶的功能。

能够利用实验收集证据验证推测,得出结论。

科学态度目标

对茎与叶的作用表现出探究的兴趣。

尊重事实,能依据事实调整自己的想法。

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目标

意识到环境影响植物生长,具有保护环境的意识。

【教学重难点】

重点:知道植物的茎和叶的作用。

难点:1.引导学生用横切和纵切的实验方法探究茎有运输水分的作用。

2.通过观察探究,引发学生科学思维,推测叶的作用。

【教学准备】

1.选取一段浸泡过红墨水的凤仙花的茎,一把小刀。

2.课前一周,在凤仙花植株上选一片叶子用黑卡纸遮住。

3.选一种叶片较大的植物,在其中一片叶子上套上干燥的塑料袋。

4.课前导学:学生观察凤仙花形态特征记录表。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我们种植的'凤仙花,茎越长越高,叶越来越多,你们想过茎为什么会长高,叶为什么会越来越多吗?它们对植物生存分别有什么作用呢?

今天,我们带着这些疑问来探究植物的茎和叶。

1.学生汇报课前所观察到的凤仙花的形态特征。

2.教师引导学生推测茎和叶的作用。

学习新知

(一)探究茎的运输作用

1.同学们,课前老师让你们把植物的茎浸泡在红墨水中。现在,请你们仔细观察一下,茎有什么变化?

2.学生回答:茎的内部变红了。

3.提问:茎为什么会变红?这个红色是从哪里来的?

4.学生猜想。

5.我们怎样才能观察到茎的内部呢?

6.可以有几种切茎的方法?

7.学生交流、徒手演示。

8.教师边讲解边演示。

切茎的方法有两种。一种是横着切,这种方法叫“横切”。你能猜出来第二种方法怎么切吗?可以竖着切,这种切法叫什么?科学上这种切法不叫“竖切”,我们把它叫做“纵切”。

教师强调注意事项:

(1)先横切,再纵切。

(2)在使用小刀时要注意安全,不要伤着手。

(3)切完后,认真观察切面茎内红色的部分,说说它是什么样子的,并画在实验记录表上。

(4)实验完成后整理好实验器材,保持桌面的整洁。

9.学生分组探究、观察并交流。

10.小结:植物的茎有运输水分的作用。

(二)研究叶的蒸腾作用

1.大家想一想,茎把根部吸收的水分运送到哪里去了?课前老师要求同学们选一种叶片较大的植物,在叶片上套一个干燥的塑料袋。你们在塑料袋内发现了什么?(塑料袋内壁有小水珠)

2.请同学们想一想,这些小水珠是哪里来的?

3.小水珠是从叶子上散发出来的。在科学中,我们称叶子这种散发水分的本领叫蒸腾,叶的这种作用叫蒸腾作用。蒸腾作用可以降低叶面温度,对植物起保护作用,同时还可以湿润周围的环境。

(三)研究叶的吸收阳光作用

1.7天前,老师安排同学们在凤仙花上选一片叶子用黑色卡纸遮住,使它见不到阳光。现在,猜一猜这片叶子和其他叶子相比,会有什么变化?把你们的猜想记下来。

2.同学们的猜想到底对不对呢?现在,我们一起来揭开谜底吧!(取下黑卡纸,进行观察)

3.学生汇报观察到的现象。

4.小结:叶有吸收阳光的作用。

三、研讨交流

1.不同植物的茎叶各不相同,你见过哪些?学生交流汇报。

2.(播放教学课件)观察这些不同形态的茎,说说它们的特征,并给茎分类。

3.(播放教学课件)观察不同形态的叶,说说这些植物的叶子为什么差别这么大?它们分别适合生活在什么样的环境中?举例说明哪些植物适合生活在水中、沙漠等环境里。

四、拓展延伸

1.植物的茎和叶除了运输水分、吸收阳光、蒸腾作用外,还有什么作用?(繁殖后代)。

2.课后,我们还可以进行小调查,看看哪些植物可以用茎或叶繁殖。

【板书设计】

茎和叶

支撑

茎的作用

运输水分

吸收阳光

叶的作用

蒸腾水分

【活动手册使用说明】

235585096520第一部分,用画图的方式记录凤仙花叶子在茎上的分布样子。要求画面呈现出叶子之间的位置关系,用简单的线条记录也可以。

23558501457960第二部分,推测植物生活的环境并说明理由,教师指导学生用文字记录下来。图1植物是浮萍,生活在水中,推测的理由是它的根细小,在水中生活的植物不需要根吸收更多的水分。图2是橡胶树,生活在雨水丰富的热带环境,推测的理由是它的叶片很大,可以蒸腾更多的水分。图3是仙人球,生活在干旱的沙漠中,推测的理由是叶子呈针状,可以减少水分的蒸发。图4是胡杨树,生活在缺水的戈壁滩,推测的理由是它的根很长、根系很发达,可以深入土壤吸收更多的水分。

四年级科学教案 篇2

新教科版五年级科学教案

1、种子发芽实验

(一)【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种子发芽需要一定的条件。

过程与方法:经历设计种子发芽实验的过程,用对比实验的方法观察、记录影响种子发芽的条件。

情感、态度、价值观:养成对实验观察的兴趣

【教学重点】学习运用对比实验中控制某个条件的方法,研究影响种子发芽的条件。

【教学难点】能根据要求设计出自己的实验计划。

【教学准备】绿豆种子若干,实验计划单(参考书3面),实验记录表(参考书4面)。

【教学过程】

一、讨论种子发芽的条件:

1、谈话导入:植物的一生是从种子发芽开始的。那么,你觉得种子发芽需要哪些条件呢?

2、学生自由讨论

3、进一步引导(拿起一颗绿豆种子):这是一颗完好的绿豆种子,如果要让它发芽,刚才大家说的这些条件是不是都需要呢?哪些是绿豆种子发芽的必须条件呢?

4、师:大家的意见不一样,看来我们必须通过实验来判别了。

二、设计种子发芽实验:

1、师:该怎样用实验来证明呢?大家说说要注意什么?

2、师点拨:为了把实验做好,建议大家选择自己最想研究的一个条件进行研究,在研究之前要设计好实验方案。

3、学生自由选择研究内容,及时进行统计。

4、以其中一个组为范例,集体讨论如何设计实验计划。(1)你们想研究什么问题,你们计划怎样做?(2)你们预测结果会是怎样的?(3)你们的研究中,改变了什么条件?(4)哪些条件是没有改变的?

(5)怎样知道改变的条件是不是对种子发芽产生了影响?(6)在实验研究过程中还应该注意什么?

5、分发实验计划单,学生完成自己的实验方案设计,教师巡回指导。

三、阅读书4面种子发芽实验内容:

进一步阅读教材上的举例,教师引导关注其中的注意点,比如绿豆的大小应该差不多,为什么要在每个盒子分别放入2-3颗绿豆,为什么要垫纸巾等。

四、布置实践作业和下节课内容提示:

1、鼓励学生回家认真完成实验,并做好观察记录。

2、下节课将对我们的实验结果进行分析。板书设计:

2、种子发芽实验

(二)【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绿豆种子发芽需要水和适宜的温度。

过程与方法:学习整理收集到的数据,依据数据得出科学的结论。情感、态度、价值观:认识到对比实验、严格控制实验、重复实验的重要性。【教学重点】通过实验知道绿豆种子发芽需要水和适宜的温度。【教学难点】学习整理收集到的数据,依据数据得出科学的结论。【教学准备】实验计划单和实验记录表,实验信息统计表(参考书5面)【教学过程】

一、交流实验中的发现:

我们种下的绿豆种子都发芽了吗?其他小组的绿豆种子呢?

二、整理分析实验信息:

1、教师分发实验信息统计表,由组长负责收集相同实验小组的实验信息。

2、分析实验信息:

(1)实验组和对照组的数据有什么不同?(2)从实验数据中我们可以得出结论吗?(3)实验结论和我们实验前的猜测一致吗?

三、交流实验信息:

1、认真听取其他不同实验小组介绍他们的实验方法和获取的信息。

2、和其他的小组交流,了解他们在实验中有什么发现,听听他们怎样用数据来解释实验结果的。

3、汇集全班同学的实验,分析绿豆种子发芽需要的条件。

4、小结:绿豆种子发芽的必需条件是温度、水分和空气。

四、种植绿豆芽:

1、引导:已经发芽的绿豆芽怎么处理?

2、确定任务:把绿豆芽种植在花盆中,放到适合的地方,让绿豆芽生长一段时间。

3、预测哪些条件会影响绿豆芽的生长。

4、建议对绿豆芽的生长做观察日记或者记录。

3、观察绿豆芽的生长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植物的生长需要合适的环境条件。当环境条件改变的时候,植物具有一定的适应环境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设计绿豆芽生长需要阳光的实验,用对比实验的方法观察,记录影响植物生长的条件。

情感、态度、价值观:意思到生物的形态结构、生活习性同它们的生活环境是相适应的。

【教学重点】设计对比实验。

【教学难点】在设计对比实验中严格控制变量,并注意收集实验数据用事实说话。

【教学准备】实验计划单和实验记录表(参考书7面),三四天前做好的绿豆芽对水的需要的实验。

【教学过程】

一、交流实验中的发现:

1、说说自己种下的绿豆芽生长的怎样了。

2、为什么大家的绿豆芽生长的不一样呢,怎样才能让绿豆芽生长的更好呢?

3、讨论影响绿豆芽生长的因素,教师随机板书。

二、实验一:绿豆芽生长需要阳光吗?

1、讨论:绿豆种子发芽可以不需要阳光,那么绿豆芽的生长需要阳光吗?

2、该怎样来设计对比实验呢? 重点指导:(1)我们只能改变哪些条件?不改变哪些条件?(2)两组的绿豆芽需要一样多吗?

(3)改变了条件是不是对绿豆芽生长产生了影响,我们怎样才能知道?

3、学生完成实验方案,交流。

4、提供实验记录表,引导学生做好观察记录。(采用图画和文字记录下绿豆芽的高度、茎叶的颜色,茎的粗细等)

三、实验二:绿豆芽生长对水的需求

1、拿出事前做的绿豆芽对水需求的实验,让学生进行观察。教师介绍实验:在一个盘子里铺上几层吸水纸,把5粒刚发芽的绿豆并排放在吸水终上,保持吸水纸一端湿润。

2、讨论:这5粒绿豆种子的生存的环境有什么不同?不同的环境对绿豆种子会产生怎样的影响?为什么我们这样推测?仔细观察还有什么发现?

3、概括:植物的生长需要一定的环境,当环境改变后它们会努力的适应环境的变化。

四、观察更多的植物适应环境的图片(书8面):

1、比较香蕉、松树、仙人掌的叶的不同。

2、香蕉、松树、仙人掌分别生长在什么地方?

3、这三种植物的叶同它们的生活环境有什么关系?

4、说说平时还看见有关植物适应环境的例子。

4、蚯蚓的选择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动物生活需要一定的环境条件。过程与方法:掌握对比实验的方法。

情感、态度、价值观:体会自然事物是相互联系的。【教学重点】设计对比实验。【教学难点】在设计对比实验中严格控制变量,并注意收集实验数据用事实说话。

【教学准备】每组一份:长方形扁纸盒两个,黑布、塑料薄膜、玻璃片、蚯蚓15条、干土、湿土。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见过蚯蚓吗?一般在什么地方见到它们?你们觉得蚯蚓喜欢怎样的环境?

二、实验一:蚯蚓喜欢黑暗还是光亮的环境?

1、我们先来研究蚯蚓喜欢黑暗还是光亮的环境,该怎样设计实验呢?

2、学生说说自己的想法,引导他们进行对比实验,并注意控制条件。

3、出示实验器材,讨论实验步骤:

(1)把长方形盒子一端剪去一部分,盖上玻璃片,再在另一端用黑布包住。(2)在盒底放入塑料薄膜,以保护蚯蚓,方便它爬行。(3)把5条蚯蚓放在盒子的中间,盖好盖子。(4)5分钟以后打开盒盖,做好观察和记录。(5)再做2次。

4、分发记录单和相关实验材料,学生实验,教师巡回指导。

5、收回材料,组织交流,概括:蚯蚓喜欢黑暗的环境。

三、实验二:蚯蚓喜欢干燥还是湿润的环境?

1、过渡:那么,蚯蚓喜欢干燥还是湿润的环境呢,让我们也来设计一个对比实验。

2、学生设计实验,自由发表。

3、教师随机出示材料,在交流中概括出比较合理的实验步骤:

(1)在另外的盒子两端分别铺上同样泥土,不同的是一边干燥,一边湿润。(2)把10条蚯蚓放在盒子的中间,盖好盖子。(3)5分钟以后打开盒盖观察,记录。(4)再做2次。

4、分发记录单和相关实验材料,学生实验,教师巡回指导。

5、收回材料,组织交流,概括:蚯蚓喜欢湿润的环境。

四、动物对环境的需要和适应:

1、让学生归纳:蚯蚓适合怎样的生活环境?

2、过渡:跟蚯蚓一样,各种动物都喜欢生活在一定的环境里。

3、学生看书11面的图片,说说这些动物是怎样适应环境的?

4、拓展:当环境不适应动物生存的时候,它们会重新选择合适的环境生活,否则它们将难以生存。谁能说说相关的例子吗?

板书设计:

5、食物链和食物网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蔷薇花丛中动植物之间存在着食物能量交换关系。过程与方法:通过分析讨论,发现事物之间的相互联系和相互影响。情感、态度、价值观:形成善于听取别人的意见、虚心向别人学习的态度。【教学重点】研究动植物之间的食物关系,认识食物链和食物网。【教学难点】建立起初步的生态系统的概念,形成“生物与生物之间是相互关联的一个整体”的认识。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1、提问:生物的生存需要些什么?(水、阳光、空气等)。

2、引导:生物的生存除了需要一定的自然条件外,它们彼此之间也是相互依赖、互相影响的。这段时间我们重点研究这方面的知识。

二、谁吃谁:

1、教师出示校园常见动植物样本(也可以借鉴书本的图片),说:这是在一簇花丛中发现的生物,有蔷薇、小草、树叶、蚜虫、瓢虫、蚯蚓、毛毛虫、小鸟等。

2、问:为什么在同一个区域会出现这些动物和植物呢?它们之间有什么关系呢?

3、学生自由说,教师随机用简单的文字和箭头表示这种关系。(蔷薇或草——蚜虫——瓢虫——小鸟;落叶——蚯蚓——小鸟;蔷薇——毛毛虫——小鸟)

4、讲述:生物之间这种像链环一样的食物关系,叫做食物链。食物链中能自己制造食物的生物叫生产者,直接或者间接消费别人制造的食物的生物叫消费者。(让学生划出书中12面相关句子)

5、让学生指出上面几条食物链中的生产者和消费者。并发现大多数食物链都是从植物开始的。

6、学生再根据生活经验说几条食物链。

三、水田的食物网:

1、竹林村的同学在稻田上发现了许多生物,让我们一起来认识一下。(书13面图,生物有:水稻、稻螟虫、蝗虫、蜘蛛、螳螂、蜻蜓、小鸟、蛇、老鹰、青蛙、白鹭、鱼、虾、田鼠、黄鼠狼、猫头鹰等。)

2、找一找,这些生物之间存在着怎样的食物关系,用箭头表示出相关的食物链。

3、学生交流补充,不断完善自己的食物链,数一数有多少条。特别注意一下水稻和蛇,看看它们被吃了几次或者吃多少种食物。

4、概括:同一种植物会被不同的动物吃掉,同一种动物也可以吃多种食物,生物之间这种复杂的食物关系形成了一个网状结构,叫做食物网。

5、说一说:万一其中的一种生物灭绝了,会产生怎样的影响?

6、拓展:观察身边的生态群落,画一个食物网。板书设计:

6、做一个生态瓶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生物在一定区域 内相互影响、相互依存,会形成一个生态群落。过程与方法:根据设计方案及实际条件制作生态瓶,并坚持对生态瓶进行管理和观察。

情感、态度、价值观:认识到相互听取意见、共同协作、好象管理和观察的必要性。

【教学重点】能设计一个生态瓶建造方案。

【教学难点】根据设计方案及实际条件制作生态瓶,并坚持对生态瓶进行管理和观察。【教学准备】大饮料瓶、剪刀、建造生态瓶需要的材料、活动记录本。【教学过程】

一、认识真正的池塘里的生物环境:

1、看书14面的池塘图,讨论池塘中的生物关系:

(1)池塘有哪些水生生物?(有水生植物如水藻水草,鱼类,虾,软条类如田螺河蚌,水鸟类如鸭,水生昆虫,青蛙等)(2)水生植物需要哪些生存条件?

(3)池塘里的植物为动物提供了哪些帮助?(4)动物为植物 生长做了哪些贡献?

(5)我们还可以在池塘里找到哪些非生物?它们对生物有什么作用?(非生物主要有空气、水、泥土、岩石等)

2、概括:像池塘里的这些生物和非生物这样,互相作用、互相依存,形成一个密不可分的整体,我们可以把它们看成一个生态群落。一片树林,一块草地,一个湖泊,一个海洋等都可以看成是一个生态群落。

二、设计生态瓶:

1、说明:我们现在要模拟池塘群落建造一个生态瓶,研究其中的关系。

2、学生讨论:该怎样设计这个生态瓶呢?问题提示:(1)你们准备让哪些生物来生活?

(2)什么样的生物可以在这个有限的空间里生活?(3)如果要有动物,那它们的食物来源是什么?(4)除了加生物外,还需要其他一些东西吗?(5)生物放入的顺序需要考虑吗?

3、为了让这些生物在生态瓶里生活的更好一些,我们还应该考虑些什么?(生物品种搭配和数量多少问题)

4、给每个小组发设计纸,用图文结合法记录下设计方案,注意标出生物和非生物的种类、数量等。

三、制作生态瓶:

1、说明制作步骤:

(1)先在瓶底装入一层淘洗干净的沙(如要加几块小石子也就在这时候放)。(2)装入半瓶自然水域的水。(3)往瓶里种上自己准备的水草。(4)再放入小动物。

(5)把本组成员的名字做才标签贴在生态瓶的外面。

2、根据讨论的设计方案,选择材料完成制作生态瓶。

3、小组商量决定生态瓶放置的地方并分工进行管理和观察记录。(16面的生态瓶观察记录表),提醒注意每天观察生态瓶里发生的变化,并做好记录。

板书设计:

7、改变生态瓶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减少水和添加动物、植物会引发生态群落的变化。过程与方法:严格控制条件进行实验活动,坚持进行观察记录。

情感、态度、价值观:认识到控制条件进行实验,细致、准确地记录到的现象的必要性。

【教学重点】严格控制条件进行实验活动,坚持进行观察记录。

【教学难点】在设计对比实验中严格控制变量,并注意收集实验数据用事实说话。

【教学准备】准备若干鱼、水、水草等材料。【教学过程】

一、交流生态瓶,确定实验方案:

1、交流:生态瓶里的生物生活得还好吗?

2、展示,比一比哪些生态瓶里的动植物生活的比较好。

3、思考:如果改变生态瓶中的一些条件会怎样呢?

4、引导:减少生态瓶里的水是改变生态瓶的非生物环境,增加生态瓶里的生物是改变生物的数量。

5、学生小组自由选择其中的一种方案。

二、实验一:减少生态瓶里的水:(参17面记录单)

1、实验方法:选择2个生态瓶,尽量一样的,一个生态瓶的水减少一半,另一个水量不变,两个生态瓶的生物数量都不变。

2、引导:要观察生物有什么变化,我们可以采用记录小鱼在改变前面一分钟浮出水面上来的次数。

3、进行实验和观察记录。实验结果:由于水量减少,动植物的生存空间减少,氧气量减少,水少的小鱼浮出水面的次数比较多。

三、实验二:增加生态瓶里的生物:(参18面记录单)

1、实验方法:选择2个生态瓶,尽量一样的,一个生态瓶的水草增加一倍,另一个的小鱼数量增加一倍,其他条件不变。

2、预测生态瓶里会发生什么变化。

3、同样采用记录小鱼在改变前面一分钟浮出水面上来的次数。

3、进行实验和观察记录。实验结果:水草增加,产生的氧气量就增加,鱼浮出水面的次数会减少;小鱼增加,耗氧量增大,小鱼浮到水面的次数会增多。

4、讨论:如果小鱼增加2倍或者是4倍又会怎样呢?(小鱼浮出水面次数更多,甚至会缺氧死亡)。是不是植物越多越好呢?(植物过多,影响植物对光的吸收,还会减少动物的活动空间,也会产生不良影响)。

四、总结拓展:

1、讨论:要让生态瓶里的生物生存的更好,我们要注意什么?

2、回家继续观察生态瓶,尝试写科学观察报告。

8、维护生态平衡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自然界里某一区域生存的生物必须形成一个平衡和谐的整体,即生态系统。

过程与方法:应用分析推理等思维形式,对沙尘暴生成的原因进行分析。情感、态度、价值观:认识到维护生态平衡的重要性。【教学重点】认识到维护生态平衡的重要性。

【教学难点】应用分析推理等思维形式,对沙尘暴生成的原因进行分析。【教学准备】收集有关沙尘暴的资料 【教学过程】

一、回顾知识,引入新课:

1、学生自己的话举例说明食物链、食物网、生态群落的含义。

2、说明:自然界里某一区域的生物形成一个平衡和谐的整体,叫做生态系统。

3、提问:如果生态系统中的某一个环节受到了破坏,整个生态系统会怎样呢?

二、草原的生态平衡:

1、现在让我们以草原为例来研究有关生态系统的平衡问题。草原上常见的生物有鹰、兔和草,那么,这三种生物之间的食物链是怎样呢?(学生画出)

2、设想一下:

(1)如果鹰少了,会发生什么现象?(2)如果兔少了,会发生什么现象?(3)如果草少了,会发生什么现象?

每个设想给学生充分的思考时间,然后再发表意见。

3、人类的哪些行为会造成鹰、兔或者草减少呢?在书19面表示出来。(可启发;为了经济发展,人们会采取哪些手段。)

三、是什么引起了沙尘暴:

1、阅读书20面有关沙尘暴的资料。教师可进行适当的补充。

2、引导学生分析草原生态系统失衡的原因,提示:(1)人类的哪些行为引起草原生态系统失衡?(2)这些行为的后果是什么?(3)最终结果是什么?

大自然的生态平衡。

3、小结:生态系统配合发展是不十分不易的,人类的许多行为都在破坏着

4、拓展:大家深入分析一下目前许多的做法,并讨论为了保护生态平衡我们可以做些什么。

板书设计:

2.1光和影

一、教学目标

1、学生要知道产生影子的条件:光源、遮挡物和屏,且遮挡物要在光源和屏之间。

2、明白判断光源的标准:正在发光而且是自己发出的光

3、物体影子的长短、方向随着光源位置、方向的改变而改变;物体影子的大小与物体和光源之间的距离有关;物体影子的形状和光源所照射的物体侧面的形状有关

4、从不同侧面照射得到的物体的影子叫做投影,投影在我们生活中很有用处

二、教学准备

分组实验:手电筒、4开的白卡纸、长方形的小木块、铅笔、尺子

三、教学重、难点 :探究影子的特点

四、课时安排 :1课时

五、教学过程

1、引入

引导语:对于光,我们都很熟悉,那么对于光,我们都已经知道些什么 还想知道些什么?我们这个单元的学习是要探索光的秘密。

2、关于影子产生的条件

1)谁玩过影子的游戏?我们怎样才能看到自己的影子?

2)想一想:影子是怎么产生的,亲自做一做,看看需要有什么条件?

3)在实际操作、讨论、交流的基础上,学生知道影子的产生不仅需要阳光、挡光物体,还需要屏(墙面、地面等)

3、关于“光源”的教学

1)影子的产生需要光,那么,哪些物体能发光呢?学生列举 2)引导学生进行分类,自己发光和反射其他物体的光

3)得出光源的描述:像电灯这样可以自己发光的物体叫做光源

4、影子的特点

1)在刚才的影子游戏中,我们除了知道影子产生的条件外,还有什么发吗?

2)我们再通过一些活动继续探究光源和影子的秘密,现自学科学书第25页,看看是否明白实验的方法、步骤、要求。

3)教师着重提示、演示第一个实验

4)分组实验,先在屏上画下影子,最后再画到课本上相应的地方 5)分组汇报,交流实验发现

影子会随着光源位置的改变而改变;

影子的大小与遮挡物和光源之间距离的关系……

影子的形状和光源照射物体侧面的关系……

5、回顾和总结

1)引导学生回顾:我们今天学了光的哪些知识,发现了什么规律? 2)再做一做影子游戏,验证一下我们发现的这些规律。

六、板书设计

2.1光和影 影子产生的条件:不仅需要阳光、挡光物体,还需要屏(墙面、地面等)

光源:正在发光,而且是自己发出的光

影子的特点: 影子会随着光源位置的改变而改变;

影子的大小与遮挡物和光源之间距离的关系…… 影子的形状和光源照射物体侧面的关系……

四年级科学教案 篇3

2019新教科版四年级科学上册教学计划

篇一

教材分析

本册教材有四个单元“天气”、“溶解”、“声音”、“我们的身体”。具体为:生命科学(生命体的结构与功能)《我们的身体》;物质科学(物体与材料的特性)《溶解》;物质科学(光、热、电、磁)《声音》;地球与空间(地球和天空的变化)《天气》。教材设计了多个探究活动、专题研究,使学生获得更多的学习体验,加深对科学的理解,增进科学探究的能力。内容体系科学、合理。每个单元都有七个教学内容,一般每个教学内容为一个课时。根据教学建议,对典型的过程和方法展开充分的探究,不以1课时为限制。应该加强单元后的总结性教学,帮助学生梳理概念、澄清观点。

教学目标:

(一)、科学探究

1.学会从生活中寻找研究的问题,懂得用不同的探究方法解决不同的问题,并能对所提出的问题进行比较和评价。

2.组织学生在课堂上和课外经历一些有意义的科学探究活动过程。

3.学习用比较的方法进行科学探究;进行有系统的科学观察训练。

(二)、情感态度价值观

1.鼓励学生好奇、爱问、爱想象。

2.让每一个学生在科学学习的过程中,都能体现自我的价值,尝试成功的喜悦,建立学习的信心,激发学习科学的兴趣。

3、学习倾听别人的见解,尊重他人说话的权利;能运用各种方法记录与表达自己的事实。

(三)、科学知识

1.了解有生命体的共同特征、建立生物的基本概念。

2.围绕“溶解”的主题,运用对比思想研究观察物质之间的相互混合、溶解的现象,进行溶解的观察实验,进一步扩展学生对溶解现象的认识。

3.认识天气的最基本要素,引导学生用各种方法去开展对天气现象的研究活动。

4.探究磁铁的方向特性,磁铁的两极,不同磁铁之间同极相斥、异极相吸的规律。

5.研究声音的产生和传播,区别声音的大小和高低,区分乐音和噪音

教学措施:

1、了解学生对所学科学问题的初始想法,特别是一些概念理解过程中出现的想法。

2、指导学生反复进行控制变量的实验。(控制变量实验要加以指导)}

3、引导学生在观察和实验的过程中做好记录。

4、引导学生用准确、恰当的词语描述观察到的事实和现象。

5、引导学生对观察和实验结果进行整理和加工,形成正确的解释。

6、引导学生从日常的学习、生活习惯着手,养成良好的观察、思考、记录等良好的学习习惯

教学进度安排:

周次

容18、31

-----

9、4

始业教育

分组29、7-----9、11

我们关心天气

天气日历

温度与气温39、14-----9、18

风向和风速

降水量的测量

云的观测49、21-----9、25

总结我们的天气观察

水能溶解一些物质

物质在水中是怎样溶解的59、28-----10、2

液体之间的溶解现象610、5-----10、9

不同物质在水中溶解能力710、12-----10、16

溶解的快与慢

100毫升水能溶解多少克食盐810、19-----10、23

分离食盐与水的方法

听听声音

声音是怎样产生的910、26-----10、30

声音的变化

探索尺子的音高变化1011、2-----11、6

期中复习,考试1111、9-----11、13

声音的传播

我们是怎样听到声音的1211、16-----11、20

保护我们的听力

身体的结构1311、23-----11、27

骨骼、关节和肌肉

运动起来会怎样(一)

1411、30-----12、4

运动起来会怎样(二)

食物在体内的旅行1512、7-----12、11

食物在口腔里的变化

相互协作的人体器管1612、14-----12、18

期末复习1712、21-----12、25 期末考试1812、28-----1、1

备课(下个学期)

191、4-----1、8

备课(下个学期)

201、11-----1、15

备课(下个学期)

211、18-----1、22

备课(下个学期)

四年级科学教案 篇4

2. 指导种子的萌发条件,了解阳光、空气、水分、温度、肥料等对植物的影响。

3. 了解种子的萌发过程。

过程与方法:

1. 搜集并认识种子一些常见的种子。

2. 能够认真观察、记录种子的结构及种子的萌发过程。

3. 能够利用对比试验,研究种子萌发的条件:了解阳光、空气、水、温度、肥料等对植物的影响。

4. 能够正确播种,是自己的种子顺利萌发。

5. 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感受生命世界的神奇与伟大,体验种植的乐趣。

蚕豆、黄豆等植物的种子、图片、卡片、培养皿等。 教学过程:

1. 搜集各种各样方的种子,认识种子的多样性 2. 认识种子的共同特征

1) 向学生展示一颗解剖过后的种子,注意提醒学生要观察的是一颗具有完整胚的种子以及正确的观察方法。

2) 了解种子的结构,并猜想种子内部每一结构有什么作用?将来会发育成植物的哪一部分?

3) 观察其他植物的种子:

其他种子的结构相同吗?观察后总结种子里面都具有胚。

活动二:研究种子萌发的条件 学生猜想种子萌发的条件?

2. 学生自己阅读实验后教师进行讲解,明白整个实验是采用了对比的方法,两两对比可以总结出种子萌发的条件。

4. 最后组织学生总结种子萌发的条件:需要适量的水分、充足的空气、合适的温度等等,然后试着填写P4的表格.

2. 学生观察书上的播种方法,将自己刚才描述的方法与书上的方法对比,发现有何不同?

3. 教师提出书上播种方法中一些具体的问题:

垫瓦片有什么作用?使盆底的洞不会被里面的泥土堵死,多余的水分能够流出盆内及空气的的流通

4. 联系上一节课种子萌发的条件,思考当我们把种子播下之后,应该为种子的萌发创造哪些条件?

1. 当种子播下去之后,新的问题又出现了,如果我们要清楚地观察到种子萌发的过程,可以想一些什么办法呢?P5用透明玻璃杯来种一颗种子,从而观察种子破土而出的过程;

2. 将这个观察的作业布置给同学,回家观察这个过程,做好记录; 3. 结合书上的图片,请学生描述种子破土而出的过程: 胚轴→根(胚根)→出土→叶(胚芽)→长大 注意真叶

4. 特别提醒:杯子小营养不够,植物很难正常开花结果,因此当种子萌发之后教师要提醒同学们,应该把已经萌发的幼苗移植到花盆里。

2. 通过观察花朵和果实的数量统计图,发现同一株植物花和果实数量的关系

过程与方法:

2. 植物生长过程中,随时观察记录生长数据。

3. 学会用绘制曲线图的方法整理数据,同样用于花朵的数目以及果实数目的统计

通过动手探究,知道植物生长的过程。

教学准备:

一棵全株植物、直尺、卡片等。

Q1:当植物的种子破土而出之后,又会发生哪些变化? Q2:我们用什么方法来说明植物确确实实是在生长? 活动一:观察记录小苗的生长数据

教师统一安排观察时间,其余的时间学生自行安排,等观察一段时间之后教师指导总结:这些数据的变化都是小苗生长的“证据” 活动二:观察花朵、果实的数量,并做好记录 1.测量植物的一些基础数据

2.从第一朵花开始,记录一共开了多少朵花?是不是凡是开花都能结出果实?从而引申到结实率,到杂交水稻。

3.观察果实的位置及果实的数量,并做好记录 4.观察种子的数目,了解种子存在的意义 5.教师提出在观察的过程中的注意事项

二、 教师展示各种植物开花结果的照片,激发学生自己种植植物的兴趣,能够将自己的植物照顾好。

四、 总结植物的一生及同学交流一些植物趣闻 生根---发芽---成熟---开花---结果

趣闻:给同学们介绍一些植物的趣闻,引起学生对植物奥秘探索的兴趣,鼓励学生自己回家查找一些植物趣闻,下节课进行成果交流。

3. 知道花是植物的繁殖器官之一、开花之后花会有什么样的变化?

