勾股定理教案六篇。
想要了解“勾股定理教案”相关信息吗请看下文精心准备的资料,期待这篇文章成为你解决问题的工具欢迎阅读。教案课件是老师不可缺少的课件,所以在写的时候老师们就要花点时间咯。老师在上课时要以教案课件为依据。
勾股定理教案 篇1
用数格子(或割、补、拼等)的办法体验勾股定理的探索过程并理解勾股定理反映的直角三角形的三边之间的数量关系,会初步运用勾股定理进行简单的计算和实际运用。
让学生经历“观察—猜想—归纳—验证”的数学思想,并体会数形结合和特殊到一般的思想方法。进一步发展学生的说理和简单推理的意识及能力;进一步体会数学与现实生活的紧密联系。
在探索勾股定理的过程中,体验获得成功的快 乐;通过介绍勾股定理在中国古代的研究,激发学生热爱祖国,热爱祖国悠久化的思想,激励学生发奋 学习。
教学重点:了结勾股定理的由,并能用它解决一些简单的问题。
投影显示本届世界数学家大会的会标:
会标中央的图案是一个与“勾股定理”有关的图形,数学家曾建议用“勾股定理”
的图作为与“外星人”联系的信号。今天我们就一同探索勾股定理。(板书 题)
1。探究活动一:
内容:(1)投影显示如下地板砖示意图,让学生初步观察:
(2)引导学生从面积角度观察图形:
问:你能发现各图中三个正 方形的面 积之间有何关系吗?
学生通过观察,归纳发现:
结论1 以等腰直角三角形两直角边为边长的小正方形的面积的和,等于以斜边为边长的正方形的面积。
2。探究 活动二:
(1)观察下面两幅图:
(3)你是怎样得到正方形C的面积的?与同伴交流。(学生可能会做出多种方法,教师应给予充分肯定。)
(4)分析填表的数据,你发现了什么?
学生通过分析数据,归纳出:
结论2 以直角三角形两直角边为边长的小正方形的面积的和,等于以斜边为边长的正方形的面积。
3。议一议:
内容:(1)你能用直角三角形的边长 、 、 表示上图中正方形的面积吗?
(2)你能发现直角三角形三边长度之间存在什么关系吗?
(3)分别以5厘米、12厘米为直角边作出一个直角三角形,并测量斜边的长度。2中发现的规律对这个三角形仍然成立吗?
勾股定理(gou-gu theorem):
如果直角三角形两直角边长分别为 、 ,斜边长为 ,那么即直角三角形两直角边的平方和等于斜边的平方。
数学小史:勾股定理是我国最早发现的,中国古代把直角三角形中较短的直角边称为勾,较长的直角边称为股,斜边称为弦,“勾股定理”因此而得名。
地面10m处折断倒下,
树顶落在离树根24m处. 大树在折断之前高多少?
1、列图形中未知正方形的面积或未知边的长度:
2、生活中的应用:
小明妈妈买了一部29英寸(74厘米)的电视机. 小明量了电视机的屏幕后,发现屏幕只有58厘米长和46厘米宽,他觉得 一定是售货员搞错了。你同意他的想法吗?你能解释这是为什么吗?
1。这一节我们一起学习了哪些知识和思想方法?
2。对这些内容你有什么体会?请与你的同伴交流。
在学生自由发言的基础上,师生共同总结:
1。知识:勾股定理:如果直角三角形两直角边长分别为a、b,斜边长为c,那么 .
② 面积法;
③ “割、补、拼、接”法.
② 数形结合思想。
2。《读一读》——勾股世界;
3。观察下图,探究图中三角形的三边长是否满足 .
教学反思:
勾股定理教案 篇2
一、填空题(每空3分,共30分):
01、在直角△ABC中,斜边AB=2,则AB2+BC2+CA2=.
03、一个等腰三角形的两边为4cm,9cm,则它的周长为cm.
04、一块正方形土地的面积为800m2,则它的对角线长为m.
05、△ABC的三边长分别是15、36、39,这个△ABC是三角形.
07、三边之比为3:4:5的三角形的面积为24cm2,则它的周长为cm.
08、等腰三角形的腰长为10cm,底边长为12cm,则其底边上的高为cm.
09、△ABC中∠C=900,∠B=300,b=2cm,则c=cm.
10、如图,AB=AC=10cm,AD⊥BC,∠B=300,则BD2=.
12、在长为3,4,5,12,13的线段中任意取三条可构成个直角三角形.
13、两条直角边为6cm,8cm的直角三角形的斜边上的高为cm.
14、一个直角三角形的斜边比一条直角边多2cm,另一条直角边为6cm,则斜边的长为cm.
15、如图,AB=AC=10cm,CD⊥AB,∠B=150,则CD=cm.
三、解答题(共50分):
16、一块长方形土地ABCD的长为28m,宽为21m,小明站在长方形的一个顶点A上,他要走到对面的另
17、在正方体的一个顶点A处有一只蚂蚁,现在要向顶点B处爬行,已知正方体的棱长为3cm,BC=1cm,
18、有一块四边形草坪,∠B=∠D=900,AB=24m,BC=7m,CD=15m,求草坪面积.(8分)
19、小明想知道学校的旗杆有多高,他发现旗杆顶上的绳子BD垂到地面还多CD=1米,当他把绳子的
下端D拉开5米到后,发现下端D刚好接触地面A.你能帮他把旗杆的高度求出来吗?(10分)
20、圆柱高8cm,底面半径2cm,一只蚂蚁从点A爬到点B处吃食的最短路程是多少?(π≈3)(8分)
21、小琳家的楼梯有若干级梯子。她测得楼梯的水平宽度AC=4米,楼梯的斜面长度AB=5米,现在
她家要在楼梯面上铺设红地毯。若准备购买的地毯的单价为20元/米,则她家至少应准备多少钱?
勾股定理教案 篇3
2.C 解析:A.不确定三角形是不是直角三角形,也不确定 是不是斜边长,故A选项错误;B.不确定第三边是不是斜边,故B选项错误;
C.因为 ,所以其对边为斜边,故C选项正确;D.因为 ,所以 ,故D选项错误.
BAD, DB=DA= .
在Rt△ADC中,DC= =1.
BC= .
4.C 解析:由勾股定理可知 ;再由三角形的面积公式,有 ,得 .
所以由勾股定理得 .
因为 , ,
∵ 圆柱的底面半径为 ,
.
在 中, ,
,故选C.
7.D 解析:在D选项中,求出三角形的三个角分别是 , , ,所以不是直角三角形,故D不正确.
∵ 在△ABC中,AB=AC=5,BC=8, BF=4,
在△ABF中,AF=
=4.8.
10.B 解析:∵ BAC=90,ABC的平分线BD交AC于点D,DE垂直平分BC,点E是垂足, AD=DE=3,BE=EC. ∵ DC=5,DE=3, BE=EC=4.
在△ABD和△EBD中, △ABD≌△EBD, AB=BE=4,
图中长为4的线段有3条.
11.8 解析:利用等腰三角形的三线合一的性质得到 ,然后在直角 中,利用勾股定理
求得高 的长度.如图,∵ 是 边上的高,
.在直角三角形 中, ,
,由勾股定理得 .
在 中,
由勾股定理得 ,
.
在 中,
由勾股定理得 .
如图(2),过点 作 ,交 的延长线于点 .在 中,由勾股定理得 ,
综上所述,线段 的长为 或 .
13.108 解析:因为 ,所以此三角形是直角三角形,且两条直角边长分别为9、12,则两个这样的三角形拼成的四边形的面积为 .
16.49 解析:正方形 , , , 的面积之和是最大的正方形的面积,即 .
17.4 解析:在 中, ,则 ,少走了2(3+4-5)=4(步).
18. 66或126 解析:(1)如图(1),在锐角△ABC中,AB=13,AC=20,BC边上高AD=12, 在Rt△ABD中,AB=13,AD=12,由勾股定理得 =25, BD=5.
在Rt△ACD中,AC=20,AD=12,由勾股定理得 =256, CD=16, BC的长为BD+DC=5+16=21, △ABC的面积= BCAD= 2112=126. (2)如图(2),在钝角△ABC中,AB=13,AC=20,BC边上高AD=12,
在Rt△ABD中,AB=13,AD=12,由勾股定理得 =25, BD=5. 在Rt△ACD中,AC=20,AD=12,由勾股定理得 =256, CD=16. BC=DC-BD=16-5=11.△ABC的面积= BCAD= 1112=66. 综上,△ABC的面积是66或126.
根据三边满足的条件,可以判断 是直角三角形,其中 为直角.
(2)因为 , , ,
所以 .
根据三边满足的条件,可以判断 是直角三角形,其中 为直角.
20.解:(1)因为三个内角的比是 ,所以设三个内角的度数分别为 , , .
由 ,得 ,所以三个内角的度数分别为 , , .
(2)由(1)可知此三角形为直角三角形,且一条直角边长为1,斜边长为2.
设另外一条直角边长为 ,则 ,即 .
所以另外一条边长的平方为3.
由题意可得 ,即 ,
(2)如图,分别以 , , 为一边作正方形 ,正方形 ,正方形 .
延长 交 于点 ,连接 .平移 至 , 的位置,直线 分别交 ,
∵ , 矩形中与 相邻的另一边长为 .
23.解:由3,4,5: , ;5,12,13: , ;7,24,25: , ,知 , ,解得 ,所以 .
所以 ,所以 . (2)由题意可得 ,可设 ,则 .
在 中,由勾股定理,得 ,解得 ,即 的长为 .
25.分析:要求蚂蚁爬行的最短路程,需将长方体的侧面展开,进而根据两点之间线段最短得出结果.
解:如图(1),把长方体剪成长方形 ,宽为 ,长为 ,
连接 ,则 为直角三角形.
由勾股定理,得 .
如图(2),把长方体剪成长方形 ,宽为 ,长为 ,连接 ,则 为直角三角形,同理,由勾股定理得 .
蚂蚁从点 出发,穿过 到达点 路程最短,最短路程是5.
勾股定理教案 篇4
尊敬的各位评委:
您们好!我来自明光市张八岭中学。今天我说课的课题是《勾股定理》。本课选自九年义务教育沪科版八年级下册初中数学第十九章第一节的第一课时。
下面我从教学背景分析、教材处理、教学策略、教学流程方面对本课的设计进行说明。
一、教学背景分析
1、教材分析
本节课是学生在已经掌握了直角三角形有关性质的基础上进行学习的,通过一枚1955年由希腊发行的邮票上图案的故事,引入勾股定理,进而探索直角三角形三边的数量关系,并应用它解决问题。学好本节不仅为下节勾股定理的逆定理打下良好基础,而且为今后学习解直角三角形奠定基础,同时在实际生活中用途也很大。勾股定理是直角三角形的一条非常重要的性质,是几何中一个非常重要的定理,它揭示了直角三角形三边之间的数量关系,将数与形密切地联系起来,它有着丰富的历史背景,在理论上占有重要的地位。
2、学情分析
学生已经学习了有关三角形的一些知识,如三角形的三边不等关系,三角形全等的判定等。也学过不少利用图形面积来探求数式运算规律的例子,如探求乘法公式、单项式乘多项式法则、多项式乘多项式法则等。在学生这些原有的认知水平基础上,探求直角三角形的又一重要性质——勾股定理。让学生的知识形成知识链,让学生已具有的数学思维能力得以充分发挥和发展。
3、教学目标:
根据八年级学生的认知水平,依据新课程标准和教学大纲的要求,我制定了如下的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了解勾股定理的发现过程,掌握勾股定理的内容,会用面积法证明勾股定理;培养在实际生活中发现问题总结规律的意识和能力.
过程与方法:在探索勾股定理的过程中,让学生经历“观察—猜想—归纳—验证”的数学思想,并体会数形结合和从特殊到一般的思想方法。
情感态度价值观:感受数学文化,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体验合作学习成功的喜悦,渗透数形结合的思想。
4、教学重点、难点
通过研究分析可见,勾股定理是平面几何的重要定理,有着承上启下的作用,在今后的生活实践中有着广泛应用。因此我确定本课的教学重点为勾股定理的证明与运用,教学难点为用面积法证明勾股定理
二、教材处理
根据学生情况,为有效培养学生能力,在教学过程中,我先以数学史中的一个有趣的故事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运用直观教具、多媒体等手段,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并开展以探究活动为主的教学模式,边设疑,边讲解,边操作,边讨论,启发学生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进而解决问题,以达到突出重点,攻破难点的目的。
三、教学策略
1、教法
“教必有法,而教无定法”,只有方法恰当,才会有效。根据本课内容特点和八年级学生思维活动特点,我采用了引导发现教学法,合作探究教学法,逐步渗透教学法和师生共研相结合的方法。
2、学法
“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通过设计问题序列,引导学生主动探究新知,合作交流,体现学习的自主性,从不同层次发掘不同学生的不同能力,从而达到发展学生思维能力的目的,发掘学生的创新精神。
3、教学手段
充分利用多媒体,提高教学效率,增大教学容量;通过多媒体演示,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启迪学生思维的发展;通过直观教具,进行动手操作,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培养学生思维的广阔性。
4、教学模式
根据新课标要求,要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我采用了创设情境——探究新知——反馈训练的教学模式,使学生获取知识,提高素质能力。
四、教学流程
(一)创设情境,引入新课(时长2~3分钟)
我利用多媒体课件,给学生展示一枚1955年由希腊发行的邮票,并问学生是否想听这枚邮票背后的故事?
在20xx多年前,古希腊有一位著名的数学家——毕达哥拉斯,有次参加一位政要人物邀请的餐会,这位主人的宫殿般豪华的餐厅铺着正方形的美丽的大理石地砖,由于大餐迟迟不上桌,这些饥肠辘辘的贵宾颇有怨言,但这位善于观察和理解的数学家却凝视脚下这些排列规则,美丽的方形瓷砖,毕达哥拉斯不只是欣赏瓷砖的美丽,而是想到它们和“数”之间的关系,于是他拿了画笔并且蹲在地板上,选了一块瓷砖以它的对角线为边画了一个大正方形,同学们,你们知道他发现了什么吗?
对学生的回答进行引导,梳理,总结,可以得到有关三个正方形面积的结论。进而引入本节课的标题:19.1 勾股定理(板书)
(以小故事激发学生的兴趣,随后以开放式的问题形式,让学生观察猜想。本环节体现了人文关怀,并兼顾了教材中的探究,为下一步勾股定理的证明埋下伏笔。)
(二)引导学生,探究新知(教学时长15~20分钟)
1、初步感知定理:
(1)用什么方法来探求:勾股定理即直角三角形三边数量关系呢?
回忆我们曾经利用图形面积探索过数学公式,大家还记得在哪用过吗?
(学生讨论)
课件展示:平方差公式、完全平方公式、单项式乘多项式、多项式乘多项式的引出.
今天,让我们试一试通过计算图形的面积能不能得到直角三角形三边数量关系. (从学生已有的学习经验出发,将探求边长之间的关系转化为探求面积之间的关系,让学生觉得解决今天问题的方法并不陌生,增强探索问题的信心.)
(2)展示课本上图19—1和图19—2(1)的图形,观察图中三个正方形有什么关系?
让学生通过观察,计算出三个正方形的面积可以发现:对于等腰直角三角形,其两直角边的平方和等于斜边的平方,即当∠C=90°,AC=BC时,则AB。
(这样做有利于学生参与探索,感受数学学习的过程,也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体会数形结合的思想。)
(3)紧接着让学生思考:上述是在等腰直角三角形中的情况,那么在一般情况下的直角三角形中,是否也存在这一结论呢?于是再利用多媒体投影出图19.2(2)(一般直角三角形)。学生可以同样求出两个小正方形面积,只是求大正方形的面积有一些困难,这时可让学生在预先准备的方格纸上画出图形,再剪一剪、拼一拼,通过小组合作、交流后,学生就能够发现:对于一般的以整数为边长的直角三角形也存在两直角边的平方和等于斜边的平方。
给出书中的定理(板书)并用弯曲的手臂形象地表示勾、股、弦的概念,板书勾股定理,进而给出字母表达式.
通过学生的动手操作、合作交流,来获取知识,这样设计有利于突破难点,也让学生体会到观察、猜想、归纳的数学思想及学习过程,提高学生的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证明结论(教学时长8~10分钟):
出示书中图19—3,与学生共同分析证明并板书过程。通过给出定理的证明过程让学生体会到数学知识从特殊性到一般性,并对一般性结论进行论证的严谨性。
3、勾股定理简介:(教学时长1~2分钟)
借助多媒体课件,通过介绍古代在勾股定理研究方面取得的成就,感受数学文化,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体会古人伟大的智慧。
(三)反馈训练,巩固新知(教学时长6~8分钟)
让学生完成两项任务:
任务一:教材练习第一题;
任务二:1,Rt?ABC中,c为斜边,a=3,b=4.,则c=?
