祝福语 > 生日祝福大全 > 论语十则课件范文八篇

论语十则课件范文八篇

发表时间:2024-06-13

每个老师需要在上课前弄好自己的教案课件,老师还没有写的话现在也来的及。 教案课件是备课的核心,必须要切实写好重点难点,大家是不是担心写不好教案课件?在大量阅读中生日祝福语网的编辑选出了非常有价值的“论语十则课件”,感谢你的阅读希望这篇文章能够激励你并请与你的朋友分享!

论语十则课件(篇1)

一、教材分析:

《草原》这篇课文选自我国著名语言大师老舍先生第一次访问内蒙古时写下的《内蒙风光》。作者用及其清新、优美的语言向我们介绍了辽阔美丽的草原和热情好客的草原人民。全文脉络清晰,行文流畅,可以说这是一篇堪称融自然美、人情美、语言美于一体的佳作。

二、学情分析:

小学五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阅读和体会作者思想感情的能力,所以引导学生把握本课的主旨应该是比较容易的。但对于生长在北方小城镇的孩子来说,草原即是遥远的,又是陌生的,因此如何应用信息化教学资源,使学生感受到草原风光美、人情美,是上好本课的关键。

为了使学生更好的体会文中的景和情,我将本课的教学安排为两课时,在此我向大家汇报的是第一课时的教学。

三、教学目标:

基于本文是第一组“走进西部”的第一篇课文,依据新课程标准,我制定以下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目标:认识4个生字,会写14个生字,并理解“渲染”、“勾勒”、“翠色欲流”等词语;

过程与方法目标:引导学生揣摩优美语句,体会课文的表达上的特点,初步学习作者抒发感情的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通过有感情的朗读课文,引导学生透过语言文字,借助想象,感受草原的风光美, 激发学生热爱自然、热爱祖国的感情。

四、教学策略:为实现教学目标,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我利用多媒体教学课件,将情境教学法和诵读激情法贯穿教学始终。

五、学习策略:采用自主探究和品读感悟的学习方法,使学生体会草原的风光美,并品味语言的表达效果。

六、教学过程及教学资源应用:

这一环节的设计,是让学生通过美仑美幻的试听感受,“入其境、爱其美”,心神一下子进入到那广阔无边的大草原上,不仅唤起学生们强烈的求知欲,更使学生产生了对美丽草原的向往,这时我板书课题:(1、草原)。

这一环节是学生默读课文,同时弄清文章的写作顺序,思考:课文是从那几个方面写草原美的?学生通过读书、思考、汇报,对课文有了一个整体的感知,知道了这篇课文主要写了草原的“风光美”和“人情美”两部分。为后面的品读词句做好铺垫。此时我板书:风光美 人情美(板书:风光美、人情美)

课文的第一自然段可谓是描绘草原美景的经典之作。(边播放品读词句的教学视频,边进行说课)在学生品读重点词句时,我借助多媒体课件出示草原图片,让学生图文结合的品味词句,从而使学生在品味优美语言的同时,领会作者的表达方法,最终达到突破教学重难点的目的。(播放重点词句教学视频) 这样化抽象为具体,不仅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学生阅历上的不足,而且成功地激发了学生对草原美景的认同与倾心。结合学生汇报我板书:一碧千里 并不茫茫(板书:一碧千里 并不茫茫)

在多种形式的品读之后,我借助多媒体课件,让学生在优美的旋律中齐背第一自然段。(播放配乐背诵教学视频)这一配乐背诵,不仅使学生与文本、作者再次产生共鸣,在脑海中形成一幅蓝天共碧草一色,牛羊成群骏马齐的美丽画卷,更是激发他们对草原的热爱之情。

在学生汇报学习收获之后,我设计如下结束语:“同学们,老舍笔下的草原风光如此美丽,那么他笔下的草原人又是怎样的呢?下节课我们继续学习。”这一设计不仅总结了本节课的学习,更促进了学生对体会草原人情美的期待之情,为下节课的学习做好情感的铺垫。

论语十则课件(篇2)

【教育方针】

1、娴熟背诵并正确翻译这篇课文。

2、了解课文思维内容,对照检讨自己。

3、堆集白话词汇。

【教育要点】

背诵、翻译、了解课文内容。

【教育课时】

2课时。

【教育进程】

榜首课时

〖教育内容

1、介绍孔子及其《论语》。

2、朗诵、背诵课文。

3、研读前五段内容。

〖教育进程

一、导入新课

中华民族有着数千年的文明前史,产生了辉煌灿烂的古代文明。它不只对中华民族的构成和开展产生了巨大的凝聚力,并且对今日在全民族宏扬爱国主义思维,建造社会主义精神文明仍有巨大的现实含义。这些名贵的精神财富,已成为世界文明瑰宝的重要部分,不只是我国的自豪,也是全人类的`自豪。

《论语》是我国古代文献中的一部巨作,是中华民族优异的文明遗产,对我国几千年的封建政治、思维、文明产生了巨大影响。即便在今日,其精华部分仍然为人们所效法。现在咱们就来学习它的节选部分《〈论语〉十则》。

二、朗诵课文

1、教师播映媒体资源中的朗诵演示。学生领会口气、语调、中止等。

2、全班齐读:

感知课文内容。多读几遍,教师辅导学生朗诵,依据朗诵的口气、语谐和中止等,了解语句的意思。

3、正音、正字。

三、了解课文内容

1、了解要点词语:

⑴教师导学:

学习白话文,首先要把握和堆集一定量的白话词汇。白话文中的基本词汇大多与现代汉语含义相同,这好了解。但有些词,古今含义发生变化。如成语“蜻蜓点水”中的“走”是“跑”的意思,假如了解为“行走”,这个成语就讲不通了。再如“出生入死”中的“汤”是“热水”的意思。这些都与现代汉语彻底不同。学习白话文要特别留意这些变义词。别的,一些白话虚词,如“之”、“乎”、“者”、“也”之类,意思比较广泛,在不同的言语环境里,它的意思或许不同。这就需求联络上下文,正确了解。

⑵自主、协作、探求:

先仔细读几遍,了解各句中要点词语的意思。假如开端不了解,试着再读几遍。真实了解不了的,将问题提出来。

教师辅导学生依据语句了解词义,依据词义了解语句。

教师要求学生,自己了解了的,讲给同学、教师听听。不了解的,四人小组评论评论。真实不了解,讨教教师。

教师参加学生的评论。学生能讲清的,教师再度清晰。学生了解有困难的,教师要讲了解,讲透彻。

要点把握下列的意思:

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

人不知而不愠,不亦正人乎?