情感、态度及价值观:

这一节课我们开始学习第二个单元,生生不息。从这个单元题目上我们可以知道我们这一个单元只要就是来看看动物、植物到底是怎么样繁衍生息的?第一课“花开花落为哪般”从课题上我们就知道这一课我们的学习内容与花有关。呢?生活中我们看到过很多很多种花,玫瑰、向日葵、牡丹、荷花、杜鹃等等,今天老师就和你们一起来学习花。首先我们就要从花的最基本的结构说起。

1.指导学生认识油菜花或者豌豆花或桃花(因为春天就是这些花的开花的季节)的构造。

我们首先来认识油菜花,请同学们看油菜花,请大家从整体上仔细观察一下,做好12页的观察记录。

Q:油菜花由哪几部分构成的? 学生认真观察、交流。

让学生说说油菜花是由哪几部分构成的?(有花瓣,花芯、小叶。) 教师引导讲解:像小叶的这部分,它的科学名字叫做萼片,它是花的最外一层。还有花瓣,花芯的科学名称叫做花蕊。花蕊有两种,一种是雄蕊,一种是雌蕊,数目较多的这部分是油菜花的雄蕊,花中心的这一部分是油菜花的雌蕊。

通过观察,同学们知道了油菜花是由萼片、花瓣、雄蕊、雌蕊四部分构成的。接下来由教师解剖一朵油菜花。(解剖白菜花时要用到小镊子,镊子的使用方法是用右手拿住它,用大拇指和食指来控制镊子的松紧,老师边讲解边示范)

(1)老师用左手捏住花梗,右手拿镊子夹住被撕部分的基部,也就是下部;

(2)按照认外向里的顺序一层一层撕下来,首先撕下萼片,然后依次撕下花瓣、雄蕊、雌蕊,边撕边按顺序在白纸上分类摆好;

(3)注意不要损坏花的每一部分,然后同学们自己按照老师的方法操作,看哪位同学解剖得最认真、最仔细。解剖之后,各小组填写第14页的表格。 (学生解剖白菜花,教师巡视指导。)

(学生解剖完毕后,教师利用实物投影仪出示解剖结果。)通过解剖白菜花,你们发现油菜花的萼

片、花瓣、雄蕊、雌蕊的数量各是多少个?(油菜花有4个萼片、4个花瓣、6个雄蕊、1个雌蕊。)

同学们比较一下,油菜花和桃花在构造上有什么相同点?(它们都有萼片、花瓣、雄蕊、雌蕊四部分。)像油菜花、桃花这样,萼片、花瓣、雄蕊、雌蕊四部分齐全的花叫做完全花。

Q2:哪位同学能用完整的话再说一说什么叫做完全花?(像油菜花、桃花这样,萼片、花瓣。雄蕊、雌蕊四部分齐全的花叫做完全花) 3.认识不完全花。

课前教师为各组学生准备了构造不同的花如百合花、杨兰花。学生解剖进一步认识不完全花,(注意:用解剖油菜花那样的方法,注意按照从外向里的顺序解剖)

百合花是由花瓣、雄蕊、雌蕊三部分构成的,没有萼片 杨兰花是由花瓣、雌蕊两部分构成的,少了萼片和雄蕊

总结不完全花:对于这些缺少其中一部分、两部分或者三部分的花,我们就称为不完全花。

我们上节课说到并不是每一朵花开之后都能结出果实,必须是受过精及传过粉的花才能结出果实,什么叫传粉?

传粉的概念:雄蕊顶端有花药,花要里的花粉成熟后会通过各种媒介传到雌蕊的顶端,这个过程叫做传粉。

在概念中说到,传粉是需要媒介的,到底花传粉可以依靠哪些媒介呢? 1. 有的是异花传粉,依靠的媒介有风或者是昆虫 2. 有的是自花传粉,如:大豆花、黑麦花

3. 自然条件下无法完成传粉或者想提高作物的结实率可以采用人工授粉:直接用另一朵花或者用工具传粉

思考:花经过传粉之后花瓣回脱落吗?之后又会发生什么样的变化?展示授粉之后的变化。

1. 知道植物除了种子以外,还可以利用根、茎、叶等繁殖后代 2. 了解扦插、嫁接技术在农业生产中的应用

3. 扦插嫁接到底是怎么一回事?在过程中要注意些什么? 过程与方法:能明白扦插、嫁接等食物繁殖的方式是什么 情感、态度及价值观:

2. 关注科学技术在植物繁殖反面的应用 重难点:扦插嫁接到底是怎么一回事 课前准备:小黑板 教学过程: 一、课前引入

师:黑板上写着“无心插柳柳成萌”这一句话,是什么意思?让学生谈谈;除了植物的种子能够帮助植物繁殖后代,植物还可以通过其他的方式繁殖吗?

植物是可以通过身上其他的一些器官繁殖后代的,如:红苕(块茎)、厚脸皮(落叶生根)、甘薯(根繁殖)

二、探究活动――植物的分身术(植物是怎样运用这些器官来分身的?)

引入:柳枝是柳树身体的哪一部分?我们把柳枝插在土壤中,柳枝能发育成新的柳树吗?

对比一下你的方法和书上扦插的方法有什么不一样的地方?请一位同学起来精确地描述扦插的过程:

步骤:

(1) 要选择粗壮的柳枝; (2) 柳枝上只留几片叶子; (3) 将枝条下端剪成斜口; (4) 挖一个小坑,把枝条插进去; (5) 注意:记得每天给柳枝浇水。

四年级科学教案 篇5

教学目标:

1、科学概念:我们周围充满着不同的声音,我们也可以利用物体来制造出不同的声音。

2、过程与方法:运用语言来描述和记录听到的声音,并能根据声音的高、低、强、弱给听到的声音分类。

3、情感、态度、价值观:在观察和描述各种声音的活动中,逐步养成细致的观察习惯和态度,并乐于与同伴交流。

教学难点:

能根据声音的高、低、强、弱给听到的声音分类。

师:这个单元我们要开始进行声音研究的活动,说说你所知道的关于声音的事情。你对声音的哪些问题比较感兴趣?你想研究关于声音的哪些问题?

1、打开教室门,仔细听听,你周围有哪些声音?有什么不同吗?这些声音是由什么物体发出的?

2、你还听到过哪些声音?

3、小组讨论:这些声音有什么不同呢?我们是怎样听到声音的?

反馈交流:无论在什么时候,什么地点,我们总能听到各种各样的声音,当你们听到这些声音的时候,经常思考哪些问题呢?

小结:在以后的学习过程中,我们要逐一的研究这些问题。

2、教师演示实验1:出示两种大小不同的音叉,用同样的力量敲击音叉,听听他们发出的声音。

比较:这两种音叉发出的声音有什么相同和不同?能描述一下它们的声音吗?

3、教师演示实验2:选择其中一种音叉,先轻轻击打,再重一点击打,两个声音有什么不同吗?

4、小组交流讨论:刚才听到的这些声音,能进行描述和分类吗(尝试着用高、低、强、弱等词语对声音进行归类)?

5、教师演示实验3:根据准备的不同材料按课本图中所示,进行轻轻击打和重一点击打,听到了怎样的声音,把它描述出来。

2、过程与方法:能观察、比较、描述物体发生和不发生时的不同现象;能从多个物体发生的观察事实中对原因进行假设性解释;可以借助其他物体来观察不容易观察到的现象。

3、情感、态度、价值观:在探究的过程中,积极大胆地阐述自己的发现;乐于与他人合作,养成细致观察的习惯和态度

教学重点:

认识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

教学难点:

如何引导学生从实验中分析得出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

上节课中,我们已经知道通过不同力量的击打,对不同物体的击打都能产生各种各样的声音。那么声音究竟是怎么产生的呢?这节课我们将作继续的研究。

1、分组活动:出示鼓、钢尺、皮筋,你能想办法使这些物体发出声音吗?

2、记录并交流我们的想法:

为什么我们对物体用力(按压、弯曲、拉伸)后,物体没有发出声音,但是我们对物体进行击打、拨动却使物体发生了声音呢?

1、教师演示实验1:在水槽里盛约2/3的清水,用轻而短促的力打音叉和用较大的力击打音叉,观察音叉的振动。用一个手指轻轻地接近振动着的音叉,感觉一下音叉的振动。

观察:手指有什么感觉呢?水面有什么变化?水面的变化是怎么产生的?

交流反馈:手指有麻麻的振动感,水面产生了花纹,花纹就是由音叉的振动而产生的。

2、教师演示实验2:木板上拴着两个皮筋。拨动一个皮筋使它发出声音,另一个皮筋保持不动,不发出声音。

观察:发声的皮筋和不发声的皮筋的不同?如果抓住皮筋,使之不振动,还会发出声音吗?皮筋的振动与发出的声音有关吗?

3、小组交流:

击打鼓时,我们看到了什么?这种现象与声音的产生有关吗?拨动钢尺时,我们看到了什么?这种现象与声音的产生有关吗?

4、小结:当一个物体(如音叉、鼓、钢尺、皮筋、铁钉等)在力的作用下,能不断重复地做往返运动,这个物体就是一个振动物体。声音就是由物体振动而产生的。

四年级科学教案 篇6

教材分析

通过前面6节课的学习,学生充分认识了食物、食物的营养与人体健康之间的关系。吃进去的食物在人体内还会经过一系列的变化,转化成养料和能量供人体吸收,这个过程叫消化,承担消化工作的器官叫消化器官。本节课要研究食物在消化第一站——口腔中的变化。

聚焦板块通过回忆一天的食物,并思考“吃下去的食物发生了哪些变化?”引出学生对消化器官的探究。

探索板块分两大活动,活动一主要通过观察食物从进入口腔到被咽下去之前的变化,了解口腔的初步消化功能,并体验牙齿、唾液的作用。活动二主要通过角色扮演游戏,了解口腔内牙齿、舌头和唾液的协调作用。

通过探索活动后的研讨,学生可以认识到食物在口腔的初步消化,以及口腔各器官的功能,并进一步理解口腔的消化对整个消化的重要性。

学情分析

学生对食物在口腔的变化已经有了一定的认识:食物被咬碎、嚼烂等,也有一部分学生知道口腔里牙齿的类型和作用,但是对食物的变化更多的是一种感觉,真正细致的观察很少,对食物中看不见的变化更是了解不多,口腔内唾液的作用也容易被忽略。

学习目标

科学概念目标

1.食物在口腔里会经历初步的消化过程。

2.牙齿、舌和唾液共同参与了食物在口腔里的消化,它们的功能各不相同。

3.牙齿有三种,不同的牙齿有不同的功能,保护好牙齿,有利于我们的身体健康。

科学探究目标

1.观察、描述食物在口腔中的变化以及牙齿形状的特点、分布,能对食物在口腔中的变化进行简单的记录。

2.分角色扮演“馒头”“牙齿”“舌”,模拟馒头在口腔中的初步消化过程,感受牙齿、舌和唾液的共同作用。

3.能够在角色扮演中不断完善对牙齿结构及运动特点的认识,有意识地对自己的原有观念进行补充或修正。

科学态度目标

1.能够认真细致地观察和实事求是地描述牙齿的结构和运动特点。

2.愿意与他人分享食物在口腔里消化过程的研究结果。

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目标

体会口腔对消化食物的重要作用,有健康生活的意识。

重点

观察食物在口腔的变化,感受牙齿、舌和唾液的共同作用。

难点

分角色扮演“馒头”“牙齿”“舌”,模拟馒头在口腔中的初步消化过程,感受牙齿、舌和唾液的共同作用。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1.新课聚焦

我们吃进去的食物首先进入了口腔,食物在口腔里都发生了哪些变化?

消化器官可以将食物转变成我们可以吸收的养料和能量,这一过程叫做消化。吃食物时,食物首先进入口腔,口腔是人体的消化器官之一。

今天一起学习《食物在口腔里的变化》板书课题刘老师工作室制作。

被咀嚼、融化了...

通过问题的方式激发学生思考意识,并认识到口腔是人体消化的开始。

2.科学探索

探索一:咀嚼一块馒头,观察、描述馒头发生了什么变化

实验准备:馒头、镜子

观察方法:咬一口馒头,对着镜子咀嚼5下,先观察馒头的变化,接着一边咀嚼,一边感觉馒头发生的变化,并把看到的和感觉到的变化记录下来。

观察记录:

观察分析:

牙齿用来撕咬、切碎、嚼烂食物。

(2)舌用来搅拌食物。

(3)唾液中有溶菌酶、淀粉酶等,除了用来清洁口腔、消化食物,还有润滑作用。

观察总结:口腔中的牙齿、舌、唾液在咀嚼食物时共同参与了食物在口腔里的消化。

【思考】馒头为什么吃起来甜甜的呢?

【点拨】馒头是面粉做的,面粉的主要成分是淀粉。口腔里的`唾液中含有淀粉酶,这种物质可以把淀粉转化成麦芽糖等,因此在咀嚼过程中,我们感觉有甜味。

探索二:观察牙齿

播放视频《了解牙齿》

门齿:切断食物

犬齿:撕开食物

臼齿:磨碎食物

探索三:模拟馒头在口腔中的消化过程

实验材料:大塑料口袋、硬纸板

实验猜想:牙齿的功能是_____________食物,舌的功能是_____________食物。

实验步骤:

(1)用硬纸板模仿门齿和犬齿的外形,用大塑料口袋装满空气模仿臼齿。

(2)学生分角色扮演“馒头”“牙齿”和“舌”。

(3)观察“馒头”在口腔里发生的变化。

实验分析:

吃“馒头”时,门齿和犬齿会将“馒头”切断、撕碎,让“馒头”进入口腔,舌将它送到臼齿处磨碎,并搅拌食物。

实验结论:牙齿的功能是切割、撕碎、咀嚼食物,舌的功能是传送和搅拌食物。

准备实验材料,并按照观察方法完成观察实验

记录数据

思考问题

观看视频

了解牙齿

准备实验材料,并按照实验步骤完成实验内容

观察馒头从进入口腔到被咽下去之前的变化过程。

注重学生实践,在实践中发现问题。

逐步低进,研究口腔中食物的变化情况。

清楚牙齿特点和作用为后续模拟实验做准备。

探究馒头在口腔中的消化过程。

3.科学研讨

研讨一:食物在口腔中发生了什么变化?经历了哪些过程?

【点拨】食物在口腔里的牙齿、舌和唾液共同作用下变成湿软细小的食物糜。在口腔里经过牙齿撕咬、切碎、嚼烂;舌配合传送和搅拌食物;唾液使食物湿润,并通过溶菌酶、淀粉酶等初步消化食物。食物在口腔中的变化需要牙齿、舌和唾液的共同作用。食物在口腔中经历了变小、变软、水分变多等变化。

研讨二:根据“馒头在口腔中的消化”模拟活动,说一说牙齿和舌都担负了什么工作?

【点拨】牙齿中的门齿切割食物、犬齿撕碎食物、臼齿咀嚼食物,舌起到传送和搅拌食物的作用。

研讨三:在食物的消化过程中,除了牙齿和舌以外,还有其他参与者吗?

【点拨】食物在口腔里的消化过程中,除了牙齿和舌以外,口腔会在咀嚼的过程中分泌唾液,唾液中的多种消化酶将分子结构复杂的食物水解为分子结构简单的营养素。

研讨四:食物在口腔中的初步消化,为进一步消化提供了哪些便利条件?

食物在口腔中的初步消化,咀嚼过程所起到的作用是预先消化一部分食物,减轻消化道的负担。唾液分泌还有利于食物的湿软,不至于伤害到食道,有利于下咽。

交流、讨论、回答

交流、讨论、回答

交流、讨论、回答

交流、讨论、回答

通过交流、讨论,对今天所学的知识进行归纳总结,学生们能够用简要的语言描绘食物在口腔中发生了什么变化,牙齿、舌和唾液的功能。

4.拓展提高

播放视频《爱护牙齿》

1.牙齿会生病

龋齿,俗称虫牙、蛀牙,是在口腔内细菌的作用下,牙齿硬组织脱钙和有机质分解使牙齿组织破坏、崩解,在牙齿上形成龋洞的一种疾病。龋齿的患病率在儿童中可达90%以上。

形成条件:

细菌、食物、宿主(牙齿)和时间

龋齿的成因:

人口腔中牙菌斑或唾液中的细菌利用糖类发酵,经过新陈代谢后产生酸,长时间与牙齿接触进而破坏牙齿表面,使牙齿产生脱钙及龋蚀。

龋齿的危害

当龋病破坏了牙釉质侵入到牙本质时,患者遇冷、热、酸、甜的刺激时会感到牙齿疼痛,此阶段若不治疗,龋洞会强渐加深,累及牙髓,引起牙髓炎,这时出现自发痛,还可能引起同侧头痛,患者坐卧不安。若再不治疗,炎症继续向牙根方向发展引起牙根部肿痛、牙齿松动、咬痛、牙周流脓,严重者面部肿胀、、发烧、张口受限,细菌入血甚至可引起菌血症而危及生命。此外,龋齿多,必然会影响嚼碎食物,增加胃肠负担,容易引起胃肠疾病。

2.保护牙齿的方法:

①常刷牙,保持口腔清洁。

选择合适的牙刷和牙膏。坚持早晚必须刷牙、漱口。有条件者,每餐之后应立即刷牙。每次刷牙时间不少于3分钟,临睡前刷牙最为重要。

②掌握正确的刷牙方法。

错误的刷牙方法会造成牙面损耗和牙龈萎缩,所以我们不仅要养成良好的刷牙习惯,还要讲究正确的刷牙方法。要注意不能有遗漏的区域,不能只刷牙齿的外面,要彻底地刷干净牙,用力要轻柔。

③不要过多地吃甜食。

过多地吃甜食容易出现蛀牙,应多吃蔬菜和水果,因为蔬菜和水果可以增强口腔黏膜的抗病能力,同时对牙齿起到机械洗刷和摩擦的作用。

④定期进行口腔检查。

定期到医院进行口腔检查能及时发现牙齿是否存在疾病,牙齿有病者要及时就医,这样对牙齿的长久健康会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

猜测

交流

讨论

通过观看视频了解龋齿以及保护牙齿的方法。

培养学生爱护牙齿,保护口腔健康对身体是有益的。

作业布置

完成同步练习题

课后作业

课堂小结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牙齿有三种:门齿、犬齿和臼齿,不同的牙齿有不同的功能;我们还了解了食物在口腔里经历的初步的消化过程,知道牙齿、舌和唾液共同参与了食物在口腔里的消化,它们的功能也各不相同;我们知道了牙齿会生病,保护好我们的牙齿,有利于我们的身体健康。

四年级科学教案 篇7

教学目标:

1、学生能够以个人参与或小组参与为形式,获得在野外寻找岩石的亲身经历。

2、在课堂中能够,让孩子经历观察岩石特点的活动过程,获得观察岩石的基本方法及技能。

3、通过给岩石分类,让孩子经历一个简单的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培养孩子运用语言解释问题的能力。

4、让孩子获得丰富的研究岩石的愉悦情感。

教学难点:

通过观察岩石,能想出不同的分类方法。

教学准备:

可以在课前布置学生以个人或小组为形式,收集各种各样的岩石。教师也应该准备大量的常见的一些岩石,同时还可以准备一些本地区常见的岩石。还应给孩子们准备一些观察工具:放大镜、盛水的烧杯、记录纸等。

教学过程:

一、引入教师可以先播放一段关于地表岩石风貌的录像片,或提供一些典型的图片。

1、岩石是地球的主要组成部分,到处可见。你平时在哪些地方看到过岩石?

2、你玩过岩石吗?你是怎么玩的?

(1)岩石来自哪里?你的岩石是从哪里找到的?请简单介绍你的寻找经历。可以让学生先在小组内进行交流,再到全班进行汇报交流。

(2)我的岩石观察请你选择一块感兴趣的岩石进行观察。你准备怎样去观察它呢?请你大概估计一下,你会观察到岩石的几个特征?学生自主观察探究,教师巡回指导。

(3)我的岩石观察记录交流你用了哪些方法对岩石进行观察?你观察到了岩石的哪些特征?有没有超过自己的估计?你对同学的观察描述有没有补充或意见?注意,在学生交流观察到的岩石特征时,要强调观察方法与观察描述之间的对应关系,对学生的非观察性描述尤其要加以引导。

(1)这些岩石可以分类吗?这些岩石可以分类吗?如果让你给这些岩石分类,你会怎么分呢?这里可以让学生进行小组讨论,以小组的形式进行汇报。教师对学生提出的分类标准不要轻易否定。

(2)给岩石分类请你选择任何一种标准,给这些岩石分类。小组分类活动开始,教师巡回指导。

(3)岩石分类结果交流你们将岩石分成了几类?是按什么来分的?你们想到了多少种不同的分类方法?不同的分类方法结果一样吗?

(4)这块岩石属于哪一类这块岩石属于哪一类呢?这一教学环节主要在于应用。教师可以根据地域特色提供的相应的岩石,也可以由学生来提供。

师:课后,你可以再找些岩石来观察。想一想,岩石是怎么形成的呢?下节课,我们将进一步研究岩石。

板书设计:

四年级科学教案 篇8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通过查阅、交流、整理资料,了解地球地形、地貌状况,能选择自己擅长的方式表述研究过程和结果;知道可以通过不同的途径搜集资料。

能力目标:通过学习本课,培养孩子的观察能力,合作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通过小组活动,使学生学会分享共同的劳动成果,学会相互合作;了解地球物质对人类及其他生物生存的意义,树立保护环境和资源的意识。

教学过程

创设情境感知问题

师:同学们,我们都生活在美丽的地球上,地球上有什么呢?这是今天我们要来探究的问题。(板书:出示课题)

探索体验解决问题(课件出示转动的地球)

师:看,这颗转动不息的蓝色星球就是我们的地球,它的表面积很大,有5.1亿平方千米,你发现了什么?

蓝色部分非常大,它代表的是什么呢?

师:是的,海洋的面积约占地球表面积的71%呢,这说明在地球表面海洋的面积比陆地大得多。不过陆地的面积虽然小,但是却有着丰富多样的地形地貌特征哦,它们是什么样子?除了海洋,地球上的水还包括什么?谁生活在这美丽的星球上?这些问题相信只要你认真观看下面一段影片,就一定能找到答案的。(播放配乐图片课件)影片看完了,让我们来交流一下地球上有什么?

板书:高原、山峰、丘陵、盆地、平原、沙漠

海洋、湖泊、河流

动物、植物,人

小结:高原、山峰、丘陵、盆地、平原、沙漠属于陆地;海洋、湖泊、河流属于水;人、动物、植物都是生活在地球上的生物。(板书:陆地、水、生物)

师:对于地球上的地形地貌同学们还有什么问题吗?

师:课前同学们也都查找了不少的资料,这个问题谁能来解答?

师:看来同学们都是善于观察和思考的孩子,看到同学们把查找的资料用信息卡的方式进行了整理,我觉得这是非常科学的方法,课后我们还可以继续查找你感兴趣的材料,小组为单位制作剪贴报,在班级里进行展览,让大家了解更多关于地球的知识,好吗?

师:通过刚才的学习,我们发现原来地球上有这么多样的地貌和种类繁多的物种,对于这样一个多姿多彩的星球你想说些什么呢?

三、认识地图

师:地球这么美丽,我真想到处去看看,我知道节假日的时候许多同学喜欢出去旅游,可是如果你到了一个陌生的地方该怎么办?

师:这位同学给我们提供了一个很好的方法——查地图。地图我们都非常熟悉,同学们,想要了解世界的地形地貌不但可以借助网络和书籍,还可以借助它(手指世界地形图)世界地形图。它是按一定比例运用符号、颜色、文字注记等描绘显示地球表面的自然地理的图片,那么怎样来看地图呢?其实二年级的时候我们在数学课上就学习过怎样看地图,还记得么?

师:看,数学上学习的知识也在科学课上得到了应用,真棒!现在请同学们仔细观察,然后来说说你发现了什么?

师:你观察得很仔细,在地形图上我们看到了不同的颜色,不同的颜色代表了不同的地形特征,为了便于观察,老师为每个小组都准备了一张世界地形图,请小组长过来领地图。(展示小图)看看你们这张地形图和黑板上的地形图有什么不同?

师:对,大小不同是因为这两幅地形图所使用的比例尺不同,黑板上这张的比例尺是1:33000000,那你们的呢?是1:700000000。比例尺对于地图来说是非常重要的,以后学习更多数学知识我们会进一步了解。下面我们以小组为单位来研究一下地形图上有哪些主要的颜色?这些颜色分别代表什么样的地形呢?我们先讨论到这里,哪个小组来说一说你们的发现?

师:那个小组有不同意见?

小结:(课件出示)蓝色,因为海洋是蔚蓝的,所以用蓝色代表大海。

浅蓝色代表浅海,深蓝色代表深海色,海的深度与颜色的深浅成正比。

分层设色等高地形图中的颜色是与高度相对应的.

蓝色:江,河,湖,海.绿色:平原,丘陵.黄色,棕色:高原,山脉,沙漠.颜色的深浅与高度(深度)相对应.

师:在地形图上,我们可以清晰地看到地球上贯穿世界的四大洋,它们分别是:太平洋、大西洋、印度洋、北冰洋(课件出示四大洋图片)还有七大洲(出示图片),它们按面积大小依次为:亚洲、非洲、北美洲、南美洲、南极洲、欧洲、大洋洲,请你在小组中指一指之说一说四大洋和七大洲。

师:通过刚才的学习,相信你已经对世界地形图的使用有了一定的了解,现在请你试着找一下位于非洲的世界最大的沙漠——撒哈拉沙漠。你来说说为什么找的那么快,有什么好方法?

师:真是聪明呀,大家学会了吗?我们用来检验

一下这个方法是不是好用,咱们一起来找找位于南美洲的亚马逊平原,先找大洲,在看颜色,平原是绿色,找到了吗?好快呀,看来这种方法还真是好用,那你们想不想下用这种方法来一个找标识的比赛?

师:听好要求:各小组合作寻找给出的世界之最,并用彩笔圈出来,最快找完的小组获胜。(出示地图标识:世界最大的高原——巴西高原(南美洲),世界最大的盐水湖——青海湖(中国),世界最大的盆地——刚果盆地(中国),世界最大的湖泊——里海(欧洲))

师:你们小组上来展示一下吧!(实物投影)每人介绍一个。

四、认识地球仪

师:同学们,刚刚我们认识的地形图是平面的,但是我们都知道地球是一个球体,为了便于观察更立体的了解地球,人们制作了地球仪,请你打开科学书49页,阅读一下关于地球仪知识的资料卡,了解一下地球仪又为我们提供了哪些信息呢?

师:谁来说说你知道了什么?

师,对,根据地面接收太阳光线照射的情况人们地球分为了五带:热带、北温带、南温带、北寒带、南寒带。

师:老师为同学们准备了地球仪,请你们先来观察它的形态,说说你的发现。。

师:你说的很对,大家有没有发现?(出示课件)地球不但绕着太阳公转,同时还自西向东的自转,(出示课件)人们设公转平面为参考面,与自转平面垂直的那条地球直径叫做地轴。地球倾斜的角度同人们拿铅笔书写时笔杆与桌面的倾斜相仿,人们有时形象地比喻为地球“斜着身体”绕太阳公转。

师:了解了地球的倾斜角度,下面我们再到地球仪上找一找经线、纬线、赤道。

有标识,还有表示航线、洋流的。

师:请你按照地球的自转方向自西向东转动地球仪,可以看到除了经线纬线之外,上面还有不同的地形地貌,以及城市、河流、航线的标识,内容真是丰富多彩呀,你们喜欢地球仪吗?课后同学们试着来做一个地球仪模型,下节课我们将深入了解地球仪,并一起来给我们的模型标出经线纬线和地形地貌。

五、制作小小地球仪

师:拿出问我们的任务单(课件出示学生任务单)

师:请同学们开动脑筋想一想应该如何来制作一个实用的地球仪。如果你在制作的过程中还遇到哪些困难,请你记录下来和小伙伴进行讨论并试着解决,解决不了的我们下节课继续探讨。制作完成后为你满意的作品拍照贴在下面的方框里,我们将进行展示和评比。

六、收获乐园

师:这节课你们都学到了什么?有哪些收获呢?

师:看来大家的收获还真是不少,课后可以把它们写在书上“我的发现”中。

板书设计:

地球上有什么

陆地高原、平原、山川、沙漠、盆地、

水河流、湖泊、海洋

生物动物、植物、人

教学反思:

本节课主要研究地球表面有什么,为了让本节课能顺利地进行,课前我先让学生预习了课本,查找有关地球地貌特征的图片和文字资料,同时自己也查阅了大量的资料、图片,制作了精美的课件,并找部分学生了解了一些问题,做好了充分的准备。课堂上我给学生充足的时间和思维空间,让学生自主探究、相互讨论交流,学生的热情很高,参与度也较高,加以老师的适时指导,本节课各项教学目标顺利完成。

四年级科学教案 篇9

第三课  声音的变化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音量是由物体振动的幅度决定的,振动幅度越大,声音就越强;振动幅度越小,声音就越弱。音高是由物体振动的频率决定的,振动的频率越快,声音就越高;振动的频率越慢,声音就钺低。 过程与方法: 能使物体发出强弱和高低不同的声音,对听到声音的不同进行描述,对物体在发出不同声音时的振动状态进行描述,把物体的振动状态和发出的'不同声音联系起来。 情感、态度、价值观: 形成善于观察,并把事物的特点和性质相联系的习惯。 【教学重点】认识到音量是由物体振动的幅度决定的,音高是由物体振动的频率决定的。 【教学难点】如何引导学生从实验中分析得出音量是由物体振动的幅度决定的,音高是由物体振动的频率决定的。 【教学准备】 分组材料:钢尺、4个同样的被子内装有不同量的水、实验记录纸、1根橡皮筋、3个长短不同的铁钉等 【教学过程】 一、  引入   在第一节课中我们曾听到过大小不同的音叉发出的不同的声音,本节课我们要继续来研究声音的变化。 二、观察比较声音强弱的变化 1、使钢尺发出声音:出示钢尺:你能想办法使钢尺发出声音吗?----注意:拨动钢尺时,避免尺子与桌子发声。 2、研究钢尺幅度大小与音量之间的关系 要求:轻轻拨动钢尺,观察描述钢尺发出的声音;用力拨动钢尺,观察描述钢尺发出的声音。重复3次,并记录下表。 表格1:   描述听到的声音(声音的强弱变化) 第1次实验 轻轻拨动钢尺   用力拨动钢尺   第2次实验 轻轻拨动钢尺   用力拨动钢尺   第3次实验 轻轻拨动钢尺   用力拨动钢尺   发  现   小结:轻轻拨动钢尺时,钢尺的振动幅度小,声音弱。用力拨动钢尺时,钢尺的振动幅度大,声音强。声音的强弱变化可以用音量来描述。音量是由钢尺的振动幅度决定的。音量的单位是分贝(dB)。 三、观察比较四个装有不同水量的杯子声音高低的变化 1、出示4个装有不同水量的杯子,你有什么发现吗?(同样大小的杯子,内装不同量的水) 2、如果用同样的力敲击这4个杯子,你预测他们发出的声音会有什么不同?能用声音高、较高、较低、低来描述吗?记录表2第一栏。 3、分组实验1,观察比较四个装有不同水量的杯子声音高低的变化,并记录表格 表格2:   1号杯 2号杯 3号杯 4号杯 发声预测         第1次实验         第2次实验         第3次实验         发 现   反馈交流:交流本小组的预测和实验结果,并对结果作简单的分析。 4、分组实验2:观察橡皮筋音高的变化 1)如何使橡皮筋发出声音呢?出示一块木板上钉两个钉子,两个钉子之间绑一根橡皮筋的装置。 2)把橡皮筋拉紧点,拨弹;稍稍放松些,拨弹。比较:橡皮筋发出的声音有什么变化?如何描述橡皮筋发出的声音的变化呢? 交流反馈:皮筋松,振动慢,发出的声音低。皮筋紧,振动快,发出的声音高。振动快慢用音高表示,音高的单位是赫兹(Hz)。 五、拓展 你还知道哪些变化,也可以使物体发出的声音发生变化吗? 教学后记:                

四年级科学教案 篇10

一、引入

单元概述:从今天开始,我们进入非常有趣的《新的生命》单元。本单元共有7课,我们要一起来研究植物和动物是怎样繁殖后代的。请一位同学朗读单元导语:“春天……”

出示开花的油菜植株。这是什么植物?同学们平时认真地观察过花吗?让我们一起进入花的世界吧!板书课题:油菜花开了

二、探究过程

1、观察一棵油菜。

(1)请同学们说说油菜长得怎么样?区分油菜的根、茎、叶、花、果实和种子。

(2)油菜和凤仙花都有根、茎、叶、花、果实、种子。这样的植物叫绿色开花植物﹙板书﹚,它们都由根、茎、叶、花、果实、种子六部分构成。

(3)请同学再说出几种绿色开花植物。

2、观察一朵油菜花。

(1)观察:

从油菜上摘一朵油菜花。用放大镜观察一朵油菜花。

在小组里描述所观察到的这朵油菜花。

注意萼、瓣、蕊的读音。

(2)解剖:

学习使用镊子解剖一朵油菜花。

示范:镊子的使用和解剖的顺序;

解剖的油菜花。

将萼片、花瓣、雄蕊、雌蕊用胶带贴在观察记录表上。

观察解剖后的油菜花的各个部分。

填写“油菜花的观察记录表”。

(3)交流。

(4)小结:油菜花是由萼片、花瓣、雄蕊、雌蕊四个部分组成的。油菜花有四片花瓣。

3、观察一棵油菜的花。

(1)一棵油菜上的花是同时开放的吗?