2,?ABC中c为最长边,a=3,b=4,则c=?
任务一和任务二中第一题都是基础题,对于任务二中第二题是提高题,对于做错的学生进行引导让其思考,再告知错误的原因。通过练习,让学生更好的体会到,勾股定理揭示的是直角三角形三边之间的数量关系,让学生能够更好的将数与形紧密联系起来进行思考。
(四)归纳小结,深化新知(教学时长1~2分钟)
本节课你有哪些收获?你最感兴趣的地方是什么?你想进一步研究的的问题是什么???
通过小结,使学生进一步明确掌握教学目标,使知识成为体系。
(五)布置作业,拓展新知(教学时长1~2分钟)
让学生收集有关勾股定理的证明方法,下节课展示、交流.使本节知识得到拓展、延伸,培养了学生能力和思维的深刻性,让学生感受数学深厚的文化底蕴。
(六)板书设计,明确新知
本节课的板书设计,它分为三块:一块是复习引入,一块是勾股定理;一块是例题解析。它突出了重点,层次清楚,便于学生掌握,为获得知识服务。
以上内容,我仅从教学背景分析、教材处理、教学策略、教学流程方面说明这堂课“教什么”和“怎么教”,也阐述了“为什么这样教”,希望各位专家领导对本次说课提出宝贵的意见,谢谢!
勾股定理教案 篇5
本节课为人教版八年级数学下册第十八章第一节,教材64页至66页(不含探究1)的内容。其内容包括章前对勾股定理整章的引入:2002年北京召开的国际数学家大会的会徽及“赵爽弦图”的简介,反映了我国古代对勾股定理的研究成果,是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良好素材。教材正文中从毕达哥拉斯发现等腰直角三角形的边之间的数量关系这一事实引入对勾股定理的探究,用面积法得到勾股定理的结论,而后教材又重点从“赵爽弦图”的方法对勾股定理进行了详细的论证;课后习题18.1的第1、2、7、11、12等题目针对勾股定理的内容适当的加以巩固,特别是第11、12题侧重对面积法运用的巩固。
勾股定理是几何中几个重要定理之一,揭示了直角三角形三边之间的数量关系,是对直角三角形性质的进一步学习和深入,它可以解决许多直角三角形中的计算问题,在实际生活中用途很大。它不仅在数学领域而且在其他自然科学领域中也被广泛地应用,而说明数学是一门基础学科,是人们生活的基本工具。
学生接受勾股定理的内容“在直角三角形中两直角边的平方和等于斜边的平方”这一事实从学习的角度不难,包括对它的应用也不成问题。但对勾股定理的论证,教材中介绍的面积证法即:依据图形经过割补拼接后,只要没有重叠,没有空隙,面积就不会改变。学生接受起来有障碍(是第一次接触面积法),因此从面积的“分割”“补全”两种方法进行演示同时学生动手亲自拼接图形构成“赵爽弦图”并亲自验证三个正方形之间的面积关系得到勾股定理的证明。有利的让学生经历了“感知、猜想、验证、概括、证明”的认知过程,感触知识的产生、发展、形成以提高学生学习习惯和能力。
本节的后续学习中,对勾股定理运用的探究和勾股定理逆命题的论证和应用,都是将图形与数量紧密的结合,将有利的培养学生数形结合的意识以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也为后期学习四边形、圆中的有关计算及计算物体面积奠定基础,因此本节课无论从知识的角度还是从数学技能、数学思想方法及数学活动经验等层面都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为此,教学重点:勾股定理的内容教学难点:勾股定理的论证
勾股定理教案 篇6
(2)学会利用进行计算、证明与作图;
(3)了解有关的历史.
2、能力目标:
(1)在定理的证明中培养学生的拼图能力;
3、情感目标:
(1)通过自主学习的发展体验获取数学知识的感受;
(2)通过有关的历史讲解,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
直角三角形的三边关系,除了满足一般关系外,还有另外的特殊关系吗?
让学生用文字语言将上述问题表述出来.
强调说明:
学习完一个重要知识点,给学生留有一定的时间和机会,提出问题,然后大家共同分析讨论.
方法一:将四个全等的直角三角形拼成如图1所示的正方形.
方法二:将四个全等的直角三角形拼成如图2所示的正方形,
例1 已知:如图,在△ABC中,∠ACB= ,AB=5cm,BC=3cm,CD⊥AB于D,求CD的长.
例2 如图,△ABC中,AB=AC,∠BAC= ,D是BC上任一点,
则在Rt△ADE中,
即
又∵AB=AC,∠BAC=
即
例4 国家电力总公司为了改善农村用电电费过高的现状,目前正在全国各地农村进行电网改造,某村六组有四个村庄A、B、C、D正好位于一个正方形的四个顶点,现计划在四个村庄联合架设一条线路,他们设计了四种架设方案,如图实线部分.请你帮助计算一下,哪种架设方案最省电线.
∴EF=1-2FH=1-
∴此图中总线路的长为4EA+EF=
∴图4的连接线路最短,即图4的架设方案最省电线.
台风是一种自然灾害,它以台风中心为圆心在周围数十千米范围内形成气旋风暴,有极强的破坏力,如图,据气象观测,距沿海某城市A的正南方向220千米B处有一台风中心,其中心最大风力为12级,每远离台风中心20千米,风力就会减弱一级,该台风中心现正以15千米/时的速度沿北偏东 方向往C移动,且台风中心风力不变,若城市所受风力达到或走过四级,则称为受台风影响
(2)若会受到台风影响,那么台风影响该城市持续时间有多少?
(3)该城市受到台风影响的最大风力为几级?
∴
由题意知,当A点距台风(12-4)20=160(千米)时,将会受到台风影响.
故该城市会受到这次台风的影响.
(2)由题意知,当A点距台风中心不超过60千米时,
将会受到台风的影响,则AE=AF=160.当台风中心从E到F处时,
∴EF=2DE=
(3)当台风中心位于D处时,A城市所受这次台风的风力最大,其最大风力为 级.
289A.com延伸阅读
美术教案优选六篇
教案课件是我们老师工作的一部分,相信老师对写教案课件也并不陌生。教案是教师带领学生掌握知识的必要工具,网络有没有优质的教案课件以资借鉴呢?您是否想了解更多有关“美术教案”的信息生日祝福语网小编为您提供,希望您能越来越喜欢我们的网站并多多关注!
美术教案 篇1
教学目的要求:
1、结合单元歌曲,体会三拍子的强弱规律.
2、结合歌曲,加强对旋律发展守法的认识.
3、复习小节线,小节,终止,和拍子,拍号
教学重点:
1、歌唱
2、体会4/3拍的节拍。
3、巩固音乐知识
教学难点:
1、3/4拍的节拍表示力
2、重复、模进的守法
教学方法: 目标教学法,练习法
教具准备: 风琴 竖笛 放音器材.
板书设计: 第五单元
复习
一、《我们大家跳起来》──重复、模进
二、拍子 ──节拍单位
记号───拍号──2/4
3/4
小节线.小拍。中止线
三、《我们在一起》───重复
教后记: 设计严谨,合理 达标度高
教学过程:
一、揭示课题: 开门见山,板书课题.
二、导学达标:
〈1〉复听我们大家跳起来
1、复听拍子,拍号。 1、导语: 什模是拍子
2、复习拍子。
A 进行学案练习之二.
B 教材定义
C 表示的方法──拍号.
3、复听拍号:
A 计写形式.名称
B 读法含义
C 节拍规律.
2、体会三拍子的节拍规律:
1、教师指挥同学竖笛练习
2、局部同学演奏,
局部同学舞步,并交换
3、歌唱 :
1、 拍手唱.
2、边唱,边用拍腿,击掌
动作表示三拍子节拍.
4、认识重复手法:
1、分两组唱统一守歌.
讨论前后有什模关系?
──重复
2、完成学案练习之三.
3、间介,除此,尚有模进之法
5、回扣目标之一.
〈2〉复习乐理知识:
1、概念.
1、自读教材。
2、完成学案练习之四矫正。
2、回扣目标之二。
〈3〉复习《我们在一起》
1、复听歌曲,了结基本动机。 边听边考虑:全曲是从那个乐句为原形. 采用什模守法发展而形成的?
2、赏析发展守法:
板演讨论:
1 3|5.6 54|3 1 1|2 5 5|3 1 为音乐动机,发展成四个乐句
3`重复守法的运用练习:
完成学案练习五,矫正
4、回扣目标之三
5、读格言,唱歌曲.
三、目标达标总结
四、目标达成度测试
1、测试.
美术教案 篇2
(一) 教师准备:课件。
(二) 学生准备:与童年生活相关的照片或有纪念意义的物品。
十、教学过程
(一) 导人
1.情境引入(出示刘翔儿时照片)
先让我们来看一张照片(出示刘翔儿时照片) ,知道这个小男孩是谁吗? 噢,再让我们看一看他长大后的样子(出示成人后照片) 。他是谁? (学生齐声回答:刘翔。) 看来刘翔在每个国人的心目中都已经是个耳熟能详并且响当当的名字了。下面就让我们一起去重温一下刘翔夺冠时那激动人心的场面,然后用一个最能表达你心情的词语来形容一下你看到此情此景的感受。(观看录像后学生回答。) 刘翔为我国夺得了中国男选手在奥运会田径项目中的首枚金牌,这一壮举不仅为我们亿万中华儿女扬眉吐气,同时也在向全世界昭示着黄皮肤的中国人毫不逊色于他人。
2.面对刘翔夺冠的辉煌瞬间,我们来想象一下,他在小学三年级的时候会是一个什么样的学生? (学生回答。)
我觉得刘翔小的时候也许就是你们当中的一个聪明淘气的男孩儿。相信我们自己,只要肯于努力并抱定“有志者事竞成”的信念,每个人都可以创造属于自己的丰富多彩的人生。
3.时至今日,每当我们在电视中看到这段录像时,还是会感到阵阵的兴奋、激动、骄傲和自豪,并且它还勾起了我对自己儿时一张老照片儿的记忆。(播放课件:教师本人儿时照片。) 照片为我们展现的是什么场面?
(学生观看照片并回答:运动会上同学们短跑冲刺的瞬间。) 能找出哪个小同学是小时候的老师吗? 这位跑在最前面,撞线姿势与刘翔颇有几分相似的小同学就是童年时代的我。这张已经珍藏了近二十年的照片,时常会使我想起儿时在校队训练时的苦辣酸甜,和每次竞技场上的惊心动魄。虽然现在的我早已远离了体育竞技场,可照片中蕴含着的童年时代的那个美好梦想,却一直激励着我在今后的生活中勇往直前。
4.教师:刚刚我为大家讲了自己童年时代的一段美好往事,相信在你们正在经历着的童年生活中也一定发生过或是正在发生着许多令你们难忘的故事,老师非常想听一听。谁愿意讲给大家听一听? (引导学生分析现在的童年生活,请一两名学生出示相关照片或纪念品,讲讲自己美好的童年故事。)
5.小结:看得出,在每个人的心, 灵深处都珍藏着许多童年的美好往事。如果我们把这些童年故事用画笔或者是雕刻刀描绘塑造成动人的图画或雕塑,那么就会如同由一股泉水流淌出的一片浩渺的湖泊,可以供天下人享用! 供后代人拥有! 接下来我就带领大家畅游一下这样的湖泊,去看一看艺术家们笔下的童年是什么样。(板书课题,课件同时出示四幅名作。)
(二) 新授
1.这就是我们今天将要欣赏到的四幅从古至今、风格各异,但又都是表现童年题材的艺术作品。看一看,你最喜欢哪一幅? 用一句话说一说你为什么最喜欢这幅作品。(学生观察并回答。)
2.引导学生根据自己所喜欢的作品,选择相对应的小组重新坐好。(学生进行重新分组,根据个人喜好进行选择。)
3.引导各组学生为本组评选出组长。(四个小组组员自由选择本组组长。)
4.出示四张自学提示卡片,指导学生进行自主合作式学习。(组长拿到自学提示卡,把问题读给组员,再由组员热心、认真讨论问题,并齐心协力共同解决问题。)
5.共同欣赏分析:
(1)《端阳婴戏图》 苏焯(宋)
学习指导(重点分析画法及其内容) :
①国画工笔重彩:用线细腻,色彩鲜艳。
②端阳:五月初五端午节,民间包粽子、赛龙舟,以纪念楚国诗人屈原。
解决问题:(由组长读题,组员答题,其他小组补充。)
这幅画是用哪种绘画方法表现的? 描绘的是哪个时期的人物? 画中描绘的是哪个节日? 他们在做什么? 你能通过表演的方式再现画中的情景吗?
(学生表演。)
(2)《翻身奴隶的儿女》 于月川
(简介画家生平)
艺术形式指导(重点分析构图) :
①曲线构图优美、生动、活泼、新颖,是中国画作品中一种典型的构图方式。(展示其他曲线构图的国画作品。)
②画面背景部分大面积的留自使人产生了无限的遐想。不过无论是在哪里,这些孩子们的学习精神、状态都在向我们诉说着,这样的生活是她们的父辈所无法想象的,因此她们也更加珍惜这来之不易的学习时光。
解决问题:(由教师读题,组员答题,其他小组补充。)
画面中的人物是哪个民族的? 她们在做什么? 这幅画所描绘的内容发生在什么年代 ?(找一位同学演唱歌曲《北京的金山上》。) 你了解奴隶的生活吗? (播放西藏奴隶苦难生活图片) 画面构图的形状像哪个英文字母? 画面背景的大面积留白起到了什么作用?
对比(1)、(2)异同点(着重技法的对比) :
一幅为国画工笔重彩,一幅为国画小写意,但都具有“形神兼备、气韵生动”的国画特点。
(3)《战斗中成长》 秦大虎、张定钊
艺术形式指导(重点分析作品的思想内涵) :
描绘的人物形象突出,色彩鲜明。
解决问题:(小组成员以抢答形式回答问题,其他小组补充。)
这幅画属于绘画中的哪一画种? 画中描绘的是什么样的场面? 看到这幅画你联想到了哪部影片? (展示《小兵张嘎》、《闪闪的红星》海报。) 小战士和你们的童年有什么不同?
(4)《冬天的阳光》 王今栋
艺术形式指导(重点分析艺术表现形式) :
①雕塑是雕和塑的总称,可以用泥、木头、石头等材料雕塑成各种形状,更加生动立体。这件作品为木雕。
②隐喻的艺术手法。
解决问题:(学生自设问题共同解决。)
从这幅作品中你看懂了什么? 你还想了解关于这幅作品的哪些知识?
对比(3)、(4)异同点(着重情感、意志方面对比) 。
(三) 总结
1.学生小结
引导学生谈谈自己对美好童年有了哪些新的认识和理解。
2.学生活动(分组游戏)
同学们,离下课仅剩几分钟的时间了,想一想,在这么短的时间内,还可以用哪种造型方式来表达自己殛童年的切身感受呢? (学生各抒己见) 你们说的这些方式在课堂上都来不及做了,不过我们还可以用这里(老师拍胸脯启发学生) ,也就是我们自己的身体来做出一个个活雕塑(教师摆造型示范) ,相信大家的点子一定比老师的更多、更好。现在就开动脑筋想一想,可以独立一个人创作,也可以小组合作,看谁的创意来得最快、最新。(启发学生用自己的身体自由组合成表现童年生活情趣的“活雕塑”,背景音乐为歌曲《童年》。)(学生表演)
3.教师总结
(1)可以说,这些艺术作品不仅让我们感受到了艺术家的情感,体会到了艺术的形式美,更重要的是我们还亲身参与到了艺术创造之中。课后,你还可以问一问自己的爸爸妈妈、爷爷奶奶,我想,他们一定非常愿意和你一起去回顾自己童年时代的美好往事。期待大家在今后的学习和生活当中拿起自己手中的画笔或者其他造型工具,把这些美好往事的精华表现出来。同学们,当童年时代结束的那一天,正是我们真正欣赏、真正怀念童年美好日子的开始。在此之前,为了使未来怀念更加幸福,我们一定要珍惜童年时代的每一天,为未来努力埋藏下更多彩、更饱满的生命种子!