吾日三省吾身。

温故而知新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诲女知之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见贤思齐焉。

士不能够不弘毅。

鞠躬尽瘁。

知松柏之后凋也。

其恕乎?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2、了解课文内容:

教师导学:

关于课文翻译,教师能够依据状况,给学生解说有关信、达、雅及直译、意译等知识,但要讲得深入浅出。辅导学生逐句翻译前五段。

学生较为难以了解,须要点解说的语句:

⑴人不知而不愠,不亦正人乎?

⑵吾日三省吾身。

⑶传不习乎?

⑷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巳诲女知之乎!

四、朗诵、背诵

重复朗诵,直到成诵。

五、作业

1、背诵课文。

2、誊写、识记字词。

3、预习剩下部分内容。

第二课时

教育内容

1、研读后五段内容。

2、了解全文的思维含义。

3、概括成语、格言,堆集言语。

教育进程

一、查看作业

1、背诵课文。

2、考察语句的翻译及其要点词语的解说。

二、了解后五段内容

按榜首课时要求,逐句翻译剩下各段。

教师须要点解说的:

1、见贤思齐焉。

2、士不能够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鞠躬尽瘁,不亦远乎?

3、有一言而能够终身行之者乎?

4、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三、概括思维内容

辅导学生将课文有关内容概括到如下几点:

1、学习方法。

2、学习情绪。

3、思维涵养。

概括成语、格言:

提示:温故知新负重致远鞠躬尽瘁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三人行,必有我师见贤思齐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四、学习领会

1、学了这篇课文,你以为哪些内容使你收成最大?谈谈感触。

2、与课文自相对照,谈谈自己在哪些方面做得好些,在哪些方面还有短缺?应怎样改善?

3、“温故而知新”关于辅导咱们的学习有什么重要含义?

4、透过外表文字,了解“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的深入含义。试着仿照这种写法,也写几句。

五、教师小结

《论语》的思维内容广博精深,我国古代有“半部《论语》治全国”之说。咱们学的这一部分首要谈的是求知和涵养问题。咱们不只要懂得它的意思,更重要的是联络实际,辅导自己的言行。往后咱们要多触摸一点白话文,了解咱们民族的前史,承继祖国的文明,熏陶自己的情趣。

六、作业

完结“研讨与操练”。

论语十则课件(篇3)

1.学习古人端正学习态度,改进学习方法。

2.理解课文词语句子的含义(后半部分)。

上一节课,我们已经学习理解、翻译几段文言句子。这一节课,请同学们自己来试翻译余下的课文。

l.教师讲解下列难句:

2.学生尝试自己翻译,遇到有不明白的提出来大家讲座,由明白的学生或老师答.

3.抽查二个学生翻译,其他同学进行评价纠正补充。

四、独立思考:本课所选各则都是谈学习的,有的谈学习态度,有的谈学习方法,请各举例说明。

独立思考后抽查发言,学生互相补充:

(1)学习方法:学而时习之;温故而知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默而识之。

(2)学习态度:敏而好学,不耻下问;学而不厌;三人行,必有我师焉;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五、片断.写作:

当堂完成学习本文的体会,要求结合自己的学习应该怎样去做。100字左右

孔子是春秋末期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他的许多教育思想至今仍有积极意义。我们在学习中应进行借鉴、参考。

《论语》十则(第一课时)由本站会员分享,版权归作者所有,请注明出处!

论语十则课件(篇4)

【教育方针】

1、经过吟诵了解白话文的表达方法和习气用语,以养成语感。

2、吸收孔子思维精华中有益于自己思维品德涵养的部分。

3、选用自主、协作、探求的学习方法。

4、本课拟用两课时教读。

【教育进程】

一、激趣导入

春秋时期,有一位白叟到东方游历,看见两个小孩在一起争论。他就走曩昔问他们争论什么。一个小孩以为太阳刚出来时间隔人近,正午时就间隔人远了。另一个小孩则以为正好相反。榜首个小孩说:“太阳刚出来时大得像车上的伞盖,到了正午就只有盘子和饭钵那样大了,这不正是远的显得小,近的显得大吗?”第二个小孩则说:“太阳刚出来时清清凉凉的,到了正午,热得像把手伸在热水中一样,这不是近的就觉得热,远的就觉得凉吗?”对这个问题,白叟没有“强不知以为知”,而是“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脚踏实地地说不知道。同学们,你们知道这位白叟是谁吗?

对。他便是儒家学派的创始人、终身培育了三千弟子七十二贤人、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评为世界榜首文明巨人的孔圣人──孔子。今日,就让咱们来领会孔子思维的广博与精深吧!