(2)数数一棵油菜上有几朵花?几个花蕾?

(3)除了花和花蕾外,油菜花谢了以后留下的部分是什么?

(4)观察一个花蕾;推测这个花蕾未来的变化。

画油菜花变成油菜荚的变化顺序图。

三、小结

花是植物的繁殖器官,植物的花在形成果实的过程中要发生一系列的变化。

四、布置课外活动作业:

采集各种各样的花,下节课带来。

五、板书设计

油菜花开了

根、茎、叶、花、果实、种子

花是植物的繁殖器官

萼片、花瓣、雄蕊、雌蕊

四年级科学教案 篇11

教学目标:

过程与方法:

1.能够对影响小车在斜面上、平面上运动的因素作出假设;

2.能够根据假设设计实验进行验证;

3.能够使用“控制变量”的方法搜集证据;

4.能够测量小车通过给定距离所需的时间;

5.能够通过测量、搜集、记录数据,并选择有效的数据支持证据。

科学知识:

1.知道小车从斜坡上滑下,向前冲出去的距离与什么有关;

2.知道小车行驶的快慢与什么有关;

3.认识到“控制变量”是一种搜集证据的重要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体会反复实验获取可靠测试结果的重要性;

2.意识到科学技术在解决日常工作、生活问题中所起的作用。

教学准备:

1.小车、各种木板(有长短不一的,有表面光滑程度不一的,有相同的)、尺子(或皮卷尺)、垫木块等。

2.小车、尺子、垫圈若干、计时器。

教学活动:

一、复习导入

1.上一节课我们学习了物体的运动方式,请同学们说说你知道了哪些运动方式?(学生自由说)

2.教师用小车在木板上滑动,让学生观察,问:小车的运动方式是什么?

(教师引导:车轮和车厢的运动是什么方式?)

二、观察并提出假设

1.师做小车从斜坡滚动实验,让学生观察。

2.师质疑:小车从斜坡上冲下来,向前冲出去的距离与什么有关?

学生作假设,教师适当板书:

(1)与坡度有关,坡度越大,冲出去越远;

(2)与斜坡长短有关,斜坡越长,冲出去越远;

(3)与坡面有关,坡面越光滑,冲出去越远;

(4)与车子重量有关,车子越重,冲出去越远;

(5)与车型有关……

(6)与轮胎有关……

(注意:此处让学生自行假设,学生假设的内容可能会很多,教师要注意选择所作的假设,要尽量适合所准备的材料能够操作验证)

三、实验验证假设

1.师:我们采用什么方法来验证我们的假设呢?请同学们讨论一下。(学生讨论交流)

2.集体交流,教师指导

(注意:教师要根据所准备好的材料让学生讨论交流在课堂上可以实验验证的假设,让学生畅所欲言,教师加以方法上的正确指导,尤其要让学生知道每种实验哪些是要变化的,哪些应该不变?教师可以利用课本第37页下图所提供的实验报告记录让学生逐一讨论各种实验时应保持不变和需要改变的条件。)

3.学生分组进行不同实验,领取相应材料,并完成实验报告,师巡回指导。

(教师要指导学生多做几次,以防数据出现的偶然性,数据测量时要做到认真、准确、记录真实)

4.学生分组汇报实验结果,让全体学生弄清小车冲出去的距离与什么有关

5.布置课后任务:同学们,我们刚才做了一些实验去验证了我们的假设,但还有一些假设我们还没验证,课后同学们如果有兴趣,可以选择一些假设自己设计实验来验证,并做好记录。(教师课后可作适当指导)

四、研究影响载重汽车行驶快慢的因素

1.我们研究了影响小车从斜坡上冲出去的距离因素,现在再让我们来研究一辆载重汽车行驶的快慢与哪些因素有关?

2.学生作假设,教师适当板书:

与动力有关,动力越大,走得越快;

与路况有关,路况越好,走得越快;

与货重有关,货物越轻,走得越快;

3.实验验证:

(1)师:我们采用什么方法验证我们的假设呢?请同学们讨论一下。(学生讨论交流)

(2)集体交流实验方法,教师指导。

(提醒学生汽车的动力可用加垫圈的方法,如课本第39页上图所示,定好起点和终点,确定好行驶距离,指导学生使用计时器,用好计时器。)

(3)学生分组实验,并完成实验报告,师巡回指导。

(4)学生分组汇报实验结果。

4.布置课后任务:刚才同学们提出了许多假设,但有些假设我们还没去验证,课后也请同学们选择一些假设去做实验验证,并做好记录。

五、总结:

今天我们做了两大项的研究:一、研究了小车从斜坡上冲出去的距离与什么有关;二、研究了一辆载重汽车行驶的快慢与什么有关。通过学习我们已经有了清醒的认识,更学会了从提出问题到作出假设,再设计实验验证,并总结得出结论的科学研究方法。希望我们同学能在以后的科学学习中不断运用这种方法来研究,以进一步提高我们的科学认识和科学研究能力。

四年级科学教案 篇12

《杯子变热了》教学案例 一、  教材说明: 《杯子变热了》是青岛版小学《科学》教材四年级上册第五单元《热的传递》单元的第一课。其教学目标主要是引导学生通过实验探究固体热传导的特点;了解并区分什么是热的良导体和热的不良导体;培养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本课以“杯子变热了”为切入点,从活现象中发现问题,通过猜想与验证、表达与交流使学生认识到不同的物体传热能力不同,使学生能利用学到的科学道理解释身边的生活现象,激发学生学科学、用科学的热情。本课在学生已有生活经验的基础上,主要分六环节进行教学:“研究现象,提出猜想”、“探究活动”、“深入生活解疑”、“深入探究”、“课堂评价”、“拓展活动”等逐层递进活动,目的是引导学生从发现问题提出猜想入手,经历一个探究过程,从而获得物体传热的本领不同,在生活中的用法也不同,通过趋利避害达到对生活设计的完美。在此基础上,根据学生之间存在的差异,自由选择探究方法,力求面向全体学生,尽可能多给学生创造人人参与合作探究的机会,通过自己的实验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使学生亲身体验到实验探究活动所带来的乐趣。 二、  教学目标: 1、能从“这是什么”、“为什么会这样”等视角对热现象提出问题;能提出探究热传导现象的大致思路并实施探究实验;能选用自己擅长的方式表达研究结果。 2、愿意合作与交流,体验合作的愉快;乐于用学到的知识改善生活。 3、知道热能从一个物体传到另一个物体;了解热总是从高温物体传向低温物体。 三、教学准备:酒精灯、纸杯、搪瓷碗、保温杯、瓷杯、竹筒、铝锅、无烟锅、砂锅、热学实验盒(12盒)玻璃棒、木筷、铜棒、铝棒、铁棒等 四、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师:同学们今天在教室内听课的教师不少,处于礼貌,应该给每位教师端上一杯热水。老师今天准备了许多不同的杯子(纸杯、玻璃杯、保温杯、瓷杯、竹筒、铁碗等)请同学们该老师端水(注意如果自己感觉到手很烫时应及时把杯子放到课桌上,以免烫伤事件发生) 生:(齐)好。 (学生在讲台上倒水后,端水向教室后面的教师位置走去,学生有各种动作:有的走一两步就放在了学生的课桌上;有的直接端到教师的位置,教室里快乐起来。) 师:同学们,今天“给老师端水”活动你有何感想? 生:杯子有的烫手厉害,有的烫手差些,有的直接不烫手。 师:想知道这是为什么吗? 生:知道!   板书课题:杯子变热了 师:同学们,今天我们大家一块来研究杯子如何变热的。 生:(齐)好。 师:你们猜一猜什么物体传热快? 生1:铁。 生2:搪瓷碗。 生3:。 师:同学们真棒,很善于发现问题,看来,物体传热的本领确实不同。   板书:铝、铜、铁―传热快   玻璃、木头、陶瓷――传热慢 师:先设计实验证明热是怎样在固体中如何传播的? 师:介绍酒精灯的使用方法(出示“实验提示”) (根据学生的`猜测,自愿选择实验方法。) 师:下面请同学们以小组为单位,验证一下我们的预测,并填写好实验记录单。 (二)探究固体传热的方式: 师:请同学们利用桌上的材料开始实验吧! (学生分组进行实验活动,发给学生记录单)       我的研究               我的发现           说明的道理       (约十分钟后,学生汇报结果) 师:同学们,哪个组愿意讲讲实验的结果。 生1:我们组发现在第一个小圆圈圆盘金属片上火柴先掉下来,然后在金属片上边沿上的火柴后掉下来。 生2:我们小组的发现跟他们组一样。 生3:我们小组发现,铜棒上的火柴棒离酒精灯近的先掉下来,然后依次掉下来。 师:同学们完成的很认真,观察的很细致。能不能用自己的一句话说明热在固体中是怎样传播的。 小结:热可以沿着物体,从温度高的部分传到温度低的部分,这种传递热的方式叫传导。 (三)深入生活解疑 师:现在我们一起回顾上课时给老师端水时,热是怎样传导同学们手上的? 生1:热沿着纸杯壁传导手上的。 生2:热沿着玻璃杯壁传导手上的。 生3:热沿着瓷杯壁传导手上的。 师:同学们说得很对,但是在端水环节中,有一个杯子的壁基本不热(保温杯),你知道这是为什么吗? 生:因为它是保温杯,有两层玻璃组成,中间的空气没有了,热可能传不出来了。 师:你观察的很认真! 师:这是人们经过长期的研究发现空气是热的不良导体后,又发现没有任何物体的帮助热是不能传导的。所以发明了保温杯。 师:各小组根据手中的材料,研究物体传热能力不同 (学生分组进行实验活动,发给学生记录单)       我的研究       探究物体传热能力不同       我的发现传热快得物体           我的发现传热慢得物体       师:板书:热的良导体 金属   热的不良导体 木头、纸张、塑料等 师:根据所学知识解释下列生活中各种生活用品的结构特点 (炒菜的炒瓢、吃饭用的搪瓷碗、快餐杯等) 生1:炒菜的炒瓢,炒菜的部分用金属铸成,容易传导热;把柄用木头或塑料制成,不烫手。 生2:吃饭用的搪瓷碗保温,使饭不容易凉,同时用手端碗时不烫。 生3:快餐杯一般用金属制成,杯壁比较薄,易散热,吃饭时快,为了解决烫手的问题,在金属壁上制成传热慢的把,这样既解决了散热快的问题,又降低了传导手上的热。 师:生活中利用热传导快慢的例子很多,例如: 传热慢:砂锅用来熬制中药、炒栗子(采用热的不良导体) 传热快:烧水、蒸馒头、下水饺等 小组讨论生活中还有哪些发现    教师小结: 什么时候,什么地方用到热的良导体,什么时候什么地方用到热的不良导体,要根据需要来制定, (四)深入探究(无烟锅的秘密) 师:其实在我们的生活中还有很多地方利用了热传导方便人们的生活。不粘锅的秘密同学们知道吗?(出示无烟锅实物) 小组讨论 生1:无烟锅颜色是黑色的,吸热快,传热快。 生1:利用传热快的金属制成。 师:同学们回答的基本正确。无烟锅体的导热系数达175,是普通铁锅的4倍以上,不论火焰大小,不论加热锅体的任何部位,锅体都是均温的。当食用油放入无烟锅后,油会随锅均匀升温,所以无烟锅无烟。   (五)课堂评价 师:这节课你对自己的表现满意吗?哪个地方做的还不够?你认为哪个小组表现的最出色? 生1:我们小组非常团结合作。 生2:我们小组做的实验很成功。 生3:我们小组设计的实验合理。 …… (六)拓展活动 师:这节课很快就结束了,同学们不但在课堂上善于思考,回答问题也很积极,并且知道了传热快慢与物体有关,生活中有些地方用到传热快,有时用到传热慢,课后设计自己喜欢的保温杯。 生:(齐)好。 (七)反思: 1、本节课主导思想是以培养学生的自主能力和探索能力为主,让学生初步学会运用实验中得到的知识解决生活中的问题,因此,课堂上教师首先给学生创设情境,通过观察到的现象提出猜想和假设,并能带着问题去实验,验证自己的猜测,然后把所学知识同实际生活联系起来,使学生感觉到科学来源于生活,生活中处处有科学。 2、 整节课的设计内容由简单到复杂,螺旋上升的发展过程,从“快餐杯”到“无烟锅”每一次的学习活动都是建立在原来的经验基础上扩大、更新,每一个教学环节无一不尊重学生的生活经验、知识水平,使不同层次的学生都得到了不同程度的发展。 3、 科学探究具有多元目标,唯有与他人沟通、互动,才能使目标得到更好的实现。因此,课堂上体现以小组合作为主,这样经过互教互学,彼此交流的过程,是知识丰富的过程,也是情感沟通的过程。这节课达到了预期的目的,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第五单元 热的传递   单元分析: 本单元包括《杯子变热了》、《水变热了》、《它们会生热吗》、《谁热得快》和《太阳能热水器》五课内容。 因本单元主要解决的是生活中的实际问题,所以,学习本单元之后,会提高学习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会增强学生利用科学改善生活的信念。 本单元各课之间有密切的联系,《杯子变热了》一课,主要是通过是通过探究“热是怎样在固体中传递的”让学生认识热传导。《水变热了》一课是让学生知道热在液体、气体中的主要传递方式,认识对流现象。《它们会生热吗》一课主要通过探究实验认识物体保温和散热的特点。后两课《谁热得快》、《太阳能热水器》重点解决了不同颜色的物体吸收太阳光的能力不同,人们利用太阳能的典型事例―太阳能热水器,通过学生的猜想与假设、对比实验、观察研究及动手制作活动,使学生对太阳能及太阳能的利用建立初步的认识,为今后进一步研究太阳能做好铺垫。通过每一课的探究活动,让学生经历科学探究的过程,认识到科学、技术与社会的融合,意识到利用科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问题,改善人们的生活。 课时安排:5课时     18、杯子变热了   教学目标: 1.能够做固体热传递的实验;认识固体热传导是热传递的一种方式。 2.知道热能从一个物体传到另一个物体,热总是从高温部分传向低温部分。 3.能够发挥想像力,大胆猜想。 4.体会用数据进行论证的重要性。 教学重点、难点: 知道热能从一个物体传到另一个物体,热总是从高温部分传向低温部分。 能够发挥想像力,大胆猜想。 教学准备: 支架、酒精灯、铁丝、火柴棍、蜡(或凡士林)、课件:热传导的应用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谈话:盛热水的杯子变热了这是为什么?你能想象热灶怎样传过来的吗? 生讨论后回答。 这样的想法对不对呢?让我们通过实验来验证。 二、新授: 1.指导学生认识热传导。 学生实验。 (1)实验器材:铁丝做的实验架、酒精灯、火柴、凡士林(或蜡) (2)实验步骤: 用铁丝做一个实验架。 把三根火柴的尾端用凡士林(或蜡)依此在实验架的铁丝下。 点燃酒精灯,给铁丝的一端加热。(在使用酒精灯的时候,让学生看

幼儿园科学教案分享


新入职的老师需要准备好上课会用到的教案课件,每位老师都应该仔细设计教案课件。一份好的教案是成功教学的重要保障,教案通常包含以下几个部分:

1. 教学目标:明确教学的目标是什么,让学生能够在课程结束时达到什么水平或有什么能力。

2. 知识与技能:列出学生需要学习的具体知识点和技能,包括基础知识和进阶知识。

3. 教学步骤:详细描述教师在课堂上要进行的每个步骤,包括引导学生思考、示范、互动讨论等。

4. 教学方法与手段:介绍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采用的方法和辅助手段,例如讲解、讨论、演示、实验等。

5. 课前准备:列出学生需要做的课前准备工作,如预习、准备材料等。

6. 教学评估:给出学生在课程结束后的评估方式,如作业、考试、讨论等,以便教师能够评估学生的学习效果。

7. 参考资料:提供教师和学生可以参考的相关资料,如教科书、参考书、网站链接等。

希望这篇“幼儿园科学教案”对大家有所帮助,欢迎大家相互学习提高!

幼儿园科学教案(篇1)

(一)、观察软尺和硬尺。初步了解它们的特点及在生活中的用途。

1、今天老师带来了两种尺,在你们的小椅子下面,请你轻轻的拿出来看一看、说一说这两种尺有什么用?再比一比它们有什么不一样?

2、谁来说说它们有什么用?你在哪里看到过它?它们有什么不一样?

3、小结:我们知道尺是一种测量和绘图的工具,我们把这种身子软软的、可以弯曲的尺子叫做软尺,身体硬的不能弯曲的叫做硬尺。

(二)、通过猜测、实验,进一步了解软尺、硬尺各自的优点。

1、以游戏情景,引发幼儿探究软、硬尺不同优点的兴趣。

(1)有一天硬尺碰到了软尺,硬尺说:“瞧你的身体软绵绵的,能有什么用处啊?”软尺不服气的说:“我的用处呀,比你还要大呢!不信我们就比比吧!请小朋友来做裁判。”“那你们觉得它们谁的本领大?”“今天请它们来完成两个任务吧”

(2)教师出示记录表,师生一起进行猜测、实验并作记录。

第一个任务是,我想买一条裤子,可是不知道腰围,我应该请谁来帮忙比较合适呢?为什么?那谁来帮我量一量?用软尺的时候我们用数字多的这边测量,请一名小朋友上来操作,这样做对不对?教师小结:量腰围,用软尺,捏住头部转一圈,尺子需要拉拉紧。看一下我的腰围是××,这下我们知道量腰围时用软尺真的很合适,因为它可以弯曲,谁来帮我记录一下。

第二个任务是在白纸上画一条10厘米的线段,你们觉得谁合适呢?为什么?我也请小朋友来试一试,这样画对不对?教师小结:画线段,用硬尺,从0开始画到10,尺子一定要按住。硬尺硬硬的画起线段来真方便,谁来帮我记录一下。

(3)教师小结:两个任务都完成了,软尺可以量腰围,硬尺可以画线段,所以硬尺软尺你们不要再争了,其实你们都有自己的本领,可以完成不同的任务。

(三)、幼儿分组实验。

1、教师交代任务,幼儿进行实际操作。

(1)那接下来还有一些任务要请硬尺和软尺去完成,我们第一个任务是量一下皮球的周长,第二个任务是量一下书本的长边。在测量的时候两种尺都要试一试,你们觉得用哪种尺合适就在那种尺的下面做个标记,还要把测量的结果写在后面。除了测量这些,在我们的活动室里你还可以测量什么呢?请你把它画在下面的空格里,然后也去测量一下再记录下来,如果遇到一个人无法完成的任务时可以怎么办?我们现在就去试试吧。

(2)幼儿进行操作活动。

(四)、交谈和讨论。

幼儿展示记录表,集体讲评。

(五)、教师用情景性的语言小结软、硬尺的特点 。

今天我们小朋友学会了用软尺和硬尺的方法,那你还见过什么样的尺?它们有什么新本领,回去之后我们可以试一试。

幼儿园科学教案(篇2)

1.出示弹弓:弹弓上的什么能把东西弹出去呢?

为什么橡皮筋能把东西弹出去?

小结:橡皮筋有弹性,拉紧橡皮筋就能产生弹力,可以把东西弹出去。

2.第一次操作:探索把玩具弹射出去的方法。

(1)谁来说一说,你是怎么把绒布玩具弹出去的?

(2)纠错:谁有问题?(请错误的幼儿示范)他的问题出在哪里?

小结:我们要用皮筋把绒布玩具包住,一手扶好小椅子,一手捏住玩具往后一拉,一松,玩具就弹出去了。

3.第二次操作:探索尝试让玩具弹得远一些。

提问:刚才你的玩具弹得有多远?

请两名幼儿对比试验:谁弹得远?为什么?

小结:当我们把橡皮筋拉得越长,产生的弹力越大,玩具就会弹得越远。

4.第三次操作:探索将玩具弹得又高又远的方法与角度。

小结:橡皮筋不仅要拉长,而且还要往下斜一点的角度,我们的玩具会弹得又远又高。

预设:橡皮筋

因为橡皮筋可以变得长长的。

回应:把橡皮筋拉住,橡皮筋会变得长长的,手一缩呢?

请一名幼儿边说边操作。

预设:到红线、蓝线

预设:他的皮筋拉得长,所以弹得远。

幼儿园科学教案(篇3)

2.观看实验视频【镜子分身术】,说说实验目标,实验顺序和备品。

- 今天我们要做的实验叫什么?

- 做实验的时候都需要哪些东西呢?

- 利用镜子的特征,观察在镜子的折射下能看到多少个物体。

- 看一看实验顺序 。

1)把两面镜子的背面用胶带粘起来。

2)在镜子中间放一个球。

3)观察一下镜子折射出的球的数量。

【活动1:把两面镜子的距离拉远】

3. 观察两面镜子之间的距离变远的话,球的个数有什么变化。

- 把两面镜子粘在一起,中间放一个彩球。

- 镜子折射出来的球有几个?

- 镜子间的距离越来越远的话,镜子里的球的数量有什么变化?

【活动2:把两面镜子的距离拉近】

4.观察两面镜子之间的距离变近的话,球的个数有什么变化。

- 两面镜子之间距离拉近。

- 镜子里有几个球呢?

5. 说说镜子之间距离的变化,球的个数有什么变化。

- 镜子之间变远和变近的时候有什么不同呢?

- 为什么球的数量会不同呢?

幼儿园科学教案(篇4)

游戏一、踩脚丫起名字

1.要求:翻出图片,看看脚趾喜欢用什么起名字,大家一起来起名字。

2.游戏:教师观察重点:关注每个幼儿不同分类的想法。(同一张图片激发幼儿不同的想法,如汽车,既可以用汽车的种类,也可以用汽车的品牌)小结:同一图片有不同的起名字方法,这样用同一类的方法起名字真有趣!

【提供六个脚丫翻板,反面是圆形、车、草、鸟、瓶子、饼干,这六张图片可以引发孩子多种思维,引发幼儿根据线索给脚趾起名字。】

游戏二、大家一起起名字

1.要求:

五个朋友一组,一起讨论用什么类起名字。

大家都要用这一类起名字,起好名字来自我介绍。

2.讨论:五人一组,分成三组讨论。

3.游戏:指导要点:幼儿运用类的经验情况,以及同伴间的认同合作情况。(教师关注幼儿细节的观察,同样是用------------理由不一样)

4. 小结:孩子们你们真是创意无限,有的用------------,有的用------------,有的用------------,这些都是一类的,这样起名字越来越好玩了。

【鼓励幼儿大胆表达自己的想象和创意,倾听同伴和同伴说的是一类的名字,增加同伴间的互动】

幼儿园科学教案(篇5)

生活离不开数学,数学来源于生活,数学与生活是永远无法剥离的。近阶段,"上小学"成了我们大班孩子共同的热点话题,经常会听到孩子们三五成群地围在一起讨论有关上小学的内容,我意识到:上小学对孩子们来说是一件非常重要的事情,如何利用这一契机,引导幼儿围绕上小学展开深入与全面的探究,使幼儿在期待上小学的情况下主动获得一些有助成长的生活经验?认识钟表,学会看时间,加强时间观念,懂得爱惜时间是很有必要的。这类的活动具有较强的系统性、科学性和逻辑性,比较枯燥,因此在设计时我不断的思考,怎样让孩子们"动起来"。这个"动"包含着两层意思,让孩子们的思维"动"起来,让孩子们的身体也动起来,让孩子们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积极地探索,发现时钟的奥秘,对看时间产生浓厚的兴趣。终于,一个充满活力,拨动孩子思维琴弦的活动诞生了。

幼儿园科学教案合集


以下的“幼儿园科学教案”主题相关内容,是栏目小编特意整理的,祝你在学习和工作中能够更有自信。学生们有一个生动有趣的课堂,离不开老师辛苦准备的教案,需要大家认真编写每份教案课件。教案是教学过程的详细设计。

幼儿园科学教案 篇1

活动目标:

1、帮助幼儿了解信号灯的功能,能遵守基本的交通规则,在交通设施的帮助下安全通行。

2、通过活动使幼儿能够在游戏中锻炼自身的平衡力和协调性。

3、在活动中培养幼儿的创新意识和合作能力。

一、出示教具信号灯,导入活动。

教师:(1)小朋友们,这是什么?你在哪里看见过这些东西?你知道它们叫什么名字吗?它们有什么用途吗?(请幼儿回答)

今天老师带你们玩一个游戏。出示红绿灯让幼儿说出它们的用处和作用,在游戏中老师是一辆大汽车,小朋友是一辆小汽车。

二、创设情境,体验交通规则。

看见绿灯继续开,嘟嘟~~~~~

三、播放《汽车开来了》的音乐,幼儿跟着歌曲内容自由创编动作,师幼一起跟着音乐做情景表演(教师出示红绿灯,幼儿当小司机手拿呼啦圈开汽车)。

三、一名幼儿当司机,另一名幼儿拉着前一名幼儿的衣服当车尾,两人一组一起跟着音乐开汽车,老师或幼儿当信号灯一起参与表演(幼儿自由组合)。

幼儿园科学教案 篇2

活动目标:

1、知道不是所有的地方都会下雪,初步了解其原因。

2、能在地球仪上找到赤道和南北极的位置,了解它们的气候特点。

3、对地球有探索的兴趣,积极地参与讨论,发表自己的见解。

活动准备:

1、教学挂图。

2、幼儿对地球仪具有初步的认识经验,如赤道、南北极等。

3、大地球仪一个,上面贴有叔叔、阿姨的头像。

活动过程:

一、讨论:冬天所有的地方都会下雪吗?

观看教学挂图,激发幼儿的兴趣。

教师:看见图中打电话的小姑娘了吗?想一想,这是什么季节?你是怎么知道的?

1、教师:冬天所有的地方都会下雪吗?(幼儿自由猜测,并说出自己的理由。)

2、引导幼儿了解各地的气候情况。

教师:小姑娘打电话给她的叔叔和阿姨,我们来听听看他们是怎么说的。(幼儿边看叔叔、阿姨的图片,边听教师讲述电话内容。叔叔说,这里下了好大的雪,雪景非常漂亮。阿姨说,这里没有下雪哦,可以去海滨游泳。(引导幼儿发现不同的地方有不同的气候。)

二、探索各地气候不一样的原因。

1、讨论各地气候不一样的原因。

教师:为什么有的地方下雪,有的地方不下雪呢?

2、观察地球仪,了叔叔和阿姨所在的位置。

教师:我们一起在地球仪上找找叔叔和阿姨分别住在什么地方(东北、海南。幼儿根据地球仪上的头像,分别找到叔叔、阿姨所在的地理位置。)

3、引导幼儿迁移已有经验,自由结伴,进行讨论。

教师:仔细看看东北和海南在地球仪上的位置,想想为什么东北和海南的气候相差这么大呢。(教师重点引导幼儿迁移对地球仪的认识经验,并根据其所处的地理位置进行讨论。)

三、教师利用地球仪小结。

1、你知道地球上哪里是太阳照得最多的地方吗?(赤道)赤道在哪里?

2、请小朋友用手指出来。与赤道气候相反的地方是哪里?请你们把它找出来。(南极、北极)南极和北极是个什么样的世界?(冰天雪地)

幼儿园科学教案 篇3

【活动目标】

1、 能初步学唱歌曲,听音乐合拍地跳。

2、 引导幼儿了解身体各个部位名称。

3、 乐意认识新朋友,有与人合作的兴趣。

【活动准备】

好朋友图片、音乐《我爱洗澡》

【活动过程】

一、 热身运动《我爱洗澡》

利用简单的舞蹈提高幼儿兴趣,并提问引出将要学习的内容。

二、 出示好朋友图片,引导幼儿对图片进行观察。

1、 教师提问:图上的小朋友都在干什么?他们的表情怎么样?

2、 教师小结:我们的身体除了跟老师做运动,还能帮我们认识新朋友。

三、 学习歌曲《碰一碰》

1、 教师示范歌曲,请幼儿仔细观察老师是怎样认识新朋友的?

2、 请个别幼儿跟随音乐寻找自己的新朋友,其他小朋友同老师一起为他们拍手唱歌。

3、 引导幼儿说出还能用身体哪些部位来做动作。教师用简单的符号来记录,帮助幼儿对身体各部位名称的记忆。

4、 请全体幼儿随音乐邀请客人老师一起做游戏。

四、 延伸活动

今天我们认识了这么多新朋友,让我们到外面去寻找更多的新朋友吧!

【附歌曲】

碰一碰

1=C 2/4

1 3 4 | 5 3 | 6 4 | 2 --- | 1 3 4 | 5 3 | 4 2 | 1 --- |

找一 个 朋 友 碰 一 碰, 找 一 个 朋 友 碰 一 碰,

4 4 | 6 --- |X X X X| X O | O O ‖

碰 哪 里? 鼻子 碰鼻 子 真 好 玩!