(2)出示与童年相关的网址,(学生齐读网站名称) 引导学生在课后继续学习、发现。
十一、课后作业
与自己的家人交流童年的往事与感受,并创作一幅童年题材的绘画作品。
美术教案 篇3
活动目标:
1、乐意参与鞋底印画的活动,能大胆参与活动,体验印画的喜悦。
2、感知鞋底花纹的多样性和对称美。
活动准备:
1、已印好的鞋底画。
2、鞋底有各种图案的鞋子(幼儿每人一双)。
3、蘸有颜料的海绵、地毯、白纸、等。
活动过程:
一、欣赏鞋底印画:
1、师:今天老师给小朋友带来了几幅漂亮的图画,我们一起来欣赏欣赏,(出示印好的鞋底画),画上有些什么?
2、你们知道这些漂亮的画是怎么画出来的吗?(幼儿讨论)
二、鞋底印花,感知鞋底花纹的多样性和对称美。
1、师:原来我们的鞋底这么漂亮呀,看到鞋底印画那么漂亮,老师也好想来玩一玩,老师边玩边让幼儿发现印画的要求:
(1)印画时脚不能移动。
(2)印完后把鞋子在边上的地毯上擦干净。
2、师:我发现很多小朋友的脚已经快坐不住了,赶紧要去玩印画了,印画的时侯可要小心,要在空白的地方印,不要踩在别人的脚印上,我们大家一起合作,印一幅最漂亮的作品来,好吗?。
3、教师与幼儿一起参与操作,体验鞋底印花的乐趣。
4、展示幼儿作品,请幼儿上来说说自己最喜欢的鞋底印花,感知鞋底花纹的多样性。
5、师总结:原来我们的鞋底还有这么多小秘密呢,有花朵、有星星、有小兔子、还有机器人,真有趣。
美术教案 篇4
课题:会动的小纸人
课时:2课时
学习领域:设计*应用
教材简析:
会动的小纸人之所以会动,是因为它的身子是用纸弹簧做的,课前学生告诉我,他们在幼儿园时学过制作纸弹簧但那是上下一样粗的纸弹簧。本课要学的是上大下小的纸弹簧。
教学目标:
1、通过制作会动的小纸人,培养学生设计意识和动手的能力。
2、利用小纸人来表演节目的游戏,提高学生学习美术的兴趣,并强化他们与人交流合作的井绳。
教学重点:
通过不同的渠道探究会动的小纸人的特点及制作方法。
教学难点:
探究纸弹簧的制作方法。
教学准备:
(1)教师准备一些短小精悍的、适合于表演的、孩子们熟悉的小故事、各种形象的小纸人。
(2)教师提前为学生准备一头宽、一头窄的纸条1-2对。
(3)学生准备彩色笔、纸、剪刀、胶水等物品。
教学活动过程:
第一节
一、引导阶段:
1、教师出示小纸人范作、并用它们同学生合作表演一个节目。
这个小纸人为什么会动?哪一部分会动?它像什么?我们叫它纸弹簧。
2、探究如何制作纸弹簧:发给每一组一个两头一样大的白色纸弹簧。
①感受纸弹簧的弹性及活动的特点(摇一摇,捏一捏)
②同组通过观察或拆开老师发给的纸弹簧,探究纸弹簧的制作方法。
③自己试着折回去。
④请折成功的同学到讲台上为大家表演一下。
3、进一步探究制作小纸人:
①用老师发给的彩色纸条折一个纸弹簧。
②对比自己折的纸弹簧与老师发给的白色纸弹簧有什么不同之处
③为什么制作小纸人的纸弹簧需要一头大一头小?(试着分别摇一摇,看哪一种动的厉害)大头在上动的幅度大还是小头在上动的幅度大?(试着摇一摇找出答案)
④看老师范作,自己的小纸人还需要做上什么?
二、发展阶段:
1、思考并交流:你将要表现的角色的头部有什么特征?你准备如何来表现?
2、用撕贴、剪贴加添画的方式完成人物头部。
3、根据自己设计的人物动作剪贴上合适的四肢。(注意比例)
三、表演阶段:
同组的同学都制作完毕后,根据自己组小纸人的身份编一个故事,并利用剩下的彩纸设计制作出简单的场景进行表演。
四、收拾与整理:
将环境卫生收拾好后,把小纸人按故事情节在窗台上摆放好。
布置下一节带彩纸等工具。
第二节
一、引导阶段:
上一节课我们用纸弹簧制作出了会动的小纸人。那你知道纸弹簧还可以做成什么造型?
欣赏纸弹簧造型作品:龙、小猫、小蛇、小鹿等。这些造型用的纸弹簧也都是一头大一头小吗?(不一定)
二、发展阶段:
1、做小龙等较长的动物,折纸弹簧时纸条不够长怎么办?(自己小组试折一下,研究一下解决的办法。)
2、各小组交流一下解决办法,看哪一组的办法最好最简单。
3、各组商量一下要制作什么,先要制作一个什么样的纸弹簧,再添加些什么?添加的部件可不可以制作成类似纸弹簧的可以动的?
启发学生想象,通过合作创造出与众不同的作品。
三、玩一玩:
将各组制作的作品组合到一起,为各自的角色编上台词,来表演一下。
四、收拾整理阶段。
五、课后拓展:
生活中有哪些地方用到弹簧?可不可以用纸弹簧代替,动手试一下。
札记:
对于第二节课来说,裁纸条倒成了难点,很多学生不会裁纸条,耽误了太多时间,影响了制作。在这个问题上还需要进一步探讨解决方法,实在不行,可以加以加一节课专门练习裁各种形状的纸,为以后的制作课打基础。
美术教案 篇5
活动目标:
1、仔细观察脚的外形、脚趾排列等特点,感知特别的作画方式
2、在脚印轮廓的基础上想象添画,创作出不同的形象
活动准备:
铅笔,画纸,作画工具,关于脚的视频,PPT
活动过程:
1.让幼儿体验自主、独立、创造的能力。
2.培养幼儿的观察、操作、表达能力,提高幼儿的审美情趣及创新意识。
一、通过欣赏脚的视频,引起幼儿兴趣师:我们来看一个关于脚的视频,小朋友们看仔细哦(放映视频)
二、通过观察脚的特点,感知特别的作画方式
1、感知脚的特点师:小朋友们,刚刚在视频里你们看到了什么?今天我们就来仔细的观察一下脚师:小朋友们都脱下自己的鞋子和袜子,仔细观察一下自己的脚师:说说你的5个脚趾有什么特点?
幼:(有长短、有大小,按照长短排列。)师:和小朋友的脚比一比,有什么一样和不一样的地方?
2、用脚拓印绘画师:请小手帮忙,把脚放在绘画纸上,用笔沿着脚画出脚的轮廓(可以画一只脚印也可以画两只脚印)(引导幼儿尝试采取蹲下、踮起脚尖、脚跟着地等多种作画姿势和方法,启发幼儿发现变换姿势和方法,画出的画会有不同的效果)
3、引导幼儿大胆想象作画师:画纸上有了我们的脚印,可是只有脚印是不是有点单调呀?
幼:是师:我们可以改变脚印的轮廓或者改变脚印的方向,你们觉得可以变成什么呢?
幼:(花朵、卷发娃娃、大树。)(出示其它优秀的作品给幼儿欣赏)师:这些是其它小朋友画的,我们一起来看看他们把脚印变成了什么
4、教师添画示范
三、幼儿自主创作师:请小朋友们在你刚刚画的脚印上发挥想象,添上一些,把脚印变成其它的物体,变成你喜欢的形象
1、提醒幼儿养成良好的绘画习惯师:小朋友们记得把用好的彩笔或者蜡笔放回,不要乱放
2、教师巡回指导,帮助幼儿丰富内容,注重细节四、展示作品,欣赏与交流
1、交流与评价师:有没有小朋友愿意来讲一下自己画的是什么?
幼:(我画的是一棵大树,把脚印变成了树干。)师:请小朋友们来评价一下他画的好不好?
幼:好!
2、教师总结师:小朋友们今天用脚丫创作的画都非常的有趣,都很有想象力,表现得非常棒!小朋友们回家(午睡)之后可以更加仔细的观察一下自己的小脚丫,看看你的小脚丫和爸爸妈妈(其它小朋友)的脚丫有什么区别,看看你的脚是三种类型的脚丫里面的哪一种
活动反思:
在活动中,观察的重点从粗略引向细微,既是对幼儿观察能力更进一步的要求,也有利于幼儿感受个体的多样性。通过这次活动使幼儿对自己和同伴有了更多的了解,也发现了孩子身上更多的闪光点。教学活动让孩子们收获了,更让我收获了。
不足之处:
绘画时,应强调将自己的特点画的夸张一些,多指导能力较弱的幼儿,使其共同提高。
美术教案 篇6
六年级美术上册全册教案(浙美版)
1、美丽的家乡
4、难忘的一件事
6、有趣的脸谱
7、课题:电话亭
10、泼墨画
第17课时
12 光与影
第20课时
15彩点拼图
教学目标:
小结:多点会创造生动感,大小各异就更加突出了。连续的点会产生节奏、韵律,点的大小不一的排列也容易形成空间感。
3.深入感知,尝试表现。
(1)读图:点的构成方法:等间隔、规律间隔、不规律间隔、点的线化、点的面化。
①点的多种构成(形色)。
②思考:通过观察,你觉得以上四张作品各以点的哪一构成方法为主?产生了怎么样的视觉效应?
③教师小结:这些视觉形象可以是具象的,也可以是抽象的,总之小巧简洁,活泼灵动的点创造演变着多姿多彩的视觉华尔兹,请让点的形与色达到完美的结合吧!
4.拓展材质,创造表现。
(1)讨论:不同材料适合怎样的构成方式?
回归书中提问:采用镶嵌和拼贴的方法拼出的图形经常出现在我们的生活中,你认为它与一般绘画有什么不同?
(2)创作小尝试。
①拟题:快乐没有什么道理!
②选择材料,彩点拼贴小品图。
③利用简单色笔,进行点的构成设计或创意小品。(延伸)
16外国传世名作
教学目标:
1.通过欣赏,初步了解外国传世美术作品的表现形式与风格特点,懂得外国的优秀美术作品和中国的优秀美术作品一样,都是全人类共同的精神财富,对多元文化有感性认识。
2.通过欣赏外国传世名作,学习用自己的感受和语言表达欣赏体会,评述美术作品,提高学生的审美认识和审美语言的应用能力。
3.培养健康的审美观和感受美、评价美的能力,培养热爱艺术作品,自觉保护文物的良好品德。
教学重点:
了解多元艺术,初步认识和了解外国经典艺术作品的表现形式与风格特点。
教学难点:
了解美术的多元文化。懂得艺术与生活、社会之间的紧密关系。
第26课时
教学过程:
课前准备
(学生)收集各种著名的外国美术作品。
(教师)(包括经典的美术作品的照片、视频等)等。
教学过程
1.谈话引入,揭示课题。
(1)谈话:大家说说外国著名的美术作品有哪些?学生交流自己收集的资料。
(2)小结:各国艺术家创造的优秀美术作品都是世界艺术宝库中的璀璨明珠。
(3)交流:经典的外国传世名作有哪些?你会喜欢哪件美术作品?教师板书课题《外国传世名作》。
2.引导欣赏,加强体验。
让几名学生说说平时看到最多的是哪一件作品,说说欣赏后的感受,教师小结。
3.布置作业,表现感受。
(1)提出问题:为什么这些作品被命名为“传世名作”?
(2)请学生在多媒体教室上网查找相关资料来说明自己的欣赏观点,并将资料汇编成一份文档。
(3)学生整理资料并与同学交流感受,教师巡视指导。
4.小结回顾,研究拓展。
(1)学生汇报自己研究和讨论的结果,教师进行小结:今天我们学习欣赏的只是艺术宝库中的几颗宝石,希望同学们课后继续追寻艺术发展的踪迹,走进艺术殿堂吸收丰富的营养,使自己的艺术素养得到不断提高。
(2)布置学生课外的研究内容:了解各国的历史、艺术发展的演变、美术作品的创新等知识,找一找相关的图片资料。
物理教案(汇总六篇)
请查看以下为您整理的“物理教案”相关信息。在开学前,老师需要准备好教案和课件,每个人都应该制定自己的教案和课件计划。教学过程中的创造和智慧应该在教案和课件中充分展现出来。如果您认为这些信息对您有价值,请不要忘记与朋友分享这个宝藏!
物理教案【篇1】
对学生进行物理学史的教育,培养学生热爱科学,为科学勤奋学习的情感
功的原理,第三册功的原理。通过学生分组实验,创设物理情景,学生讨论等方法突出重点
对功的原理的理解,动力对机械所做的功,机械克服阻力所做的功的理解。解决方法:采取演示实验和学生实验相结合的方法,用启发、讨论、交谈法突破难点
投影片 铁制大滑轮一个 塑料小滑轮28个 杠杆一根 钩码28套 定滑轮一只 细线若干 弹簧秤28个
1、前面我们已经学过了功和功率,今天我们学习一个与机械做功有关的原理------功的.原理。(出示学习目标)
1、 知道功的原理,能用功的原理分析日常生活中比较简单的实际问题。
2、 进一步训练我们观察、分析、概括、推理能力和运用所学知识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2、出示一个重物,问:在生活中,要把这个物体运到高处,你有哪些方法?(讨论)
用手把物体拉上去,拉力对物体做功了吗?
用杠杆,动滑轮等简单机械提升物体时,动力对机械要做功吗?如何计算?(W1=FS)机械要对重物做功吗?如何计算?(W2=Gh)机械对工作对象做功,我们就说机械克服阻力做了功。在实际生活中,大家为什么要选择简单机械呢?讨论思考,小结(见投影片五)
1、那么,动力对机械所做的功,与机械克服阻力所做的功相比,两者大小是否一样?或者说,使用简单机械能不能省功?下面我们用动滑轮提升重物的实验研究这个问题(引导学生预习实验方法,原理,实验步骤及实验注意事项)
1、 功的原理内容是什么?
2、 既然任何机械都不做功,人们为什么还要使用机械呢?
3、 判断对错:
G、要把20N的物体举高1米,不论使用何种机械都不省功,动力做功至少20焦。
完全投影片五,加深对功的原理的理解,加深使用任何机械均不省功的理解。
4、 一人用一根轻质杠杆将重为500牛的物体举高时,做了250焦的功,求物体被提升的高度。
物理教案【篇2】
物理教案:能源与可持续发展
【教学目标】
1. 了解能源的概念及其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
2. 掌握能源的几种类型及其特点。
3. 理解能源的可持续发展问题及其重要性。
4. 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倡导节能减排。
【教学内容】
1. 能源的定义和分类:化石能源、可再生能源、核能等。
2. 不同能源的利与弊。
3. 能源的可持续发展问题:全球能源消耗的趋势、气候变化与能源使用、能源战略与可再生能源的开发利用。
4. 节能减排的重要性:节能与经济、节能与环境、节能与生活质量等。
【教学过程】
一、导入(5分钟)
1. 通过观看相关视频或展示实物引入能源的概念。
2. 引发学生思考:我们的生活中都用到了哪些能源?它们分别属于哪一类?
二、讲授(15分钟)
1. 讲解化石能源、可再生能源和核能的定义及特点。
2. 分析不同能源的利与弊,以及它们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
三、讨论(10分钟)
1. 小组讨论:学生们分组讨论各自所支持的能源类型,并列出各自的理由。
2. 展示讨论结果,并引导学生思考能源选择的因素。
四、概念解析(15分钟)
1. 讲解能源的可持续发展问题,包括全球能源消耗的增长趋势和气候变化与能源使用之间的关系。
2. 探讨能源战略和可再生能源的开发利用,以及在经济、环境和生活质量等方面的影响。
五、案例分析(15分钟)
1. 分析能源使用中的节能减排案例,如开启节能灯泡、优化家电使用等。
2. 引导学生思考和讨论:如何将节能减排与个人生活相结合,发挥自己的作用?