二、全体感悟

1、默读课文,把握以下字词:

愠、曾子、三省、罔、殆、女、凋

2、朗诵成诵:

要求学生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爱情地朗诵课文。

⑴各自练读。

⑵查看背诵状况。

3、从文章中找出自己喜爱的语句,说出其大体意思,并说出喜爱的原因。

三、品尝探求

要求学生四人一组,逐章逐句翻译,品尝探求。每小组派1—2名代表参加全班沟通。

例1:“人不知而不愠”这句话讲的是为人的情绪,归于个人涵养规模,告知咱们对人要懂得宽恕和了解。

例2:第四则讲的是学习方法,论述了学习与考虑的辨证联络,以为二者不可偏废。学习是根底是条件,考虑能使学习更深入。

四、质疑问难

鼓舞学生提出翻译上或内容了解上的难点,教师在黑板上汇总,师生一起评论处理。

例如:“温故而知新,能够为师矣”这一则讲的是学习方法,着重独立考虑的必要性。“温故”是温习稳固旧知识,是手法,“知新”则是获取新知识,是意图。只能记诵一些知识,而不能将知识融会贯通,不能在温习旧知识中有所新发现的人,是不能够为师的。

五、拓宽延伸

1、再次查看背诵状况。

2、教师读《论语》中的部分章节,学生从中找出常见的成语、格言和警句来。

⑴巧舌乱德,小不忍则乱大谋。(小不忍则乱大谋)

⑵全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全军能够夺帅,匹夫不可夺志)。

⑶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正人。(文质彬彬)

⑷性相近也,习相远也。(性相近,习相远)

⑸正人以文会友,以友辅仁。(以文会友)

⑹道听而途说,德之弃也。(道听途说)

⑺饱食终日,无所用心,难矣哉。(饱食终日,无所用心)

⑻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触类旁通)

⑼名不正,则言不顺。言不顺,则事不成。(名不正,言不顺。)

⑽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发愤忘食)

其他,如:见义勇为;三思而后行;言必信,信必果;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人无远虑,必有近忧;正人坦荡荡,小人长戚戚,等。

六、安置作业

1、能娴熟背诵全文,并把有关成语、格言、警句摘抄在笔记本上。

2、看注释,查工具书,书面翻译全文。

论语十则课件(篇5)

21、《论语》六则 (语文版七年级上册教案)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学习重点文言词语,解读各则语录,培养学生阅读理解文言文的能力;了解《论语》的有关知识,明确其在历史上的价值。

2、过程与方法:通过合作探究、体验反思学习经典的原创精神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学习能够正确认识并及时调整自己的学习方法和态度;激发热爱民族经典文化的热情。

教学重点

1、通过学习重点文言词语,理解各则语录,培养学生阅读理解文言文的能力。

2、结合本文的学习认识并调整自己的学习方法和态度;激发热爱民族经典文化的热情。

教学难点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在朗读中体验孔子的教育思想和人格魅力

2、当堂背诵,并联系自己的生活体验,谈谈自己的理解

课前准备

1、搜集资料:了解孔子及其儒家学说的概况;了解《论语》的主要内容。

2、借助工具书,通读全文,把握内容梗概。

教学时间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设疑导入

今天,我们要携手一起去拜访一位大人物,这个人曾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评为世界十大名人之一。在1988年,75位诺贝尔奖得主曾在巴黎宣称:如果人类要在21世纪生存下去,就必须回到2500多年前去吸取他的智慧。你们知道这个人是谁吗?你们了解他吗?今天这堂课,就让我们走近孔子,走进《论语》十则。 一、交流有关孔子、《论语》的知识

1、学生在四人小组内交流。

2、班上交流:每个知识点由一个同学介绍,其他同学作必要的修正、补充。

3、师生交流,教师展示自己搜集整理的资料:

孔子,名丘,字仲尼,春秋时期鲁国陬邑(今山东曲阜)人,是我国历史上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被尊称为“大成至圣”。他对我国古代文化的整理、研究和传播,他的思想和学说,为中国文化乃至世界文明做出了不朽的贡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把他列为世界十大名人之一。

《论语》是“语言的论纂”,也就是语录的意思,是孔子的弟子及再传弟子关于孔子言行的记录,共20篇,是儒家经典著作之一。体例主要是语录体、对话体、叙事体。内容上以教育为主,包括哲学、历史、政治、经济、艺术、宗教等方面。在我国思想文化史上具有重要的地位,具有深远的影响。南宋朱熹把《论语》和《大学》、《中庸》、《孟子》合为《四书》。

在认识论和教育思想方面,注重“学”与“思”的结合,提出了不少很有启发意义的见解。他首创私人讲学之风,主张“有教无类”,因材施教。相传弟子有三千,著名学者七十二人。但是他鄙视“学稼”、“学圃”,看不起劳动人民。

在政治上,主张“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维护奴隶制秩序,在维护贵族统治的基础上提倡教化。

自汉以后,孔子学说成为两千余年封建思想的正统,影响极大。

二、整体感知

1、教师放朗读全文的录音,学生听清朗读节奏的划分、停顿,让学生整体把握课文内容。

2、学生自读课文,结合课文中的注释理解课文内容,疏通文义。

3、学生自学生字、新词,提出疑问,教师适当引导、点拨,师生共同探讨。

三、师生互动

1、提出初学文言文的学习要求。

明确:学习文言文一定要做到朗读和背诵。

2、结合注解,学生提出难解的字词

重点词语:

亦(yì):也。

说(yuè):愉快、高兴。

乐(lè):喜形于色。

知:了解。

愠(yùn):怨恨,心里不满。

可:可以。

以:凭借。

注:文言文翻译过程中的原则:人名、地名不译;单音节词语翻译成双音节词语。

3、抽查学生朗读课文,结合注解翻译课文。

4、学生诵读课文,背诵课文:教师抽背,学生互背。

四、学习小结

学习文言文一定要诵读,反复进行,当堂完成。

五、作业

1、背诵、默写、翻译第一、二则。

2、说说“不亦说乎”中的“说”、“可以为师矣”中的“可以”,与在现代汉语中用法、意义的不同。

第二课时

一、复习旧知识

齐读课文全文,检查第一、二则的背诵和默写。

二、整体感知

1、学生在自读课文的基础上,结合注释,疏通文义。

重点词句:

罔(wǎng):迷惑不解

殆(dài):危险

何以(hěyǐ):凭什么

是以:因此。(是:这(代);以:因)

识(zhì):记,记住。

厌(yàn):满足

诲(huì):诱导,教导

何有于我哉?(于我有何哉?):对于我有哪一样呢?