幼儿园科学教案 篇4

设计意图:

《有趣的叶子》这一主题活动在我班已经开展三个星期了,幼儿对叶子的外形特征、生长变化都有了一定的认识,也知道了叶子的一些功能,如美化环境、净化空气以及是人和动物不可缺少的食物等。在此过程中,幼儿对人可以食用的叶子产生了较大的兴趣,也提出了许多问题:“什么样的叶子可以吃呢?”“为什么我吃了一种叶子就不会肚子疼了?”“叶子可以生吃吗?吃了会拉肚子吗?”抓住幼儿共同的兴趣点,我们班生成了“可以食用的叶子”这一主题活动,目的在于让幼儿通过观察、比较、分类、制作、品尝等活动,来进一步了解叶子的多种食用方法。

活动目的:

1、通过活动,使幼儿进一步了解叶子的各种食用方法。

2、培养幼儿的观察能力、动手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及良好的倾听习惯。

3、体验农民伯伯劳动的辛苦,教育幼儿多吃蔬菜,不挑食。

活动准备:

1、各种可以食用的叶子:大白菜、包菜、生菜、香菜、枇杷叶、鱼腥草等。

2、方篮若干个(标有生吃、熟吃、做药等图形标志)。

3、电脑课件《可以食用的叶子》;电脑两台。

4、其他辅助材料:小西红柿、胡萝卜、白萝卜、沙拉酱、番茄酱等;清水几盆。

活动过程:

1、集中谈话:师生共同回忆叶子的用途,引入活动的主题――许多叶子我们人可以吃。

(1)师:“小朋友们平时吃过那些叶子呢?你是怎么吃的?”引入分组讨论活动。

(2)集中讨论:你吃过那些叶子,你是怎么吃的?

(3)师小结:原来叶子有这么多的吃法呀,有的可以煮熟了吃,有的可以生吃,有的可以作药吃。

2、分类活动:

(1)第一次分类:师:今天,林老师也为你们准备了许多可以吃的叶子,请小朋友找一找,想一想,那些叶子你吃过,你是怎么吃的,然后把它放入三个相应的篮子里。(依次出示三种标志并作解释)。

(2)师检查其中一组幼儿分类情况,指出明显的错误,引导幼儿进入第二次分类。师:小朋友分得这么多,老师都检查不过来了,请小朋友也来当当小老师,检查一下别的小朋友分得对不对,好吗?如果不对,请你把它找出来,放在合适的篮子里。

(3)小结,请幼儿说说:你发现哪些叶子分错了,你是怎么分的。

3、师:其实我们可以食用的叶子还有很多很多,老师在电脑上也找到了一些,我们一起来看看好吗?引入观看电脑课件活动。

(1)帮助幼儿进一步巩固叶子的食用方法。

(2)电脑显示一些可以食用的叶子,请小朋友说说这些叶子叫什么,是怎么吃的。

过程中出现了两种幼儿不认识的叶子,对于这个突发情况,我没有马上把答案告诉他们,而是让他们请教客人老师,收到了较好的效果。

4、提问:刚才我们认识了这么多可以吃的叶子,你们知道它是从那里来的吗?是谁种出来的?引入表演活动:《种菜忙》。教师鼓励幼儿将平日里看到的农民伯伯及爷爷奶奶种菜的样子大胆的表现出来。

5、以谈话的形式进行品德教育:

(1)知道蔬菜有营养,要多吃蔬菜。(陈倩茜说:黄金搭档是叶子做的,我们要多吃。)

(2)知道农民伯伯种菜很辛苦,要尊敬他们。

6、师:今天来了这么多客人老师,我们请客人老师一起来品尝一些可以食用的叶子,好吗?引入分组延伸活动:

(1)制作叶子拼盘。

(2)制作生菜沙拉。

(3)分菜、洗菜。

(4)查看电脑资料,继续了解可以食用的叶子的名称、食用方法。

幼儿园科学教案 篇5

教学目标:

1.通过尝试探索,了解两边重量相等能使物体保持平衡。

2.鼓励幼儿运用习得的科学经验制作玩具。

3.体验尝试过程的快乐,感受活动成功的愉悦情绪。

教学准备:

1.学具:人手一份操作器材(将一根长约30cm的钢丝分别绑在两根筷子上连接成斜线,筷子的一头插入在装有沙子的罐子里,制作成一个架子)、人形纸卡、橡皮泥。

2.教具:利用平衡原理制作的玩具(一块方形胡萝卜、三根牙签、一些橡皮泥制作而成)

教学过程:

(一)提问导入课题。

1.小朋友见过杂技表演"走钢丝"吗?他们是怎样的?

2.(出示人形纸卡)瞧,有一位冒险小子,它也想来学走钢丝,它想先学着让自己跨在钢丝上不摔下来,你们有什么好办法吗?(鼓励孩子运用以往的经验进行发散思维、联想回答)

(二)教师介绍材料,探索"冒险小子"跨钢丝的方法。

1.用教师准备的一种材料--橡皮泥,帮助冒险小子跨走钢丝。

2.操作后交流:你是怎样使"冒险小子"跨在钢丝上不摔下来的?(绑、粘等固定的方法)

(三)探索"冒险小子"跨走钢丝的方法及奥秘。

1.提问:你有什么好办法,让冒险小子跨在钢丝上平衡地滑动呢?

2.幼儿尝试后演示:

(1)请将冒险小子固定在钢丝上的幼儿上台演示交流;

(2)请将橡皮泥包裹在冒险小子两只脚上,两边重量相等的幼儿上台演示交流;

(3)请将橡皮泥包裹在冒险小子两只脚上,两边重量不等的幼儿上台演示交流。

3.讨论交流:为什么用同样方法(都是将橡皮泥包裹在冒险小子两只脚上),有的成功了,有的却没有成功呢?(让幼儿了解两边重量相等能使冒险小子保持平衡的道理!)

(四)幼儿第三次尝试,感受成功的喜悦。

教学延伸:

为幼儿在区域中投放材料,制作平衡小玩具继续探索科学奥秘。

活动建议:活动结束不是结束,而是探索的开始,建议教师在探索区为幼儿提供材料,让幼儿自制平衡玩具继续探索平衡的奥秘,逐步养成幼儿爱探索、爱操作的习惯和不成功不罢休的精神。

幼儿园科学教案 篇6

【活动设计】

以物代物是幼儿满足自己游戏需求的重要策略,但中班幼儿还缺乏以物代物的经验与方法。进入主题活动“玩具总动员”以来,我围绕主题目标“乐于尝试操作各种玩具,了解它们不同的性能和作用”,选择橡皮泥、纸和扭扭棒等常见的操作材料,引导幼儿变出圆圆的圈、圆圆的飞盘、圆圆的球这三种形态不同的圆形物体。帮助幼儿积累初步的以物代物的经验,引导幼儿运用以物代物的方法来解决游戏中的问题。

根据《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科学探究领域中提出的“常常动手动脑探索物体和材料,并乐在其中”“能对事物或现象进行观察和比较,发现其相同与不同”的目标,以及中班幼儿具体形象的思维特点,我从生活中的“圆”导入,引导幼儿在游戏情境中观察,发现圆的不同形态,并且围绕变化圆的不同形态,设计层层深入的探究活动,激发幼儿对“变圆”的兴趣,感知各种变圆的方法,并以任务、问题呈现的方式递进地引导幼儿探索,不断激发幼儿观察、探究的主动性。

【活动目标】

1、尝试用不同的材料制作圆形的玩具,感知材料变圆的方法。

2、积累初步的以物代物的经验,体验制作玩具的乐趣。

【活动准备】

橡皮泥、扭扭棒、纸若干,笔、剪刀,作品呈现架,自制PPT。

【活动过程】

一、说说圆圆的玩具。

1、谈话导入。

师(在黑板上画一个圆):这是什么?请你说说生活中哪些东西是圆圆的。

幼:太阳是圆圆的。

幼:西瓜是圆圆的。

师:许多水果是圆圆的。除了西瓜,还有什么水果也是圆圆的?

幼:苹果、橘子。

师:哟,他能一下子说出两种圆圆的水果。谁能一下子说出三种圆圆的水果?

幼:梨、葡萄、樱桃是圆圆的。

师:除了圆圆的水果,还有什么东西也是圆圆的?

幼:皮球是圆圆的。

幼:还有足球、乒乓球……

师:看来,有许多玩具也是圆圆的。

2、圆圆的玩具。

师:还有哪些玩具也是圆圆的?

师(小结):我们身边有很多东西是圆圆的。

(析:这一环节主要是为了引出并聚焦话题。对第一个问题,孩子们会有许多种回答,教师要引导幼儿注意表达的完整性,如:苹果和橘子都是圆圆的。或者在幼儿回答时提出挑战:你能一下子说出三个圆圆的东西吗?另外,教师也可适当进行分类,如许多水果是圆圆的,许多玩具是圆圆的,等等。)

二、变变圆圆的玩具

1、第一次探索。

(1)教师出示PPT,情景导入。

师:小动物想要玩圆圆的什么玩具?你是从哪里看出来的?

(2)幼儿观察玩具展台及标志。

师:这里有三个柜台,谁能说出哪个柜台是卖游泳圈的,哪个是卖篮球的,哪个是卖飞盘的呢?为什么?

幼:中间的柜台是卖游泳圈的,因为它中间有个洞。

师:大家同意吗?那么另外两个都没有洞,哪个是飞盘、哪个是篮球呢?

幼:第一个是飞盘,因为它是扁扁的。

幼:第三个是篮球,因为它是鼓鼓的。

师(小结):原来飞盘是扁扁的圆,游泳圈的中间有个洞,篮球是个圆圆的球。

(析:这一环节主要创设了小动物买玩具的情景,并通过平面标志引发幼儿观察、发现、区别实心圆形、空心圆形、球体的不同。当幼儿观察不细致时,教师可设疑,如:它们都是圆圆的,你怎么看出这是卖飞盘的,而这是卖游泳圈的呢?为接下来的探索活动打好基础。)

(3)教师介绍材料。

师:现在玩具柜台上都没有玩具,小动物们买不到自己想要的玩具,可发愁了。请你来当玩具厂的工人,做出小动物想玩的玩具好吗?

师:看看用什么来做玩具呢?(出示橡皮泥、纸、扭扭棒,并引导幼儿说出这些材料的形状。)这些材料都不是圆圆的,你能做出小动物们想玩的玩具吗?

(4)教师交代要求。

师:请你挑选一样材料做一个圆圆的玩具,做好之后放到玩具展示台上。

(5)幼儿探索,教师巡回观察。

(6)幼儿分享交流。

师:你用什么材料做了圆圆的什么玩具?

幼:我用橡皮泥做了小兔喜欢的球。

幼:我用橡皮泥做了小狗喜欢的飞盘。

幼:我用扭扭棒做了小猫喜欢的游泳圈。

师(小结):原来这些材料能变出小动物们喜欢的玩具,小动物们高兴地买到了想要的玩具。

(析:该环节通过情景引发幼儿用简单材料变圆的已有经验,初步感知用身边的材料能变成想要的玩具。教师需要提取幼儿的操作结果,展示成功变圆的材料及方法。孩子们通常的情况是能用橡皮泥搓成球、压扁变飞盘,能用扭扭棒围成游泳圈等,但基于幼儿的个体差异和已有经验,不同班级也会出现不同的情况。下一步,教师需在幼儿已有经验的基础上提出挑战。)

2、第二次探索。

(1)情境导入。

师:小动物还想买新的圆圆的玩具,你们能不能用这些材料做出新玩具呢?

(2)出示PPT并交代要求。

教师根据幼儿第一次操作的情况自制PPT,通过动画演示灵活地提出进一步的要求。如:“小兔想买纸做的球,小狗想买纸做的飞盘,小猫想买橡皮泥做的游泳圈,你能满足他们的愿望吗?”请幼儿选择纸或者橡皮泥做出小动物想玩的新玩具,做好后放到相应的玩具柜台上。

(析:在这一环节中,教师用PPT中的图示具体形象地提出探索任务,引导幼儿看懂图示,复述探索任务,帮助幼儿有目的地探索,避免重复操作。)

(3)幼儿探索,教师巡回指导。

(4)幼儿分享交流。

师:你用什么材料做了什么?你是怎么做的?

幼:我用橡皮泥做了游泳圈,我先搓成面条一样的形状,再把两头接起来变成了游泳圈。

师:这里也有一个用橡皮泥做的游泳圈。都是游泳圈,这两个游泳圈做的方法一样吗?

幼:不一样。

师:你能看出这个游泳圈是怎么做的吗?

幼:我觉得这个游泳圈是先把橡皮泥搓呀搓,再压成扁扁的,然后在中间挖了一个洞。

师:原来都用橡皮泥做游泳圈,可以用不同的方法来做。

师:这里有许多用纸做的球,是怎么做的?我们来试一试这些球搓得圆不圆。(把纸球在地上滚一滚,检验纸球的质量,引导幼儿注意在揉搓纸球时要用力一些。)

师:有谁用纸做出了小狗喜欢的飞盘?请你们来介绍一下是怎么做的。

幼:我把纸撕掉一点,就变成圆盘了。

师:我发现有个小朋友做圆盘的方法和别人不一样,请他上来做给我们看一看。(幼儿现场演示对折后撕半圆的方法。)

师:谁看清楚了他是用什么方法把纸变成飞盘的?

幼:先把纸折一折,再撕。

师:对折以后再撕,撕一个什么形状就会变成圆圆的飞盘呢?

幼:半圆形。

师:哇,这种方法真不错,可以撕得又快又圆。

师(小结):原来相同的材料用不同的方法变一变,可以做出不同的玩具。

(析:在这一环节中,教师重点观察幼儿利用不同材料变圆的方法。不同的幼儿变圆的方法各有不同,比如:在用纸做飞盘时,有的会用笔画一个圆再撕,有的会用剪刀剪一个圆,还有的会对折后撕半个圆……孩子们的方法各有不同,但殊途同归。为了凸显集体活动中分享交流的价值,教师需重点引导幼儿清晰表达自己的玩法,梳理并记录多种变圆的方法,从而使孩子们清晰地感受到同一种材料用不同的方法可以变出相同的圆。同时教师可多用情景中小动物的口吻对幼儿进行鼓励、表扬,让孩子们感受到变圆的乐趣,体验探索的成功,提高探索的积极性。)

3、第三次探索。

(1)教师交代要求,幼儿探索。

师:这一次你可以试一试别人的方法,也可以继续挑战自己,用新的方法做玩具。(继续根据幼儿上一次操作的情况提出挑战,比如:可以用薄薄的纸来做圈吗?用细细长长的扭扭棒可以做球和飞盘吗?)

(2)幼儿分享交流。

师:你用什么材料做了什么玩具?说说你的新方法。

幼:我把扭扭棒绕来绕去,变成了一个球。

幼:我把扭扭棒卷呀卷,像卷棒棒糖一样,变成了飞盘。

师(小结):今天我们只选了三种材料,就做了自己心里想变的玩具。真棒!

(析:这一环节主要是分享与尝试幼儿介绍的新方法,同时鼓励能力强的幼儿继续接受新的挑战。如果挑战不成功,可以引导幼儿在区角活动中继续探索。)

延伸活动:

师:(出示活动室中材料架照片)这里有很多材料,我想要一把钥匙,你能帮我变吗?我想要吃方方的汉堡包,你能帮我变吗?我相信你们一定会做出许许多多其他的玩具。

(析:在该环节中,教师可根据本班幼儿在游戏中需要替代物的实际情况,引导幼儿在区角活动中利用活动室里的材料进行探索。)

幼儿园科学教案 篇7

活动目标:

1、对探究物体软硬产生好奇心和探究欲望,体验运用各种感官感知物体软硬的乐趣。

2、通过感官感知物体的软硬,掌握感知物体软硬的方法,并且能把自己的感受正确的表达出来。

3、初步掌握软硬的概念,并且能按物体的软硬分类。

二、活动重难点:

1、活动重点:掌握感知的方法。

2、活动难点:能按物体的软硬进行分类。

三、活动准备:

1、材料准备:

(1)两个神秘袋、一个大筐两个小筐;

(2)软的物品:棉花糖、面包、娃娃、枕头、毛衣、毛巾、衣服、泡沫板、气球、面巾纸、洗碗布若干;

(3)硬的物品:硬糖、铁片、木头、硬纸盒、茶杯、勺子、积木、石头、玻璃瓶等。

2、经验准备:能说出软硬物体的

四、活动过程:

(一)摸一摸,猜一猜,感知物体的软硬

1、教师出示神秘袋(一个装软软的物品,一个装硬硬的物品),先请一名幼儿到前面摸一摸,捏一捏,说一说感觉怎么样?猜一猜里面是什么?

(教师把东西从神秘袋里拿出来)

2、所有的小朋友都摸一摸,捏一捏该物品,验证这名幼儿说的感觉,让所有幼儿都感受到物体的软硬,并且能说出"感觉软软的/硬硬的"。

(二)分一分,用不同的感官感知各种材料并试着进行分类。

1、把软硬材料混在一起,分成若干份。

2、要求:摸一摸,捏一捏,压一压,尝一尝,敲一敲,摔一摔。

3、幼儿分组实验,把软软的和硬硬的物品分成两组,教师做适当指导。

4、操作完成后,交换分组进行检验。

5、教师引导幼儿互相讨论实际操作和检验别人操作成果的感受,交流感知的方法,进一步加深对物体软硬特性的认识。

小结:通过手,牙齿,皮肤,耳朵等感官摸一摸,捏一捏,咬一咬,敲一敲都可以感知物体软硬。

(三)巩固:游戏"送玩具宝宝回家",学习按物体的软硬分类。

游戏规则:天黑了,软宝宝玩具,硬宝宝玩具都要回家了,我们一起把软宝宝和硬宝宝送回家吧。

(教师将幼儿刚刚分组操作的物品再次混合在一起,幼儿和教师一起分类,幼儿说感知方法,教师演示)。

五、活动延伸:

让幼儿寻找并感知身边的物体哪些是软的哪些是硬的,让幼儿进一步感知分类物体的

反思:

幼儿科学教育的目标首先是让幼儿对周围的事物、现象感兴趣,有好奇心和求知欲,教案设计中先用神秘袋,引起幼儿的兴趣,继而引入主题。

活动过程中,以分组实验D检验D交流讨论为主线。

首先让幼儿分组实验,科学教育的目标包括能运用各种感官,动手动脑,探究问题,分组实验可以让幼儿自己探究各种感知方法,这样对探究结果印象更深刻;然后让幼儿交换分组,检验其他组的操作是否正确,幼儿在检验过程中,在发现别人存在的问题的同时也会反思自己在操作过程中的错误,产生好奇;最后,教师引导幼儿互相讨论实际操作和检验别人操作成果的感受,交流感知的方法,进一步加深对物体软硬特性的认识。《纲要》中明确要求,在科学教学活动目标中,幼儿能用适当的方式表达、交流探索的过程和结果。

教学巩固阶段采用游戏的形式,让幼儿再次分类,明确物体软硬的`特性并且用多种感知方法进行分类。

科学教育应密切联系幼儿的实际生活进行,利用身边的事物与现象作为科学探索的对象,因此在活动延伸中,让幼儿寻找并感知身边的物体哪些是软的哪些是硬的,让幼儿进一步感知分类物体的软硬并运用到生活中。

马棚里住着一匹老马和一匹小马。有一天,老马对小马说:"你已经长大了,能帮妈妈做点事吗?"

小马连蹦带跳地说:"怎么不能?我很愿意帮您做事。"老马高兴地说:"那好啊,你把这半袋麦子驮到磨坊去吧。"

小马驮起口袋,飞快地往磨坊跑去。跑着跑着,一条小河挡住了去路,河水哗哗地流着。小马为难了,

心想:我能不能过去呢?

如果妈妈在身边,问问她该怎么办,那多好啊!可是离家很远了。他向四周望望,看见一头老牛在河边吃草,

小马嗒嗒嗒嗒跑过去,问道:"牛伯伯,请您告诉我,这条河,我能过去吗?"老牛说:"水很浅,刚没小腿,能过去。"

小马听了老牛的话,立刻跑到河边,准备过去。突然从树上跳下一只松鼠,拦住他大叫:"小马!别过河,别过河,

河水会淹死你的!"小马吃惊地问:"水很深吗?"松鼠认真地说:"当然啦!昨天,我的一个伙伴就掉在这条河里淹死的!"

小马连忙收住脚步,不知道怎么办好。他叹了口气说:"唉!还是回家问问妈妈吧!"

小马甩甩尾巴,跑回家去。妈妈问:"怎么回来啦?"小马难为情地说:"有一条河挡住了去路,过……过不去。"

幼儿园科学教案 篇8

教学目标:

1、通过用扭扭棒制作各种物体,认识扭扭棒能够随意造型的特点。

2、发展幼儿动手能力,造型能力,创造能力。

3、体验活动成功的快乐。

教学准备:

各色扭扭棒、剪刀、求助牌、教师范例。PPT范例。

教学过程:

一、教师变魔术引入活动,激发幼儿兴趣。

1、小朋友们谁知道这是什么?(幼儿猜测,最后导出是扭扭棒。)

2、今天老师用它来变魔术,请小朋友闭上眼睛。(出示用扭扭棒制作的东西,激发幼儿创作欲望。)

二、幼儿第一次尝试

1、你们想不想试试呢?(分发扭扭棒幼儿人手一根进行造型。)

2、请小朋友上来介绍一下你变的是什么。(幼儿介绍自己用扭扭棒做了什么。)

3、教师小结。

"绕"扭扭棒,请小朋友和老师学学绕的动作,绕好的扭扭棒像什么?

"弯"扭扭棒,请小朋友和老师学学绕弯的动作,弯好的扭扭棒像什么?

"扭"扭扭棒,请小朋友和老师学学扭的动作,扭好的扭扭棒可以做什么?(教师边讲边示范,幼儿跟着操作。)

三、欣赏PPT,进一步激发幼儿操作兴趣。

老师这里有许多用扭扭棒做成的各种各样的东西,想看吗?(老师和幼儿一起边欣赏,边讨论。)

四、幼儿第二次操作。

1、请幼儿5--6人一组,进行造型。

2、提出活动要求:

(1)可以用多根、单根扭扭棒组合制作。可以用剪刀把扭扭棒剪成小段。

(2)如果你在制作过程中遇到了自己和小组都不能解决的困难,可以用求助牌。请老师或者其他小组小朋友帮忙。

3、幼儿操作,教师观察指导。

五、展示作品:

小组代表介绍自己小组的作品,然后大家说说你最喜欢哪件作品,为什么。

六、活动延伸:

活动结束后有兴趣的小朋友可以在区域里继续玩扭扭棒。

科学轮子教案十三篇


每位老师都需要教案课件,这是课堂教学中必不可少的工具。现在可以开始编写自己的教案课件了。教案是教学过程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这篇文章是生日祝福语网的编辑在网络上精心整理的“科学轮子教案”,建议您将此页面加入收藏,以备不时之需!

科学轮子教案【篇1】

设计意图:

在贯彻《规程》、《纲要》的过程中,我们幼儿园的科学教育改革从常识教育逐渐过渡到幼儿自主探究的过程中,改变了以往一味地灌输、传授的方式,让科学教育赋予孩子们以操作和探索,让科学活动成为孩子们喜欢的活动,但是科学探究并不是盲无目的,而是要适当创设一定的问题情境,以引发幼儿既动手又动脑,通过自己探究去解决问题。

本次设计的活动就是遵循这样一种教育方向。活动前让幼儿初步感知球体、圆柱体能滚动的现象,然后在本次活动中抛出一个需要幼儿去解决的问题,就是让不能滚动的东西,也能滚动起来,这就需要幼儿将已有的形体认识运用到探究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来;将已有的动手能力发挥出来。而在探究的过程中,也将会生成出新的问题,这个新问题也就是下一阶段孩子们可以探究的内容了。如此不断地探索不断地解决不断的生成新问题,就可以不断地引导幼儿深入地探究学习。

活动目标:

1、鼓励幼儿大胆尝试,运用各种方法,使长方形的牙膏盒和纸张滚动起来。

2、体验成功的喜悦,提高幼儿的探索欲望。

3、引导幼儿仔细观察发现现象,并能以实证研究科学现象。

4、充分体验“科学就在身边”,产生在生活中发现、探索和交流的兴趣。

5、发展合作探究与用符号记录实验结果的能力。

活动准备:

1、教具:

易拉罐、皮球、牙膏盒、纸张、记录表

2、操作材料:

牙膏盒、纸张、VCD光盘、圆形玩具、彩色卡纸、小球、铅笔、剪刀、胶带座

活动过程:

一、引题

1、老师依次出示易拉罐、皮球,复习滚动的`概念。

2、出示牙膏盒、纸张,引导思考皮球和易拉罐为什么会滚动?

二、提出问题:

请小朋友将不会滚动的牙膏盒和纸张变得也能滚动起来。

提示:可以改变它们的形状,也可以用老师提供的卡纸、小球、VCD光盘、圆形玩具、铅笔帮忙,让它们滚动起来。

要求:可以先帮助牙膏盒,也可以先帮助纸张变一变,做好一个后要放在地上滚一下,如果成功了,就放到自己的椅子前面,然后再去拿另外一个。看谁今天想出来的办法最多。

三、幼儿操作,师巡视指导。

四、集中分享:

1、依次请有代表性的幼儿上台展示自己的成果,根据他们出示的作品记录。

2、同样作品的幼儿一起感受成功的喜悦。

活动反思:

本课的教学从生活实际的情境出发,通过出示几幅运动图片让学生分类并归纳出滑动与滚动的概念。然后,可以让学生找找身边相关的滑动与滚动现象,加深对这两种运动方式的理解。为了引出探讨滑动摩擦力与滚动摩擦力大小的关系,我向学生介绍古人是如何利用滚木将大型巨石拖入海洋的,让他们猜测滑动摩擦力与滚动摩擦力大小如何?大部分同学都认为滚动摩擦力较小,但还是存在部分反对的声音。究竟真理是什么呢,需要通过科学实验得出数据来证明。继而进入本堂课的重点探究环节,引导学生设计对比实验验证摩擦力的大小与物体的运动方式的关系。在试验设计时学生只注意了变量,却忽视了需要保持不变的因素。提醒学生关注仅仅通过一个因素的改变来研究摩擦力的大小的变化。学生很快结合所学知识进行控制变量。接下来提出问题:怎样根据现有的小车进行改变使其分别进行滑动和滚动呢?给予学生一定的时间进行讨论,很多同学都提出了只要把小车的轮子固定住,小车运动时就是滑动摩擦了。这个提议很快就得到了全班的一致赞成。于是,每个小组都以此方案经历完整的探究过程,得出了本节课的重要结论:滚动摩擦要比滑动摩擦小得多,从实验中可以知道在其他条件相同时滑动摩擦大约是滚动摩擦的5倍。实验得到真知,同时也可以用此结论解释生活中的某些常见现象,如:为什么刹车后很快会停下来,为什么工人在搬重物时要在底下垫几根管子等等。紧接着又给学生介绍自行车上的滚珠轴承,通过演示让学生清楚地观察到,因为内外圈间有滚珠,这样只有外圈转动,灵活轻便。在课堂结尾部分请同学思考:是不是在生活中人们都在减少摩擦力,有没有故意增大摩擦力的例子,结合生活实际进行举例并用所学知识进行解释,更好地将课堂与生活结合起来,让学生学有所用。

科学轮子教案【篇2】

活动目标

1.通过比较,进一步感知圆形、三角形、正方形的不同。

2.初步感知图形与生活的密切关系。

3.幼儿能积极的回答问题,增强幼儿的口头表达能力。

4.培养幼儿勇敢、活泼的个性。

活动准备

1.玩具车四辆。

2.圆形、正方形、三角形积木若干。

3.学习资源课件。

活动重点

比较圆形、正方形、三角形的不同。

活动难点

感知图形与生活相关。

活动过程

(一)开始部分

1.出示玩具车,引起幼儿的学习兴趣。

师:今天给大家带来了神秘的百宝箱,请小朋友到上面来摸摸。

师:小朋友在家都是怎么玩的呢?为什么它们都会向前跑呢?(都有轮子)

(二)基本部分

1.结合生活经验,知道其他物体也有轮子。

师:除了小汽车有轮子,你们见过身边还有什么东西有轮子呢?

2.出示图片,结合幼儿回答,引导幼儿感知生活中其他带有轮子的物体。

火车、自行车、轮椅、旱冰鞋,等等。

3.轮子的形状和作用。

师:小朋友,你们仔细看这些轮子都是什么形状呢?

圆形。

4.通过比较,感知圆形、三角形、正方形的不同。

师:如果我把轮子换成三角形和正方形,你们觉得可以吗?为什么呢?

我有一位动物朋友,它就想把圆形的轮子改成三角形、正方形,让我们来帮帮它吧。

5.通过积木进行操作,感知圆形适合做轮子。

师:后面有很多不同形状的积木,小朋友现在自己动手操作下,看哪个图形适合做轮子。

(三)结束部分

1.老师进行总结。

请拿各种轮子的小朋友到前面,结合课件,验证哪个图形适合做轮子。

师:为什么是圆形适合做轮子呢?

结论:因为圆形没有边和角,没有东西阻碍它向前运行,而正方形和三角形有边和角,会阻碍运行,所以圆形适合做轮子。

2.带领幼儿到操场观察其他带有轮子的物体。

活动反思:

新《纲要》指出:幼儿科学教育是科学启蒙教育,重在激发幼儿的认识兴趣好和探索欲望以及尽量为幼儿创设条件,运用各种感官,动手动脑,探究问题,解决问题从而体验发现的乐趣。通过轮子的自述,孩子们对轮子的作用有了进一步的了解,让孩子们到轮子的自豪,知道轮子给我们带来了方便,轮子是如何来帮助我们的。

科学轮子教案【篇3】

设计意图:

幼儿园附近就有一个老年公园,每周都会带孩子们去散步。散步中,孩子们看到了公园里有人在学轮滑轮子、有些老人坐在轮椅上,讨论到轮子时,幼儿并不陌生,但对轮子的特性他们不一定知道。所以,本次活动我利用“老年公园”的空旷场地,给幼儿创设了一定的条件,让幼儿充分寻找、发现、探索,引发幼儿主动思考,获得直接的经验和学习的方法,并鼓励幼儿与老师和同伴交流分享,使每个幼儿的认知水平和生活经验得到提升。

活动目标:

1、探索轮子又快又省力的特点。

2、了解轮子在生活中的广泛应用,对轮子的应用感兴趣。

3、能大胆想象,设计出轮子的新用途。

活动重点:探索轮子的特点,知道它在生活中的广泛应用。

活动难点:设计出轮子的新用途。

活动准备:10辆滑板车(系好绳子)、轮子玩具足量、三角形和正方形的积木各一块、演示文稿“轮子在生活中的应用”;幼儿课前经验准备:寻找生活中哪些地方有轮子。

活动过程:

一、玩轮子玩具(7分钟)

1、“这些玩具有什么地方是一样的?”(幼儿自由探索)

2、“轮子是什么形状的?为什么呢?”

3、“如果变成三角形、正方形会怎么样呢?”(个别幼儿探索操作)

二、交流生活中的轮子(10分钟)

1、幼儿说说生活中见到的轮子。

2、观看演示文稿,了解老师收集到的轮子资料。

3、讨论:“如果这些东西没有轮子或轮子坏了会怎么样?”

三、探索轮子的特点(8分钟)

1、小实验:“有轮车”和“无轮车”的区别。(教师讲解示范,幼儿两两结伴探索)

2、交流:“有轮车”和“无轮车”有什么不一样?

3、教师小结:有了轮子又快又省力,所以很多地方都用上了轮子。

四、设计轮子的新用途(5分钟)

“请你来当轮子设计师,你还想把又快又省力的轮子用到哪些地方,让我们的生活变得更方便?”