六、总结(10分钟)
1. 概括能源的定义和分类。
2. 理解能源的可持续发展问题及其重要性。
3. 强调节能减排的重要性,并提出实践建议。
【教学延伸】
1. 拓展学生的知识面,介绍其他类型的能源,如太阳能、风能等,并展示其应用案例。
2. 组织实地考察,到当地的能源产业基地或可再生能源设施进行参观学习。
3. 鼓励学生通过大量阅读、采访等方式进一步了解能源与可持续发展的问题。
【教学评价】
1. 课堂讨论:通过小组讨论及整体讨论学生对课堂内容的理解程度。
2. 个人作业:要求学生撰写一篇关于节能减排的文章,提出自己的想法和建议。
3. 参观总结报告:要求学生进行实地参观并撰写参观总结报告,对可持续能源发展进行评价。
【教学反思】
本教案通过了解能源的概念、分类及其特点,让学生了解能源的可持续发展问题,并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此外,通过案例分析和讨论,引导学生思考能源选择及节能减排对个人生活和社会的影响。教师还可以根据实际情况进行拓展和延伸教学,以增加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动力。最后,通过适当的评价方式,能够全面了解学生对能源和可持续发展的理解程度以及他们对环境保护的积极性。
物理教案【篇3】
物理教案范文
主题:引力
一、教学目标:
1. 了解引力的概念和作用;
2. 通过实验和现象观察,体验引力的存在和影响;
3. 掌握引力的计算方法和公式;
4. 培养学生的科学观察和实验设计能力。
二、教学内容:
1. 引力的概念和作用;
2. 引力的计算方法和公式;
3. 引力实验设计及观察。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
1. 引力的概念和作用的形象化表达;
2. 引力的计算方法和公式的运用;
3. 引力实验的设计和观察的技巧。
四、教学过程:
1. 导入(5分钟):
教师通过简单的实例(如苹果掉落)引出引力的概念,并提醒学生注意观察引力在日常生活和自然界中的作用。
2. 提出问题与讨论(10分钟):
教师提出问题,“为什么物体会落下来?”引导学生思考引力的存在和作用,并引导学生找到引力的特征和规律。
3.实验设计与观察(20分钟):
教师向学生提供一组实验设备(如线、铅球、纸片等),引导学生设计实验,观察不同物体受引力影响的差异,并记录实验数据。
实验步骤:
(1) 用线将纸片固定在桌上;
(2) 在纸片上方放置不同质量的铅球;
(3) 用手指轻轻推动线,使铅球离开平衡位置;
(4) 观察铅球落下的情况,并记录实验结果。
4. 分析实验结果(15分钟):
学生根据实验结果,总结不同质量的铅球受引力的影响,进行讨论。教师引导学生发现铅球的质量与受力的关系,并引出引力的计算方法和公式。
5. 计算引力(10分钟):
教师向学生讲解引力的计算方法和公式,引导学生进行练习,以加深对引力计算的理解和掌握。
6. 引导应用(10分钟):
教师通过日常生活场景的例子,引导学生将所学的引力计算方法和公式应用于实际问题,并解答学生提出的问题。
7. 小结与作业布置(5分钟):
教师对本节课内容进行小结,并布置与引力相关的课后作业,如练习题和实验设计。
五、教学参考资源:
1. 课本《物理教材》
2. 实验器材:线、铅球、纸片
3. 计算器
六、教学评价:
1. 实验数据记录和观察记录;
2. 练习题和应用题答题情况;
3. 学生之间讨论合作情况;
4. 学生对引力概念和作用的理解程度。
最后,学生通过这节物理课,清楚地理解了引力的概念和作用,并能进行引力的计算和应用。在实验设计和观察中,学生培养了科学观察和实验设计的能力。同时,通过小组合作和讨论,学生能够更好地理解和应用所学知识,提升学习效果。
物理教案【篇4】
物理教案
主题:运动力学
一、教学目标
1. 知识目标:通过本堂课的学习,学生能够理解运动力学的基本概念,掌握相关公式,并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简单的运动问题。
2.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运用运动力学知识进行问题分析和解决的能力。
3. 情感目标:培养学生对物理学科的兴趣和热爱,提高学生学习物理学科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二、教学重点
1. 运动力学的基本概念与重要公式的理解与应用。
2. 运动力学中的加速度、速度和位移之间的关系。
三、教学难点
1. 运动力学中的运动方程和相关推导。
2. 运动中的速度、加速度和位移之间的关系的理解。
四、教学方法
1. 案例分析法:通过解析具体实例,引导学生理解运动力学的基本概念和公式。
2. 合作学习法:组织学生进行小组合作学习,通过共同讨论和合作完成问题解决。
五、教学过程
1. 导入
通过展示一个有关运动力学的视频片段,引发学生对运动力学的兴趣,为今天的学习做铺垫。
2. 知识讲解
(1)引导学生回顾上节课所学的匀速直线运动的概念和公式,过渡到本节课的主题。
(2)讲解运动力学的基本概念,如位移、速度、加速度等,并给出相应的符号表示。
(3)导出匀加速运动的运动方程,并通过数个实例进行讲解,引导学生理解运动方程的应用。
3. 实例分析
给出一个有关运动力学的实例题,由学生在小组内进行讨论和解答。在解答过程中,引导学生应用所学的知识进行分析和计算,并解释运动中的速度、加速度和位移之间的关系。
4. 合作学习
将学生分为小组,每个小组选择一道与运动力学相关的问题进行分析和解答,鼓励学生讨论、交流,并共同完成解题过程。教师在此过程中及时给予指导和帮助。
5. 练习
布置一些运动力学方面的练习题,要求学生独立完成,并及时互相批改,加深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和掌握。
六、教学反思
通过本堂课的教学,学生对运动力学的基本概念和运动方程有了一定的了解,对运动中的速度、加速度和位移之间的关系进行了实际应用。在教学过程中,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较高,合作学习的效果也比较良好。然而,教师在发问环节的引导上可能需要更加具体和针对性,以激发学生的思考和回答。此外,可以增加一些趣味性的教学活动,以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参与度。
物理教案【篇5】
教学目标:
1、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培养学生提出问题、动手操作的科学探究能力和独立设计控制变量实验的能力。
2、体验证据对于科学探究的重要性,培养学生乐于搜集证据,勇于搜集证据的意识。
3、知道推和拉可以使静止的物体运动起来,推和拉都是力,推力和拉力都有大小和方向的,。
教学准备:
玩具小车、木块、线绳、米尺、秒表、易拉罐、小桥模型、测力计、乒乓球、足球、篮球
(1)组织游戏:
老师组织学生做游戏:让同学甲蹲在地板上,分别找几个同学想办法让他离开原来的位置。
师生交流游戏规则。
谈话:推和拉都使劲儿说明我们用了力,离开原来的位置我们也可以说它运动起来。
(4)提出问题:推力和拉力除了能使静止的同学运动起来,还能不能使其它静止的物体也运动起来?
(1)小组交流、讨论。教师巡视并参与到学生的讨论中去,教师主要针对推、拉怎样改变物体运动状态及物体受力后怎样运动进行引导。引导的过程中,教师应以鼓励性的语言,引导者的身份适时给学生以适当的评价,使活动的开展更加的有效。
谈话:大家的讨论结果只是大家的猜想,真实的结果到底是不是这样还需要我们亲自动手验证一下。
三、制定方案
(1)推力和拉力是有大小的。
教师谈话:小车在受到推力和拉力时会运动起来,那么小车的运动快慢与什么有关系呢?我们不妨预测一下。
教师小结:同学们提出的这些条件都可能影响小车的运动快慢,但是这些专题我们不可能都研究,我们要选择一下。
设计探究思路:
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把钩码当成小车的拉力,改变小车所挂钩码的数量,可以改变小车受到不同的拉力。
引出活动内容:
教师谈话:我们现在都是小司机了,能驾驶好你的车吗?下面咱们做个小游戏看谁的小车能顺利通过所有的障碍物。既然是游戏,就要有游戏规则,小组先讨论游戏规则。
学生制定游戏规则。学生活动,教师巡视:教师交待“这个游戏可以重复做,关键要把你的发现记录下来。”
(1)“比一比谁的力气大”
谈话:拉力和推力在我们生活中的应用极其广泛,它们的存在不仅方便了我们的生活,还增添了我们的乐趣,下面咱们来做个“比一比谁的力气大”的游戏。
学生分两组进行“拔河比赛”。
同学们来交流一下,在动手操作中你发现了什么?你的发现与原来的猜想一致吗?
认为哪个小组的发现最多?
认为哪个小组合作得最好?为什么?
这节课你有哪些发现?
讲述:力就在我们的身边,除这节课我们接触到的推力和拉力外,还有哪些种类的力呢?我们把一辆小车放到斜坡上,它会自己向下跑,是谁让它由静止变成运动的?还是推力和拉力吗?如果你有兴趣不妨研究一下,你可能会发现一个“震惊世界”的超大秘密!
物理教案【篇6】
教学要求:
1.知道什么是惯性.
2.会用惯性知识解释简单的有关现象.
教具:课本图9-3的实验器材.
学生实验器材:5个火柴盒,直尺.
教学过程:
一、复习前节知识
1.原来静止的物体,不受外力时将保持什么状态?
2.原来运动的物体,不受外力时将保持什么状态?
二、进行新课
1.惯性
(1)什么是惯性.从牛顿第一定律知道,原来静止的物体,不受外力时将保持静止状态;原来运动的物体,不受外力时将以原来的速度大小做匀速直线运动.也就是说,物体在不受外力时,有保持原来的运动状态不变的性质.这种性质叫做惯性.
(2)用“惰性”比喻“惯性”.我们也可以通俗地用物体有一种“习惯性”或叫“惰性”来理解“惯性”.就是说,一切物体都有一种“惰性”,这种“惰性”的表现就是不愿意改变原来的运动状态.只要不受到外界力的'作用,它就保持原来的运动状态.除非有外力作用于它,才能迫使它改变原来的运动状态.
2.惯性现象
物体表现出惯性的现象很多.下面我们来做几个实验.
(1)让学生把5个火柴盒摞起来,用火柴盒代替课本图9-2中的棋子.然后像图中那样用尺迅速打击下部的火柴盒,观察上面的火柴盒落在何处.
引导学生分析实验现象:火柴盒原来的状态(静止),由于惯性,它要保持静止状态,所以落回原处.
让学生自己分析课本引言图0-2鸡蛋掉入杯中的现象.
(2)演示课本图9-3甲.
引导学生分析讨论木块为什么向后倒:木块原来的状态(静止),下部突然向前运动,上部由于惯性仍保持静止,所以向后倒.
(3)把木块平放在小车上,在小车和木块间涂点滑石粉(或撒点小米粒),像图9-3那样做实验.让学生注意观察小车遇到障碍物突然停止时,木块怎样运动.
引导学生分析讨论,木块为什么向前滑出?木块原来随小车一起向前运动,小车突然停止,木块由于惯性仍向前运动,所以向前滑出.
(4)看课本图9-4漫画.回答:汽车急刹车时,乘客倒向何方?分析讨论:为什么向前倒?
(5)讨论:①汽车突然开动时,乘客倒向何方?为什么?
②汽车遇到紧急情况刹车时,为什么不能立即停止而还要往前运动一段距离?
3.惯性的应用
拍打衣服可除去灰尘.
使劲甩手可把手上的水甩掉.
撞击可以使锤头、斧头紧套在把上.
摩托车飞跃断桥.
宇航员走出飞船后,仍能与飞船“并肩”前进,不会落在飞船后面.
4.讨论本节后面“想想议议”中的问题.
三、布置作业
1.阅读课文.
2.完成本节后练习题2、3、4.
3.阅读章后的“汽车刹车之后”
6以内减法教案六篇
“6以内减法教案”这个话题真是很有意思,我们可以一起来讨论一下。教师会根据课本上的主要教学内容,整理出相应的教案和课件,我们需要认真地完成每一份教案课件。学生的反馈对教师来说非常重要,可以帮助他们调整教学方案,提高教学效果。非常感谢您访问我们的网站,希望您能喜欢我们提供的内容!
6以内减法教案(篇1)
教学过程
一。复习。
1.说说下面的各数最接近哪个整百数?
598312405819
2.口算。
400+500300+400600+200100+800
二教学例5。
1.让学生观察第98页学生收集矿泉水瓶情况表,发现小精灵明明提出的问题:第三,四周大约收集了多少个?
2.让学生讨论小精灵提问题的意思从而引出估算。
揭示课题,板书课题:估算。
3.谁能解决小精灵的问题?学生自主探索解答方法,然后再进行交流。
4.学生汇报讨论结果。
教师尽量让学生把不同的策略都展现出来。
5.通过对各种估算的对比,学会合理估算。
6根据第98页图表,你还可以提出什么问题?
7.让学生有充足的时间提出不同的问题进行解答。
三。挑战赛。
第98页做一做。
四。联系实际应用。
1学生独立完成练习二十第6题。
2同桌同学讨论完成练习二十第7、8两题。
3学生独立完成练习二十第12题后,教师引导学生对估算结果进行分析,预测第二天进货情况。
五。全课小结。
六。布置作业:练习二十10、11。
教学目标
1使学生能够结合具体情境,进行加、减法估算,培养估算意识。
2让学生通过解决生活中的各种实际问题,进一步培养学生的估算策略。
教学重点培养学生合理估算策略的意识和能力。
6以内减法教案(篇2)
一、教学内容:
教材第15、16页内容及练习四。
二、教学目标:
1、使学生较透彻地理解万以内笔算加法的计算法则,并能应用法则准确地计算两位数连续进位的加法题。
2、培养学生认真仔细的学习习惯,提高学生的计算水平。
三、教学重点:
能应用法则准确地计算两位数连续进位的加法题。
四、教学难点:
哪一位上的数相加满十,要向前一位进1,而且在前一位上的数相加时,要记得加上进上来的1。
五、教学过程:
(一)复习准备,导出新知。
1、口算。
9+6+
5+5=
6+8=
8+6+1=
8+2+1=
6+5+1=
2、师:笔算不进位加法要注意什么呢?(相同数位对齐,从个位加起。)
3、导入新课 。(板书课题:两位数连续进位加)
(二)探索新知。
1、介绍中国部分动物种数统计表(书15页内容)
2、教学例1。
(1)中国特有动物的种数。
鸟类98、爬行类25。
(2)列出算式。
①中国特有的鸟类和爬行类一共有多少种?
②这道题的竖式怎么写?学生独立书写竖式。
③独立完成计算。(两个学生板演,其余同学在练习本上完成。)
④讲评:个位相加满十时向十位进一,小1写在十位的右下角。十位相加时不要忘记加上小1。
⑤同桌相互检查。(口述算法)
(2)试一试。
5+5+1=
8+5=
6+7=
9+9=
6+4+4=
提问学生说算法。
(三)巩固练习。
1、直接在书上计算第16页的做一做,指明学生板演,集体讲评。
2、引导完成练习四第1、2、3题。
(四)全课总结。
这节课你认为自己表现得如何,你有什么收获?
6以内减法教案(篇3)
教学目标:
1.使学生学会口算两位数加两位数的计算方法,并能正确计算。
2.培养学生解决简单问题的能力及根据情况选择恰当方法的意识,感受口算方法背后隐藏的数学思想与方法。
3.让学生在具体的情境中,进一点体会加法的意义,感受加法计算与生活的联系。
教学问题诊断分析:
本课是在学生已经掌握了两位数加一位数和两位数加整十数的相关知识的基础之上,来进行两位数加两位数的口算学习的,由于学生刚接触两位数的口算,相比以往的口算,难度有所提高,特别是对于把一个两位数分解成一个整十数和一个一位数,并要将这两个数都记在头脑中,对于学生难度不小,所以在教学时,教师尽量让学生通过尝试、讨论、交流、汇报、比较、反思与小结等各个环节,让学生了解两位数加两位数的不同口算方法与口算思路,并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择优选用,并引导学生认识口算方法背后隐藏的数学思想与方法。
教学重点:
两位数加两位数的口算方法。
教学难点:
熟练掌握口算两位数加两位数方法。
教学准备:
课件、练习卡
教学过程:
一、情境创设,引入新课
(一)情境创设:
1.课件呈现:赏“上海世博会”的有关图片让学生欣赏。教师介绍:这是在我国上海举行的第53届世博会中的一些照片。
2.师:有一所学校的学生也正要乘汽车去世博会参观,大家请看大屏幕(呈现主题图)。
3.请大家仔细观察,并说一说你从图中发现了哪些数学信息?学生自由汇报,教师给予引导或肯定。
(二)引入新课:
1.师:同学们真了不起,从这个画面中发现了这么多的数学信息,看来,数学在生活中真的是无处不在啊。
2.师:今天啊,我们就来研究这个学校的同学在参观世博会中遇到的数学问题之一──口算两位数加两位数。
【设计意图:由世博会的图片引入,能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同时通过让学生寻找主题图中的数学信息,又让学生体会生活中处处都有数学。】
二、引导发现,自主探究
(一)引导发现:
1.提出问题:课件演示:大客车慢慢开来了,小朋友们马上就要出发了,但需要持票上车,请问:一年级一共要买多少张车票?