三:表示数量少,不是确数

2、抽查学生朗读课文,结合注解翻译课文。

3、在五分钟内完成本文后四则的背诵,以小组为单位。

三、总结古文翻译方法。

翻译原则:

1、“信”(忠实于原文,字字落实,句句落实,不随意增减)

2、“达”(表意明确,语言通畅,语气不走样。)

3、“雅”(用简明、优美,富有文采的现代汉语把原文的内容、形式和风格准确地表达出来。)

翻译方法:

1、留(专有名词,人名等照译。)

2、补(补出省略成分,如主语,宾语)

3、删(删去不译的词语)

4、换(把古词换成现代词)

5、调(调整倒装句句序)

6、选(根据上下文,选用恰当的词义)

7、译(译出实词、虚词、活用的词帮通假字)

8、固(固定格式的固定译法)

9、意译(文言文中的比喻、借代、引申,直译不通,用意译)

四、学习小结

1、请学生归类,文中哪些话是谈学习方法的?哪些话是谈学习态度的?

学习方法:学而时习之;温故而知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默而识之;

学习态度:敏而好学;不耻下问;学而不厌;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2、文中其它话说的是什么内容呢?

明确:其它话说的是人的修养、精神境界。

3、引导学生总结本课出现的“而”字的几种用法?(具体见补充练习)

(1)顺接(表修饰、表并列、表顺承);

(2)转接

五、总结

今天在这堂课上,我们是与经典同行,与圣贤为友,与2500多年前的孔子作了一番面对面的交流,真是不亦乐乎。这堂课要结束了,老师送给同学们三句话作为临别的礼物吧:“读圣贤书,立君子品,做有德人。”

六、补充练习

1、用课文的原句回答问题。

(1)作者阐述学和思辨正关系的句子的哪句?

(2)作者说明孔文子称“文”的原因是什么?

(3)作者强调“三人行”必有我师是根据是什么?

2、《论语》中很多话后来成为,下面句中各含一个请找出来。

(1)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不亦乐乎)

(2)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温故知新)

(3)敏而好学,不耻下问,是以谓之“文”也。(不耻下问)

(4)三人行,必有我师焉。(三人行必有我师)

(5)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择善而从)

3、“而”字的两种用法

(1)学而时习之(顺)

(2)人不知而不愠(转)

(3)温故而知新(顺)

(4)学而不思则罔(转)

(5)默而识之(顺)

(6)学而不厌(转)

(7)择其善者而从之(顺)

4、背诵五则

5、课外了解孔子其人、其事、其思想。

【板书设计】              《论语》六则

学习方法:学而时习之;温故而知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默而识之;

学习态度:敏而好学;不耻下问;学而不厌;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个人修养:人不知而不愠

教学态度:诲人不倦

论语十则课件(篇6)

人教新课标版初中七上《济南的冬天》第二课时教案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a、领会作者抓住主要景物的主要特征进行的细致描绘,情景交融的表达对祖国宝地济南的赞美之情。

b、理清本文的层次结构。2 能力目标:

a、培养学生运用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的能力。b、培养学生分析、综合的能力。3 德育目标:

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

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的运用及描写景物的方法,以及领会作者抓住主要景物的主要特征细致描绘,情景交融的表达对祖国宝地济南的赞美之情。

教学难点:作者情景交融的写法。

教学方法:诵读法、合作探究法

教学过程:

一、复习检查

1.朗读课文。试着背诵你喜欢的地方。2.就课文不理解之处质疑。

二、导入

写景文章要学会分析抓住景物的什么特征写的,是怎样描写景物的,为什么要这样写的。这样分析才能懂得文章主旨,对自己今后写作也会有收益。

三、讨论探究

1.朗读课文。要求正确、流利、要有感情地朗读。

2.探究质疑:文章第1段写济南冬天温晴的天气,第2段怎样转入写阳光朗照下的山景? 讨论并归纳:用过渡句“设若单单是有阳光,那也算不了出奇”,转到写冬天的山。

3、济南的山有什么特点? 讨论并归纳:小山把整个济南围了个圈儿,只有北边缺着点口儿,写出济南小山围城的地理环境。

4、文章先后描绘了济南山的哪两种情态? 讨论明确:阳光普照下的山,薄雪覆盖下的山。

5、作者是如何怎样描绘阳光普照下的山的?

⑴小山把整个济南围了个圈儿,只有北边缺着点口儿,济南小山围城的地理环境 ⑵用拟人手法描述济南的山:一个老城,有山有水,全在天底下晒着阳光,暖和安适地睡着,只等春风来把它们唤醒。用一“晒、一睡、一醒”,一连串相关的拟人手法,烘托舒适温暖的环境。

⑶用比喻、拟人描述济南的山:这一圈小山在冬天特别可爱,好像是把济南放在一个小摇篮里,它们安静不动地低声地说„用“小摇篮”比喻小山围城的地理环境,用“看护者”比喻四周的小山,加上温存体贴的抚慰,写出这一圈小山特别可爱。

⑷从人们的感受描述济南的山:面上含笑;一看那些小山,心中便觉得有了着落,有了依靠;人们的幻想,不仅描绘笑容,更突出心理活动。

6、第3自然段,作者按怎样的顺序描写雪后的山景? 讨论并归纳:按照空间顺序,从山上、山尖至山坡、山腰,有层次地写出秀美的山景。

7、探究质疑:“最妙的是下点小雪呀”雪后山景“妙”在何处? 讨论并归纳:

(1)妙在雪光、雪色:“山上的矮松越发的青黑,树尖上顶着一髻儿白花”,松的翠与雪的白相映成趣;“山尖全白了,给蓝天镶上一道银边”,如洗的蓝天与似银的白雪相映生辉;“一道儿白,一道儿暗黄,给山们穿上一件带水纹的花衣”,白雪与暗黄的草色,组成彩色的美景。

(2)妙在雪态:“这件花衣好像被风儿吹动,叫你希望看见一点更美的山的肌肤”以动写静,写出动人的形态;“那点薄雪好像忽然害了羞,微微露出点粉色”把薄雪比喻成害羞的少女,写出雪的情态。