五、延伸活动:幼儿回教室画出自己的想法。

科学轮子教案【篇4】

活动名称:滚动的轮子

活动背景:我班幼儿男孩子较多,对交通工具很感兴趣,对于圆头圆脑的轮子更是有无穷尽的探索乐趣,每次活动后,都围着我嘁嘁嚓嚓,意犹未尽。我便由此想出再让孩子对于轮子有进一步的探索。

活动目标:

1、幼儿通过观察、测量等操作活动,了解我们的周围世界有各种轮子。他们大小不同,所用的材料各异,但都有相同的形状,使得轮子能滚动,并能使物体移动。

2、学习测量技能,发展幼儿观察、操作能力,扩展幼儿的思路,培养幼儿探索科学的兴趣。

活动准备:

1、请每一个幼儿带一个轮子或有轮子的玩具。

2、教师准备有轮子和缺一个或二个轮子的玩具几个,短绳子若干条。

活动过程:

教师:“请你们把带来的轮子或玩具在桌上或地上移动,然后告诉我,是什么使你们的玩具移动的?”

幼儿:“轮子”

教师:“请你们观察一下轮子是什么,它是用什么材料做成的?”

允许幼儿互相观察玩具。

教师:“你们还可以用小绳子量量它有多长。”

教师示范用绳子量轮子的大小,讲述量的方法,允许幼儿相互测量玩具。

教师小结:“有的轮子大,有的轮子小,它们的大小不一样。有的用塑料,有的用木头,有的用铁,有的用橡胶做的,它们做的材料都不一样,但它们的形状是相同的,都是圆形的。”

教师:“你们想过吗?为什么轮子都是圆的呢?”

“现在你们可以再玩玩,观察你的玩具,或者拿一个其他形状的东西来比较一下,有什么感觉,有什么发现,请告诉大家,为什么轮子是圆形的?”

小结:“圆形的轮子能滚动,长的、方的积木不会滚动,有轮子的玩具移动省力。”

“你们在幼儿园、家里、街上还看到过有哪些东西有轮子?”

“如果这些东西没有轮子将会怎样?轮子坏了又会怎样?”

教师:“请你们以后在街上、家里、商场里各个地方观察有轮子的车子、机器他们是怎样工作的?以后请你们再来讨论。”

科学轮子教案【篇5】

活动目标:

1、了解轮子的异同,感受轮子在生活中的重要作用。

2、了解轮子的演变,培养幼儿联想、推理能力。

活动准备:

童车、滑板车、旱冰鞋、玩具车、婴儿车等若干。

活动过程:

一、教师骑踏板车入场,引起幼儿对轮子的注意。

教师骑踏板车进入,小朋友,你们好,你们知道我这个踏板车为什么会跑吗?对,因为它有轮子,轮子是什么样的?

二、通过和轮子玩具玩游戏,了解轮子的异同、感受轮子的作用。

1、玩轮子玩具,体验轮子带给来的乐趣,知道生活中常见的有轮子的物品。

今天老师带来了很多好玩的轮子玩具,大家可以尽情去玩。幼儿玩玩具。

这些玩具上面都有什么?

你还知道什么东西上面有轮子?

2、第二次玩玩具,了解轮子的异同。

刚才有很多小朋友没有玩够,呆会再去玩你刚才没完过的,注意观察这些轮子有什么不一样的地方,又有什么相同的特点。刚才小朋友又玩了玩具,你们发现轮子有什么不一样的地方?有什么相同的特点。幼儿尽情发言。

引导幼儿发现轮子的异同。(异:大小不同、材质不同、有的有齿,有的没有齿同:都是圆的,都能转动。)

3、认识轮子家族的成员--齿轮、滑轮及在生活的应用。

刚才小朋友发现了有齿的轮子,(出示齿轮)它像什么呀?它的名字叫齿轮。。本.文来源:屈.老.师教案网;它藏在生活中的什么地方?幼儿发言。

4、把滚动的轮子、有牙齿的轮子、能滑动的轮子送回家。

这些轮子玩具在这儿太拥挤了,老师给他们安一个宽敞的家,(出示三张轮子图片)这是辆滚动轮子的家(张贴),这是小朋友快速把它们送回家。幼儿按照图示将轮子分类。

三、通过假如没有轮子这个设想,推理想象,感受没有轮子的世界。

刚才我们知道了生活中有各种各样轮子,假如没有轮子会怎么样?

轮子给我们带来了很多方便,我们离不开轮子。

四、通过以前没有轮子这个现实,了解没有轮子的局限,了解轮子的演变过程。

1、老师告诉你们,在很早以前真的没有轮子,人们要运东西怎么办?

2、没有轮子太不方便了,人们怎么想到发明轮子?轮子又是怎么演变来的呢?我们一起来听轮子的故事。

3、教师小结。

从用滚木运重物到现在的钢圈轮子,是人们在劳动中不断完善、改进的结果,在轮子的基础上人们又发明了齿轮、滑轮等,使轮子又有了不同的用处,方便了人们的生活,人们的智慧真是无穷无尽的。

科学轮子教案【篇6】

活动目标:

1.感知轮子的作用。

2.体验轮子自豪的情感。

活动准备:

1.环境中布置各种有轮子的物体的实物或图片。

2.图片和磁带。

3.从废旧杂志上剪下的各种有轮子的和无轮子物体的图片。

活动过程:

一.了解轮子的作用。

1.蜗牛走路很慢,溜冰鞋来帮助它,乌龟走路很慢,滑板来帮助它。

2.你们想一想,有了有轮子的溜冰鞋和滑板的帮助,蜗牛和乌龟的走路会怎么样?

二.听听轮子的自述。

1.大家都说,轮子可以帮助我们走得快。下面就让我们一起来听听轮子自己讲的话,看看轮子会怎样帮助我们。

2.结合图片讲述《了不起的轮子》。

3.听完后,请有说说轮子是真样帮助我们。

4.你还知道哪些东西也有了了不起的轮子?

三.分类活动。

1.请幼儿按有轮子和无轮子,将准备的图片分成两类。

2.请幼儿说说它们的不同,进一步感知轮子的作用。

3.请幼儿添画轮子。

科学轮子教案【篇7】

活动目标

1、了解轮子的异同,感受轮子在生活中的重要作用。

2、了解轮子的演变,培养幼儿联想、推理能力。

活动准备

1、童车、滑板车、旱冰鞋、玩具车、婴儿车等若干。

2、课件、自制轮胎车。

活动过程

一、教师骑自行车进入,引起幼儿对轮子的注意。

教师骑自行车进入,小朋友,你们好,老师知道今天要和小朋友见面,骑了一辆自行车飞快的赶了过来,小朋友知道自行车为什么跑这么快吗?

对,因为它有轮子,轮子在哪儿呢?

请幼儿找一找自行车的轮子。(提醒幼儿注意脚蹬处的齿轮。)

二、通过和轮子玩具玩游戏,了解轮子的异同感受轮子的作用。

1、轮子玩具,体验轮子带给来的乐趣,知道生活中常见有轮子的物品。

今天老师带来了很多好玩的轮子玩具,大家可以尽情去玩。幼儿玩玩具。

这些玩具上面都有什么?

你还知道什么东西上面有轮子?

2、二次玩玩具,了解轮子的异同。

刚才有很多小朋友没有玩够,现在再去玩你刚才没完过的,注意观察这些轮子有什么不一样的地方,又有什么相同的特点。行动。

你发现了什么?幼儿尽情发言。

引导幼儿发现轮子的异同。(异:大小不同、材质不同、有的有齿,有的没有齿同:都是圆的,都能转动。)

3、认识轮子家族的成员齿轮、滑轮及在生活的应用。

刚才小朋友发现了有齿的轮子,(出示齿轮)它的名字叫齿轮。

他藏在生活中的什么地方?幼儿发言。

看课件了解齿轮在生活中的应用。

同样的方法认识滑轮。

4、把能滚动的轮子、有牙齿的轮子、能滑动的轮子送回家。

轮子玩具在这儿太拥挤了,老师给他们安一个宽敞的家,(出示三张轮子图片)这是辆滚动轮子的家,这是有牙齿的轮子的家,这是能滑动的轮子的家。(依次张贴)小朋友每人拿一件玩具,把它们送回家。

幼儿按照图示将轮子分类。

三、通过以前没有轮子这个问题,了解没有轮子的局限和轮子的演变。

1、推理想象没有轮子的世界,感受没有轮子的局限。

刚才小朋友见到了很多轮子,假如生活中没有轮子会怎么样?

让幼儿充分发言。

2、看课件了解轮子的演变。

看来轮子的作用还真不小,老师告诉你们以前真的没有轮子,那轮子是怎么演变来的呢?我们一起来看轮子的故事。

看课件了解轮子的演变

3、教师小结。

活动延伸

出示自制轮胎车,开拓幼儿思维,引导幼儿废物利用,用各种废旧轮子做成好玩的玩具。

活动反思

幼儿通过活动了解了轮子的异同,感受轮子在生活中的重要性。知道轮子的演变过程,发挥幼儿的想象更好的开展延伸活动。

科学轮子教案【篇8】

活动背景:

我班幼儿男孩子较多,对交通工具很感兴趣,对于圆头圆脑的轮子更是有无穷尽的探索乐趣,每次活动后,都围着我嘁嘁嚓嚓,意犹未尽。我便由此想出再让孩子对于轮子有进一步的探索。

活动目标:

1、幼儿通过观察、测量等操作活动,了解我们的周围世界有各种轮子。他们大小不同,所用的材料各异,但都有相同的形状,使得轮子能滚动,并能使物体移动。

2、学习测量技能,发展幼儿观察、操作能力,扩展幼儿的思路,培养幼儿探索科学的兴趣。

3、体验解决问题的成就感。

4、能大胆进行实践活动,并用完整的语言表达自己的意见。

活动准备:

1、请每一个幼儿带一个轮子或有轮子的玩具。

2、教师准备有轮子和缺一个或二个轮子的玩具几个,短绳子若干条。

活动过程:

教师:“请你们把带来的轮子或玩具在桌上或地上移动,然后告诉我,是什么使你们的玩具移动的?”

幼儿:“轮子”

教师:“请你们观察一下轮子是什么,它是用什么材料做成的?”

允许幼儿互相观察玩具。

教师:“你们还可以用小绳子量量它有多长。”

教师示范用绳子量轮子的大小,讲述量的方法,允许幼儿相互测量玩具。

教师小结:“有的轮子大,有的轮子小,它们的大小不一样。有的用塑料,有的用木头,有的用铁,有的用橡胶做的,它们做的材料都不一样,但它们的形状是相同的,都是圆形的。”

教师:“你们想过吗?为什么轮子都是圆的呢?”

“现在你们可以再玩玩,观察你的玩具,或者拿一个其他形状的东西来比较一下,有什么感觉,有什么发现,请告诉大家,为什么轮子是圆形的?”

小结:“圆形的轮子能滚动,长的、方的积木不会滚动,有轮子的玩具移动省力。”

“你们在幼儿园、家里、街上还看到过有哪些东西有轮子?”

“如果这些东西没有轮子将会怎样?轮子坏了又会怎样?”

教师:“请你们以后在街上、家里、商场里各个地方观察有轮子的车子、机器他们是怎样工作的?以后请你们再来讨论。”

活动反思:

幼儿对实验活动的`兴趣比想像中要旺盛,有不足之处,就是关于“滚动”这一个词,应该给予简单的解释:圆形的东西能滚动。

科学轮子教案【篇9】

活动目标:

1、知识目标:知道轮子是圆的,会滚动:了解轮子的功能。

2、能力目标:能够与同伴合作玩“运玩具”,知道使用轮子会使生活更方便。

3、情感目标:喜欢玩带轮子的玩具,对轮子产生探究的欲望。

活动准备:

1、各种带轮子的玩具若干

2、PPT(各种带轮子的图片)

3、小车一辆

4、盛满水的矿泉水瓶若干

活动过程:

一、创设情境“玩具店”,激发幼儿玩玩具的兴趣

“小猫开了家玩具店,今天请我们一起去参观一下”带领幼儿参观玩具店,

“玩具店里都有哪些玩具?现在小猫要请我们玩玩具,请每个小朋友选一件玩具拿到地上去玩一玩”请幼儿自主选择玩具,激发幼儿兴趣。

二、玩一玩带轮子的玩具,探索幼儿的主要特点

1、请幼儿玩一玩自己选择的玩具,并启发提问,“刚才你和哪个玩具做朋友了?你是怎么和它玩的?它们为什么会动?”

2、看一看、说一说,你的轮子是什么样的?和陪伴小朋友比一比,你们的轮子有什么不一样?(幼儿探索发现轮子是圆的:比一比,指导轮子有大小、颜色等的区别)经验提升:轮子都是圆圆的,大小、颜色不同,有的还带花纹,它们都能滚动着跑起来。

三、玩游戏“运货忙”,巩固幼儿对轮子的作用的认识1、“小猫买了许多的矿泉水要运到店里,想一想,我们怎样能帮小猫运过来?去帮帮它吧!”幼儿尝试自己想到的办法2、“有没有什么方法既快又省力?”引导幼儿发现可以用小车运,“第二批水送到了,让我们试试用小车运过去吧!”

经验提升:为什么能这么快的把这么沉的水运回来?带轮子的车可以帮我们运很沉的东西,又快又省力。

四、创设情境“乌龟买鞋”,进一步了解轮子的功能

“店里来了客人——小乌龟,乌龟走路是什么样的?它给自己买了什么礼物?穿上溜冰鞋以后走路怎么样了?”“那其实是谁帮助它走的快了?”

五、观察图片,说说轮子的作用,找找生活中的轮子

“你还认识哪些带轮子的东西?为什么要在这些地方安上轮子?”

经验提升:轮子的本领很大,有了轮子,物体可以移动的更快、更省力。

拓展延伸:幼儿园和家里还有许多带轮子的东西,让我们一起去找一找吧!

课后反思:

1、调整活动目标

在目标定位上,我对原教材进行了一点更改,增加了一条情感日标:喜欢玩带轮子的玩具,对轮子产生探究的欲望。我想让幼儿通过自己玩,来喜欢玩,并且自己产生探究的欲望。更加注重了以幼儿为主体,幼儿在前、2师在后的自主学习的品质。

2、活动准备注重生活化和可操作性

教材中主要是准备了一些带轮子的图片,供幼儿观察。我还准备了带轮子的玩具以及小车,可以拿来让幼儿进行探索。幼儿虽然日常可见,但是不知道轮子的准确特征和功能,通过自己“玩一玩、试一试”,最后让幼儿自己寻找答案,寻得轮子的特征以及功能,只有通过实验探索才能发现秘密,这样就提高了幼儿的探究兴趣。《指南》

中也指出:幼儿科学学习的核心是激发探究兴趣,体验探究过程,初步发展探究能力。成人要善于发现和保护幼儿的好奇心,充分利用自然和实际生活机会,引导幼儿通过观察、比较、操作、实验等方法,学习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帮助幼儿不断积累经验,并运用新的学习活动,形成受益终身的学习态度。

3、活动过程注重学科特色和幼儿学习品质的培养

通过让幼儿自己玩带轮子的玩具,引导幼儿思索、发现玩具为什么会跑起来?轮子是什么样子的`?引发幼儿自由发现、探索的欲望。让幼儿玩一玩,初步感知轮子的基本特征:轮子是圆圆的,大小、颜色不同,有的带花纹,它们都能滚动着跑起来。

在第二环节,我让幼儿自己选择玩具,自己玩,再和幼儿比一比、交流,使幼儿目标轮子的基本特征,以及轮子不同的地方。

在第三环节,通过幼儿想办法运很沉的水,自己搬运和小车运送等不同的方法,让幼儿发现带轮子的车可以帮我们运很沉的东西,既快又省力。这样通过实验探索来发现秘密,提高了幼儿的探究兴趣,《指南》中指出:探究既是幼儿科学学习的日标,也是幼儿科学学习的方法。我也就是想用探究学习的这一方法帮我完成活动的重难点目标。

最后一个环节,通过出示课件图片,进一步引导幼儿说说轮子的功能,自然而然的过渡,最后一起去找一找生活中的轮子。

4、存在的不足

在活动中,我对课堂的掌控情况还存在不足,在今后工作中我会注重与幼儿的有效互动,克服畏难情绪,积极有效的关注到每一个孩子,并做出积极回应,不断提升自己的教学机智。

科学轮子教案【篇10】

活动目标:

1. 感知轮子的特征,知道轮子是圆圆的,会滚动。

2. 初步了解轮子在生活中的运用。

3. 喜欢玩轮子,体验玩轮子的乐趣。

4. 培养幼儿对事物的好奇心,乐于大胆探究和实验。

5. 培养幼儿观察能力及动手操作能力。

活动准备:

PPT,各种汽车、轮子、有轮子的箱子和没轮子的箱子,装满水的瓶子、音乐

活动过程:

一、 玩汽车,知道车子有了轮子才能开动

师:宝宝们,今天我们开着小汽车到汽车城里玩一玩好吗?(咕辘辘咕辘辘咕辘辘……开来开去真开心,这是我的小汽车2遍)

师:汽车城到了,我们赶紧找个车位把车子停好。汽车城里的汽车真多呀,这么多汽车你们想玩一玩吗?宝宝可以选一辆汽车找个空地方玩一玩。(指导:用手一推车子向前开起来了、扶着车子慢慢开的)

师:宝宝你是怎样玩汽车的?

师:你刚才为什么要换一辆汽车开(没有轮子不能开)

小结:原来汽车有了轮子才能开起来呀。

二、知道轮子的形状及作用,体验玩轮子的乐趣

第一次玩

师:老师这里有许多的轮子,等一会请你选一个轮子看一看、玩一玩,看看轮子长的是什么形状的?它有什么本领呢?(幼儿自主选择)教师指导幼儿(会滚、滚的快、会转的、很重、毛毛的)

提问:你玩的轮子是什么形状的呢?它象什么?

提问:你的轮子有什么本领呀?(会滚)让幼儿滚一滚

提问:其它小朋友你的轮子会滚吗?

第二次玩

师:你们还想和轮子做游戏吗?那现在你可以和好朋友一起玩轮子,也可以拿两个轮子玩一玩,看看会有什么发现?

提问:你刚才是怎么玩轮子的?(和好朋友一起滚过来滚过去,两个轮子一起轮的,大的轮的快,小的一会儿就停了……)

小结:轮子滚来滚去真好玩。

三、了解轮子在生活中的运用

师:小朋友和轮子做游戏真开心呀,我们一起来听听,轮子是怎样夸自己的?

轮子自述:大家好,我是轮子,刚才小朋友说的很对,我呀长的圆圆的,会滚动,汽车装上了我,只要我滚起来,汽车就能向前开了。我除了能让汽车开起来,我还有很多的本领呢?小朋友你还在哪里看见过我呢?

师:除了汽车上有轮子哪里也有轮子呀?

你看,我能让火车开的飞快;我能把路压得平平的;我还能让鞋子滑起来呢;当我滚起来的时候还能传送东西;看这个箱子好重啊人们搬着多累啊,有了我向前滚起来,人们就不用使那么大的力了。小朋友你们喜欢我吗?

师:你为什么喜欢轮子呀(帮助我们,带来方便、滑板开心)

四、体验轮子给我们带来的方便

师:轮子的作用真大呀,老师这里有许多东西,我呀要把它送到教室去,小朋友你们愿意帮老师运东西吗?

师:你搬得动吗?搬不动怎么办

师:老师这里有辆小拉车,它的下面有(轮子)我们试试把这么重的东西放进去,你能不能拉动它?

师:看来轮子的作用真大呀。

五、结束

师:宝宝,我们赶紧把这些玩具收在箩筐里,然后把它放在小车上,运回你的教室里吧。

科学轮子教案【篇11】

活动目标

1.通过比较,进一步感知圆形、三角形、正方形的不同。

2.初步感知图形与生活的密切关系。

活动准备

1.玩具车四辆。

2.圆形、正方形、三角形积木若干。

3.学习资源课件。

活动重点

比较圆形、正方形、三角形的不同。

活动难点

感知图形与生活相关。

活动过程

(一)开始部分

1.出示玩具车,引起幼儿的学习兴趣。

师:今天给大家带来了神秘的百宝箱,请小朋友到上面来摸摸。

师:小朋友在家都是怎么玩的呢?为什么它们都会向前跑呢?(都有轮子)

(二)基本部分

1.结合生活经验,知道其他物体也有轮子。

师:除了小汽车有轮子,你们见过身边还有什么东西有轮子呢?

2.出示图片,结合幼儿回答,引导幼儿感知生活中其他带有轮子的物体。

火车、自行车、轮椅、旱冰鞋,等等。

3.轮子的形状和作用。

师:小朋友,你们仔细看这些轮子都是什么形状呢?

圆形。

4.通过比较,感知圆形、三角形、正方形的不同。

师:如果我把轮子换成三角形和正方形,你们觉得可以吗?为什么呢?

我有一位动物朋友,它就想把圆形的轮子改成三角形、正方形,让我们来帮帮它吧。

5.通过积木进行操作,感知圆形适合做轮子。

师:后面有很多不同形状的积木,小朋友现在自己动手操作下,看哪个图形适合做轮子。

(三)结束部分

1.老师进行总结。

请拿各种轮子的小朋友到前面,结合课件,验证哪个图形适合做轮子。

师:为什么是圆形适合做轮子呢?

结论:因为圆形没有边和角,没有东西阻碍它向前运行,而正方形和三角形有边和角,会阻碍运行,所以圆形适合做轮子。

2.带领幼儿到操场观察其他带有轮子的物体。

科学轮子教案【篇12】

学习活动:了不起的轮子

活动目标:

1.感知轮子的作用。

2.体验轮子自豪的情感。

活动准备:

1.环境中布置各种有轮子的物体的实物或图片。

2.图片和磁带。

3.从废旧杂志上剪下的各种有轮子的和无轮子物体的图片。

活动过程:

一、了解轮子的作用。

1.蜗牛走路很慢,溜冰鞋来帮助它,乌龟走路很慢,滑板来帮助它。

2.你们想一想,有了有轮子的溜冰鞋和滑板的帮助,蜗牛和乌龟的走路会怎么样?

二、听听轮子的自述。

1.大家都说,轮子可以帮助我们“走”得快。下面就让我们一起来听听轮子自己讲的话,看看轮子会怎样帮助我们。

2.结合图片讲述《了不起的轮子》。

3.听完后,请有说说轮子是真样帮助我们。

4.你还知道哪些东西也有了了不起的轮子?

三、分类活动。

1.请幼儿按有轮子和无轮子,将准备的图片分成两类。

2.请幼儿说说它们的不同,进一步感知轮子的作用。

3.请幼儿添画轮子。

科学轮子教案【篇13】

设计意图:

有现实生活中,轮子的应用非常广泛,它给人类带来了很大的好处,幼儿经常看到,用到轮子,但他们从来不大思考为什么在这些地力一装上轮于,有什么用?这主要是现今的孩子缺乏发现力和主动尝试的精神。为了培养幼儿主动探索,自己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我设计了《滚动的轮子》这节课,采用比较一猜想、预测一动手操作一交流这一流程,让幼儿亲身从事解决问题的探索活动来获得感性认识。

活动要求:

l、区分能滚与不能滚的物体,比较其异同,知道球体能向各个方向滚动,轮子能向两面滚动。

2、通过尝试活动,初步培养幼儿自己发现问题,解诙问题的能力。

活动准备:

l、圆球,瓶子,轮子娃娃各一个;一辆没有轮子的汽车。

2、收集各种大小纸盒、积木、球、饮料瓶,轮子状的物品及各种玩具车。

3、准备三条l2米左右长的路。

活动过程:

一、什么会滚,什么不会滚?

1、出示两辆车(一辆有轮子,一辆没有轮子)通过比较,知道轮子可以滚动。

①教师以小象笨笨的口吻引出课题。

师:我是小象笨笨,城里的朋友给我送来了一辆汽车,可是我不知道怎样让车动起来,谁能帮助我?

②出示没轮子的汽车,让幼儿说一说为什么不会动?

③教师给汽车装上方形的轮子,让幼儿观察,为什么汽车还是不会动。

幼:(方的东西不能浪,圆的东西能滚。)

④通过比较,让幼儿知道什么才是滚?(连续着向前旋转叫做滚)

2、自由玩纸盒、积木;轮子等物,引导幼儿将物品分成会滚与不会滚两堆。

师:我有一堆东西,可是我不知道哪些东西会滚,哪些东西不会滚,你们去试一试,然后把不会滚的放到(滚)这个框里,把会滚的放到(滚)那个框中。(幼儿动手操作)

二、比较球体,瓶子状的物体,轮子滚动的方向有何不同。

l、出示三种不同形状的娃娃,请小朋友试着猜一猜谁滚的本领最大。

①(在吵闹声中)分别出示这M种娃娃,请幼儿说一说它们是谁?

②请幼儿猜一猜谁的本领大?

师:原来,它们都说自己滚的本领最大,那你们猜一猜,到底谁的本领大?

2、通过尝试,发现球体能向各个方向滚动。轮子、瓶子等物体只能向两面滚动。

三、玩车子

1、联想,在生活中你们还看到什么地方装了轮子,有什么用?

2、以比赛的形式让幼儿在光滑的。松软的、凹凸不平的地面上玩车,比较其不同。(三辆车必须是一样的)

①请幼儿摸一摸这三条路有什么不同?

②出示三辆一样的车,请幼儿各自选择一条认为汽车在上面开得最快的路,在后面站好,从中各选取一位小赛车手进行比赛。(时间允许可交换进行赛车,这样效果更明显)

③、请幼儿说一说哪条道上的车开得最快,为什么?

3、车轮旅行记,在车轮上涂上颜色,在白纸上滚过,观察车轮的不同印迹。

①教师示范,讲解,幼儿动手操作。

②教师小结。

四、听开汽车的音乐,进森林。

教师以笨笨的口吻说:今天,我学到了许多有关轮于滚动的知识,我想请你们到我的家去作客,你们愿意吗?

科学鱼教案


“愿你脸上带着笑容,心中满是欢喜。生日快乐!”一个人最不会忘记的日子就是生日了,人们会在这天不约而同地发来生日祝福语。您在为发生日祝福语而苦恼吗?为满足您的需求,小编特地编辑了“科学鱼教案”,欢迎阅读,希望您能够喜欢并分享!

科学鱼教案【篇1】

一、教材分析

《水与生命》是人民出河北版社小学科学标准实验教科书三年级上册第八课的内容,是本册教材中 “水”教学单元的第一课,本课在引导学生交流对水已有认识的基础上,安排了“观察水”、“水与生命”、“榨果汁”等三项活动。目的是将学生各自已有的认识作较为科学的梳理,引导学生知道水是什么样的,水与生命的关系,激发学生研究更多的有关水问题的兴趣。我选择的是这个内容的第二课时“水与生命”。

地球上的人类和一切生物,都与水有着极其密切的联系,它不仅孕育了生命,还为人类提供了物质资源和文明发展的基础。在本课的学习中,引导学生看待水与生命的更深层次的关系,使学生体会到生命离不开水,为今后进一步认识水与生物的密切关系、关注自己的生活环境等内容打下基础。在新课标理念的指导下,根据本课的知识结构和科学研究过程的一般规律,结合小学生的实际情况,本课的教学目标制定如下:

1、知识与技能目标:

⑴、知道水是动物、植物和人体的组成部分,它在生命活动中起着重要作用。

⑵、了解常见食物中的含水量。

⑶、大胆想象没有水的世界会是什么样的。

⑷、 初步培养学生根据科学程序进行探究的能力和利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2、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⑴、能和同学交流自己对于水与生命关系的不同看法。

⑵、能意识到水与生命的密切关系。

⑶、通过设疑、探究、研讨、应用等活动,激发学生探索水与生命的兴趣,培养学生仔细观察、积极探究、求实创新的科学品质。

根据教材分析,本课的教学重、难点是:让学生能意识到水与生命的密切关系,并能养成节约用水的生活习惯。

二、教法、学法设计

科学探究是学生学习自然科学的重要方法和学习过程,这种过程很大程度上有别于科学家的科学研究。因此教学中必然要形成师生互动的教与学的活动过程。本课主要采用“讨论、谈话、交流汇报”等教学方法,并依照学生的学习规律,设计教——扶——放的教学过程,以保证学生亲历科学探究的切实实施。

为顺利完成本课制订的教学目标,教学中着重教给学生“提出问题——猜想——实验证明——讨论交流——得出结论——应用”的科学探究的学习方法,同时还以观察、提问、记录、讨论、小组实验等活动为载体,开展自主性探究式学习,以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和协作学习能力。

三、教学程序设计

本课从知识目标上来说是较浅显的,较容易达到,但在实现这个目标的.过程中,联系生活实际和探究技能训练是本课的重点。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和实际情况,我在教学过程设计方面,以简单的科学探究活动为载体,设计如下教学流程:

1、 以创设情景开始,激发兴趣,呈现新知。

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针对学生好奇心强、求知欲旺的特点,本课一开始,我就借助多媒体播放一幅优美的山水景,并配上动听的诗歌朗诵“因为有你,小草变得嫩绿;因为有你,鱼儿游得欢畅……因为有你,地球才这样美丽。”立即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使学生体验美的感受。然后让学生猜猜诗中赞美的是谁?接着提问为什么水使小草变绿,使鱼儿欢畅,使地球美丽。当学生畅谈感想后,教师归纳:“水是生命之源”。让学生自然的进入愉快主动的学习情境,强化了学生的有意注意,激发了求知欲望和探索兴趣。

2、 以活动展开,交流反馈,体验汇报。

科学课从不以铃声作为课的始终,课前调查和课后探究是科学学习的重要方式。在上节课“观察水” 这一内容后,我让学生通过查阅资料,收集图片和询问家长等形式做一些有关水与生命的调查,要求每人说1—2个动物、植物和人离不开水的事例。讨论生命离不开水,目的是分享彼此的知识和经验,丰富学生对生命的认识,而课前的准备工作在这里就显得尤为重要。

教学的目的是激活学生原有的知识储备,把学生头脑中支离破碎的知识纳入到比较完整的体系中。在此,我利用多媒体课件展示有关水与生命的精美图片,使学生获得视觉体验。学生积极热烈的讨论着,同时画面中美丽的风景更是让他们对这个充满生机和活力的世界无比热爱。最后师生小结:水对生命来说真是太重要了。生物体内的一切生命活动,如呼吸、消化、蒸腾、光合作用等都需要水。

3、以实验铺路,主体参与,探求真知。

为了更直观的展示动、植物生长离不开水,我引导学生大胆设计实验证明,并提前准备了“植物喝水”的活动。让学生观察并做好记录。这个活动需要学生在一段时间内进行观察,这一环节的设计,向学生提供开放的、主动探究的空间,给他们的活动留有充分的余地,提供条件或创设情境。围绕“生命离不开水”这一目标,让学生在多样化的活动中演练他们的科学技能,也体现了学生学习的可选择性,丰富了教学的素材,培养学生科学探究的恒心和毅力。

4、以整合延伸,拓展活动,激情导行。

学生通过收集资料、讨论交流、汇报并动手实验等多种科学探究方式,对水与生命的关系有了更深层次的理解。“如果没有水,世界将会是什么样的?”学生们各抒己见。讨论结束后,启发学生根据已有的信息,画一幅以“没有水的世界”为题的想象画,或写一篇同样题材的短文。

课后,要求孩子们用续写诗句来赞美水,“如果没有水……”感受水对自然的恩惠,在经历科学教育的同时,也将在孩子们心里构筑起对水的美好情感。

学生乐于接受;学生用诗歌自由的交流思想,表达情感,虽然有些诗句不太符合约定的语言格式,那又何妨?只要他们参与了、思考了、表达了,目的就达到了。

本课的教学设计以新课标精神作指导,运用多媒体教学手段,寓教于乐。实现了合理利用现代教育技术手段,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为学生创造良好的学习氛围,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真正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使学生的综合素质得到全面的培养。

科学鱼教案【篇2】

一、 说教学内容:

《磁铁的磁性》是湘教版《科学》四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磁铁》的内容,本课指导学生 认识磁铁最基本的性质----磁性。

教学内容分为三部分。 第一部分:我知道的磁铁。 这部分是该单元的引入,主要交流我们认识的磁铁的形状以及磁铁的名称。还有交流我们曾 在什么地方看到过磁铁,介绍磁铁在生产生活中的应用。四年级学生差不多都玩过磁铁,对 磁铁、磁现象有一定的经验和认识。他们有表述自己的经历和体验的愿望。教学时要充分利 用学生认知基础和学习基础。通过交流让他们体会到磁铁与我们的生活非常贴近,从而激发 起他们进一步研究的兴趣。

第二部分:磁铁能吸引哪些物体? 这部分首先是让学生通过实验感知磁铁能吸引哪些物体,然后讨论能被磁铁吸住的物体和不 能被磁铁吸住的物体各是什么材料做的。由此再进一步认识能被磁铁吸引的物体是铁做成 的,初步建立起“磁性”的概念。

第三部分:磁铁各部分的磁性强弱都一样吗? 教材介绍两种方法:一种是将磁铁水平悬挂起来,观察磁铁的各个部分分别能吸引多少个回 形针;另一种是在磁铁上放一颗小钢珠,观察小钢珠往哪部分滚,以检验磁铁哪部分磁性强。 相信学生通过小组合作能设计出一些实验方法来认识、理解“磁铁两端磁性最

强”。在探究 了磁铁各部分磁性强弱后,教材通过文字告诉学生“磁性最强的地方叫磁铁的磁极,磁铁有 两个磁极。”这时,学生们可能会不断提出新的问题。例如:“每种磁铁都有两个磁极吗?” 等等,借助这些问题,就会延伸出学生课内或课外的探究活动。

二、说教学目标:

根据教材的编排意图,结合四年级学生的实际,遵循课标精神,我确定了以下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1、 通过探索,让学生知道磁铁的磁性。 2.指导学生探索,建立“磁性”的概念及认识磁铁各部分磁性的强弱。

(二)发展目标: 1. 能根据现象进行猜想、推测,并能通过实验验证发现规律,亲历一个完整的科学探究过程, 逐步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 2. 能不断地提出一些问题,自己设计研究方案去解决问题。

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带有磁性乌龟的鱼钩及几条带铁环的塑料做成的鱼。 观察演示准备:条形磁铁、蹄形磁铁、环形磁铁等形状不同的磁铁。 分组实验准备:磁铁、瓷汤匙 、铁钥匙、回形针、大头针、铁钉、牙签、橡皮、塑料尺、铁 尺、纸片、棉花等。

三、说教学策略、方法及过程:

“教无定法,贵在得法”。教法的体现必须在启发性原则和主体性原则的指导下,充分调动 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求知欲望。本课教学的指导思想是力图体

现以活动组织教学,通过营 造有趣的问题情境,让学生经历一个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建立假设、设计实验验证、得出 结论并解决问题的过程去认识磁铁的磁性。对于本课的教学,我主要安排6 个环节。下面, 我具体说一下这6 个环节。

(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课堂伊始,我会引导学生谈一谈他们的生活经验。“同学们,你们钓过鱼吗?谁能说说 你是怎样钓鱼的。”然后请学生谈一谈。接着我会说:“今天,老师也想来钓鱼,只不过老师的鱼杆上绑的不是鱼钩,而是一只小乌龟,可老师还真能把鱼给钓起来。”这时老师演示, 让学生仔细观察并猜猜为什么,估计学生能说出是因为磁铁的原因。然后板书: 磁铁 这一环节的设计通过师生就日常生活中“钓鱼”这个话题的交流及教师的表演,激发学生的 探究兴趣,充分调动学生思维,为新课做好铺垫。

(二)、交流我们知道的磁铁。 首先老师提问:“在日常生活中,你们知道哪些物品上有磁铁吗?” 学生可能说: 磁性黑板、冰箱门、铅笔盒...... “你们看到的磁铁是什么形状的呢?谁来说?” 估计学生会说: 有圆形、长方形、正方形、环形...... 这时教师分别出示条形磁铁、蹄形磁铁、环形磁铁。 并请学生拿出与老师手中形状相同的磁铁,让学生根据磁铁的形状给它们取名称。并结合板 书:条形磁铁、蹄形磁铁、环形磁铁 本环节的设计注重让学生联系生活实际,交流自己所见过的磁铁,让学生根据磁铁的形状为 磁铁起名称,大大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充分体现了学生的 主体地位。

(三)、学生猜测并验证磁铁能吸引哪些物体。 首先教师设疑: 桌上有很多物体, 你们猜一猜, 磁铁能吸引哪些物体? 学生各抒己见。这时 老师提示学生可以通过实验来研究磁铁能吸引哪些物体。学生可以在桌面上和实验材料区选 取不同物体,进行分组实验,观察磁铁能吸引哪些物体,把能吸引的物体在记录单上用“√ “表示出来。 瓷汤匙 瓷汤匙 瓷汤匙 大头针 铁钉 牙签 橡皮 塑料尺 铁尺 纸片 棉花 在这里对实验材料区和记录单进行说明(我在实验室设置了实验材料区,放置如:铁夹、玻 璃杯等许多物体,供学生实验,记录单第三行的空白部分让学生填写从实验材料区选取实验 材料的物体名称。 学生分组实验并汇报结果后,教师因势利导:我们观察到磁铁能吸引回形针、大头针、铁钉、 这些物体,它们都是什么材料做成的? 学生回答后老师引导学生进行思考:由此你能得出什么结论? 师生共同探讨总结出磁铁能吸引铁一类材料做的物体并板书磁性的概念。 在这一环节的活动中,先让学生大胆猜测磁铁能吸引哪些物体,估计学生能就磁铁能否吸引 棉花或小纸片等这些问题产生认知的矛盾,也就有了探究、验证的需求。这时,教师让学生 进行验证也就水到渠成了。同时学生的小组合作学习在这个环节中所起到的作用也是科学、 有效的。小组活动中,同学们在小组长的安排下,有的到实验材料区去选取实验所需的材料, 有的负责记录,有不同的看法互相交流,然后小组长把全组的意见

整理、汇报,得出了“磁 铁能吸引铁一类材料做的物体”这一结论。最后在教师的引导下,完整的形成了“磁性”的' 概念,这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又充分的体现新课程的精神。

(四)、研究磁铁各部分磁性的强弱。 老师继续引导: 像刚才老师表演的钓鱼就是应用了磁铁的磁性。那么磁铁各个部分的磁性是 不是一样呢?我们一起来研究这个问题。先说一说你们想怎样设计实验来研究这个问题。 学生独立思考,然后小组讨论设计实验方案并交流。 估计学生的方案有:将磁铁水平悬挂起来,观察磁铁的各个部分分别能吸引多少个回形针。 或者在磁铁上放一颗小钢珠,观察小钢珠往哪部分滚,以检验磁铁哪部分磁性强等等。 教师认真倾听学生的各种方案,对于合理、易操作、有创意的方案给予肯定,并让他们按照 同学提出的方案有选择性的去进行实验、验证。然后小组汇报实验结果,最后得出结论并板 书:磁铁的两端磁性最强,磁铁磁性最强的地方是磁铁的磁极,磁铁有两个磁极。

(五)、摆弄磁铁。 首先由老师引导学生继续探索。“同学们,如果我们继续摆弄磁铁,也许还会有更多的发现、 更多的问题可以研究。比如我们把两块条形磁铁吸在一起,这块磁铁是不是就有四个磁极, 请同学们自己摆弄磁铁,如果有什么发现和什么问题就把它记在记录单上并进行研究。” 学生可独立或小组合作摆弄磁铁,研究发现的问题,最后把他们的研究成果在全班进行交流。 “研究磁铁各部分磁性的强弱”及“摆弄磁铁”这两个环节的设计意为学生创造一个活泼、严谨的氛围,让学生去思索、探究,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在研究磁铁各部分磁性的强弱” 时,先让学生独立思考,然后在小组里交流。除了以上估计的两个实验方案,可能还有的学 生想到把磁铁放在离回形针2、3 厘米的距离,观察回形针有什么反应,可能有的学生发现了环形磁铁的磁极,有的学生发现了两条条形磁铁同极相排斥的现 象,还有的学生发现两条条形磁铁连起来变成一条条形磁铁时,它得磁极不是 4 个而是 2 个,学生的这些发现是通过自己的实验来证明的,应该说,在这个活动中,学生思维的 开放性和独立性得到充分的体现。

(六)、总结延伸。 课堂结束时我会小结“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并让学生思考问题“一块磁铁断 了,它还有两个磁极吗?” 这一环节的设计,目的是让学生对知识进行系统整理。并把探究活动延伸至课外。

四、说教学评价

科学课程目标的重点在于培养学生的态度和能力,所以评价时,不应过于看重学生所 获得的知识的多少及作品的优劣,而应特别关注学生参与的态度、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创造性, 关注学习的过程和方法,关注交流与合作,关注动手实践以及所获得的经验与教训,同时要 强调评价的激励性,鼓励学生发挥自己的个性特长,施展自己的才能,努力形成激励广大学 生积极进取、勇于创新的氛围。评价可采用多种形式,如书面材料的评价与对学生的口头报 告、活动、展示的评价相结合;教师评价与学生的自评、互评相结合;小组的评价与组内个 人的评价相结合等。基于这一评价理念,本节课评价方式灵活多样,各种评价方式有机结合。 例如:在“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交流我们知道的磁铁”这两个环节采取教师评价与学生 的自评、互评相结合,在“学生猜测并验证磁铁能吸引哪些物体”“研究磁铁各部分磁性的 强弱”这两个环节采取书面材料的评价与对学生的口头报告、活动、展示的评价相结合;让学生在评价中学会实践和反思、发现自我、欣赏别人。

科学鱼教案【篇3】

各位老师,大家好!

今天,我说课的课题是小学科学教科版五年级上册第二单元《 光 》第 3 课时。下面我将从教材分析、教学理念、教法学法、教学过程等四个部分进行说课。

一、 说教材

在本课内容之前学生探究了光和影的关系,建立了一些感性的认识。在这一基础上再研究光是怎样传播的。我认为编者的意图是让学生巩固光和影子的科学关系,又为后续学光在传播途中碰到障碍物会怎样的研究打下基础,使学生的动手能力、思维能力、创新能力、探究精神得到全面的发展。

这一课的内容分二大部分。第一部分是“光是怎样照到物体上的”;第二部分是“验证光的传播路线”。

五年级学生的已经有一定的科学素养,同时对实验课兴趣非常浓厚。但是在思维上,逻辑性、严谨性不强,考虑问题不周全,实验操作,对学生而言都是很好的锻炼。本节课无论是实验设计还是实证光是直线传播的探究活动,强调让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通过亲身经历、发现、探究、推测、验证的科学探究过程,发展学生对科学的理解力,思维力及多方面的素养。

根据“科学课以培养小学生科学素养为宗旨,积极倡导让学生亲身经历以探究为主的学习活动”的课程理念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

我将确定以下教学目标:

1、科学概念:光是直线传播的。

2、过程与方法:有依据地推测光的传播路径;设计验证光是直线传播的实验;利用光的传播规律解释为什么会有影子。

3、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学生爱思考的习惯,以及善于思考的能力;知道推测要有依据;在实验中能认真观察、勤于思考,根据实验结果实事求是地进行分析、推理。

本课教学的重点是通过实验验证光是直线传播的。

难点:寻找假设的依据说明光是直线传播的。

教具准备:手电筒、3张在同一位置打孔的长方形卡纸、屏、空心管和直管。

教师演示的图片和课件。

二、说教法、学法

有人将科学比喻为引导学生过河,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必须运用好的教学策略,为学生提供“过河”的下脚石,但又不能越过这个度,教师只作启发式点拨,引导学生自主探究。根据《新课程标准》以“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为宗旨,及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我将本课的教学法确定如下:

从教的'方面来说,本课主要采用“引导—发现—探究”的教学方法。学生是学习的主体,让每位学生都能像科学家那样研究科学,从而让学生学到探究科学规律的本领。本课通过让学生对光是沿着直线传播的实验观察、研讨、推测、验证、解释。为了能使教学目标得以落实,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本课中我还同时综合运用了(讨论法、实验法、探究——研讨法等)多种教学方法来组织课堂教学

从学的方面来说,本课主要采用(观察法、探究实验法、小组合作、自主探究法等)多种学习方法,指导学生通过多种感官对光传播的现象进行有意识的初步认识,充分发挥学生的创造力,使学生能独立进行探究实验,能充分发挥手、脑、眼的功能,从而获取新知识,培养技能技巧。从小组合作中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探究意识,使他们乐于交流,并善于发表自己的意见。

三、说教学程序

我的教学设计是以“探究、开放、自主、合作”为基本指导思想的。下面是我对这节课的教学设计的说明。

(一)、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活动一

创设情境,引导学生观察日常生活中光照的现象(出示图片及课件)

清晨,太阳出来,房间洒满了阳光;黑夜,打开手电筒,灯光照亮了前面的路;在观察中提出问题。这些光是怎样到达被光照的物体上的?组织学生进行讨论、猜测,激发学生利用实验获得证据,证明自己的观点是否正确。

创设这样的问题情境引入,使学生的思维产生强烈的碰撞,这一锤就敲到了学生的心坎上,充分激发了学生的探究欲望,可以很快使学生积极思维,进入科学探究的活动中来,达到了预期的教学目的。

(二)组织探究,得出结论。 (重点)需修改

活动二

出示有结构的材料,组织学生讨论实验的方法,猜测实验的结果。因为教科书上学生操作的验证实验,器材简单,操作容易,可以放手让学生自行合作制定实验方法和步骤,自行操作,但要求实事求是的记录实验结果,在图中的卡纸上直接用箭头标出光前进的路线。在过程与方法中推测依据很重要。通过实验得出小孔在一条直线上,手电筒的光就能到达最后的屏上,形成小斑点。否则就不会有此结果。

在这一环节的活动中,先让学生自主合作、大胆猜测光的传播是否沿着直线的方式进行的问题产生认知的矛盾,也就有了探究、验证的需求。这时,教师让学生进行验证也就水到渠成了。同时学生的小组合作学习在这个环节中所起到的作用也是科学、有效的。小组活动中,同学们在小组长的安排下,有的到实验材料区去选取实验所需的材料,有的负责记录,有不同的看法互相交流,然后小组长把全组的意见整理、汇报,得出了“光是直线传播”这一结论。这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又充分的体现新课程自主探究的精神。

(三)扩展探究,培养热情

接着激发学生用其他的方法也来验证光的传播路线,可以是直管和弯管的对比观察,直管眼睛就能看到另一头的光,弯管就不能,进一步证明光是直线传播的。同时提醒学生不要用眼睛只对很亮的光源。还要给学生留个思考的空间,说说还有哪些方法验证光的直线传播。再利用光是直线传播的理论解释影子总是在光的背面的道理。为了更有效知识延伸,还可以用课件图片出示,光的传播速度以太阳为例,进一步扩展了学生的探究活动,使学生所形成的概念得以巩固。令科学知识从书本走向实践,由课堂走向社会。

(四)、板书设计

为了紧扣教学目标,突出教学重点,我用简洁明了的词语进行板书,概况了本节课的主要内容,让学生一目了然,让对所学知识留下深刻的印象。

科学鱼教案【篇4】

指导思想与理论依据

《科学课程标准》指出,科学课程要面向全体学生,学生是科学学习的主体;科学学习要以探究为核心。科学课不仅要让小学生学科学、用科学,还要教会他们做科学,即引导他们进行科学探究,并通过探究来形成他们的科学素养,开发他们的科学思维能力与动手能力。

推力和拉力是生活中常见的两种形式的力,本课以学生们亲临的各种身边活动为载体,在探究中认识、发现有关力的科学规律,激发学生科学探究的兴趣。

教学背景分析

(一)教学内容分析

课标中的位置:本课属于物质世界领域中运动与力之常见的力。课标中要求知道推和拉可以使物体的运动发生变化,推和拉都是力。力有大小和方向。过程与方法上要求,能用简单测量工具(测力计)对物体进行定量的观察测量,并做简单记录。

教材中,本课是第五册《力与生活》单元的起始课,后面有浮力,摩擦力,找找身边的力等课,本课要求学生知道推和拉是力,力可以使物体运动发生变化,力有大小和方向,并学会用测力计测量力的大小。为后面对浮力,摩擦力,身边其它力的探究学习打基础。

(二)学情分析

大部分学生知道推和拉物体时,物体会运动起来,是因为有人提供的动力,一半学生知道对运动着的物体施加推或者拉力时,物体运动可能会停止,或者改变运动方向。

知道生活中很多地方用到推或者拉,会用省力和费力描述推和拉时的感受,即力的大小。

(三)教学方式与教学手段说明

探究式,学生在身边各种推拉活动中,感受推力和拉力,知道力有大小和方向。在探究中认识、发现有关力的科学规律,激发学生科学探究的兴趣。

教师通过讲授、演示实验,指导学生学会使用测力计测量力的大小。

教学准备:小车,仪器车,小木块,测力计,钩码,记录表

教学目标及重难点

教学目标:

1.通过推车,推木块、推门等活动的体验,知道什么是推力和拉力,力有大小和方向,知道力可以改变物体运动的状态,知道力的单位是牛顿,简称牛,用N表示。

2.学会使用测力计测量力的大小,初步具有根据实验现象归纳力的作用效果的能力。

3.能主动探究力的知识,对力学知识具有研究的兴趣。

教学重点:

知道什么是推力和拉力、力可以使静止的物体运动,也可以使运动的物体静止,改变物体运动的方向,学习使用测力计测量力的大小。

教学难点:

认识力可以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

教学过程

1.引出课题:推力和拉力,知道推和拉都是力。力有大小和方向。

T:推动仪器车,问:老师做了什么动作?仪器车有什么变化?为什么会发生这个变化?(引导学生说车向前(右)运动)

预测:推车,车向前运动,是因为受到了老师的动力,(T:因为他受到了什么?才动起来。)

T:这个动力来自于“推”

T:谁还可以使仪器车向前运动起来?为什么会动起来?

预测:学生会向前拉动车。手上的动力。

T:这次的动力是“拉”

T:我们在做推和拉的动作时,都会施加给被推拉物体一个力,叫做推力和拉力。(板书:推力和拉力)

(设计意图:激发学生兴趣,充分调动学生积极参与教学活动)

T:静止的仪器车在受到了怎样的推力和拉力时,发生了向前的运动?

S:向前的推力和拉力。

T:怎样使静止的仪器车向后运动呢?

S:向后推动或拉动车,给车向后的拉力和推力。

T:也就是说力有方向,物体运动的方向和力的方向有关系。

T:板书图画,仪器车箭头

2。探究活动,认识力能使静止的物体运动,运动的物体静止。能改变物体运动的快慢和方向。

T提出问题:

(1)推力和拉力除了能使静止的仪器车运动起来,还能不能使其他静止的物体运动起来?

(2)对运动的物体施加怎样的推力和拉力,物体会发生怎样的变化?

(3)你能用实验来说明吗?出示材料(木块,小球,小车)

S小组交流、讨论、实验。教师巡视并参与到学生的讨论实验中去,T针对推、拉怎样改变物体运动状态即物体受力后怎样运动进行引导。引导的过程中

T谈话:请把你们小组试验的结果介绍给大家?

S预测给木块,小球,小车一个向前的推力或者拉力时,木块向前运动

给向前运动的小车一个向后的大的推力或者拉力时,小车向后运动,(小的力时,可能继续向前运动,慢了,或者静止。)

给小球一个向右的推力或者拉力时,小球向右运动。

T:通过上面的实验,你能得出什么结论?引导学生说成用力,力气小,也就是说力有大小,

T引导S小结:力可以使静止的物体运动,也可以使运动的物体静止,也就是说:力可以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力可以改变物体运动的方向和快慢。

(设计意图:激发学生对力进行探究的兴趣,培养学生动手能力,使学生经历发现问题、猜测假设、实验证明的科学学习过程)

3、学习用测力计测量力的大小

T:力的方向我们能够直接分辨出来,那么力的大小是多少呢?我们可以通过测量工具测量得出。测量力大小的工具叫做测力计。测力计有圆通、平板测力计,握力计、测力环、SKN系列测力计。我们要学习使用的是平板测力计,它有以下这些结构组成,出示PPT介绍提环,弹簧,指针,刻度,底板,挂钩。力单位是牛顿,简称牛,可以用字母N表示。板书

T:讲解测力计的使用方法。

第一步:检查测力计(板书)

A、右手提起测力计,让测力计自然下垂,检查测力计的指针是否指0N处;读数时视线要与指针相平。如果指针没有指在0N处,要进行调谐或更换测力计。经过检查,这个测力计的指针指在0N处

B、检查测力计的测量范围。通过检查,知道这个测力计的测量范围是0—0。49牛。每一小格是0。098牛。

C、用重0。49牛的钩码检验测力计的准确性:左手托住钩码,右手提起测力计,用测力计的挂钩钩住钩码,左手慢慢下垂,读数时视线要与指针相平。测力计指针读数0。49牛说明这个测力计很准确。

第二步:使用测力计测力的大小

A、测力计测量的力的大小时,不可超过测力计标定的最大数值。如果超过测力计的测量范围,可采用分割方法测量,不能分割的要换用相应的测力计。

B、首先来测量这把剪刀所受重力的大小。估测以下不会超过这个测力计的测量范围,在

测量时,由于我们不知道到底重多少,因此要手托着慢慢自然下垂。

S:测量提起物体时所用的力大小是多少,并记录。

T:巡视指导规范的操作方法。

C、我们用测力计测量拉动木块运动时所用的力。为保证测量数据的准确,测量时要手拿测力计的底板,避免测力计与桌面之间接触,在木块匀速运动时读取力的大小数值。

S:测量匀速拉动木块运动时所用力的大小并记录。

T:巡视指导规范的操作方法。

4、总结

T:这节课,我们通过推力和拉力的活动认识了力,力有大小和方向,改变力的大小和方向时可以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还学会了怎样用测力计测量力的大小。力就在我们的身边,除这节我们接触到的推力和拉力外,还有那些种类的力呢,我们把一辆小车放到斜坡上,他会自己向下跑,是谁让它由静止变成运动的?还是推力和拉力吗?在后面的课中,我们继续研究。

学习效果评价设计

1、从课堂气氛评价:学生能够自始至终积极围绕学习内容思考、实验、探究、讨论,表现出浓厚的兴趣。

2、问题评价:

(1)能举例说明推力和拉力在生活中的应用。

(2)拔河比赛中,我要比赛赢过你,那么就要求我用的力比你的()。方向是与你的方向( )

(3)推门时,门没有变化,说明我对门没有施加力。()

本教学设计与以往或其他教学设计相比的特点(300-500字数)

1、从学生生活入手。科学源于生活,生活蕴含科学。首先,本节课从学生生活入手,利用常见的推、拉开始,自然过渡到推力和拉力,从而激起学生学习探究的兴趣,充分调动学生积极参与教学活动。并使学生真切的感受到在我们日常的生活学习中,处处蕴含着科学知识。其次,本节课使用的实验材料是玩具小车,小球,木块,对这些学生非常熟悉的材料,兴趣更高。

2、培养学生初步设计科学实验的能力,让学生自主地获取知识。在学生探究力的大小和方向时,学生自己尝试设计实验,学生通过认真思考、讨论,能够在体验过程中,了解力的大小和方向。

3、精心设计课后延伸,激发学生继续学习的浓厚兴趣和继续探究有关力的知识。本课主要教学内容完成后,老师提出:“力就在我们的身边,除这节我们接触到的推力和拉力外,还有那些种类的力呢?我们把一辆小车放到斜坡上,他会自己向下跑,是谁让它由静止变成运动的?还是推力和拉力吗?如果你有兴趣不妨研究一下,你可能会有更大的发现。”为今后学习浮力、摩擦力等知识进行铺垫和准备。

科学鱼教案【篇5】

各位老师,大家好!

今天,我说课的课题是小学科学教科版五年级上册第二单元《 光 》第 3 课时。下面我将从教材分析、教学理念、教法学法、教学过程等四个部分进行说课。

一、 说教材

在本课内容之前学生探究了光和影的关系,建立了一些感性的认识。在这一基础上再研究光是怎样传播的。我认为编者的意图是让学生巩固光和影子的科学关系,又为后续学光在传播途中碰到障碍物会怎样的研究打下基础,使学生的动手能力、思维能力、创新能力、探究精神得到全面的发展。

这一课的内容分二大部分。第一部分是“光是怎样照到物体上的”;第二部分是“验证光的传播路线”。

五年级学生的已经有一定的科学素养,同时对实验课兴趣非常浓厚。但是在思维上,逻辑性、严谨性不强,考虑问题不周全,实验操作,对学生而言都是很好的锻炼。本节课无论是实验设计还是实证光是直线传播的探究活动,强调让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通过亲身经历、发现、探究、推测、验证的科学探究过程,发展学生对科学的理解力,思维力及多方面的素养。

根据“科学课以培养小学生科学素养为宗旨,积极倡导让学生亲身经历以探究为主的学习活动”的课程理念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

我将确定以下教学目标:

1、科学概念:光是直线传播的。

2、过程与方法:有依据地推测光的传播路径;设计验证光是直线传播的实验;利用光的传播规律解释为什么会有影子。

3、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学生爱思考的习惯,以及善于思考的能力;知道推测要有依据;在实验中能认真观察、勤于思考,根据实验结果实事求是地进行分析、推理。

本课教学的重点是通过实验验证光是直线传播的。

难点:寻找假设的依据说明光是直线传播的。

教具准备:手电筒、3张在同一位置打孔的长方形卡纸、屏、空心管和直管。

教师演示的图片和课件。

二、说教法、学法

有人将科学比喻为引导学生过河,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必须运用好的教学策略,为学生提供“过河”的下脚石,但又不能越过这个度,教师只作启发式点拨,引导学生自主探究。根据《新课程标准》以“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为宗旨,及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我将本课的教学法确定如下:

从教的方面来说,本课主要采用“引导—发现—探究”的教学方法。学生是学习的主体,让每位学生都能像科学家那样研究科学,从而让学生学到探究科学规律的本领。本课通过让学生对光是沿着直线传播的实验观察、研讨、推测、验证、解释。为了能使教学目标得以落实,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本课中我还同时综合运用了(讨论法、实验法、探究——研讨法等)多种教学方法来组织课堂教学

从学的方面来说,本课主要采用(观察法、探究实验法、小组合作、自主探究法等)多种学习方法,指导学生通过多种感官对光传播的现象进行有意识的初步认识,充分发挥学生的创造力,使学生能独立进行探究实验,能充分发挥手、脑、眼的功能,从而获取新知识,培养技能技巧。从小组合作中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探究意识,使他们乐于交流,并善于发表自己的意见。

三、说教学程序

我的教学设计是以“探究、开放、自主、合作”为基本指导思想的。下面是我对这节课的教学设计的说明。

(一)、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活动一

创设情境,引导学生观察日常生活中光照的现象(出示图片及课件)

清晨,太阳出来,房间洒满了阳光;黑夜,打开手电筒,灯光照亮了前面的路;在观察中提出问题。这些光是怎样到达被光照的`物体上的?组织学生进行讨论、猜测,激发学生利用实验获得证据,证明自己的观点是否正确。

创设这样的问题情境引入,使学生的思维产生强烈的碰撞,这一锤就敲到了学生的心坎上,充分激发了学生的探究欲望,可以很快使学生积极思维,进入科学探究的活动中来,达到了预期的教学目的。

(二)组织探究,得出结论。 (重点)需修改

活动二

出示有结构的材料,组织学生讨论实验的方法,猜测实验的结果。因为教科书上学生操作的验证实验,器材简单,操作容易,可以放手让学生自行合作制定实验方法和步骤,自行操作,但要求实事求是的记录实验结果,在图中的卡纸上直接用箭头标出光前进的路线。在过程与方法中推测依据很重要。通过实验得出小孔在一条直线上,手电筒的光就能到达最后的屏上,形成小斑点。否则就不会有此结果。

在这一环节的活动中,先让学生自主合作、大胆猜测光的传播是否沿着直线的方式进行的问题产生认知的矛盾,也就有了探究、验证的需求。这时,教师让学生进行验证也就水到渠成了。同时学生的小组合作学习在这个环节中所起到的作用也是科学、有效的。小组活动中,同学们在小组长的安排下,有的到实验材料区去选取实验所需的材料,有的负责记录,有不同的看法互相交流,然后小组长把全组的意见整理、汇报,得出了“光是直线传播”这一结论。这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又充分的体现新课程自主探究的精神。

(三)扩展探究,培养热情

接着激发学生用其他的方法也来验证光的传播路线,可以是直管和弯管的对比观察,直管眼睛就能看到另一头的光,弯管就不能,进一步证明光是直线传播的。同时提醒学生不要用眼睛只对很亮的光源。还要给学生留个思考的空间,说说还有哪些方法验证光的直线传播。再利用光是直线传播的理论解释影子总是在光的背面的道理。为了更有效知识延伸,还可以用课件图片出示,光的传播速度以太阳为例,进一步扩展了学生的探究活动,使学生所形成的概念得以巩固。令科学知识从书本走向实践,由课堂走向社会。

(四)、板书设计

为了紧扣教学目标,突出教学重点,我用简洁明了的词语进行板书,概况了本节课的主要内容,让学生一目了然,让对所学知识留下深刻的印象。

科学《降落伞》教案精品15篇


每位教师在上课之前必须认真准备并制定好教案和课件。现在是教师开始撰写教案和课件的时候了。教案和课件的专业编写是确保教学效果的重要手段。教案通常会包含哪些部分呢?在下面的文章中,栏目小编将为大家介绍一篇关于“科学《降落伞》教案”的内容,请您仔细阅读以下信息!