2.引导分析:让学生说说“一年级一共要买多少张车票”是什么意思?引是导学生得出:一年级一共要买多少张车票就是求一年级一共有多少人。
3.列出算式:那如何列式?让学生独立列式。指名汇报,教师根据汇报板书出算式:35+34=。
(二)初次探究:
1.教师质疑:今天咱们用口算的方法来计算,请大家想一想:35+34应该怎样口算呢?
2.独立思考,交流汇报:
(1)让学生独立思考,有了自己的口算方法之后,再与同桌交流,教师巡视,进行个别指导。
(2)汇报展示:教师有选择性的请几个代表说一说,完整的表述出每种算法,教师板书,可能有:
方法一:先算35+30=65、再算65+4=69
方法二:先算30+30=60、再算5+4=9、最后算60+9=69
方法三:先算30+34=64、再算64+5=69
(3)学生在汇报算法时,教师再将学生的口算方法的过程用思路图形式板书出来,如例题中所示。如果有学生是用想笔算的方法来口算的,教师也要给予肯定。
3.观察比较:
(1)你们看看这三种方法,哪两种方法比较相似?引导学生发现:第一、三两种方法比较相似:都是将一个两位数分成一个整十数和一个一位数,再让它们分别与另一个两位数相加,不同之处在于:第一种方法是拆分第二个加数,而第三种方法是拆分第一个加数。(在归纳时,利用课件逐步演示)
(2)那你们能看出第二种方法与其他两种方法的不同之处吗?引导学生发现:第二种方法是将两个数现时拆分成一个整十数和一个一位数,分别相加之后再将两个结果相加。
4.反思小结:
(1)反思:我们看这三种口算方法,说明我们在口算这道题时,都自觉地把这两个数或其中的一个数进行拆分,这是为什么呢?难道不拆分我们就不能口算了吗?让学生发现:这样拆分之后就把新的问题变成可以用已经学过的知识来解决了,难度也就降低了,更便于口算。这样的拆分、变化的一个过程,我们在数学上称之为转化。
(2)小结:这三种方法都是先通过转化,再利用我们以前学过的两位数加一位数和两位数加整十数的知识,进行口算。
(3)学了这些方法之后,你再来评价一下自己的口算方法,你更喜欢哪种方法?
【设计意图:先让学生独立探究方法,再利用观察比较与反思小结,让学生明真正理解口算方法,初步感受转化思想的运用及其重要性。】
(三)再次探究:
1.呈现情境图:提出问题二:二年级一共要买多少张车票?
(1)让学生独立列出算式,老师巡视指导。
(2)独立口算,小组内交流口算方法。
(3)指名说出自己的口算方法。
2.解析过程,深层感知:
(1)让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将自己的口算过程在草稿纸上表示出来。
(2)展示过程:将学生列出的分步算式与过程的思路图结合在一起展示。
方法一:39+40=79、79+4=83
方法二:30+40=70、9+4=13、70+13=83
方法三:30+44=74、74+9=83
如果有学生是利用想竖式来想口算的方法的,教师也要给予肯定。
(3)完整呈现,观察比较:
①这三种方法中,哪两种方法可视为相同的方法?(第一、三两种方法)
②谁来说一说,第二种方法与这两种方法的不同之处?(第一、三两种方法是拆分一个数,而第二种方法是拆分两个数)
③你更喜欢哪种方法?为什么?让学生自由发言。
④这道题与第一道题有不同之处吗?让学生发现:这题需要进位。
3.小结反思:
(1)今天我们学习的口算两位数加两位数,其实都是运用了我们以前学过的知识来解决的。
(2)你觉得自己的口算方法如何?哪种方法更适合自己,你就选用哪种方法。
【设计意图:让学生再次经历独立思考、交流汇报以及观察比较与小结反思等学习活动,来巩固两位数加两位数的口算方法。】
三、实践应用,巩固提高
(一)完成教材P10的“做一做”。
1.课件分步呈现第(1)(2)两上题,让学生独立完成,交流汇报时,着重让学生说出口算的过程。
2.学生根据主题图,提出数学问题并解答。
(1)让学生分组合作,先提出问题,再列式计算,最后在组内交流汇报。
(2)集中汇报,指名说出口算的过程。并反馈订正。
【设计意图:通过本题的练习,巩固学生对两位数加两位数口算方法的进一步掌握,在培养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能力的同时,掌握所学知识。】
(二)口算比赛。
1.看谁能算全对:练习二的第1题。
(1)学生独立完成,比一比,看谁能算全快,教师巡视,注意对速度慢的学生进行指导。
(2)集体汇报:汇报时,要让学生说出自己的口算方法。
(3)反馈:请全做对的同学举手,教师给予表扬,同时对有错的学生给予鼓励。
2.看哪一小组全做对:练习二的第2题。
(1)学生独立完成,最后以小组为单位进行评比,看看哪一个小组能做全对。
(2)全部完成后,请同桌学生互相检查正误。对全对的小组给予表扬。
3.错例分析:教师选取几道有代表性的错题板书进行展示(不要说出出错孩子的名字)。让学生说一说,他们分别都是在哪些地方出错了。
4.我是小小营业员:课件演示练习二的第3题:
(1)情境创设:课件呈现第3题的情境图,先出现问题一:一位阿姨要买一个地球仪和一个小闹钟,一共需要多少元?让学生独立列式解答,并说出计算过程。
(2)学生提出问题,并解决。
5.我是劳动小能手:课件呈现练习二的第3题的主题图。
(1)同学们请仔细观察图,谁来说一说这幅图画的是一个什么场景?
(2)你能根据图上的内容,完整地提出一个数学问题吗?
(3)学生叙述问题,教师加以引导或表扬。
(4)学生独立解决问题,并说一说自己是如何计算的?
【设计意图:通过有趣的比赛形式的练习,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设计一个错题展示与分析环节,给学生一个必要的提醒,让学生减少或避免出现同样的错误,最后再通过两个情境练习,让学生在具体的生活情境与问题情境中,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达到将所学知识巩固提高的目的。】
四、全课小结,促进内化
(一)学生谈体会:让学生说说,这节课学习了什么知识?
(二)师生共同回顾:本节我们学习了口算两位数加两位数,其中最重要的就是如何把一道两位数加两位数的口算转化成若干道连续的、已经掌握的、比较容易的口算。(同时点击课件,进行演示)这种数学思想,我们以前也经常用,以后还要经常用。希望我们每一个人都能用好这把学习数学的金钥匙!
【设计意图:多让几个学生说一说,教师加以引导,既能锻炼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归纳概括的能力,还能加深学生对本课所学知识的掌握,同时教师明确指出转化的重要性。】
6以内减法教案(篇4)
课题:连加
教学目标
1.使学生掌握用一个竖式计算三个数连加的计算方法,并能比较熟练地进行计算.
2.使学生熟练地运用凑十法,培养学生的思维灵活性.
教学重点
掌握连加的计算方法.
教学难点
理解哪一位相加满几十就向前一位进几的道理.
教学过程
(一)复习准备【演示课件“连加”】
1.板演
请同学说计算过程,最后说说笔算加法的法则,教师贴出:
①相同数位对齐;②从个位加起;③哪一位上的数相加满十,要向前一位进1.
2.口算
6+8+2= 5+7+9= 3+7+5= 6+7+4=
1+4+9= 3+5+5= 4+8+6= 8+9+2=
8+7= 7+6= 5+8= 4+6=
9+5= 7+5= 3+8= 4+7=
找两名程度差不多的同学,同时做左右两组口算,问左边做得快的同学为什么能做得这么快.(左边把能凑成十的两个数先加,再与另一个数相加,这样算得快)看右边一组,问:从得数上看与二十以内的口算有什么不同?(10以内的两个数相加得数永远不会超过20,而三个数相加,就有可能超过20了)
4.小结引出新课
师说:两个数相加的笔算加法这部分知识大家掌握得很好,如果三个数连加你还会计算吗?今天我们一起学习连加.(板书课题)
(二)学习新课
1.学习例6【继续演示课件“连加”】
(1)出示袋子图
(2)看图说图意,列出算式88+97+105=
师说:以前我们算三个数连加,要用两个竖式,从这节课开始,为了简便,可以写成一个竖式进行计算.
(3)教计算方法
师说:谁能把它写成竖式的形式?一人板演其他同学在课堂练习本上写.教师强调相同数位对齐.
学生独立计算,教师总结:以前我们学过两个数相加满10,向前一位进1,现在个位三个数相加满20,就要向十位进2.那么笔算加法的法则第三条应该怎么改一改呢?教师用红笔在法则第三条上改:
板书:(3)哪一位上的数相加满(几)十,要向前一位进几.
2.反馈练习.【继续演示课件“连加”】
(1)教师板书 702+2984+368=
(2)引导学生交流,在计算中应注意的问题.
应注意的问题:
①三个数相加,能简算的要简算.
②三个数相加,和满几十就向前一位进几.
教师巡视,如果发现问题考虑的不全面,教师可适当提示.
(3)师生共同计算.
引导学生回答:计算个位时,先把个位上的2和8加起来得10,再加上4得14.
教师同时用彩色粉笔把2和8用括线连起来,在得数的个位上写4,向前一位进一.
板书:
计算十位没有简便算法,学生直接口述.
教师板书:
引导学生回答:计算百位时,先把百位上的7和3加起来得10,9和进上来的1加起来也得10.
教师用彩色粉笔按回答顺序画括线.两个10合起来是20,在得数的百位上写0,向千位上进2.教师板书:
千位上结果是4(竖式板书完整)
引导学生归纳:计算连加法,每一位上的数相加时,先把能凑成10的数加起来,比较简便.
启发学生表述:每一位上的数相加时,先把能凑成10的数加起来,比较简便.(教师同时板书).
3.小结
师说:今天我们学的新知识是连加.做连加的题,先要把相同数位对齐;再从个位加起;哪一位上的数相加满几十,要向前一位进几;每一位上的数相加时,先把能凑成10的数加起来,比较简便.
(三)巩固反馈【继续演示课件“连加”】
1.先想一想怎样算简便,再口算
6+4+7= 8+9+2= 7+5+5=
15+3+5= 9+7+1= 23+9+7=
2.做一做
3.练一练
这四道题可进行比赛,让学生想办法,用凑十法把题算得又对又快.
4.笔算下面各题
48+159+66= 653+2185+924= 247+968+8293=
教师巡视,如发现学生数位对错,忘加进位的数,横式上忘写得数等错误,要帮助他们及时纠正.
板书设计
连加
6+8+2= 5+7+9= 3+7+5= 6+7+8=
1+4+9= 3+5+4= 4+8+6= 8+9+6=
8+7= 7+6= 5+8= 4+6=
9+5= 7+5= 3+8= 4+7=
9+6= 5+5= 3+9= 2+8=
例6 88+97+105=290(千克)
702+2984+368=4054
数学教案-万以内的加法和减法(二) 连加
6以内减法教案(篇5)
教学内容:
人教版教材一年级下册第65页例2及相关练习。
教材简析:
本节课内容是在上册学习了20以内进位加法,和在本单元中学习了两位数加一位数、整十数(不进位)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既是对已学知识的进一步深入,同时又为今后学习列竖式的加法(进位)奠定基础。本课对理解“个位上相加满十向十位进一“是教学难点和重点,通过旧知迁移,感知“进位”的必要性。借助学具操作,引导比较,自主探究,互助学习等方式。沟通算法间的联系,强化学生对进位加法特点的理解。通过多种方法帮助学生理解算理,建立对进位加法过程中算理的表象感悟,能清楚用语言表征出来,并能运用新知解决数学问题。
教学目标:
1.让学生理解两位数加一位数(进位)的算理,掌握方法,能熟练正确进行口算,解决生活中的数学问题。
2.让学生经历通过学具操作,观察思考,对比研究,合作交流,等方式的研究过程,理解并掌握“个位相加满十进一”的算理。
3.使学生感受到不同计算方法相互间是有联系的。
教学重点:
理解掌握两位数加一位数(进位)口算方法。
教学难点:
理解“个位相加满十进一”的算理。
教学准备:
课件、情境图、小棒、计数器等。
教学过程:
一、复习梳理,利用旧知的经验为新知迁移做铺垫
课件出示复习题
(一)比一比,算一算(以开火车的方式进行)。
9+8= 35+20= 4+7= 32+5=
20+78= 3+9= 4+71= 32+50=
(二)列式计算,并说一说计算过程。
教师:先算什么,再算什么?结果是多少?
【设计意图:通过复习20以内进位加法中的“凑十法”和两位数加一位数(不进位)的旧知,帮助学生回忆,梳理已有的知识经验,为新知学习做好铺垫。】
二、创设情境,经历探究进位加法算法的过程
教师:在我们生活中有许多需要用加法来解决的数学问题,让我们带着数学的眼光,一起去一(1)班联欢会的现场看看吧。
(一)主题引入,信息整合
课件出示主题图。让学生观察主题图,说一说从图中了解到哪些信息。根据学生发现的信息,教师选择性的进行板书。(课件演示突出有价值的信息进行闪烁。如“24瓶”“桌上有9瓶”可以添加这条信息。)
选取的信息有:盒子里有24瓶矿泉水,桌子上有9瓶。
(二)提出问题,列式促研
1.让学生提出问题:一共有多少瓶矿泉水?
(课件出示男孩提出的问题)
根据学生的回答,课件出示问题。
2.让学生将条件和问题完整表述出来。课件进行完整性的呈现。
学生列出算式。(课件出示女孩列出算式)
3.比较算式,引入课题
板书算式:24+9=
4.提出问题:观察算式24+5与24+9有什么相同点与不同点?
学生可能会说,相同点:都是两位数加一位数的`加法算式。根据学生回答,教师板书课题:两位数加一位数不同点:24+5是我们学过的加法算式,24+9比较难。(个位相加超过十,要进位)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会看情境图的信息,培养学生收集信息,删选信息、完整表述题意的能力。再通过复习题与新知算式的对比,初步感知“进位”,促进学生对新知展开探究的欲望。】
(三)学具操作,直观感悟
1.思考:怎样计算24+9=,课堂上没有矿泉水瓶,用什么学具代替我们摆一摆,算一算。
教师引导,借助小棒代替矿泉水,尝试摆一摆,算一算。
2.操作:同桌合作,摆出算式,算出结果。相互之间说一说是怎样得出结果。
3.汇报交流,体现算法多样化。
请学生板演算式中小棒的摆法。
预设学生可能出现这样几种思考方法:
方法一:左边24中4根加上右边9根中的6根合起来是10根,捆成一捆,一共有3捆就是30,再加上3根,共33根;
方法二:左边24中1根加上右边9根合起来是10根,捆成一捆,一共有3捆就是30,再加上左边的3根,共33根;
方法三:左边24中4根加上右边9根合起来是13根,,20加上13就是33根;
方法四:直接往后数9个;
方法五:24加10再减1;
【设计意图:通过学生动手操作,由具体的小棒呈现计算思考过程,突出旧知“凑十法”的迁移,对帮助学生理解抽象的算理提供直观的表象支撑,而直接把4根和9根进行相加是13根,为“进位”的教学做好了铺垫。在探究交流的过程让学生初步体会到操作方法的多样化。】
三、分析操作过程,把握本质,体会算理
教师引导学生回忆刚才操作交流的过程,共同分析方法一、二都是运用“凑十法”,方法三是直接把根数相加。
再次利用课件进行演示,回顾梳理。
(一)数形结合,初建模型
(课件呈现两种方法,动态演示,突出10根小棒捆一捆),借助小棒摆放,课件演示,体现思考过程。
教师:第一种方法中的原来的2捆为什么变成了3捆?为什么要把后面的几根重新打捆?第二种方法中1捆多3根是怎么得到的?1捆表示什么几根?
让学生对着课件演示,说说自己的理解。教师引导学生从小棒演示过程按照“先……再……”的顺序说一说。
【设计意图:通过课件演示,帮助学生回忆动手操作过程,借助小棒打捆,建立“进位”的直观表象;再按照课件依次出示的顺序,分别说说两种算法中先……先算……。突出两种算法的不同,进而突出每种算法的重点。强调10个一是1个十,满十就要打捆的意识。】
(二)符号表征,明确算理
结合小棒摆放图,把算式过程图填写完整。
(课件出示算式,以学生表述过程陆续呈现步骤,突出算法不同。)
利用课件呈现小棒图,出示算式,每种算法的呈现以小棒图与口算过程图相对照,帮助学生直观理解算法。
教师:引导学生结合小棒摆放,说出算式一是把9分成两个数,运用“凑十法”,先算什么,再算什么?结果是多少?算式二结合小棒图,先算什么?再算什么?结果是多少?