7.探究质疑:这段文字用哪些修辞手法写雪后的山景? 讨论并归纳:

(1)比喻:用“日本看护妇”比喻雪光;用“花衣”比喻雪色。

(2)比喻拟人:“给山们穿上一件带水纹的花衣”“那点薄雪好像忽然害了羞”写出动人的雪态。

8.探究质疑:第4自然段,怎样写城外的远山? 讨论并归纳:用城内的“狭窄”映衬城外的“宽敞”,用两个“卧”字,传神、形象地照应了上文“暖和安适地睡着”。用“唐代名手画的小水墨画”比喻城外的远山。三笔两笔就勾画了济南冬天城外远山的特点。

9.探究质疑:第5自然段,写济南冬天的水有什么特点? 讨论并归纳:

(1)水的绿;作者通过描写绿萍的绿、水藻的绿、水面柳影的绿,衬托出水的绿。由水的绿联想到绿的精神,联想到春意盎然的生机。

(2)水的清、亮:作者描写澄清的河水,自上而下全是那么清亮,那么蓝汪汪的,整个的是块空灵的蓝水晶。

四、写作特点:

本文的写景抒情有什么特点? 讨论并归纳:情景交融是本文写作的一个特点。文章在描写济南的冬景时,处处流露出作者的赞美之情。

(1)直抒胸臆。如开头通过三组对比,赞誉“济南真得算个宝地”写出了自己的独特感受,又显得情真意切。

(2)创造意境,流露深情。如“最妙的是下点小雪呀!”“这是张小水墨画”。在优美的意境中,表达作者赞美的深情。

(3)虚实结合,展开想象,抒发热爱之情。如“请闭上眼睛想:一个老城„„这不是个理想的境界?”“树尖上顶着一髻儿白花,好像户本看护妇”,“山尖全白了,给蓝天镶上了一道银边”等,不但描绘了眼前的景物,还通过想像写景,饱含作者的喜爱之情。

五、品味语言

文章运用比喻和拟人的写法,不但形似,而且神似,生动贴切。

比喻突出的例子,如把济南比作“小摇篮”;把山坡上小村庄的雪景比作“小水墨画”;把整个冬天的济南比作一块“蓝水晶”,无一不小巧秀丽,用来比喻济南不高的山,不冷的冬天,是恰到好处的。

拟人的句子更多,个性化更明显,如把济南老城说成是“暖和安适地睡着,只等春风来把它们唤醒”;把济南周围的一圈小山写得很有温情,“它们安静不动地低声地说:‘你们放心吧,这儿准保暖和。’”把山坡上斑驳的色彩,说成是“给山们穿上一件带水纹的花衣”,秀美动人;把夕阳斜照下粉色的薄雪,比拟为害羞的少女,情态可掬;把水藻、水和垂柳都人格化了,说“把终年贮蓄的绿色全拿出来了”,“就凭这些绿的精神,水也不忍得冻上”,“垂柳还要在水里照个影儿呢!”这些都表现出济南冬天的无限生机和在冬天里孕育着的朦胧春意。

六、拓展延伸

1、试以导游的身份,给一个将在冬天前往济南的旅客讲冬天之景。

2、写出你的家乡冬天最有特点的景物,试着运用本课知识点“移步换景”和“拟人、比喻”

七、课堂小结

济南自古有“泉城”之称,有“家家泉水,户户垂柳”的美景,然而近年来济南的泉水每年会有一段时间无水流出,今年的夏秋之交,济南出现了罕见的干旱,究其原因,是环境污染,地下水过量开采所制。我们怎样使济南回到过去的美景之中? 同学们,这一节课我们对老舍先生的《济南的冬天》进行了阅读分析,对作者抓住景物特征运用贴切手法加以描写中融入深切感情的写法有了一些领会。通过课文我们领略了20世纪30年代初济南冬天的独有景色,天气的温暖慈善,山水的明丽淡雅,给我们留下了深刻印象。遗憾的是这种美丽

景色今天已难以看到了我们应当认识到保护人类的生存环境已成了迫在眉睫的历史课题。我们这一代一定要解决好这一课题,努力为人类创造一个美好的家园。

论语十则课件(篇7)

人教新课标版初中语文七上《十则》第一课时教案

教学目标

1、认识孔子,了解儒家文化的精髓。

2、积累成语、格言、警句; 了解文言文的常识和方法。

3、理解课文词语和句子的含义,掌握常用的文言实词,能用现代汉语翻译课文。

4、理解课文思想内容,能流畅地朗读、背诵课文。

5、学习古人端正学习态度,改进学习方法,加强品德修养。

重点难点

1、掌握字、词、句意思。

2、理解课文思想内容,能流畅地朗读、背诵课文。

3、学会学习、学会做人。(重点)

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1、中华民族有着数千年的文明历史,产生了辉煌灿烂的古代文化,是一个有着五千年文明史的礼仪之邦。在它源远流长的历史长河中,曾出现过不少光耀千古的文化巨人,为我们留下了极宝贵的文化遗产,如《论语》、《老子》、《孟子》、《庄子》、《荀子》等。它不仅对中华民族的形成和发展产生了巨大的凝聚力,而且对今天在全民族弘扬爱国主义思想,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仍有巨大的现实意义。这些宝贵的精神财富,已成为世界文化宝藏的重要部分,不仅是中国的骄傲,也是全人类的骄傲。《论语》是我国古代文献中的一部巨著,是中华民族优秀的文化遗产,对我国几千年的封建政治、思想、文化产生了巨大影响。即使在今天,其精华部分依然为人们所效法。现在我们就来学习它的节选部分《〈论语〉十则》。(《四书》)

2、孔子,名丘,字仲尼,春秋时期鲁国陬邑(今山东曲阜)人,是我国历史上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被尊称为“大成至圣”。他的思想和学说,为中国文化乃至世界文明做出了不朽的贡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把他列为世界十大名人之一。