科学《降落伞》教案 篇1

设计意图:

玩降落伞是我园小朋友很喜欢玩的一项户外体育活动,幼儿沉醉在物体缓缓落下的情景中。随着年龄的增长孩子们开始关注到不同物体的下落了,他们开始问为什么了,也开始有想改变物体本来性质的欲望,想让轻的快快落下,想让重的慢慢落下。于是,就借用降落伞

活动目标:

1.喜欢参与科学活动,体验玩降落伞的乐趣。

2.运用观察比较的方法,探索降落伞降落速度快慢与垂吊物重量之间的关系,大胆用完整的语言来表达自己的发现并记录结果。

3.提高观察和动手操作的能力。

活动准备:

自制降落伞若干个、重量夹子若干、勾叉记录标志若干、记号笔若干,

活动重点:

喜欢参与科学活动,体验玩降落伞的乐趣。

活动难点:

运用观察比较的方法,探索降落伞降落速度快慢与垂吊物重量之间的关系。

活动过程:

(一)谈话导入。

观察降落伞,激发幼儿参加活动的兴趣师:小朋友见过各种各样的伞,(教案出自:教案网)今天啊老师也带来了一顶奇怪的伞,看是什么

师:今天洪老师也为大家准备了简易的降落伞我们一起来玩玩吧。

(二)第一次尝试玩降落伞引导幼儿通过操作,感知、探索、物体下落这一自然现象。

1.请幼儿拿着降落伞,把它们轻轻地往上抛,看看它们会怎样。

2.刚才我们玩了降落伞,不管它被扔得多高,它总要掉下来、你有什么发现

(三)第二次探索降落伞。

(引导幼儿感知降落伞降落速度快慢与垂吊物重量之间的关系)1.教师介绍实验操作材料,引导幼儿进行猜想。

师:大夹子宝宝看到小夹子玩的这么高兴也很想来玩一玩,我们也请它一起来玩玩吧

根据幼儿的猜想情况作小结。引导幼儿动手实验。

2.介绍实验及观察要求。

(1)自己找一个安全的地方进行试验。

(2)运用正确的方法进行比较

(3)根据比较的结果,给较快的降落伞打上,给较慢的降落伞打X。

3.幼儿自主探究,教师指导。

4.结合记录表进行梳理小结。

(1)鼓励幼儿大胆表达实验过程和结果。

师:谁来说一说你发现了什么

(2)引导幼儿讨论:为什么有的降落伞落的快,有的降落伞落的慢呢

(3)教师梳理小结。

师:挂小夹子的降落伞轻,降落伞落的慢,挂大夹子的降落伞重,降落伞落的快。

活动延伸

今天我们一起认识了降落伞,也观察探索了一下,不同重量垂钓物的降落伞降落的速度,还知道了降落伞对我们生活中的一些作用,回去以后可以跟你们的好伙伴还有爸爸妈妈他们一起分享吧。

科学《降落伞》教案 篇2

活动目标:

1.喜欢参与科学活动,体验玩降落伞的乐趣。

2.运用观察比较的方法,探索降落伞降落速度快慢与垂吊物重量之间的关系,大胆用完整的语言来表达自己的发现并记录结果。

3.提高观察和动手操作的能力。

活动准备:

经验准备:幼儿有玩降落伞的经验、了解降落伞的组成。

物质准备:自制降落伞一个、梳理图示两张,塑料带若干、重量不同的三种铁夹子若干、勾叉记录标志若干、记号笔若干,

活动过程:

一、观察"降落伞",激发幼儿参加活动的兴趣

师:小朋友你们喜欢玩降落伞吗?看!降落伞下来啦。

二、第一次探索"落的一样快的降落伞"。

1.教师介绍实验材料,提出活动要求。

1.教师介绍实验操作材料,引导幼儿进行猜想。

师:今天老师还给小朋友们准备了一样的塑料袋、蓝色的夹子和黑色的夹子,请你来猜猜看哪个降落伞落的快,哪个降落伞落的慢。

2.介绍实验及观察要求。

(1)两个人一盘材料,每个人制作一个降落伞。

(2)运用正确的方法进行比较。

(3)根据比较的结果,给最快的降落伞贴上鈭ǎ盥慕德渖〈騒。

3.幼儿自主探究,教师指导。

4.结合记录表进行梳理小结。

(1)鼓励幼儿大胆表达实验过程和结果。

师:谁来说一说你发现了什么?

(2)引导幼儿讨论:为什么有的降落伞落的快,有的降落伞落的慢呢?

(3)教师梳理小结。

师:一样伞面的降落伞,蓝色夹子轻,降落伞落的慢,黑色夹子重,降落伞落的快。

活动延伸:

伞面大小不一样的两个降落伞,他们谁落的快,谁落的慢呢?

科学《降落伞》教案 篇3

【教学目标】

1、激发幼儿对动手试验的兴趣;

2、通过试验了解伞面大小对速度的影响。

【教学准备】

大小不一样的降落伞人手一个、两个同样大小的小娃娃、大记录表、贴纸。

【教学过程】

一、出示两个大小一样的娃娃,引起幼儿的兴趣。

师:今天,老师给你们介绍两位好朋友,他们俩一个叫欢欢,一个叫乐乐,欢欢和乐乐喜欢从空中跳下来的感觉,可他们觉得落下来的速度太快了,来不及看周围的风景,想请小朋友帮他们出个主意,怎样可以令他们落得慢些?(幼儿讨论……)

二、出示大小不同的两个降落伞。

师:我给他们准备了两个降落伞,这样他们就能从很高的地方慢慢的飘下来了,我们看看这两个降落伞有什么不一样(一大一小),欢欢和乐乐带上两个不一样大的降落伞后,落下来的速度会不会也不一样呢?谁会落得更慢些?(幼儿猜测,讲猜测结果在记录表上表示)

三、实验过程。

师:现在我们来让他们进行跳伞比赛,看看你们刚才猜得对不对。

1、由一个老师到滑梯放,另一位老师带着其余孩子在楼下看结果。提问:是大的降落伞慢还是小的降落伞慢?

2、玩降落伞,每个幼儿发一个降落伞,自由组合看谁的降落伞飞得高。

3、幼儿比赛,找个地方比赛,看谁的降落伞落得慢,并记录结果。

4、讨论:为什么小的降落伞一下子就降到地面,而大的降落伞是慢慢地飘下来?

三、小结。

老师在他们讨论的时候提问,你觉得他怎么会落得慢了?并要求他们详细描述落得慢的样子,引导他们知道这是空气的作用――空气在下面帮了他们的忙……降落伞在落下来的时候,空气从下面托起他,所以他才可以慢慢落下来。

教学要点:

A、制作降落伞注意的地方:伞面的大小,伞面的材料,物体的大小,重物放置伞的中心点。

B、比赛部分:在指定的高处,举起双手撑开降落伞让其往下降,记录降落伞停留空中时间的长短。

C、讨论部分:讨论是什么原因,影响降落伞降下来的速度。

科学《降落伞》教案 篇4

活动目标

1.了解降落伞的基本外形特征,学习自主选择材料制作降落伞。

2.大胆探索思考影响降落伞平稳降落和降落速度的因素。

3.喜欢科学小制作,充分体验制作带来的乐趣。

活动准备

1.知识经验准备:

(1)幼儿初步认识降落伞的作用及外形特征。

(2)幼儿懂得使用胶布切割器。

2.物质材料准备:布、毛线、玩具小伞兵、撕剪好的透明胶、胶布切割器、塑料袋、亮光纸。

活动过程

一、以伞兵的视频引入,激发幼儿的兴趣。

指导语:“小朋友,你们见过跳伞吗?今天康老师带来了一段解放军叔叔跳伞的视频,想不想看?”

过渡语:“解放军叔叔的跳伞表演怎么样?大家都觉得解放军叔叔非常的厉害和神气,长大了你想像解放军叔叔那么神气地跳伞吗?”

二、出示各种降落伞的图片,观察降落伞的基本外形特征及用途。

1.教师引导幼儿说一说降落伞的外形。

指导语:“刚才小朋友都看完了视频,你发现了视频里的降落伞是什么样的?它有什么用?”

小结:“对了,有了降落伞,我们就可以从很高的地方安全地降落下来。”

2.教师出示降落伞图片,引导幼儿知道降落伞主要由伞面和绳子两部分组成。

指导语:“小朋友都说得很好,降落伞到底是什么样子的?我们一起来看下这个图片。”

小结:“看,空中的降落伞就像刚才小朋友说的那样,上面像一把大伞,旁边还有很多的什么呀?这些绳子把上面的伞拉着的,下面绑一个小挂件,这是一个玩具降落伞。

三、制作降落伞

(一)介绍制作降落伞的材料。

过渡语:“你想拥有一个玩具降落伞吗?我们一起来看看制作降落伞的材料吧。”

(二)幼儿制作降落伞,教师提要求并巡回指导。

1.塑料筐的边缘有一些已经剪切好的透明胶,安全使用胶布切割器;

2.垃圾放小筐,不需要的东西放回大筐;

3.做好的可以玩一玩降落伞,观察降落伞降落的情况。

(三)探索影响降落伞平稳降落的因素。

1.集中幼儿,介绍自制降落伞采用的方法及材料。

2.请能力强的幼儿说一说自制降落伞降落的情况。

指导语:“你做的降落伞降落时是什么样子的?它能像解放军叔叔的降落伞那样平稳的降落吗?你觉得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现象呢?可能是什么问题?”

3.幼儿交流讨论,教师根据幼儿制作的情况小结制作的关键点。

小结:“不管你选用什么材料来做降落伞,最重要的是你都要把这四根线对整齐了再挂小挂件,这样降落伞的重心才会在中间,如果其中一条线没对齐而是很长,那么下面的玩具伞兵就会摇摇晃晃的,不能平稳的降下来。所以小朋友在制作的时候,四根绳子粘好后,一定要对整齐,看一看你的绳子是不是找到它的重心,然后再粘上玩具伞兵。”

4.幼儿再次探索,修改降落伞,使降落伞平稳降落。

指导语:“请每位小朋友为自己的降落伞做简单的修改,使它能平稳的降落。”

(四)讨论探索影响降落伞降落速度的因素。

1.幼儿讨论安全降落的速度。

指导语:“但是你的降落伞从空中降落下来是快快的降落还是慢慢的降落?你觉得怎样降落才是最安全的?”

2.教师启发幼儿思考如何让降落伞以安全的速度降落。

指导语:“刚才大家都觉得降落伞要慢慢的降落是最安全的,那现在请你和旁边的小伙伴说说看,怎样让我们的降落伞慢慢的降落下来呢?”

(五)活动延伸

引导幼儿在科学区活动中继续改装降落伞,用不同质地的材料制作降落伞的伞面,自制降落速度又慢又稳的降落伞。

科学《降落伞》教案 篇5

活动设计背景

我们班里男生居多,大部分男生对于飞行一类的事物都非常感兴趣,所以,根据我们班的实际情况,我设计了这个活动方案,能够引起小朋友们的兴趣,让他们学到降落伞能飞行的一些原理,从而学到更多的科学知识。

活动目标

(1)、通过游戏引起幼儿对降落伞的兴趣,激发幼儿的探究欲望。

(2)、让幼儿初步了解伞面的大小对降落伞下降速度的影响。

(3)、培养幼儿动手操作能力,能合适的运用各种现成的材料设计并制作简易降落伞。

(4)、培养幼儿对事物的好奇心,乐于大胆探究和实验。

(5)、激发幼儿对科学活动的兴趣。

教学重点、难点

(1)、探究出降落伞下降的速度与伞面大小的关系。

(2)、能独立设计制作出一个良好的降落伞。

活动准备

(1)、多媒体文件:《跳伞》的视频、一段优美的乐曲等。

(2)、游戏材料:两个同样大小的橡皮泥小娃娃、两个伞面大小不一样的自制降落伞

(3)、制作降落伞的材料工具:棉线、不同大小的圆形塑料膜、剪刀若干把、双面胶、透明胶带若干卷、以及各种装饰材料

活动过程

一、开始环节:

请幼儿看开飞机的视频,模仿飞机飞行进入活动室。教师鼓励幼儿想象根据音乐变化模仿飞机起飞、斜飞、平行飞、降落等飞行动作。

老师:今天,老师给你们介绍两位好朋友,他们俩一个叫欢欢,一个叫乐乐,欢欢和乐乐喜欢跳伞运动,可是呢,每次他们一起跳伞的时候都是乐乐先到达地面的,欢欢和乐乐一直都找不到原因,小朋友们能帮忙他们吗?

二、基本环节:

(1)、教师出示自己制作的大小不一的降落伞,并将橡皮泥娃娃栓在上面,开始示范降落,引导幼儿仔细观察说出两个伞有什么不一样及降落的速度

A、制作降落伞注意的地方:伞面的大小,伞面的材料,物体的大小,重物放置伞的中心点。

B、比赛部分:在指定的高处,举起双手撑开降落伞让其往下降,记录降落伞停留空中时间的长短。

C、讨论部分:讨论是什么原因,影响降落伞降下来的速度。

(2)、引导幼儿掌握伞面的大小与下降速度的关系,并且询问幼儿想不想自己动手制作一个呢?[本.文来源:屈老.师教案网]教师介绍制作降落伞的各种材料及示范制作降落伞方法,并在伞面进行装饰教师需要留意幼儿穿线后把线的两端对齐,适时给予个别指导。

(3)、比赛播放音乐,几位小朋友一组,进行比赛,看谁的降落伞最稳最慢落地,让孩子玩自己制作的降落伞。通过展示,各组进行交流,然后评价各组的设计。

小朋友上台展示、解说-------你们组怎样操作的?怎样改变一个条件?怎样让别的条件保持不变?台下发现问题、补充、纠正。

(4)、在玩的过程中及时引发幼儿思考探索,掌握伞面越大,则下降速度越慢的规律,在生活中可以利用其他什么材料进行制作,并不断改进完善自己的制作。

三、结束环节:

今天我们研究降落伞,小朋友们都表现得非常好,可以说说你们的收获吗?

四、延伸环节:

(1)、小朋友们回去

科学《降落伞》教案 篇6

活动目的:

1、幼儿能理解诗歌内容,并能有表情的朗诵。

2、幼儿运用想象力仿编诗歌。

3、培养幼儿口语表达的能力。

4、提高幼儿身体的协调能力,体验玩游戏的乐趣。

5、初步了解其特性。

活动准备:

课件、森林背景图、动物图片每人一幅活动过程:

1、听音乐进入活动室。

小朋友,今天老师带你们到一个非常美丽的地方。

2、观察课件提问:

(1)上面有什么?它在什么地方?你还在哪里见过它?这么美丽的地方吸引了好多小动物,都有谁?你还知道什么小动物?

(2)这是什么季节?夏天的天气怎么样?

(3)下雨时,你是怎样出去的?小动物怎么办呢?谁是它的伞?

3、教师有表情地朗诵诗歌。

4、欣赏课件《动物的伞》。

5、提问让幼儿理解诗歌。

(1)诗歌的名字叫什么?

(2)地上的大树是谁的伞?山坡上的蘑菇是谁的伞?池塘里的荷叶是谁的伞?

6、请幼儿跟着课件加上动作完整的朗诵一遍。

7、引导幼儿仿编诗歌。

(1)看课件仿编诗歌。

(2)你还知道哪些动物?它们把谁当作伞?

8、游戏《帮动物找伞》。小朋友表现的真好,老师奖给你们每人一件礼物,找一找,和你的同伴说一说是什么,我们做一个游戏:听到雨声,帮助小动物找到一个不会被雨淋到的地方当伞躲起来。送的时候要想好,什么是这个小动物的伞?然后把图片贴在下面。并用诗歌语言编诗歌。

9、听音乐到户外玩耍。

小朋友们帮小动物们都找到了伞,你们真是热心的孩子,老师非常喜欢你们,我们一起到外面跳个舞吧。

活动反思:

在活动中,我是通过集体讨论、小组演示来组织活动的,并运用课件演示法、启发提问法让幼儿在看一看、听一听、动一动、玩一玩中突破了活动的重难点。整个活动以幼儿为主体,他们通过多种感官参与法、动手操作法进行学习,在轻松的氛围中表现自己,提高了幼儿的口语表达能力及对诗歌美的感受力。

由于本次活动加入了课件教学及动手操作的环节,能更好的调动幼儿的积极性,能使幼儿更直观的学习诗歌的内容。教师有目的的提问引导,让幼儿的活动思路更加明确,学习效果会很好。在动手操作环节,给幼儿提供了自由表达及与同伴交流合作的机会。能使幼儿在边玩边学中巩固了学习的知识,培养了幼儿的口语表达能力及小组中相互关心、帮助、合作的情感。由于幼儿年龄小,注意力不容易集中,所以在活动中个别幼儿容易被周围事物影响,出现溜号现象。我会通过有意识的引导、提问,将幼儿带入活动中,使全体幼儿都能很好的进行活动。

因此诗歌改变了传统的教学方法,使活动在活泼、愉快、轻松的气氛中进行,通过讨论、师生互动、生生互动,平等的进行交流,并根据诗歌的特点,多层次、多形式地引导幼儿主动的学习,并使幼儿体验其中快乐、趣味的感受,始终把教学的落脚点立足在培养幼儿创新意识和主动、快乐的学习上。

科学《降落伞》教案 篇7

【活动目标】

1、通过一系列游戏活动,激发幼儿对降落伞特性的探索兴趣和欲望。

2、引导幼儿观察比较物体降落的过程,培养其观察的准确性。

3、让幼儿动手操作各种材料,掌握制作降落伞的技能,培养幼儿手眼的协调性。

【活动准备】

塑料包装线或三股的粗棉线,轻重不同的夹子(木夹,塑料夹),胶带,塑料薄膜,手怕,伞等。

【活动过程】

一、看一看,说一说。

教师示范降落伞,幼儿观察,引发幼儿制作降落伞的愿望。

将一把合着的伞和一把撑开的伞从同一高度同时释放(伞柄朝下),请幼儿说一说哪一把伞先落地(合着的),哪把伞后落地(打开的)。

二、做一做,玩一玩。

1、提供给幼儿4条长20—25厘米的粗棉线或塑料线、胶带、()轻重不同的夹子2-3个,方形的塑料薄膜、手帕等,让幼儿根据自己的实际水平用不同的方法制作小小降落伞。

2、教师首先把4条粗棉线的一端合在一起打成一个结作为伞绳。

3、幼儿将4条伞绳分别系在(或用胶带粘在)手帕或塑料薄膜的4个角上,然后用一把夹子夹住伞绳下端打结的地方,这样一个降落伞就做成了。

三、试一试,比一比。

——将幼儿编成小组,以小组的形式让大家站在较高的同一高度的地方(如滑梯上)将制作的降落伞同时放下,观察比较他们降落快慢的差异,在只有一种条件不同而其他条件都相同的情况下进行比较。

1、取同一重量的两个木夹,一个夹在降落伞的伞绳下,一个是木夹本身,然后将它们在同一高度同时落下。

2、伞衣的材料大小一样,其中一个夹着轻夹子,让幼儿在同一高度同时释放,这时教师可介绍有关降落伞的知识。

3、同种材料制成的伞衣和衣夹,但伞衣的大小差异比较大,把这两个降落伞在同一高度释放。

4、伞衣的大小、伞绳、夹子都相同,但伞衣的材料不同,一个是塑料薄膜,一个是手帕,让幼儿从同一高度同时落下。

——在以上的各种操作实践活动中,要求幼儿认真观察并报告自己的发现,从而得出以下几种结论:

(1)木夹先落地,降落伞后落地。

(2)重衣夹的降落伞先落地,轻夹子的降落伞后落地。

(3)伞衣小的先落地,伞衣大的后落地。

(4)手帕的先落地,塑料薄膜的后落地。

四、想一想,说一说。

1、引导幼儿用语言把自己制作降落伞的过程表达出来。

2、启发幼儿将自己观察到的情况用语言表达出来。

科学《降落伞》教案 篇8

教学目标:

1.能从“为什么会这样”等角度针对降落伞提出问题;能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制作带有创造性的科技作品——降落伞,并对自己和他人的作品进行比较和评价;会通过查阅书刊及其它信息源获取有关降落伞的信息,并对信息进行分析和整理;能选择自己擅长的方式表述研究过程和结果。

2.在活动中愿意合作与交流;通过降落伞的制作与评价,体验制作降落伞的乐趣,学会尊重他人的劳动成果。

3.了解降落伞运行的原理,体验空气阻力的作用;了解降落伞的种类及用途,实验探究影响降落伞降落快慢的因素。

教学准备:教师要布置学生课前通过各种途径(媒体、网络、书刊、调查访问等)搜集有关降落伞方面的文字及图片资料,以备课堂上进行交流。同时让学生准备制作降落伞的材料,除教科书上提到的材料(手绢、塑料薄膜、螺母、细绳、剪刀)外,为了使学生的制作更具开放性,也为了学生探究影响降落伞降落快慢因素的实验更具可比性,教师要提示学生根据自己的需要自行准备制作降落伞的材料,如做伞面的材料可选用胶桌布、包书胶、花纸、丝巾、牛皮纸、报纸、白胶袋、鸡皮纸、帆布等等,重物可准备橡皮泥、橡皮、小铁锁、玩具人等。有条件的地区,教师还可以准备有关跳伞运动和降落伞方面的音像资料,丰富学生的感性认识。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开始,教师先播放一段跳伞运动员跳伞的音像资料,或者出示降落伞的图片,然后提出问题“降落伞是什么样的,你还见过有哪些不一样的降落伞?”或者提出这样的问题“为什么人带着降落伞从高空降下来会比较安全?”,从而导入新课。

1、提出问题:

先让学生进行创新设想,教师先提出一个问题“你想做个降落伞吗?想做一个什么样的降落伞”,然后让学生介绍自己带来的材料,并在小组内交流自己的设计意图,可以让学生先画一画,也可以让学生对自己设计的降落伞进行效果预测,对用不同材料制作降落伞将会出现的效果进行猜想。这一环节教师鼓励学生不局限于准备的材料,自己设计新颖、美观、牢固、独特的降落伞。要鼓励学生畅所欲言,大胆展示自己的想法和设计,相互借鉴和完善,进一步改进和调整自己的方案,做到取长补短、资源共享。

2、猜想与假设:

在预测、猜想、设计的基础上,组织学生按照设计展开制作活动。

学生在玩降落伞的过程中自然会发现有的降落伞降落的快,有的降落伞降落的慢。教师随即提出问题:“为什么降落伞下降的快慢不一样?请你猜想一下,哪些因素影响降落伞下降的快慢?怎样证实你的猜想?”,引导学生在小组内进行交流。我的猜想。

3、制定方案:小组内进行交流。

4、实施探究:

实验探究影响降落伞下降快慢的因素。教师组织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分工合作进行探究活动,发现影响降落伞下降快慢的因素。对于本活动而言,实验探究的主要形式是对比实验,教师要引导学生按照对比实验的要求展开探究活动。如要研究悬吊物是否是影响降落伞下降快慢的因素,那就要选择伞面大小、材料、绳长及数量完全相同、只有悬吊重物不同的两个伞做对比,或者用同一个伞悬吊不同重量的重物做实验,实验过程中还要保证在相同的地点、用相同的释放方法,以消除风力、高度等因素对实验结果的干扰。教师可以为学生提供用于记录的实验表格,也可以让学生自行设计,主要是突出对比实验的特点和要素,如下表。

我们的实验记录

实验项目:相同条件不同条件我们的结论

实验一:悬吊物、绳长、绳子数量、伞面材料相同。伞面大小不同

本活动也可不按照以上步骤分段进行。在学生制作完降落伞后,给学生一个开放的活动时空,以“怎样让你的降落伞下降得最慢?”为活动主题,让学生探究让降落伞下降最慢的方法。

不管采用什么样的活动形式,本活动的目的不在于学生发现了多少影响降落伞下降快慢的因素,而在于让学生经历一个由猜想到验证的探究过程,让学生实实在在的搞研究,真刀真枪的做科学。

5、拓展创新:

按照教科书上的要求设计实用的降落伞,也可以将课堂上的玩降落伞活动延伸至课外。首先学生课后进一步改进自己的降落伞,然后组织一次降落伞比赛活动,比赛的项目可从以下几个建议中选取:看谁制作的降落伞降落的最慢;看谁的降落伞悬吊的重物最多;摔不坏的鸡蛋(用降落伞悬吊鸡蛋从四楼投下);定点投放降落伞(从四楼投放降落伞,让它落到指定的位置)。

先由小组交流资料,再在全班发布新闻。

6、展示交流:

小组合作,探索研究,对于合作中表现出色的小组奖励“合作小伙伴”

学生按照不同的问题进行回答,同时在学生回答完问题后,教师进行及时的表扬与肯定。

学生提出自己有疑问的问题,通过交流进行解答。对于课堂上解决不了的问题,可以放到课下或以后解决。

作业设计:生活中你一定见过降落伞,赶快记下自己的发现吧:

画一画、写一写、贴一贴

板书设计:

降落伞

降落伞的种类

降落伞的作用

制作降落伞

课后反思:

学生们对于亲手制作一个降落伞都怀着极高的兴致,学生做了多种设计方案,并进行对比试验,从实践中进一步了解降落伞是一种利用空气阻力实现从高空缓慢下降的工具,,并清楚地知道改变哪些条件就能够改变降落伞的降落速度,进一步了解了降落伞的制作原理。学生还交流了许多关于降落伞的知识和资料,引发了学生进一步探究降落伞的兴趣。

科学《降落伞》教案 篇9

活动设计背景

我们班里男生居多,大部分男生对于飞行一类的事物都非常感兴趣,所以,根据我们班的实际情况,我设计了这个活动方案,能够引起小朋友们的兴趣,让他们学到降落伞能飞行的一些原理,从而学到更多的科学知识。

活动目标

(1)、通过游戏引起幼儿对降落伞的兴趣,激发幼儿的探究欲望。

(2)、让幼儿初步了解伞面的大小对降落伞下降速度的影响。

(3)、培养幼儿动手操作能力,能合适的运用各种现成的材料设计并制作简易降落伞。

(4)、培养幼儿对事物的好奇心,乐于大胆探究和实验。

(5)、激发幼儿对科学活动的兴趣。

教学重点、难点

(1)、探究出降落伞下降的速度与伞面大小的关系。

(2)、 能独立设计制作出一个良好的降落伞。

活动准备

(1)、多媒体文件:《跳伞》的视频、一段优美的乐曲等。

(2)、游戏材料:两个同样大小的橡皮泥小娃娃、 两个伞面大小不一样的自制降落伞

(3)、制作降落伞的材料工具:棉线、 不同大小的圆形塑料膜、剪刀若干把、双面胶、透明胶带若干卷、以及各种装饰材料

活动过程

一、开始环节:

请幼儿看开飞机的视频,模仿飞机飞行进入活动室。教师鼓励幼儿想象根据音乐变化模仿飞机起飞、斜飞、平行飞、降落等飞行动作。

老师:“今天,老师给你们介绍两位好朋友,他们俩一个叫欢欢,一个叫乐乐,欢欢和乐乐喜欢跳伞运动,可是呢,每次他们一起跳伞的时候都是乐乐先到达地面的,欢欢和乐乐一直都找不到原因,小朋友们能帮忙他们吗?”

二、基本环节:

(1)、教师出示自己制作的大小不一的降落伞,并将橡皮泥娃娃栓在上面,开始示范降落,引导幼儿仔细观察说出两个伞有什么不一样及降落的速度

A、制作降落伞注意的地方:伞面的大小,伞面的材料,物体的大小,重物放置伞的中心点。

B、比赛部分:在指定的高处,举起双手撑开降落伞让其往下降,记录降落伞停留空中时间的长短。

C、讨论部分:讨论是什么原因,影响降落伞降下来的速度。

(2)、引导幼儿掌握伞面的大小与下降速度的关系,并且询问幼儿想不想自己动手制作一个呢?教师介绍制作降落伞的各种材料及示范制作降落伞方法,并在伞面进行装饰——教师需要留意幼儿穿线后把线的两端对齐,适时给予个别指导。

(3)、比赛——播放音乐,几位小朋友一组,进行比赛,看谁的降落伞最稳最慢落地,让孩子玩自己制作的降落伞。通过展示,各组进行交流,然后评价各组的设计。

小朋友上台展示、解说 -------你们组怎样操作的?怎样改变一个条件?怎样让别的条件保持不变?台下发现问题、补充、纠正。

(4)、在玩的过程中及时引发幼儿思考探索,掌握伞面越大,则下降速度越慢的规律,在生活中可以利用其他什么材料进行制作,并不断改进完善自己的制作。

三、结束环节:

今天我们研究降落伞,小朋友们都表现得非常好,可以说说你们的收获吗?

四、延伸环节:

(1)、小朋友们回去查找降落伞的资料,说说降落伞的种类有多少。

(2)、小朋友们回去自己思考动手制作一个又漂亮又稳的降落伞好吗?

教学反思

出彩之处:

这节活动, 要求幼儿能自己想办法解决问题,为了使幼儿想出的办法能充分得以实施。材料的多样性符合了不同幼儿的需求,尊重了幼儿的个性,开发了幼儿的思维。

这节课的教学以科学探究为主,注重幼儿主体地位 ,幼儿在整个学习活动中,能够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按照自己的方法从事各种探究活动,解决相关的实际问题,经历一个动手、动脑、动口的操作过程, 使不同层次的幼儿获得了不同的收获, 幼儿自我探索解决问题的能力得到了提高,动手能力和分析能力也相应得到了提高。

不足之处:

在交流过程中幼儿的语言概括能力,组织能力欠缺,没有很好的表达出来,幼儿学习积极性没有很好的激发出来,这与我的驾驭课堂的能力有很大的关系,在幼儿说不出问题的时候,没有恰当的给予引导,没有及时的给出答案,没有控制好教学尺度。

通过这次活动,使我受益匪浅,看到了自己的不足,学到了不少的经验,在以后的教学中,认真学习,不断更新教育理念,认真备课,精心设计教案,备幼儿,备教法、学法,努力提高幼儿的学习积极性,发挥幼儿的主体作用,培养幼儿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能力,充分拓展幼儿潜能,从而提高教学效果。

科学《降落伞》教案 篇10

师:今天洪老师也为大家准备了简易的降落伞我们一起来玩玩吧。

(二)第一次尝试玩降落伞引导幼儿通过操作,感知、探索、物体下落这一自然现象。

1.请幼儿拿着降落伞,把它们轻轻地往上抛,看看它们会怎样。

2.刚才我们玩了降落伞,不管它被扔得多高,它总要掉下来、你有什么发现?它是怎样落下的?

(三)第二次探索"降落伞"。

(引导幼儿感知降落伞降落速度快慢与垂吊物重量之间的关系)1. 教师介绍实验操作材料,引导幼儿进行猜想。

师:大夹子宝宝看到小夹子玩的这么高兴也很想来玩一玩,我们也请它一起来玩玩吧?你们觉得大夹子坐着降落伞下来是怎样的呢?跟小夹子的降落伞会一样吗?哪一个会比较快(引导幼儿猜想,大夹子的降落伞和小夹子的降落伞速度有什么不一样)老师这儿有一张表格请你们看看,想一想那一种降落伞落下的速度是比较快的呢?(大夹子、小夹子)把你认为会落得比较快的那个在里面画给较慢的降落伞打X。

根据幼儿的猜想情况作小结。引导幼儿动手实验。

2. 介绍实验及观察要求。

(1)自己找一个安全的地方进行试验。

(2)运用正确的方法进行比较

(3)根据比较的结果,给较快的降落伞打上∨,给较慢的降落伞打X。

3. 幼儿自主探究,教师指导。

4. 结合记录表进行梳理小结。

(1)鼓励幼儿大胆表达实验过程和结果。

师:谁来说一说你发现了什么?

(2)引导幼儿讨论:为什么有的降落伞落的快,有的降落伞落的慢呢?

(3)教师梳理小结。

师:挂小夹子的降落伞轻,降落伞落的慢,挂大夹子的降落伞重,降落伞落的快。

活动延伸

今天我们一起认识了降落伞,也观察探索了一下,不同重量垂钓物的降落伞降落的速度,还知道了降落伞对我们生活中的一些作用,回去以后可以跟你们的好伙伴还有爸爸妈妈他们一起分享吧。

科学《降落伞》教案 篇11

【活动目标】

1、激发幼儿对动手试验的兴趣;

2、通过试验了解伞面大小对速度的影响。

【活动准备】

大小不一样的降落伞人手一个、两个同样大小的小娃娃、大记录表、贴纸。

【活动过程】

一、出示两个大小一样的娃娃,引起幼儿的兴趣。

师:今天,老师给你们介绍两位好朋友,他们俩一个叫欢欢,一个叫乐乐,欢欢和乐乐喜欢从空中跳下来的感觉,可他们觉得落下来的速度太快了,来不及看周围的风景,想请小朋友帮他们出个主意,怎样可以令他们落得慢些?(幼儿讨论……)

二、出示大小不同的两个降落伞。

师:我给他们准备了两个降落伞,这样他们就能从很高的地方慢慢的飘下来了,我们看看这两个降落伞有什么不一样(一大一小),欢欢和乐乐带上两个不一样大的降落伞后,落下来的速度会不会也不一样呢?谁会落得更慢些?(幼儿猜测,讲猜测结果在记录表上表示)

三、实验过程。

师:现在我们来让他们进行跳伞比赛,看看你们刚才猜得对不对。

1、由一个老师到滑梯放,另一位老师带着其余孩子在楼下看结果。提问:是大的降落伞慢还是小的降落伞慢?

2、玩降落伞,每个幼儿发一个降落伞,自由组合看谁的降落伞飞得高。

3、幼儿比赛,找个地方比赛,看谁的降落伞落得慢,并记录结果。

4、讨论:为什么小的降落伞一下子就降到地面,而大的降落伞是慢慢地飘下来?