(三)即时练习,深化算理
(课件出示)教材65页“做一做”。
让学生观察小棒图,根据自己的理解,完成练习,全班交流,课件反馈。
【设计意图:课件演示两种不同的方法,把小棒图与口算过程图对应起来,帮助学生由具体实物操作到符号抽象理解,明确计算步骤,理解算理,掌握算法,在交流中培养学生语言表征能力。即时练习给学生对新知理解基础上再次回忆,形成计算策略,深化对算理的理解。】
四、专项练习,强化对进位加法算理的认识
(课件出示)
(一)快乐的小猴。(说一说□里能填几。)
(二)捉害虫。(下面的计算对吗,把不对的改正过来。)
(三)解决问题。
教材66页第4题。
【设计意图:设计几个层次的趣味练习,让学生在练习中愉悦情感,通过比较算法,错误辨析,沟通算法间的相互联系,强化对进位加法特点的理解。】
五、回顾反思,总结提升
通过本课的练习,你对加法计算有什么新的收获?
6以内减法教案(篇6)
【教学目标】
1.在具体的情境中,经历探索两位数减两位数的口算方法的过程,并能正确地进行计算。
2.在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进一步体验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增强数学意识。
3.进一步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热情和独立思考,乐于交流的习惯。
【教学重点】
理解两位数减两位数口算的算理,并能正确地口算。
【教学难点】
需要退位的两位数减两位数的口算方法。
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1.口算。
17+41= 18+31= 54+18=
73+12= 65+11= 75+21=
48+42= 47+17= 48+37=
45-20= 35-2= 36-8=
2.谈谈你是怎样算的?
35-20= 35-2= 36-8=
二、探究新知
同学们还记得上节课去世博会的事情吗?大家把问题解决得真棒!今天,老师还想请大家再来帮帮忙。
1.课件出示第11页情景图:
组织学生观察图画,问:
a.你知道了那些信息?
b.你能提出哪些数学问题并解答。
2.指名学生说出自己提出的问题,教师选择例2中的两个问题板书出来或投影显示;
(1)普通快客的票价比动车贵多少钱?
(2)世博专线大巴的票价比普通快客便宜多少钱?
3.要解答这两个问题,各需要用到哪些信息?引导学生寻找信息,并列式。
(1)65-54=
(2)65-48=
4.怎样口算?说说你的想法。
指名几个学生说自己的算法,教师选择主要的一种或两种方法板书出来。
5.对比这两个算式,你觉得应该注意什么?
(退位后十位的计算)
6.巩固练习:教材第11页做一做。
提醒学生看清运算符号,细心计算。学生独立练习后,指名反馈,集体订正,并选择两道算式说算法。
三、巩固应用
1.完成第11页“做一做”。
请学生自己口算,并说一说是怎样算的?
2.小游戏(练习二第5题)。
由两个同学拿着写数字的卡片,用一个方框把两个数字卡排在一起,然后往左右两边拉,抽拉的过程中请全班同学把方框内的两个数相加或相减。
3.接力赛(练习二第6题)。
老师给每一组的第一个同学一个数字,后面的同学每人给一个运算符号和一个数字。第一个同学把数字告诉第二个同学,第二个同学根据第一个同学的得数计算并告诉下一个同学结果。以此类推,完成接力赛。
四、课堂小结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教学反思
在探究两位数减两位数的口算方法时,让学生充分思考,并把自己的.想法在全组进行交流,让大家感受计算方法的多样性,培养了学生爱动脑筋的好习惯。在口算时,让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能理解的口算方法,充分尊重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学生在口算速度方面也有了较大的提高。
大班篮球活动教案六篇
对于新入职的老师而言,教案课件还是很重要的,因此教案课件不是随便写写就可以的。教案是教师系统化教学的基础,从哪些角度去准备写自己的教案课件呢?经过反复推敲编辑为您编辑出了这份精选的“大班篮球活动教案”,请将这篇文章分享给您的朋友们让大家一起分享知识!
大班篮球活动教案(篇1)
我班的篮球高手作文
“砰!”篮球一次又一次的被扣进篮筐,一群“风行少年”脸上洋溢着兴奋,他们正进行着一场热火朝天的比赛。
爱耍计谋的陈云浩
篮球又一次传到他的手中,鲍奕龙急忙伸开手臂想要拦住他,只见陈云浩不慌不忙,轻松带球,眼睛扫视了一下四周。突然,他做出一副突围的样子,鲍奕龙没有丝毫防备,马上跑到篮筐下,而他却向左一闪,嘴角泛起一抹狡猾的微笑。这样如是再三,对方始终没抢到球。
瞧瞧可怜的鲍奕龙,刚刚还勇猛无比,现在骨头却散了架似的,瘫坐在地上。
潇洒自如的张昌涛
陈云浩刚想投球,球却又莫名其妙的消失了,原来张昌涛凭借身高优势,背后袭击将球抢走了。陈云浩非常愤怒,向他追去,可张昌涛运球如飞,他也只能“望球兴叹”了。
看!鲍奕龙和李张鑫源一前一后同时盯住了张昌涛,我们都为&小学作文%&他捏了把汗,遇见这两个“巨人”的下场只有投降,可张昌涛在这两个“巨人”面前从容自若,他一边运球一边左躲右闪,似乎他给球施了魔法,两个“巨人”也无可奈何。说时迟,那时快,张昌涛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把球高高抛起。“嘿!好球!”我们都为他欢呼起来。
球传到刘永正手中。唉,他又一次投球失误!只见他双手叉腰,望着那个很难征服的`篮筐,轻轻叹了口气。一次又一次地突围,反反复复地投球,都以失败告终。此时的他已经汗流浃背,筋疲力尽,我以为他会选择放弃,会离开,可是,我想错了。看,又一次突围开始了,他憋足马力以闪电般的速度“杀”出重围,我还没反应过来,球已应声而入。
一场精彩的篮球比赛落下了帷幕,望着他们远去的背影,我不禁感叹:“篮球高手”,果然名不虚传!
大班篮球活动教案(篇2)
大班篮球活动教案
一、活动主题:培养孩子的协作精神和团队意识
活动目的:
1. 培养孩子的体育运动兴趣,增强身体素质;
2. 培养孩子的协作精神和团队意识;
3. 提高孩子的篮球技能和运动能力。
活动对象:大班幼儿(3-6岁)
活动准备:
1. 篮球场地;
2. 篮球(适合幼儿使用的小号篮球);
3. 篮球框;
4. 草帽(用于分组标识);
5. 清单(记录活动过程和结果);
6. 红黄绿三种颜色的绸带(用于分组辅助);
7. 音乐设备;
8. 水和纸杯(备用)。
活动流程:
一、热身活动(10分钟)
1. 引导孩子做简单的拉伸运动,热身身体;
2. 播放音乐,引导孩子跟着音乐做简单的动作,如走路、跳跃、摆手等。
二、篮球基本动作练习(15分钟)
1. 引导孩子学习持球、传球和投篮的基本动作;
2. 教授持球姿势和传球的正确方法,鼓励孩子进行练习;
3. 调整篮球框的高度适合幼儿使用,并引导孩子学习投篮的姿势和动作。
三、团队合作游戏(30分钟)
1. 将孩子分成几个小组,每组4-5人,用不同颜色的草帽和绸带来区分每个小组;
2. 引导孩子进行分组,让他们互相熟悉并为自己的小组想一个名字;
3. 设计不同的团队合作游戏,如传球接力赛、篮球射击比赛等,鼓励孩子互相合作,共同完成任务;
4. 游戏结束后,给每个小组点赞或奖励,并引导孩子总结每个小组的优点和不足。
四、比赛活动(20分钟)
1. 将孩子分成两个大组,每个大组再分成若干小组;
2. 设计不同的篮球比赛项目,如投篮比赛、篮球接力赛等,让孩子充分展示自己的篮球技能;
3. 比赛结束后,给每个小组点赞或奖励,并引导孩子总结比赛过程和个人表现。
五、结束活动(5分钟)
1. 引导孩子进行简单的放松活动,如做深呼吸或伸展运动;
2. 整理活动场地和篮球器材;
3. 总结活动过程和收集孩子的反馈意见;
4. 表扬孩子的参与和努力。
活动评估:
1. 观察孩子是否积极参与活动;
2. 评估孩子能否正确进行篮球基本动作;
3. 观察孩子在团队合作游戏和比赛中的表现;
4. 收集孩子和家长的反馈意见,并根据反馈进行改进。
活动延伸:
1. 鼓励孩子在课余时间继续进行篮球运动的练习;
2. 组织篮球比赛或与其他班级进行友谊赛;
3. 邀请专业篮球教练来指导孩子的篮球技术训练。
通过这样的大班篮球活动,既可以锻炼孩子的身体素质,又可以培养他们的协作精神和团队意识。同时,篮球活动还能提高孩子的篮球技能和运动能力,在快乐中学习和成长。
大班篮球活动教案(篇3)
篮球是一项极具挑战性和技巧性的运动,在大班幼儿教育中,篮球运动活动不仅可以增强幼儿身体的协调性,还可以提高幼儿的团队协作意识和竞争意识。因此,本文将为大家介绍一份完整的大班篮球活动教案,帮助孩子们更好地了解篮球运动。
教学目标:
1. 让幼儿了解篮球运动规则,掌握篮球运动基本技巧。
2. 培养幼儿团队协作意识和竞争意识。
3. 有助于幼儿身体协调性的提高。
教学内容:
1. 篮球挑战赛。准备一些小篮球和篮球架,让幼儿进行投篮挑战赛。
2. 篮球运动技巧训练。包括运球、传球、投篮、防守等技巧。
3. 篮球乐园。在活动场地上设置多个篮球玩具,让幼儿进行自由游戏。
教学流程:
1. 开幕式。向幼儿介绍篮球运动规则和活动流程。
2. 篮球挑战赛。将幼儿分成小组,让他们一起完成投篮挑战。组内排名前三名的幼儿将有机会获得小奖品。
3. 篮球运动技巧训练。让幼儿学习基本的篮球运动技巧,如运球、传球、投篮和防守等。教师应该对每个技巧进行讲解和示范,并给孩子们适当的练习时间。
4. 篮球比赛。将幼儿分成两个小队,让他们进行一场友谊赛。在比赛中,教师应该注重规则制定和安全措施,以确保幼儿的身体安全。
5. 篮球乐园。最后,让幼儿自由游戏,享受篮球运动带来的乐趣。
评估:
教师应该根据孩子的学习情况和表现,进行综合评估。评估内容包括学习技巧的掌握程度、团队协作和竞争意识等方面。
教学反思: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注重孩子们的兴趣和参与度,并确保他们的安全和健康。同时,教师应该根据幼儿的不同特点和能力,设置适合他们的篮球活动内容和难度,在活动中适当地调整教学方案。
总结:
篮球活动是一项有助于幼儿身体发展和心理成长的运动项目,通过本文介绍的教学方案,教师可以引导孩子们了解篮球运动规则和技巧,并培养他们的团队协作和竞争意识。同时,在活动中,孩子们可以感受到篮球运动的乐趣,增强自信心和积极性,为日后的生活和学习奠定基础。
大班篮球活动教案(篇4)
大班篮球活动教案
篮球是一项热门的体育运动,能够锻炼身体、培养团队协作精神和培养领导能力。在大班教育活动中,通过篮球活动,可以帮助幼儿提升身体素质,培养团队合作精神,发展社交能力,同时也可培养幼儿对篮球运动的兴趣和热爱。下面是关于大班篮球活动的主题范文。
主题:探索篮球的乐趣
活动目标:
1. 培养幼儿对篮球运动的兴趣。
2. 提升幼儿的身体素质,培养基本的篮球技能。
3. 培养幼儿的团队合作精神。
4. 培养幼儿的互助意识和社交能力。
活动准备:
1. 准备足够数量的篮球。
2. 准备篮球场地或操场。
3. 准备音乐,以增强活动氛围。
4. 准备一些小奖品,以奖励表现优异的幼儿。
活动步骤:
第一步:热身准备(10分钟)
1. 组织幼儿进行简单的热身运动,如跑步、跳绳、深呼吸等,以准备他们的身体。
2. 引导幼儿进行简单的拉伸运动,以预防运动伤害。
第二步:基本篮球技能介绍(10分钟)
1. 以简单明了的方式向幼儿介绍篮球运动和基本技巧,如传球、投篮、运球等。
2. 通过示范和讲解,让幼儿对这些技能有一定的了解。
第三步:篮球技能练习(20分钟)
1. 分组让幼儿进行篮球技能的练习,如传球、投篮、运球等。
2. 注意观察幼儿的表现,给予必要的指导和纠正。
3. 鼓励幼儿积极参与,提高自信心。
第四步:团队合作活动(20分钟)
1. 分为若干小组,进行篮球比赛。
2. 强调团队合作的重要性,并引导幼儿分工合作,共同完成任务。
3. 鼓励队员互相帮助,共同进步。
第五步:结束活动(10分钟)
1. 组织幼儿进行简单的放松活动,如轻松的伸展运动。
2. 对幼儿进行活动总结,鼓励幼儿分享自己的收获和心得。
3. 表彰表现优异的幼儿,并给予小奖品以激励。
活动延伸:
1. 组织篮球比赛,增加游戏性,提高幼儿的参与度。
2. 鼓励幼儿自己设计一场篮球比赛,培养他们的领导能力和创造力。
3. 结合幼儿的学习内容,编排篮球表演,提高幼儿的动作协调性和表演能力。
通过以上的篮球活动,可以让幼儿在欢乐的氛围下锻炼身体、培养团队合作精神和培养领导能力。篮球活动可以让幼儿感受到运动的乐趣,鼓励他们积极参与,提高身体素质,同时也可以培养幼儿的社交能力和团队合作意识。在这个过程中,幼儿们能够体验到团队协作的重要性,并从中学会互相帮助和共同努力,从而达到共同目标。
大班篮球活动教案(篇5)
大班篮球活动教案
一、教案主题:大班篮球活动
二、教案目标:
1. 培养大班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和沟通能力。
2. 提高大班学生的体能素质和运动技能。
3. 培养大班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创新思维。
三、教案内容:
1. 活动准备:
a. 准备篮球和球网。
b. 将篮球场地划分为两个对立的阵营。
c. 设置阵地和战术标识。
2. 活动流程:
第一阶段:热身活动(15分钟)
a. 让学生进行基本的身体热身运动,如拉伸、深呼吸等。
b. 进行篮球运动相关的热身活动,如运球、投篮等。
第二阶段:技能讲解和练习(20分钟)
a. 介绍篮球基本技能,如运球、传球、投篮等。
b. 练习基本技能,让学生熟悉并掌握。
第三阶段:团队合作训练(30分钟)
a. 将学生分为两个对立的阵营,进行对抗性训练。
b. 提醒学生要注意团队合作和沟通,互相配合来实现目标。
第四阶段:比赛和总结(30分钟)
a. 进行篮球比赛,比赛时间可根据实际情况调整。
b. 结束比赛后,进行总结,回顾学生的表现和感受。
四、活动评估:
1. 观察学生在活动中的表现,包括技能掌握、团队合作和沟通等方面。
2. 活动结束后,和学生进行讨论和总结,了解学生对活动的反馈和建议。
五、拓展活动:
1. 可以组织篮球比赛,邀请其他班级或学校参加,增加比赛的激烈程度。
2. 可以设置篮球训练营,让学生有机会进一步提高篮球技能和体能素质。
3. 可以进行篮球创新项目,例如自制篮球器材或设计新的篮球战术。
六、注意事项:
1. 活动中要确保学生的安全,提前做好场地检查和安全措施。
2. 活动中要注重指导和纠正学生的动作,使他们掌握正确的篮球技巧。
3. 活动结束后,要及时清理场地和篮球器材,保持整洁。
总结:
大班篮球活动是一项既有趣又能促进学生团队合作精神和体能素质的活动。通过此次活动,学生不仅能够提高篮球技能和体能素质,还能培养他们的团队合作意识和沟通能力。同时,通过比赛和总结,可以给学生提供更多的学习机会和成长空间。教师要充分发挥指导和引导作用,让学生在活动中获得全面的发展和提高。
大班篮球活动教案(篇6)
大班篮球活动教案
篮球是一项热门的体育运动,它可以培养孩子们的身体协调能力、团队合作意识和竞争意识。为了让学生们更好地了解和参与篮球运动,我设计了以下的大班篮球活动教案。
教案主题:篮球运动的基本技巧和团队合作
一、教案目标
1. 了解篮球运动的基本规则和技术要素;