3、《论语》是一部记录孔子和他若干弟子的言行的书,共20篇,是儒家经典著作之一。体例主要是语录体、对话体、叙事体。内容上以教育为主,包括哲学、历史、政治、经济、艺术、宗教等方面。从中可以看出当时社会的政治生活情况,看出孔子和他的弟子们的人格修养、治学态度和处世方法。

二、整体感知

1、结合具体语言环境,读准字音 人不知而不愠(yùn)学而不思则罔(wǎng)思而不学则殆(dài)不亦说(yuâ邑)乎

三省(xǐng)吾身传(chuán)不习乎

诲女(rǔ)知之乎 不知为(wãi)不知是知(zhì)也

2、处理好停顿和语速、语调。

3、读中感知课文。

①、读通,读准字音,读通全文; ②、读懂,尝试翻译,了解全文大意; ③、读精,掌握重点字词的意思积累文言字词。

4、听范读课文,处理好停顿和语速、语调。

三、精读感悟

(一)、文言文翻译原则:

1、“信”(忠实于原文,字字落实,句句落实,不随意增减。)

2、“达”(表意明确,语言通畅,语气不走样。)

3、“雅”(用简明、优美,富有文采的现代汉语把原文的内容、形式和风格准确地表达出来。)

(二)、文言文翻译六字法:

1、对,就是对译,逐字逐句落实。

2、换,就是用现代词语替换古代词语。

3、留,就是保留文言文中一些基本词汇、专有名词。如人名、地名、国名、朝代名、官职名、年号、政区名、典章制度及度量衡名称等,均不必翻译,原样保留。

4、删,就是删去文言文中某些虚词。有些文言虚词在句中只起其语法作用,在翻译时不必也不能落实,只要不影响语气,就可以删去。

5、补,就是补出文言文中的省略成分。

6、调,就是调整语序。

(三)精读理解

1、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yuâ)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yùn),不亦君子乎?”

[讲解]“时”,这里是副词,相当于“以时”,可以解作“按一定的时间”或“及时”。

“习”的本义是“鸟数飞”,引申为“实习”“演习”。孔子所讲的功课如礼、乐、射、御等都需要实习才能掌握;但另一些功课如讲经,那就只能是“温习”或“复习”了。“朋”旧注:“同门曰朋。”跟现在说的“同学”“同班”相近。“朋”指的是志同道合的人。“人不知”,“不知”什么呢?没有说出来,但意思很明白,就是“自己”。“君子”,在《论语》一书中有多个义项:有时指有道德的人;有时指在高位的人。在这句话里,可取前义。因为这个词现在也常用,大家都懂得它的意思,我们没有翻译;一定要译,也可以译作“高尚的人”。

孔子说:“学习了(知识),然后按一定的时间去实习(温习)它,不也高兴吗?有志同道合的人从远处(到这里)来,不也快乐吗?人家不了解我,我却不怨恨,不也是君子吗?”

2、曾子曰:“吾日三省(xǐng)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 [讲解]《论语》记孔子门人一般称字,如对仲由称“子路”,对端木赐称“子贡”,对曾参独称“子”,因为此书是孔子二传或三传弟子所记,曾受业于曾参。“三省”,多次反省。文言文中,“三”“九”诸字皆有“多”义,不是确数。下述三事,这是巧合。朱熹认为,重在为学,“传”指受之于师,“习”则熟之于己,而“忠”“信”为“传习”之本。

曾子说:“我每天多次地反省自己:替别人办事是不是尽心竭力呢?跟朋友往来是不是诚实呢?老师传授的学业是不是复习过呢?”

从这里可以看出古代治学的人非常重视品德的修养。

3、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讲解]孔子说:“在温习旧知识后,能有新体会、新发现,就可以当老师了。” 这一则也是讲学习方法,强调独立思考的必要性,因为只“温故”而不独立思考,决然达不到“知新”的目的。过去有这样一种理解,把“温故”(复习旧知识)和“知新”(获取新知识)看作相互补充的两个方面,如子夏所说“日知其所无,月无忘其所能”(见《论语•子张》),这是因为忽略了下面“为师”二字。《礼记•学记》中记录了孔子这句话:“记问之学,不足为人师。”这说明孔子认为只能记诵一些知识,是不能当别人的老师的;一定要将知识融会贯通,能在温习旧知识中有所发现,才“可以为师”。可见,“温故”和“知新”并非平列的两件事,关键在于要“知新”,这就需要独立思考了。

4、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讲解]孔子说:“只读书却不思考,就会迷惑而无所得;只是空想却不读书,就有(陷入邪说的)危险。”

这一则也是讲学习方法,阐述学习和思考的辩证关系,认为二者不可偏废。

5、子曰:“由,诲女知之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讲解]孔子说:“由,教给你对待知与不知的态度吧:知道就是知道,不知道就是不知道──这就是聪明智慧。”

最后的“知”字当破读,通“智”。

孔子说这番话的意思是,言行要谨慎,不要夸大自己的知识和本领。用现代的表述方式,就是要有谦虚的学习态度。

6、子曰:“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7、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这两章内容相同,故予合并。

[讲解]孔子说:“看见贤人要想着向他看齐,看见不贤的人要反省自己有没有跟他相似的毛病。”

孔子说:“几个人一同走路,其中必定有我的老师,我要选择他们的长处来学习,(看到自己也有)他们那些短处就要改正。”

这两章也是讲学习态度的,意思是要向一切人学习,随时随地都要注意学习,不但要学习别人的长处,还要借鉴别人的短处,反省自己有没有跟他类似的毛病。

8、曾子曰:“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

[讲解]曾子说:“士人不可以不胸怀宽广、意志坚定,因为他肩负着重大的使命,路程又很遥远。把实现‘仁’的理想看作自己的使命,不也很重大吗?到死为止,不也很遥远吗?”