三、小结。

老师在他们讨论的时候提问,你觉得他怎么会落得慢了?并要求他们详细描述落得慢的样子,引导他们知道这是空气的作用――空气在下面帮了他们的忙……降落伞在落下来的时候,空气从下面托起他,所以他才可以慢慢落下来。

活动要点:

A、制作降落伞注意的地方:伞面的大小,伞面的材料,物体的大小,重物放置伞的中心点。

B、比赛部分:在指定的高处,举起双手撑开降落伞让其往下降,记录降落伞停留空中时间的长短。

C、讨论部分:讨论是什么原因,影响降落伞降下来的速度。

科学《降落伞》教案 篇12

活动设计:甄甄适用班级:中班活动形式:分组(8-10人)

活动目标:

1、激发幼儿对动手试验的兴趣;

2、通过试验了解伞面大小对速度的影响。

教案准备:大小不一样的降落伞人手一个、两个同样大小的小娃娃、大记录表、贴纸

教案过程:

一、出示两个大小一样的娃娃,引起幼儿的兴趣。

师:今天,老师给你们介绍两位好朋友,他们俩一个叫欢欢,一个叫乐乐,欢欢和乐乐喜欢从空中跳下来的感觉,可他们觉得落下来的速度太快了,来不及看周围的风景,想请小朋友帮他们出个主意,怎样可以令他们落得慢些?(幼儿讨论……)

二、出示大小不同的两个降落伞。

师:我给他们准备了两个降落伞,这样他们就能从很高的地方慢慢的飘下来了,我们看看这两个降落伞有什么不一样(一大一小),欢欢和乐乐带上两个不一样大的降落伞后,落下来的速度会不会也不一样呢?谁会落得更慢些?(幼儿猜测,讲猜测结果在记录表上表示)

三、实验过程

师:现在我们来让他们进行跳伞比赛,看看你们刚才猜得对不对。

1、由一个老师到滑梯放,另一位老师带着其余孩子在楼下看结果。提问:是大的降落伞慢还是小的降落伞慢?

2、玩降落伞,每个幼儿发一个降落伞,自由组合看谁的降落伞飞得高…..

3、幼儿比赛,找个地方比赛,看谁的降落伞落得慢,并记录结果。

4、讨论:为什么小的降落伞一下子就降到地面,而大的降落伞是慢慢地飘下来?

四、小结

老师在他们讨论的时候提问,你觉得他怎么会落得慢了?并要求他们详细描述落得慢的样子,引导他们知道这是空气的作用――空气在下面帮了他们的没忙……降落伞在落下来的时候,空气从下面托起他,所以他才可以慢慢落下来。

活动要点:

A、制作降落伞注意的地方:伞面的大小,伞面的材料,物体的大小,重物放置伞的中心点。

B、比赛部分:在指定的高处,举起双手撑开降落伞让其往下降,记录降落伞停留空中时间的长短。

C、讨论部分:讨论是什么原因,影响降落伞降下来的速度。

科学《降落伞》教案 篇13

教学目标:

过程与方法

1.利用现有材料,设计制作简易降落伞。

2.设计实验探究影响降落伞下降快慢的因素。

科学知识

1.了解降落伞能缓解物体下降速度的原因(即增大空气阻力)。

2.初步了解影响降落伞下降速度的因素。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认识到科技发展对人类社会的促进作用。

2.培养学生合作与参与的意识,主动进行分享与交流的品质。

3.对科学问题进行反复尝试与探索的精神。

学习成果:

预计学生能够利用现有材料,设计制作简易降落伞。设计实验探究影响降落伞下降快慢的因素。了解降落伞能缓解物体下降速度的原因(即增大空气阻力)。初步了解影响降落伞下降速度的因素。

学习成果评价:

概念发展

层次1:不能了解降落伞能缓解物体下降速度的原因(即增大空气阻力)。不能了解影响降落伞下降速度的因素。

层次2:能了解降落伞能缓解物体下降速度的原因(即增大空气阻力)。不能了解影响降落伞下降速度的因素。

层次3:能了解降落伞能缓解物体下降速度的原因(即增大空气阻力)。能了解影响降落伞下降速度的因素。

探究能力:

层次1:不能利用现有材料,设计制作简易降落伞。不能设计实验探究影响降落伞下降快慢的因素。

层次2:能利用现有材料,设计制作简易降落伞。不能设计实验探究影响降落伞下降快慢的因素。

层次3:能利用现有材料,设计制作简易降落伞。能设计实验探究影响降落伞下降快慢的因素。

教学步骤:

互动性质

学生/教师互动目的

集中话题

教师:先出示降落伞下降的图片或录像。

教师提问:你们知道为什么降落伞可以把我们安全的从天上带回到地面吗?

学生回答:是因为空气托住了降落伞。

教师让学生讨论:降落伞在下降的过程中受到哪些力的作用。

学生开始讨论:讨论过后组织学生在图上用箭头标出降落伞受到的地球引力及空气阻力。

探索和调查

教师:你们想自己制作一个降落伞吗?

学生说:想。

教师:先让学生分组根据具有的材料设计制作降落伞的方案。

学生开始讨论。

讨论完成后,教师让学生说说。还要注意什么问题。

制作的过程中提示学生注意安全,线段从四个角下垂到结的长度应相同。

学生分组根据设计方案制作降落伞。

教师巡视并且指导。

制作完成后教师组织学生到室外测试降落伞的下降速度。

引导学生分工合作,可以由一位同学将降落伞伞面对折两次后,在教学楼二楼上往下放降落伞,下面的同学用秒表记录降落伞从打开到下落至地面的时间。

这样各降落伞下降距离可以控制在基本一致的范围内,下降速度快慢也就一目了然。活动时教师应认真组织,更应提醒学生注意安全。

教师:我们已经制作出了自己的降落伞,你们想让它在天空中停留更多的时间吗?

学生回答想

教师:那么如何才能做到呢?

让学生提出他们的设想。也就是假设。

学生设计实验并形成各自的方案后,组织学生进行汇报。

师生对各组方案进行修正,着重关注各组是否正确控制实验的变量与恒量。

(教师提示学生获得各降落伞的下降速度的数据不能仅凭一次实验,要通过多次实验获得多个数据后再求得平均下降速度,体现科学研究获得有用数据的严谨性。整个研究的过程同样要注意组织,确保活动的安全。)

开始实验,反复几次后获得实验结果。

学生汇报实验结果。

教师给予评价。

先让学生对影响降落伞下降速度的因素进行假设,再让学生设计实验来证明假设。)

回顾和解释

让学生回去查找降落伞的资料,说说降落伞的种类有多少。

说说降落伞的原理是怎样发挥作用的。

【反思】

《降落伞》一课是小学科学四下第四单元“无处不在的力”中本学期新增加的内容。本课为学生提供了一个动手操作、研究降落伞的机会,引导学生综合运用在科学课和实际生活中获得的有关力和运动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激发学生创造性学习的兴趣,培养动手动脑的能力,增进参与意识和交流意识。

本课主要教学活动有三个部分:

第一部分,请学生展示自己在课下完成的降落伞,并重复教师在同学们动手做时的要求:有创新精神,开动脑筋去想。学生在展示降落伞时,发现有的降落速度快,有的速度慢。

第二部分,探究影响降落伞下降速度的因素。于是孩子们主动提出问题:“怎样才能使降落伞降落速度快?”“降落伞降落速度跟哪些因素有关系?”并作出几种预测:“降落伞降落速度可能与降落伞材料有关系”、“降落伞降落速度可能与降落伞伞绳有关系”、“降落伞降落速度可能与降落伞伞面面积有关系”……教师把他们的想法一一列出,然后让孩子们以小组为单位选择自己最想要研究的问题,进行探究活动。第一步先制定计划,列出所需材料和实验步骤。第二步到老师设置的“免费超市”去选取材料。第三步自觉完成实验。整个过程中分工合作写好研究记录。

第三部分,汇报交流。师生共同对各组方案进行修正,着重关注各组是否正确控制实验的变量与不变量。提示学生获得降落伞的下降速度的数据不能仅凭一次实验,要通过多次实验获得多个数据后再求得平均下降速度,体现科学研究获得有效数据的严谨性。

科学《降落伞》教案 篇14

设计意图:

玩降落伞是我园小朋友从小班到现在进行的一项户外体育活动,幼儿沉醉在物体缓缓落下的情景中。随着年龄的增长孩子们开始关注到不同物体的下落了,他们开始问为什么了,也开始有想改变物体本来性质的欲望,想让轻的快快落下,想让重的慢慢落下。于是,就借用“降落伞”这一他们熟知而感兴趣的物体来满足他们的需求。

活动目标

1、感知相同质量物体的下落速度与重量及伞面大小、绳子长短的关系。

2、培养幼儿动手试验和观察的能力,激发幼儿对科学探索的兴趣。

3、对科学活动感兴趣,能积极动手探索,寻找答案,感受探索的乐趣。

4、发展合作探究与用符号记录实验结果的能力。

活动准备:

驮不同质量的降落伞、伞面大小、绳子长短各不同的降落伞、记录单

活动过程:

一、第一次尝试玩降落伞。引导幼儿通过操作,感知、探索、物体下落这一自然现象。

1、请幼儿选择桌上的东西,把它们轻轻地往上抛,看看它们会怎样。

2、刚才我们玩了降落伞,不管它被扔得多高,它总要掉下来、那么你有什么发现?落下的速度是不一样的,老师这儿有一张表格请你们看看,想一想那一种降落伞落下的速度是最快的呢?(纸、木夹子、沙包)

三、第二次尝试玩降落伞。

师:在做实验前,要做到在同一高度,同一时间,做出来的实验结果才是正确的。

师:请小朋友四个人一组进行,商量好请一个小朋友记录,其他三个小朋友扔降落伞,看看那一种材料的降落伞落下的速度最快,并记录下来。

师:现在我们请小组派一个代表说说你们实验结果。

小结:小朋友说的非常对,同一高度,同一时间降落伞落下的速度是和所驮物体的重量有关系的,驮的越重落下的速度就越快。

四、第三次尝试玩降落伞。

师:如果同一高度,同一时间,所驮物体的重量是一样重的,但是降落伞的伞面有大小,那么它们落下的速度是不是一样的呢,为什么?

师:请小朋友在去实验看看到底是怎样的呢。

师:请小朋友四个人一组进行,商量好请一个小朋友记录,其他三个小朋友扔降落伞,看看那一种材料的降落伞下落的速度最快,并记录下来。

师:这个问题的答案找到了,请小朋友告诉我们是什么?

小结:小朋友说的非常对,同一高度,同一时间降落伞落下的速度是和降落伞的伞面大小有关系,伞面大落下的速度就快,伞面小落下的速度就慢。

五、第四次尝试玩降落伞。

师:如果同一高度,同一时间,降落伞上面绳子的长短和落下的速度有没有关系呢,现在请小朋友在次动手操作看看结果是怎样?

师:请小朋友四个人一组进行,商量好请一个小朋友记录,其他三个小朋友扔降落伞,看看那一种材料的降落伞下落的速度最快,并记录下来。

师:这个问题的答案找到了,请小朋友告诉我是什么?

小结:小朋友说的非常对,同一高度,同一时间降落伞落下的速度是和降落伞绳子的长短有关系,绳子长落下的速度就慢,绳子短落下的速度就快。

今天小朋友玩了降落伞,从中学到了许多的知识,现在老师这里有两个一样大小,长短一样,所驮重量一样重的降落伞,你们想不想知道它们在同一高度,同一时间降落时,谁先落下吗,为什么呢?

活动反思:

这是一堂结以幼儿操作为主的科学探索活动,幼儿在实践过程中能充分发挥其主人翁意识,自由建构,自由选择。并且做、说结合,及时的将已有经验进行分享、总结,让每个幼儿都得到巩固和提升。整个活动动静结合、层层递进,所用材料都是幼儿身边常见的物品,每个幼儿都参与其中,通过自己的探索或同伴互助来实现自我挑战。

不足:因为降落伞在空中落下时要有一定的高度,所以我选择了在二楼阳台上进行的,所以在活动中幼儿探索时要反复上下楼梯,应该在前期准备工作中要进行安全教育,要求幼儿上下楼梯时注意安全。

科学《降落伞》教案 篇15

【活动目标】

1、探索城市里水处理的方法。

2、深入了解我们的生活。

3、乐意与同伴合作游戏,体验游戏的愉悦。

4、能用较清楚的语言讲述自己的观察和发现。

【活动准备】

幼儿用书第3册第32页。

【活动过程】

一、水到哪里去了。

1、生活中我们什么时候需要用水?用完的水还能再用吗?用完以后你看见它到哪里去了?

2、我们已经做过一个小实验,知道雨水能够顺着边沟流走。你知道它们流到哪里去了?它还能再用吗?

二、窨井的作用。

1、教师演示实验:将一块硬纸板做成有边沟的马路,在“边沟”下方剪开一个小洞,倾倒水时,能够发现水从洞里流走了。

2、幼儿观察实验,讨论:

小洞有什么作用?你见过马路上的小洞吗?它们叫什么?是什么样子?猜猜谁到了马路下面又会怎样呢?

三、脏水能变成干净的水。

1、讨论脏水去了哪里:我们生活中用水洗衣服、洗菜、冲厕所,把水变脏了;天上的雨水把地面冲洗干净了,可自己也变脏了;还有化工厂生产用的水就更脏了,又黑又臭。这么多的脏水怎么办呢?到哪里去了呢?

2、教师总结:脏水通过很多的小管子、大管子流到了净化站。经过净化以后,再回到江河里面。

3、画一画,设计一个净化站。(有进水口、出水口、净化水的机器,能够把脏水变成干净的水。)

四、活动延伸:

使用幼儿用书,找找水流经的管道。

幼儿科学小班教案优选8篇


给大家推荐一篇具有阅读价值的文章题目为“幼儿科学小班教案”。教案课件是老师上课的重要部分,准备教案课件的时刻到来了。教师制定教案要有明确的任务分工和时间安排。欢迎大家查阅参考资料扩展自己的知识库!

幼儿科学小班教案(篇1)

一、活动目的

1. 初步认识空气和皮球的关系。

2. 享受集体做游戏的乐趣

3. 教幼儿养成细心、认真的学习态度。

4. 乐意大胆地把自己的想法告诉大家。

二、活动准备

皮球、气球、打气筒。

三、活动过程

1.出示未充气的皮球和充了气的皮球,让幼儿触摸和辨认,说一说它们两个有什么不一样。

2.启发幼儿想办法怎样给未充气的皮球充气。

3.老师示范用打气筒给皮球充气,让幼儿感受皮球在充气过程中的变化,并说说皮球为什么鼓起来了,里面有什么。

4.老师再出示未充气的气球,请幼儿说说它的玩法。然后给气球充气,老师协助用橡皮筋把口扎紧,让幼儿尝试接抛气球。

5.解开橡皮筋,放开气球,让它飞出去。(在这个阶段勿须深入解释,只当作一种游戏,引发幼儿的兴趣。)

6.请幼儿也来玩放气球的游戏。"来;自.屈;老师;教.案;给每位幼儿分发一个充了气的气球(不必充得太大),请幼儿用手捏紧,然后一起放开,看看谁的气球飞得最远。

四、总结分享

请幼儿双手围圈,表现气球在充气过程中的变化。

活动评价

1.对活动感兴趣,能大胆讲述自己的观点。

2.知道气球充气前后的变化。

活动反思

活动的重点是让幼儿知道空气能够使气球和充气玩具变鼓。孩子们在玩气球的情境中去探究、去发现,在活动中极积勇跃参与,活动效果显著,充分体现了操作材料的实用性和价值性。可见本次活动目标定位是比较准确的。体验到了科学活动的乐趣。

幼儿科学小班教案(篇2)

设计思路:

苹果和橘子,以其香甜的口味、诱人的外形,让孩子们爱不释手。小班幼儿年龄小,动手能力相对较弱,加上父母包办的居多,所以很大一部分孩子对于水果怎么吃、吃哪里都不知道,生活自理能力和生活习惯较差,所以我安排了该活动。

活动一开始我用猜猜,摸摸的形式调动孩子们的兴趣,激发孩子爱吃各种水果的习惯。然后以浅显精短的小故事配以PPT引发幼儿看看、想想、说说,胖胖猪是怎么吃木瓜的?木瓜籽能吃吗?吃下去会怎样?

调动幼儿已有生活经验的再现,再迁移到平时常见的水果吃法上,形象鲜明的水果横切图让幼儿很容易就知道了哪些水果该吐籽,哪些不必吐籽?最后的“品尝水果”环节更是起到了升华内化的作用。

活动目标:

1、知道许多水果里都有籽,吃水果时要吐籽。

2、通过感官激发孩子爱吃各种水果的兴趣。

活动准备:

ppt课件,几种水果实物,几个布袋

活动流程:

一、猜水果,引起幼儿兴趣

1、介绍苹果

——猜猜老师这个袋子里装的是什么水果宝宝?请你们小眼睛闭起来,我们来摸摸看。让幼儿摸摸说说苹果是圆圆的,红红的。滑滑的,吃起来甜甜的。

2、介绍桂圆

——老师这里还有一个袋子,大家猜猜这个袋子里躲的是什么水果宝宝,我们来看一看。(桂圆)

3、介绍木瓜

——还想不想再请水果宝宝呀,好的,顾老师这里还有个水果宝宝,你们认识它吗?跟孩子一起说说木瓜。

——那木瓜宝宝的肚子有什么?好,顾老师把它切开来看一看,看看木瓜宝宝的肚子里有没有小宝宝。请孩子们看看,木瓜宝宝的肚子里有许多的籽宝宝,给幼儿闻一闻木瓜的香味。想不想吃?

二、籽儿吐吐

——说说自己的想法,看图听故事《籽儿吐吐》

(1)图一:胖胖猪已经把木瓜都吃进肚子。

重点提问:胖胖猪是怎么吃木瓜的?木瓜的籽能吃吗?吃下去会怎样?

师结:小胖猪吃的太快了,把木瓜籽吞进了肚子,水果籽太硬了,会让我们的肚子受伤的。

(2)图二:小猪头上长出一棵树来。

重点提问:猜猜,小猪把木瓜籽吃进肚子,可能会发生什么事情?看一看发生了什么变化呢?头上长出一棵木瓜树会怎样?想想头上真的会长木瓜树吗?为什么?

小结:小猪猜想自己的头上长出了一棵木瓜树,到底是不是这样呢?

(3)图三:小猪大便里有许多木瓜籽。

重点提问:木瓜籽吃进肚子,最后会到哪里去?

小结:最后小猪发现在自己的大便里发现了许多木瓜籽。

重点提问:小猪吃下去的籽最后从哪里出来啦?

小结:原来小猪吃下去的籽会从大便里排出来,可不会从头上钻出来哦!

三、说说尝尝

——知道吃水果要吐籽。

重点提问:你们知道哪些水果里的籽是不能吃的吗?那应该怎么办?

小结:你们说的可真好,有籽要吐掉,不能吃,千万不要吃进肚子里,如果不小心吃下去,也别担心,它会从我们的便便里排出身体。

师:今天老师给你们准备了很多不同的水果,我们一起去尝尝吧,但是先要把我们的小手洗干净哦。

幼儿科学小班教案(篇3)

一、激发幼儿的好奇心小朋友你们看,今天张老师给你们带来了一个神秘的口袋,小朋友猜一猜里面装了什么呢?幼儿猜:(好吃的东西、玩具、糖等)小朋友猜了这么多,你们想知道口袋里到底是什么吗?请小朋友上来摸一摸(指名幼儿摸口袋)二、了解毛线用途:

幼儿从口袋里摸出毛线,教师提问:这是什么?(毛线)毛线像什么?毛线有什么用?教师总结:

三、玩一玩、变一变1、今天张老师要用毛线来变魔术,请小朋友闭上眼睛,我们一起数“一、二、三”好了,请小朋友睁开眼睛看,教师将毛线弯曲成“S”形,问:看看它变成了什么形状?像什么?孩子回答。毛线好玩吗?幼儿答(好玩)我们可以根据自己的想法把它弯曲成各种各样的形状。你们想不想来变魔术呢?你们想变成什么呢?今天老师为大家准备了许多好玩的毛线,小朋友也可以用毛线来变魔术。

2、幼儿自由结伴弯曲毛线,教师观察指导。(孩子把毛线变成了o形、S形、W形、小鸟的形状、花的形状、蝌蚪的形状、草的形状、各种数字的形状等)3、教师总结:你们的小手真厉害,能够变出这么多的东西来。

四、启发幼儿思考探索1、我们的小手真能干,把毛线弯一弯、绕一绕,做出了许多有趣的东西。可毛线悄悄地告诉我,它除了想躺着摆出各种姿势外,还想站起来摆出各种姿势呢!你能想出什么办法让它站起来呢?

2、幼儿自由讲述让毛线站起来的方法。(如借助胶带、橡皮泥、积木、袍沫等等)3、今天老师也为小朋友准备了许多的材料,有橡皮泥、积木、瓶子、盒子等,你们可以试试这些材料,看看能不能让毛线站起来。

4、幼儿分组尝试操作,让毛线造型站立起来。

五、画一画:

1、线宝宝除了摆造型,还会跳舞呢!我们请它在纸上跳个舞好吗?

2、教师捏住线宝宝的头,放到水彩颜料里浸湿,然后在纸上拖行或抖动。

3、请幼儿欣赏教师的作品,产生绘画的欲望。

4、幼儿作画,教师进行个别指导。

5、展示作品,请幼儿说说线宝宝是怎样跳舞的。

幼儿科学小班教案(篇4)

活动一:树叶分类

活动二:叶子里的水

活动目标:

1能够以自己的方式对树叶进行分类。

2能大胆开展实践活动,并能积极发表自己的意见。

活动准备:

1、各种各样树叶数份。

2、每人两个篓子。

3、集体记录表一张。

活动过程:

一、出示树叶,引导幼儿观察

1、这是什么?

2、这两片树叶什么地方一样,什么地方不一样?

2、 提出分类要求,对儿童进行分类

要求:1、想一想怎么分?

2、分好的树叶放在篓子里。

三、展示、猜测、介绍活动

1老师帮助孩子们向同龄人展示他们的分类方法。请猜测可能的分类标准,并用语言表达他们的猜测。

2、教师对幼儿的分类方法进行记录。

4、 对师生进行总结、统计分类的方法。

5、 试着根据你感兴趣的分类方法进行分类。

活动三:叶子里的水

活动目标:

1枯叶和绿叶的区别表明,绿叶中含有水分。

2初步尝试用简单的线或圆来记录。

三。培养孩子的观察和比较能力。

活动准备:

1、枯叶、绿叶数份

2、积木、白纸等操作材料。

3、记录表、记录笔等。

活动过程:

一、提出问题:

1、这是什么?

2、他们有什么不一样?(学习单词:枯叶,绿叶)3。猜猜树叶里是什么?有没有水?

(1)、介绍记录表,教师交待如何记录。

(2)儿童记录自己的猜测。

2、 孩子们在实验探索绿叶中的水分。

1老师介绍操作材料和方法。

2、幼儿实验操作并进行记录

三、幼儿交流:

1、你发现了什么?

2为什么绿叶里有水而枯叶里没有水?

幼儿科学小班教案(篇5)

1、师:今天,老师为你们准备了许多蔬菜和水果,要请你们用自己的小眼睛找找看,他们有没有种子,找到后,看一看,和同伴说一说,种子它藏在哪里?是什么样?(幼儿自由探索)

2、幼儿交流探索的发现。

(1)、谁愿意上来告诉大家你找到了什么种子?

幼儿一:我找到了苹果的种子。

师:我们大家来看看苹果的种子的什么样子的?

幼儿:苹果的种子是黑黑的,小小的。

幼儿二:我找到了西瓜的种子。

师:西瓜的种子是什么样子的?(评析:当幼儿看见西瓜的种子的时候很兴奋,原来西瓜的种子就是我们在超市里买到的西瓜籽,它可以吃呢。)

用同法和幼儿一起观察橘子、黄瓜、西红柿、葡萄的种子。

(2)、师:有谁找到香蕉的种子吗?

幼儿一:香蕉是没有种子的。

幼儿二:我找到香蕉的这个小黑子。

师:其实香蕉它也有种子,这些小黑点就是它的种子,只不过是他们退化了,现在的农民伯伯非常聪明,用科学的方法不用种子也能种香蕉,所以香蕉的种子就慢慢退化了

3、我们知道苹果、黄瓜都有种子,老师告诉你们,除了这些,还有许多瓜果、蔬菜都有种子,小朋友以后长大了就会慢慢知道了。

幼儿科学小班教案(篇6)

活动目标

1.感知海绵柔软、弹性、吸水的特性。

2.对海绵的特性感到好奇,并大胆猜想并实验。

3.喜欢和海绵做游戏,并有探索的欲望。

4.使幼儿对探索自然现象感兴趣。

5.发展合作探究与用符号记录实验结果的能力。

重点难点

重点:本次重点在于让幼儿了解海绵的特征及海绵在生活中的运用,知道海绵质地、表面粗糙、易变形等特性。

难点:活动中也会有一些困难的地方,对于幼儿来说,小猪海绵软软的很讨他们喜欢幼儿会把注意力放在小猪海绵上,所以,让幼儿正常进行科学探究存在一些困难。

活动准备

海绵(小猪造型)若干、密封瓶、水、透明塑料盒三个、手帕若干

活动过程

情境导入,激发探究的兴趣

—、“宝贝们,今天有个小动物它想跟小朋友们一起玩游戏,我们把它请出来好不好, 嗨喽!小朋友好,我是一只可爱的小猪,今天呀,我想邀请小朋友来和我一起玩游戏,你们想和我玩?在玩之前我们先来认识它一下,好吗?”引出小猪。

●认识海绵,感知海绵的柔软通过感知,认识海绵

我们来认识小猪,摸一摸小猪是什么感觉?(软软的)小猪身上有什么?(很多小孔)小猪从很远的地走来跟我们一起玩游戏很累了,我们来给它按摩吧。(这是一只软软的、会变形的小猪)

小结:这是一只身上有很多小孔、软软的、还会变形的小猪。

“你们知道这只小猪是什么做的?”(海绵)引出海绵

二、游戏,感知海绵的弹性

●单人游戏:住进房间

过渡:海绵小猪困了,它想到房间里去睡觉,你们看它的房子这么小,海绵小猪这么大,你们猜它能住进去吗?(幼儿猜想)

幼儿想办法让海绵小猪住进房子里。

小结:海绵小猪软软的,变形就住进去了。

过渡:你们看又来了一群小猪,它们也想进玻璃房子里去看看,你们猜它们都能住进去吗?

●出示多只小猪,幼儿再次尝试住进房子里。观察住进房子里的小猪。

小结:通过用力挤压,小猪变型了。

我们来看一看,住进去的海绵小猪还是原来的样子吗?(不是,被挤的变形了)你们猜猜海绵小猪能变回胖嘟嘟的样子吗?

幼儿将海绵小猪变回原来的样子。

总结:那么小的玻璃房子可以住很多只海绵小猪,海绵小猪很有弹性。过渡:海绵小猪玩得有点脏了,我们来给它洗洗澡吧。

三、合作游戏,感知海绵的吸水性

●幼儿分组合作帮小猪洗澡。

幼儿发现捧出来的小猪变重了,观察洗澡水,发现洗澡水变少了。

“咦?洗澡水去哪了?”(幼儿猜想) 验证:挤一挤小猪,水出来了。

小结:原来海绵小猪把水都吸进身体里了,海绵小猪还会吸水 总结:海绵的本领很多,很柔软,有弹性,还会吸水

四、结合生活,寻找生活中的海绵 出示图片,认识生活中海绵的运用。

教师小结:小朋友们生活中有许多的地方,海绵都能帮上忙,比如:海绵拖把,海绵洗洁布用来洗碗的等,它的作用可大可多,回家后请小朋友一起去找找还有哪些东西是海绵做的,再来跟你的好朋友和老师一起分享。

活动总结

整个教学活动中,我始终以幼儿为主体,自己作为一个引导者,引导孩子们与海绵宝宝“玩一玩”、“变一变”,让他们用完整的简单句表述自己的发现,符合《纲要》中指出的“鼓励幼儿用多种方式来表现自己的探索过程和结果”。同时,我还为幼儿提供观察、操作的机会,鼓励幼儿动手动脑大胆地去探索并发现海绵的特性。

活动的最后环节,通过参观“海绵展览馆”,不仅巩固了所学的知识,而且还将知识真正地运用到实际生活之中。

幼儿科学小班教案(篇7)

教学资料参考范本

撰写人部门

时间小班科学活动眼睛教案主要包含了活动目标,活动准备,活动过程,延伸活动等内容,知道眼睛的结构特征、作用及保护眼睛的方法,尝试辨别几种小动物的特殊眼睛,感受眼睛特征的多样性,适合幼儿园老师们上小班科学活动课,快来看看眼睛教案吧。 活动目标:

1.知道眼睛的结构特征、作用及保护眼睛的方法。

2试着分辨几种小动物的特殊眼睛,感受眼睛特征的多样性。

三。积极参与活动,体验**的乐趣。

4.充分体验“科学就在身边”,产生在生活中发现、探索和交流的兴趣。

5激发孩子们对科学活动的兴趣。

活动准备:

1.“猜猜他是谁”白板课件(包括教师的眼部特写、辨识度较高的几位幼儿的眼部特写、所有小朋友的眼睛)。

2.特殊动物眼睛的特写。

三。手拿一面小镜子(活动前放在婴儿椅下)。

活动过程:

一、“猜猜他是谁”,萌发观察眼睛的兴趣。

1.教师逐步放映几位幼儿及老师眼部特写的画面,引导幼儿猜测。

老师:你的眼睛太亮了。你们都有一双明亮的眼睛。这里有一些明亮的眼睛。请猜猜他是谁?

师:他们的眼睛一样吗?什么地方不一样呢?(有的眼睛大,有的眼睛小。)

老师:看,这里还有很多双眼睛。你能找到你自己的眼睛吗?

小结:宝宝们太棒了,他们能通过眼睛猜出自己和他们的好朋友。太棒了!

2、 观察眼睛,初步了解眼睛的形状特征和简单功能。

1.幼儿照镜子观察自己和好朋友的眼睛。

老师:(老师自然地拿出小镜子)我们的眼睛是什么样子的?请拿出小镜子看看。你眼睛上有什么?

下面有什么?里面有什么?一只眼睛睁开,另一只眼睛闭上,闭眼能看到什么吗?

为什么看不到了?被什么挡住了呢?用小手摸一摸你的眼皮。

(幼儿自由交流)

幼儿科学小班教案(篇8)

四、 游戏剥橘子。

师:"今天啊桌子上来了很多的橘子宝宝,它们有大、有小,我们来开始剥吧(师:"我们把剥下来的橘子皮放在盘子里哦!"

五、大家共同分享品尝橘子酸酸甜甜的味道。

老师:哎?剥好的小朋友能够先等一下,我们等其他小朋友都剥完了再一起吃好吗?

"师:"那我们来尝一尝。"老师:

“孩子们刚才尝过了。谁会告诉我,“橘子的味道是什么?”杨:“酸甜苦辣的。

"六、引导幼儿说一说,师:"小朋友你们还吃过哪些东西是用橘子做的呀?"幼:

橘子罐头、橘子糖、果冻、橙汁、冰棍等。"师:"小朋友们真棒,说出了这么多橘子做成的食品,教师小结:

橘子能够做出这么多好吃的,我们的橘子皮也是有用的哦!(它能够用来泡茶、放在冰箱里面除异味、预防晕车、治咳嗽、能够用来做菜、煲汤)小朋友们能够回去想想橘子皮能做什么?下次我们在一起分享好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