2. 学习篮球运动的基本技巧,如传球、接球、投篮和运球;
3. 培养学生间的团队合作精神和竞争意识。
二、教学准备
1. 投篮架和篮球;
2. 篮球场地;
3. PPT和视频资源。
三、教学步骤
1. 导入(5分钟)
通过介绍篮球的背景和历史,引发学生对篮球运动的兴趣。使用PPT和视频资源展示篮球比赛的精彩画面,引导学生们进入篮球的世界。
2. 了解篮球规则(10分钟)
通过简短的讲解和示范,介绍篮球比赛的规则。包括篮球场地、球员位置、进攻和防守规则等。同时,鼓励学生们提问和互动,以加深对篮球规则的理解。
3. 学习篮球技巧(30分钟)
a. 传球和接球:首先,讲解传球和接球的基本技巧,如正确的站位、手部动作和传球的力量控制。然后,进行示范并让学生们练习传球和接球的动作。
b. 投篮:讲解正确的投篮姿势、手臂的起伏动作和目标点的选择。通过示范和练习,帮助学生们掌握投篮的基本技巧。
c. 运球:讲解正确的运球姿势、手部和身体的配合动作。示范运球的基本动作并让学生们进行练习。
4. 球队合作训练(20分钟)
分组让学生们进行球队合作训练,鼓励他们共同制定战术并在有限时间内完成任务。同时,引导学生们在团队中发挥自己的作用,营造良好的合作氛围。
5. 小组对抗赛(15分钟)
根据学生们的身体素质和篮球技能,将他们分成两个队伍进行小组对抗赛。引导学生们运用所学的技巧和团队合作,争取取得比赛的胜利。在比赛中观察学生们的表现,及时给予肯定和建议。
6. 总结与反思(10分钟)
让学生们回顾整个篮球活动的过程,分享他们的收获和体会。鼓励他们提出自己的问题和建议,以便在以后的活动中进一步改进。
四、教学评估
通过观察学生们在训练和比赛中的表现,评估他们是否掌握了传球、接球、投篮和运球的基本技能。同时,评估他们在团队合作中的表现,如沟通、协调和互助等。
五、教学延展
为了进一步增强学生们对篮球运动的了解和参与,可以组织更多的篮球训练和比赛活动。同时,邀请专业的篮球教练来校内进行指导和交流,让学生们接触到更高水平的篮球技术和战术。
通过这个大班篮球活动教案,我们可以帮助学生们掌握篮球的基本技能和理解篮球的规则,培养他们的团队合作精神和竞争意识。希望通过这个教案的实施,能够激发学生们对篮球运动的热爱,并进一步开展更多的篮球活动。
给动物涂色教案精选六篇
“愿往后余生,快乐是我,暴瘦是我,富有也是我。生日快乐!”生日意味着对父母亲的感恩、对帮助过自己的朋友亲人的感谢,在这天,各种热烈的生日祝福纷至沓来。您是否想让自己的生日祝福语更有特色呢?下面是小编精心为您整理的“给动物涂色教案精选六篇”,希望能为您提供更多的参考。
给动物涂色教案 篇1
主题:涂色动物教案
一、引言
近年来,随着幼儿园市场的快速扩展,越来越多的家长开始选择幼儿园来照顾他们的孩子。因此,越来越多的教育机构、幼儿园出现在市场上,从而引发了一场激烈的竞争。教育机构和幼儿园需要开发新的教学项目和创新课程,来更好地满足家长和学生的需求。涂色动物教案正是这样一个受欢迎的教育项目之一。
二、教学目标
通过涂色动物教案,幼儿园会有以下教学目标:
1、帮助幼儿了解不同动物的外观和特征,并能够正确地涂色。
2、通过涂色动物,提高幼儿们的手脑协调能力、色彩感知和集中精神的能力。
3、增加幼儿对动物的兴趣和了解,为后续的自然科学教学打下基础。
4、培养幼儿的创造力和想象力,鼓励他们在涂色时自由发挥。
5、增加幼儿的自信心和自我表达能力。
三、教学内容
1、教材:涂色动物彩色图卡。
2、教学步骤:
(1)介绍不同的动物和它们的特征。
(2)向幼儿展示彩色图卡,并分发给幼儿。
(3)指导幼儿如何正确地涂上不同颜色,让动物看起来更有生动感。
(4)引导幼儿讨论自己的作品,并让他们自主创造和涂色。
(5)操作过程中,教师需要不断与幼儿互动,了解他们的思考和想法,鼓励他们表达自己的想法。
(6)在涂色结束后,教师会引导幼儿进行品评活动,并通过表扬、奖励等方式鼓励幼儿努力涂色。
四、教学效果
1、提高幼儿的手脑协调能力。
涂色动物需要幼儿不断运用手和眼睛的协作,从而提高手脑协调能力。
2、提高幼儿在涂色中的专注度。
涂色需要幼儿长时间保持专注才能涂好,从而提高幼儿的聚焦能力。
3、增加幼儿对动物的兴趣和了解。
幼儿通过涂色了解了动物的特征和习性,从而增加了他们对动物的兴趣。
4、培养幼儿对色彩的感知和想象力。
在涂色过程中,幼儿需要自己判断和选择颜色,从而培养了他们对色彩的感知和想象力。
5、增加幼儿的自信心和自我表达能力。
涂色动物能够鼓励幼儿自由发挥,使他们感到更加自信,从而增强了他们的自我表达能力。
综上,“涂色动物教案”能够有效提高幼儿的绘画技能,同时增加幼儿对生命的认识和兴趣,对他们的智力和个性发展都有积极的促进作用。
给动物涂色教案 篇2
涂色动物教案
一、教学目标
1.了解不同种类的动物;
2.学习常见的颜色名称;
3.锻炼孩子涂色的能力;
4.培养孩子的观察能力和认知能力。
二、教学内容
1.教师先向孩子们讲解不同种类的动物,以及它们的习性特征;
2.教师再介绍常用的颜色名称;
3.学生单独涂色,选择不同颜色填充动物,完成作品。
三、教学方法
本次教案采用听、说、看、涂的综合教学方法。首先向学生介绍不同种类的动物,然后告诉学生一些常用的颜色名称,最后让学生单独完成对动物的涂色。
四、教学步骤
1.简要介绍不同种类的动物,如:老虎、大象、熊猫、猴子等,告诉学生这些动物都有什么特征和习性;
2.介绍颜色名称,重点介绍对涂色有帮助的常用基础颜色,如:红色、黄色、蓝色、绿色、紫色、橙色、黑色、白色;
3.让学生自由选择一个动物,选择自己喜欢的颜色进行涂色;
4.教师指导学生技巧,会使用不同颜色的搭配,让画面更加生动美观;
5.完成作品后,老师评选出优秀的涂色作品,进行展示和分享.
五、教学重点
1.让学生学习不同动物的种类及其特征;
2.教学生认知常用的颜色名称,能够将不同颜色正确涂到动物身上;
3.培养孩子们的观察能力,让他们能够体会涂色带来的快乐;
4.提高孩子的动手能力和操作能力。
六、教学效果
通过本次涂色动物教案的教学,我相信孩子们除了能了解不同动物种类及其特征,还能掌握常用的颜色名称,并且能够灵活运用这些颜色为自己最喜欢的动物涂色。通过涂色的活动,孩子们的观察能力和动手能力也得到了锻炼,同时也培养孩子们的审美能力。
给动物涂色教案 篇3
涂色动物教案
一、教学目标
1. 学习认识各种动物,并能正确书写其名称。
2. 学习涂色技巧,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和想象力。
3. 提升学生对颜色的感知和辨认能力。
二、教学准备
1. 简笔画动物的图片。
2. 彩色铅笔或蜡笔。
3. 纸张和彩色笔。
4. PPT或展示板。
三、教学步骤
步骤一:导入活动(10分钟)
1. 利用PPT或展示板展示一张简笔画的动物图片,让学生猜测是什么动物。
2. 引导学生用简笔画的形式画出自己心中所想的动物,并与同学分享。
步骤二:学习认识动物(15分钟)
1. 展示一组不同动物的图片,并教学生说出动物的名称。
2. 让学生边看边涂色,使用不同颜色来涂画动物、植物,并让学生解释自己选择这种颜色的原因。
步骤三:温故知新(10分钟)
1. 让学生回想一下刚才学习的动物名称,并与同学进行问答。
2. 引导学生说出与动物相关的词语,如:狗-宠物,猫-奶昔等。
步骤四:涂色动物练习(20分钟)
1. 给每个学生发放一幅简笔画的动物图片,让他们用彩色铅笔或蜡笔给动物涂色。
2. 引导学生用一种以上的颜色涂色,注重颜色的搭配和运用。
步骤五:分享作品(15分钟)
1. 让学生互相交流自己的涂色作品,赞美他们的创意和努力。
2. 邀请几名学生上台展示自己的作品,并进行展示和解释。
四、教学延伸
1. 引导学生制作一本属于自己的涂色图集,他们可以用纸张和彩色笔自己绘制动物图案进行涂色。
2. 能够用自己所学的颜色知识涂色的基础上,利用剪纸、画布等素材制作涂色作品。
五、教学反思
通过这一教学活动,学生不仅能够认识到不同的动物,并学会书写其名称,还能进一步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和想象力。通过涂色的练习,提高学生对颜色的感知和辨认能力,增强他们的审美能力和色彩搭配能力。同时,让学生通过学习和分享,培养他们的团队合作精神和表达能力。
给动物涂色教案 篇4
涂色动物教案
教学目标:
1. 认识各种动物,并了解其特征和生活习性;
2. 提高幼儿的动手能力和色彩感知能力;
3. 培养幼儿的观察能力和想象力,激发幼儿对动物的兴趣。
教学内容:
本课将涉及以下内容:
1. 十二生肖及其代表动物:鼠、牛、虎、兔、龙、蛇、马、羊、猴、鸡、狗、猪。
2. 常见的动物:熊、狮子、老虎、大象、长颈鹿、斑马、企鹅、海豚、鲨鱼、恐龙、蝴蝶、蚂蚁等。
教学准备:
1. 展板或大型海报,上面印有各种动物形象。
2. 颜色笔或蜡笔、彩色纸、剪刀等。
教学过程:
一、引入
1. 介绍课题:今天我们要来一起认识各种可爱的动物,并用各种颜色为它们涂上漂亮的衣服。
2. 导入知识:教师出示展板或大型海报,让幼儿们观察上面的各种动物形象,引导幼儿发言,认识它们的形象和习性。
3. 讨论问题:让幼儿们提出对动物的认知和感受,比如:颜色、形状、特点、喜好等。
二、展开
1. 重点介绍十二生肖及其代表动物,让幼儿在了解它们的基础上,自主发挥,为它们涂上漂亮的色彩。
2. 让幼儿自由选择其他动物涂色,如:熊、狮子、老虎、大象、长颈鹿、斑马、企鹅、海豚、鲨鱼、恐龙、蝴蝶、蚂蚁等,激发幼儿的创造力和想象力。
3. 教师可以引导幼儿,告诉他们它们生活的环境和特征,让幼儿更好地涂出它们的形象和特色。
4. 通过涂色活动,让孩子们对动物有一个更具体、更深入的认识,培养他们的观察力、色彩感知能力和动手能力。
三、结尾
1. 播放一些与动物相关的儿歌或动画片,加深幼儿对动物的印象和认知。
2. 评价活动结果,让孩子们展示自己的作品,并彼此欣赏,并鼓励他们对动物保持关注和关心。
教学总结:
通过这次活动,幼儿们发扬想象,培养了动手能力和色彩感知能力,对动物也有了更深入的认识和了解。希望此次活动能够促进幼儿们对大自然的兴趣,并时刻牢记保护自然环境的重要意义。
给动物涂色教案 篇5
涂色动物教案
一、教学目标
1. 了解动物的基本特征和习性。
2. 学习并认识不同的动物形象。
3. 培养学生对动物的兴趣和爱护动物的意识。
4. 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和观察力。
二、教学内容
1. 动物的基本特征和习性介绍。
2. 动物形象涂色活动。
三、教学准备
1. 幻灯片或图片展示动物形象和介绍。
2. 印刷的动物图案或线条描绘的动物图案。
3. 彩色笔、蜡笔、彩色铅笔等。
4. 纸张。
四、教学过程
1. 导入(10分钟)
首先,教师可以通过幻灯片或图片的形式,展示一些动物的形象,如猫、狗、狮子等,并简单介绍它们的基本特征和习性。通过直观的图像帮助学生对动物有初步的了解,并激发学习兴趣和好奇心。
2. 涂色活动(30分钟)
教师将提前准备好的印刷动物图案或线条描绘的动物图案分发给学生,要求学生使用彩色笔、蜡笔或彩色铅笔对图案进行涂色,并根据自己的想象为动物添加背景。在涂色的过程中,教师可以逐个介绍每种动物的特点和习性,引导学生观察和思考,提高学生对动物的认知。
3. 总结(10分钟)
涂色活动结束后,教师可以组织学生交流和展示自己涂色的成果。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观察不同学生涂色的差异,并针对不同涂色方式的好处进行讨论。最后,教师可以总结本节课学习到的动物知识和涂色技巧,让学生分享自己的感受和收获。
五、拓展延伸
1. 学生可以继续在课余时间进行涂色活动,涂色更多不同动物的图案,拓展自己的动物知识。
2. 学生可以用涂色的方式制作一个小动物图鉴或动物展示板,展示自己的涂色成果并分享给同学。
六、教学评价
1. 教师观察学生在活动中的参与程度和涂色的质量。
2. 学生交流展示自己的涂色成果,分享自己的学习体会和感受。
通过这样的涂色动物教案,既能让学生参与到动手活动中,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观察力,又能让学生通过涂色和交流认识和了解不同的动物形象,进一步提高学生对动物的认知和兴趣。同时,涂色动物教案还能向学生传递环保、爱护动物的意识和理念,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给动物涂色教案 篇6
涂色动物教案
一、教学背景
幼儿园涂色教学是幼儿早期教育中的基础教育,它能够激发幼儿的兴趣,培养幼儿的动手能力和创造力,拓展幼儿的视野,提高幼儿的认知和表达能力。而在涂色教学中,动物涂色更是幼儿最为喜欢和熟悉的一个方面,在涂色动物的过程中,幼儿可以通过对动物的了解,更好地发挥自己的创造力和表达能力。
二、教学目标
1、认知目标
通过涂色动物的学习,让幼儿进一步认识动物,了解动物的特征和习性,丰富幼儿的知识面,增强幼儿的认知能力。
2、动手目标
在涂色动物的学习过程中,培养幼儿的手眼协调能力和绘画技能,促进幼儿的发展,提高幼儿的动手能力。
3、情感目标
通过涂色动物的学习,让幼儿对动物产生兴趣和爱好,培养幼儿的爱护动物的意识和保护动物的意识,增强幼儿的爱心和责任感。
三、教学内容
涂色动物
四、教学重难点
1、重点:让幼儿对动物产生兴趣和爱好,丰富幼儿的知识面,增强幼儿的认知能力。
2、难点:如何通过涂色动物的学习,让幼儿对动物产生兴趣和爱好,培养幼儿的爱护动物的意识和保护动物的意识。
五、教学方法
通过故事讲解,实物展示,识字等多种方式,让幼儿了解动物的特征和习性,激发幼儿对动物的好奇心和热爱度,然后引导幼儿进行动物涂色,让幼儿在涂色的过程中更好地了解动物,体验涂色的乐趣,培养幼儿的动手能力和创造力。
六、教学过程
1、激发幼儿对动物的兴趣和热爱度
通过讲故事的方式让幼儿了解动物的特征和习性,实物展示的方式让幼儿更好地体验动物的生活方式,增强幼儿对动物的好奇心和热爱度。
2、涂色动物
引导幼儿进行动物涂色活动,让幼儿在涂色的过程中更好地了解动物,体验涂色的乐趣,培养幼儿的动手能力和创造力。
3、课后问答
通过识字等方式对幼儿进行知识问答,加深幼儿对动物知识的了解和印象。
七、教学评价
通过幼儿在涂色动物的过程中的表现,以及课后问答的情况进行评价,同时也要发现幼儿在学习过程中的不足并进行针对性的指导。
八、教学延伸
1、绘画比赛
在幼儿园的情景下,可以组织绘画比赛,增加幼儿的参与度和创造力,同时丰富幼儿对动物的了解。
2、亲子互动
在课外时间,可以组织动物涂色家庭活动,增强幼儿与家长的互动和感情,同时也提高家长对幼儿学习情况的了解和关注。
九、教学心得
涂色动物的教学活动可以使幼儿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更好地了解动物,增强幼儿的认知能力和动手能力,提高幼儿的创造力和表达能力,同时也培养和引导幼儿爱护动物的意识和责任感。幼儿在动物涂色的过程中,不仅可以学到知识,还能体验到涂色的乐趣,增进幼儿对绘画的兴趣和热爱度,达到了教育的目的,是一种很好的教学方式。
分数的意义教案精选六篇
根据您的要求,本编为您提供了一份全面的“分数的意义教案”。为了帮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在上课前,老师需要准备教案,而且在编写教案的课件时需要有一定的独创性。只有制作出精良的教案,才能实现高质量的教学效果。如果您想了解更多相关内容,请继续阅读以下内容!