“士”,在《论语》中大约出现十五次,大多指有抱负或有特殊社会地位的人。“弘”,胸怀宽广;“毅”,意志坚强。胸怀宽广,才能接受重任;意志坚强,才能长期坚持奋斗。“仁”,是孔子学说的核心。曾子说这番话的目的是,鼓励门人要一生为实现“仁”的理想而奋斗。

9、子曰:“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

[讲解]孔子说:“(碰上)寒冷的冬天,才知道松柏树是最后落叶的。”

这是借松柏之后凋比喻社会现象。何晏集解:“大寒之岁,众木皆死,然后知松柏小凋伤;平岁,众木亦有不死者,故须岁寒而后别之。喻凡人处治世,亦能自修整,与君子同;在浊世,然后知君子之正不苟容。”朱熹引范氏曰:“小人之在治世,或与君子无异,惟临利害,遇事变,然后君子之所守可见也。”二说大同小异。

10、子贡问曰:“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子曰:“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讲解]子贡问道:“有没有一句可以终身奉行的话?”孔子说:“那大概是‘恕(道)’吧!自己所讨厌的事情,不要施加在别人身上。”曾子曾说过:“夫子之道,忠恕而已矣。”“忠”和“恕”正是孔子“仁”的学说的两个方面:“忠”的要求是“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这是积极的一面;“恕”的要求就是“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这是消极的一面。孔子关于“仁”说过许多话,细分析起来,都跟这两点有关,例如“修己以安人”,“修己”也就是“恕”,“安人”就是“忠”。由于子贡问的是“可以终身行之”的“一言”(实即问“道”),所以孔子拿“恕”来回答他。

四、学以致用。

(一)、翻译文言词语的方法有:

1、把单音字变成双音字: 学---学习习—复习请你再举几个例子?

2、古今意思不同:

不知而不愠---了 解 敏----聪明 请你再举出相应的例子?

3、通假字:

不亦说乎----悦 还有没有这样的字? 不亦说乎。

(二)、下列加点的词语,你能明白它的意思吗?

1、吾日三省吾身。(多次反省)..

2、温故而知新。(旧的知识).

3、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而殆。(罔:迷惑;殆:疑惑。)..

4、士不可以不弘毅。(坚毅,意志坚强。)..

5、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欲:想要;施:施加。)..

五、拓展体验。

1、在本文论述的教育思想中,你认为最有价值的是哪一点?为什么?

2、在学习生活中,你在哪一方面做得最不够,今后有何打算?

六、布置作业。

1、从文中找出自己最喜欢的成语、格言和警句,并说出理由。

2、搜集整理《论语》其他篇章中出现的成语、格言、警句2—3个,要求注明出处、含义,并制作读书卡在班上交流展览。

3、试着背诵课文

论语十则课件(篇8)

教学目标:

1.积累“温故知新”、“见贤思齐”、“任重道远”、“死而后已”、“三人行必有我师焉”、“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等成语;能准确流畅地朗读并熟练地背诵课文。

2.翻译十则名言警句,深入理解其。

3.端正学习态度,改进学习方法,提高思想品德修养。

今天是9月23日,再有5天就是一个“圣人”2562周年华诞。每年的这个时候,都会有很多很多人去山东省曲阜fù市“朝圣”!这个圣人是谁呢?(ppt1:“孔子”。)孔子,名丘,字仲尼,春秋末期鲁国人。我国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世界十大文化名人之首。今天我们在成都狮子山上,就不大可能跑到山东的孔子庙去拜祭,但我们可以通过学习第10课《十则》来纪念孔子诞辰2562年。(PPT2:“论语”。)学习该课的目标是(PPT3:“展标”。齐读目标。)

学生齐读;正音。

三、直译、理解(弄清每一则谈的主要是哪个方面。板:求知态度、学习方法、修身做人)(以下随机PPT4:“直译理解”)

第一、二则:抽生解释红色的字并直译;抽生判断每句谈的各是哪个方面。

第三则:抽生解释、直译后强调“可”“以”及省略的“之”。

第四、五则:抽生解释、直译。强调学与思的关系和通假字“女”“知”

第六、七则:抽生解释、直译。思考为什么把两则合在一起解释翻译。

第八则:抽生解释、直译。思考并回答前后三句的关系。理解“仁以为”。

第九则:抽生解释、直译。启发学生理解其深刻含义:处于乱世,君子能坚守道义,洁身自好。

第十则:抽生解释、直译。启发学生理解正面阐释“推己及人,仁爱待人”与反面阐释:“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1.把文中的成语找出来。

2.把自己最喜欢的格言、警句背一背。

1.自己感受最深或收获的是什么?

2.自己过去做得不好的是什么,今后怎么办?

七、结束语:

同学们,让我们积累相关的成语、格言、警句,端正学习态度,改进学习方法,并把它内化为我们的文化和修养,传承我们优秀的民族文化,就是我们对孔子的纪念!

教学目标:

1.熟练 文思想内容,对照反省自己.

2.朗读、背诵课文。

3.研读前五段内容。

一、导入新课:

中华民族有着数千年的文明历史,产生了辉煌灿烂的古代文化。它不仅对中华民族的形成和发展产生了巨大的凝聚力,而且对今天在全民族弘扬爱国主义思想,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仍有巨大的现实意义。这些宝贵的精神财富,已成为世界文化宝藏的重要部分,不仅是中国的骄傲,也是全人类的骄傲。

《论语》是我国古代文献中的一部巨著,是中华民族优秀的文化遗产,对我国几千年的封建政治、思想、文化产生了巨大影响。即使在今天,其精华部分依然为人们所效法。现在我们就来学习它的节选部分《〈论语〉十则》。

二、朗读课文:

1.教师播放媒体资源中的朗读示范。学生体会语气、语调、停顿等。

2.全班齐读。

感知课文内容。多读几遍,教师指导学生朗读,根据朗读的语气、语调和停顿等,理解句子的意思。

3.正音、正字。

a.教师导学:

学习文言文,首先要掌握和积累一定量的文言词汇。文言文中的基本词汇大多与现代汉语意义相同,这好理解。但有些词,古今意义发生变化。如成语“走马观花”中的“走”是“跑”的意思,如果理解为“行走”,这个成语就讲不通了。再如“赴汤蹈火”中的“汤”是“热水”的意思。这些都与现代汉语完全不同。学习文言文要特别注意这些变义词。另外,一些文言虚词,如“之”、“乎”、“者”、“也”之类,意思比较宽泛,在不同的语言环境里,它的意思可能不同。这就需要联系上下文,正确理解。

b.自主、合作、探究:

先仔细读几遍,理解各句中重点词语的意思。如果开始不理解,试着再读几遍。实在理解不了的,将问题提出来。

教师指导学生根据句子理解词义,根据词义理解句子。

教师要求学生,自己理解了的,讲给同学、老师听听。不理解的,四人小组讨论讨论。实在不懂,请教老师。

教师参与学生的讨论。学生能讲清的,教师再度明确。学生理解有困难的,教师要讲明白,讲透彻。

◆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诲女知之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见贤思齐焉。

◆士不可以不弘毅。

◆死而后已。

◆知松柏之后凋也。

◆其恕乎?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2.理解课文内容。

教师导学:

关于课文翻译,教师可以根据情况,给学生讲解有关信、达、雅及直译、意译等常识,但要讲得浅显易懂。指导学生逐句翻译前五段。

d.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②理解全文的思想意义。

③概括成语、格言,积累语言。

②考查句子的翻译及其重点词语的解释。

二、理解后五段内容:

按第一课时要求,逐句翻译剩余各段。

②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

③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

④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三、概括思想内容:

指导学生将课文有关内容归纳到如下几点:

提示: 温故知新 任重道远 死而后已 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 三人行,必有我师 见贤思齐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四、学习体验:

①学了这篇课文,你认为哪些内容使你收获最大?谈谈感想。

②与课文自相对照,谈谈自己在哪些方面做得好些,在哪些方面还有欠缺?应怎样改进?

③“温故而知新”对于指导我们的学习有什么重要意义?

④透过表面文字,理解“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的深刻含义。试着模仿这种写法,也写几句。

五、教师小结:

《论语》的思想内容博大精深,我国古代有“半部《论语》治天下”之说。我们学的这一部分主要谈的是求知和修养问题。大家不仅要懂得它的意思,更重要的是联系实际,指导自己的言行。今后我们要多接触一点文言文,了解我们民族的历史,继承祖国的文化,陶冶自己的情操。

②搜集《论语》中有关做人道理的简短的语录四条,读一读,背一背,想一想。

2.能准确流畅地朗读并熟练背诵课文。

3.培养文言注释能力。

4.联系自身学习经历,体会课文内蕴,端正学习态度,改进学习方法。

教学重点:1.朗读、背诵全文。2.评点《论语》十则内容。

【学习要点】了解孔子及《论语》。认读《论语》十则,整体感知,析读十则内容。

孔子,名丘,字仲尼,春秋末期鲁国人。我国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公认的世界文化名人。

《论语》是记录孔子及其*言行的一部书,共20篇,是儒家经典著作之一,也是研究孔子思想的主要资料。从汉朝初年到五四运动以前的两千年间,《论语》一直是学生的一本必读书,影响很大,书中有不少语句都作为成语保留在现代汉语之中。

3、朗读课文:

范读:学生要体会语气、语调、停顿等。同学们正音正字。

(1)领会大意,试着用自己的话来表述。讨论、弄清楚没有注释的词语的意思。

(2)把十则《论语》按照求知态度、学习方法、修身做人分类,注意一些句子是兼而有之的。

1、第一则:

【固定句式】“不亦……乎?”译作“不也是……吗?”

2、第二则:

吾:______日:______三:______省:______为:______

谋:______忠:______交:______信:______传:______习:______

3、第三则:

故:______知:______可:______以:______为:______

讨论正确的学习方法,强调独立思考的必要性,因为只“温故”而不独立思考,决然达不到“知新”的目的。一定要将知识融会贯通,能在温习旧知识中有所发现,才“可以为师”。

同学们,这一章的内容带给我们什么思考?对于我们学习有何现实指导意义?

理解多年前的圣人之语经久不衰之魅力(小组探究发言,同学们要有自己的思考)

5、第五则:诲:______知之:______为:______是:______

【固定句式】“……也……”译作“……是……”

你是如何理解这句话的?

3、第八则:

思考:这一则当中体现出了孔子的一种思想,你知道是什么吗?

【理解第十则】讨论孔子思想体系的核心——“仁”。“忠”和“恕”是孔子“仁”的学说的两个方面:“忠”的要求是“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这是正面要求;“恕”的要求就是“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这是反面要求。其中都包含了相互体谅的意思。

7、当堂背诵这后五则。看看哪位同学背的最快。

【学习要点】总结归纳,查缺补漏,在课堂上就完成背诵、默写。

人不知而不愠()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不亦说()乎三省()吾身传()不习乎

诲()汝()知之乎不知为()不知是知()也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

(2)为:读wèi时,多作介词;读wéi时,多作动词。

(4)之:①指示代词,“这”;②第三人称代词,“它、它们”;③结构助词,“的”;④助词,放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⑤助词,在句中只起调节音节的作用,无实义。

(5)固定句式:

①不亦……乎?→不是……吗?②……也。→……是……。

3、当堂背诵这十则并当堂默写。《论语》作为千百年来的一部伟大的作品、作为四书五经之一应当为我们所熟识,这十则又是经典中的经典,背默是最基本的前提,只有会背默才能进一步理解其中的深意。

4、小组讨论(小组合作探究,同学们要通过自己思考发现《论语》的经典之处,发现《论语》的美)

(1)、你喜欢哪一则?为什么?(2)、你觉得哪一则对你启发?(3)、你觉得怎样才能真正学到知识?(4)、你还知道哪些指导我们如何学习的名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