分数的意义教案【篇1】
教学目标:
1、使学生认识百分数,知道百分数在生产、生活中的广泛应用。
2、使学生理解百分数的意义,能正确熟练读、写百分数。
3、培养学生的比较、分析、综合能力和应用意识。
教学重、难点:
百分数的意义
教学方法:
引导—————自学
预习提示;
(1)找一找生活中的百分数。
(2)什么是百分数?
(3)羊毛含量36%是什么意思?
(4)怎样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百分之几。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
让学生把事先找到的生活中的百分数带入课堂。
请同学们拿出在生活中找到的实际应用的百分数,并说一说是在哪儿找到的。
学生交流。
在生产、生活和工作中,人们经常要用到百分数,百分数有什么好处?什么叫百分数呢?今天我们一起来研究百分数。
二、引导探究,揭示百分数的特征
(一)出示课本例
1、一条裙子,羊毛的含量为36%,对此进行分析,并完成下表。
一条裙子,羊毛的.含量为36%。
这个句子中,单位“1”的量是:
这个百分数是( )和( )比较的结果。
这个百分数表示的意义是:
看到这个句子,你能想到什么?
这个36%的分母100表示什么?分子36又表示什么?
学生在小组内学习,每位学生在小组内汇报学习情况。
学生活动,教师参与。
什么叫做百分数?我们学过分数,分数既可以表示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分之几,也可以表示一个具体的数量。那百分数呢?
学生通过探究得出:百分数是表示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百分之几的数,百分数表示两个数的一种倍数关系,百分数又叫做百分率或百分比。
(二)小组合作学习,比较百分数与分数的不同。
接下来我们就比较一下百分数和分数,到底有那些不同?
通过合作学习使学生明白:百分数和分数的写法不同,为了区别与分数和便于书写,百分数通常不写成分数形式,而是采用%来表示。
在这个过程中渗透百分数的写法以及读法。并进行随机练习。
通过比较还要使学生明白;
①百分数可以不是最简分数,如:52%、38%,分子和分母不用约分,而分数就不一样了。
②百分数的分子可以是小数,如:3。1%。也可能分子比分母大,如:120%,和分数不同。
(三)学习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百分之几,揭示百分数的意义。
出示例1。学生独立完成在小组内交流。
三、学生反思学习过程
回顾刚才的学习过程,说一说,你有什么收获?
四、多层练习,巩固深化
1、出百分数,并回答问题。
1% 18% 50% 89% 100% 125% 7。5% 0。05% 300%
① 谁是最小的百分数?在这组内还有比它小的吗?
② 谁是的百分数?
③ 请读出跟一半的意思一样的那一个百分数。
④ 300% 是什么意思?
⑤ 在这组百分数中,我们可以看到,百分数的分子有的是小数,有的是整数,有的大于分母,有的小于分母,这是为什么呢?
2、读出下面的句子,并回答老师提出的问题。
(1) 我国的耕地面积约占世界的7%。
(2) 我国的人口约占世界的22%。
提问:这两句话中的百分数表示谁与谁比?
看到这两句话,你想到什么?
及时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
3、三峡库区分重庆库段和湖北库段。重庆库段的面积占三峡库区面积的85%,湖北库段的面积占三峡库区面积的百分之几?
完成课本练习一的相关习题。
分数的意义教案【篇2】
一、课堂材料
1、教材:
九年义务教育小学数学教材第十册第四单元第一学时
2、教学目标:
(1)让学生理解单元在说、分、画、写、折、画等体验活动中,感受和理解分数的意义,培养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和抽象概括能力。
(2)在实践中培养学生收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以及自主探索和合作学习的能力。
(3)营造相互合作、开拓进取的学习情境,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渗透数学源于现实生活的理念。
3、 教学重点:树立“单位”的概念,理解分数的含义。
4、 教学难点:理解单元的概念。
二,教学方法
学生从易到难,从浅到深逐步理解事物。虽然在之前的研究中,学生对分数有了初步的了解,但为了让学生理解“单位”的概念并进一步阐明分数的意义,他们必须遵循自己的认知规律。因此,本课程坚持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的原则。采用启发、归纳、探究等教学方法,并穿插自学和实践。通过动手操作和直观演示,学生可以充分感知、比较和总结,突破由多个对象组成的整体也可以视为一个单元的困难1,逐层逐步推进,在此基础上理解分数的意义,培养学生的各种技能。
三、教学方法始终指导着
学生的学习过程,这与学习方法密不可分。在本课程的教学中,学习方法的指导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
1、 教学生如何探索知识。老师为学生们提供了一些实践材料,包括8个棋子、2个糖果、10个豆子和一张熊猫的照片。学生们被要求使用这些学习工具将它们分成点,画一幅画,并以小组合作的形式将它们折叠起来。然后观察和比较它们的相同点和不同点,了解单位1不仅可以是一个物体、一个测量单位,还可以是一个由许多物体组成的整体。达到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升华。
2、 引导学生掌握在获取知识的同时总结事物本质的方法。经过实际操作和比较,学生们得出结论,单元“1”也可以是由许多对象组成的整体。让学生进行两次操作,认识到由于拷贝数不同,拷贝数不同,生成的分数也不同。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明确分数的含义,并进行总结:将单元1等分为几个部分,表示一份或多份的份数,称为分数。
四、教学程序
(一)展示资料,了解通过对话自然引入的分数生成让学生通过调查向大家清晰地讲述自己,让学生有一种满足感,培养学生对学习成绩的兴趣,并感受到取得成绩的必要性。
(二)唤醒已知,探索未知
1、复习旧知识,准备学习新知识,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2、 第一次理解单元1的含义。
(1)老师说:12除了把一个苹果分成两部分外,拿一个苹果还能意味着什么?为了便于学生学习问题,老师为学生提供了一些实用材料(8个围棋、1米长的绳子、一张圆形的纸、一张熊猫画等),将他们分成小组,以小组合作的形式进行绘制和折叠,并尝试用这些学习辅助工具表达12个。
(2)小组沟通和分享结果
每个小组派代表到物理投影仪,向大家展示他们的操作方法和结果。
(3)教师利用多媒体技术突破重点难点问题。
例如,当学生使用8个棋子和6只熊猫来表示12的分数后,教师展示课件,并通过视觉演示让学生清楚单位可以是一个圆、一个测量单位和一个由多个物体组成的整体。
(4)引导和总结。在比较相同和不同之后,让学生发现、学习、探索、体验和理解单元1并讨论该单元结合实际情况,体验单位生活
2、再次操作并理解分数
(1)的含义第三,让学生用学习辅助工具表达不同的分数。在操作过程中,让学生意识到相同的学习辅助工具表现出不同的分数,从而得到不同的分数。如果份数不同,分数也会不同,为总结分数的意义做准备。同时,在操作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
(2)引导学生尝试总结分数的意义
(3)阅读课本第86页,自学分数的意义。
(4)5738例如,合并分数的含义以及分子和分母的含义。
(三)反馈练习
在这一环节,教师根据学生反馈的信息及时规范教学,使学生能够有效地掌握知识,达到培养和提高的目的。为了将面向所有人的教学与因材施教结合起来,让每个学生都取得成功,我设计了以下练习:
1、使用分数表示下图
2、中的彩色部分使用下面的分数表示图片中的彩色部分是否正确?为什么?
以上两个问题是基本练习。目的.是突出本课程的重点和难点,加深对分数含义的理解。
3、在游戏中赢得红旗
男女团队,派代表到前线赢得红旗,但要听从老师的指挥。如果你得到了正确的红旗,它将属于这个团队。如果您得到错误的机会,它将自动转移到下一个团队。老师将是先发者,其他学生将是小裁判。女生代表走到前面,拿走所有211人,男生拿走剩下的19人,女生拿走剩下的14人,男生拿走剩下的23人,女生拿走剩下的12人,剩下的一方将奖励全班。
该题的设计不仅加深了学生对分数含义的理解,而且提高了学习兴趣,符合小学生的心理特点,训练了学生的思维,培养了学生思维的广度和灵活性。
(四)全班总结,揭示主题
在这节课上,我们一起学习了分数的含义,并对分数有了进一步的理解。还有很多关于分数的知识!学生们在课后继续学习和探索;老师把学生的学习兴趣延伸到下一节课。
分数的意义教案【篇3】
学习内容:
教材104页例1、例2及做一做。
学习目标:
1、 我能理解同分母分数加、减法的算理,学会同分母分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
2、 我能正确计算同分母分数加、减法。
3、 我会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学习重点:
理解同分母分数加、减法的算理。
学习难点:
学会同分母分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
学习准备:
圆纸片
学习过程:
一、检查课前学习,导入新课
二、自主学习,合作探究
1、自学教材104页例1
(1)我得到的数学信息
(2)求爸爸妈妈一共吃了多少张饼?我写的算式
(3)我是这样想的,得出结果
(4)通过解答,我发现
分数加法的含义与整数加法的含义( )
计算同分母分数加法时,分母( ),分子( )。
2、小组合作学习例2
仔细观察,根据问题,写出算式。
我是这样想的,得出结果:
从计算中,我发现分数减法含义与整数减法含义( ),计算同分母分数减法时,分母( ),分子( )。
3.小组展示,汇报。
4.观察例1和例2,我发现计算同分母分数加减法时,分母( ),分子( )。计算的结果不是最简分数时,应该( )。
5.我能行
完成105页做一做第一题。
分数的意义教案【篇4】
学习内容:
课本第75—76页例1及“做一做”第1题。
学习目标:
1、我能通过学习归纳概括出分数的基本性质,并能理解分数基本性质,运用分数基本性质解题。
2、我能体会到数学知识间的内在联系,感受学习数学知识的价值。
学习重点:
我能理解和掌握分数的基本性质。
学习难点:
我能应用分数的基本性质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课前准备:
准备3张完全一样的正方形纸片。
学习过程:
一、导入新课
二、合作探究、检查独学
1、小组内检查独学部分的题目完成情况,质疑探讨,展示动手操作。
2、自学教材75页内容,思考下面的问题:
(1)通过例1的学习你发现了什么?
(2)它们的分子分母各是怎么样变化的?
(3)根据上面的例子,可以得出什么规律?
(4)根据分数与除法的关系,以及整数除法中商的变化规律,你能说明分数的基本性质吗?
分数的基本性质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小组代表展示、汇报
4、总结升华
5、巩固练习:完成课本第76页“做一做”第1题。
五年级下 册分数的意义和性质教案4
学习内容:
课本第60—61页内容,练习十一第1—4题。
学习目标:
1.我能通过学习知道分数是怎样产生的。
2.我能在正确认识单位“1”的基础上,理解分数的意义。
学习重难点:
我能理解单位“1”及分数的`意义。
课前准备:
正方形纸
学习过程:
一、导入新课
二、合作探究、检查独学
1.小组内检查独学部分的题目完成情况,质疑探讨。
2.自学课本第60、61页内容。根据自学内容我发现:
(1)分数是如何产生的?
(2)分数的意义是什么?
(3)什么是单位“1”?
(4)议一议:分数的分母和分子与什么有关系?结合你创造的分数,说一说分数表示的是什么?
3.小组内合作交流,小组代表展示、汇报。
4.总结升华:分数的定义是:把单位“1”()若干份,表示这样的()或者()的数叫做分数。
5.我能行:完成课本第63页练习十一第1—4题。
分数的意义教案【篇5】
教学目标
1、了解分数的产生,让学生理解单位“1”不仅是一个物体,许多物体也可以看成单位“1”。
2、学生能掌握单位“1”平均分成若干份,表示其中一份或者几份的数,叫分数。
3、能用分数表示部分与整体的关系
4、学生能知道某一个量是整体的几分之几。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体会数学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
教学重点:
使学生理解"分数"的意义,弄清分母,分子及分数单位的含义。
教学难点:
使学生理解"分数"的意义,弄清分数单位的含义。
教学准备:
课件
教学过程
一、板书课题:
同学们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分数的意义。
二、揭示目标:
这节课的目标是什么呢?请看:(出示学习目标),这个目标能当堂达到吗?:
三、自学指导:
请同学们打开书第45—46页,认真看课本内容边看书,并思考以下问题
1、什么情况下用分数表示。
2、分数四分之一表示什么
3、什么叫单位“1”
4、什么是分数单位?
五分钟后比一比,谁自学最认真,谁能做对检测题。
四、先学
(一)看书(看一看)
学生看书自学,教师巡视,确保每一名学生都在紧张的自学。
(二)检测(做一做):
1、完成课本46页做一做,指明学生板演,其余学生做练习本上。(要求字写的大小适中,字体端正。)
2、教师巡视发现错例,准备二次备课。
五、后教
(一)更正:
观察黑板上的题,发现错误的进行更正。(不同颜色的粉笔)
1、看做一做的第1空,若对,问:认为对的举手?为什么?若错,问:为什么错了?
2、看做一做的第2空,若对,问:认为对的举手?为什么?若错,问:为什么错了?
3、看做一做的第3空,若对,问:认为对的举手?为什么?若错,问:为什么错了?
4、看做一做的第4空,若对,问:认为对的举手?为什么?若错,问:为什么错了?
通过刚才的解答,我们可以看出,(总结)一堆糖可以看作是一个整体,可以把这个整体平均分成若干数,所以分数单位也不相同。(学生一分钟时间记忆)
六、课堂小结
今天我们学习了分数的意义,知道了一个物体或一些物体可以看作单位1,把这个整体分成若干份,这样的一份或者几份可以用分数来表示。一个整体可以用自然数1来表示,通常把它叫做单位“1”。(学生记忆并板书)
七、当堂训练
1、课本63面练习十一第1、2、3题。(必做题)
2、有三个小盒里面装有小棒,我从第一个小盒中拿出一根小棒,这一根小棒是这个整体的五分之一,我从第一个小盒中拿出二根小棒,这二根小棒是这个整体的五分之一,我从第一个小盒中拿出三根小棒,这三根小棒是这个整体的五分之一。你能猜出每个盒子里面原来有几根小棒吗?那你能不能说一说这三个五分之一有什么相同点和不同点吗?(思考题)
八、板书设计
分数的意义
一个物体或一些物体可以看作单位1,把这个整体分成若干份,这样的一份或者几份可以用分数来表示。
一个整体可以用自然数1来表示,通常把它叫做单位“1”。
分数的意义教案【篇6】
一、教学指导思想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教学,要让学生亲身经历数学知识的形成过程,也就是经历一个生动、丰富地思维过程。使学生通过数学活动,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和技能,激发学生对数学学习的兴趣。
二、教材分析
1、地位和作用:“分数的意义”这部分内容是在学生对分数已经有了一个初步的感性认识基础上进行探索学习的,它是学生系统学习分数的开始。学好这部分内容,将会对后续建构真分数、假分数等概念以及学习分数基本性质、分数四则运算、分数应用题等内容奠定坚实的基础。
2、教材编排特点:教材先简单说明分数的产生,再通过第85页上的一组图形,对已有的知识进行复习,在这基础上,指出还可以把许多物体看作一个整体,把这个整体平均分成若干份,这样的一份或几份也可以用分数来表示,并用86页的一组图来进行说明。从而引出单位“1”,并总结概括出分数的意义。结合分数的意义,再讲解分母、分子的意义。
3、教学目标:依据数学课程标准的理念,结合教材自身的特点和学生的认知规律,本课在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方面达到如下
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方面:通过组织学生创造分数、观察比较、抽象单位“1”的活动中,使学生正确建立单位“1”的概念,理解分数的意义。过程与方法方面:在探索、概括、理解体会分数意义的学习活动中,培养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和运用已有的知识和技能获取新知识,解决新问题的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方面:结合学生认知规律,充分发挥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的功能,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培养学生的自我探究的意识和创新精神。教学重点:理解分数的意义。教学难点:理解单位“1”的含义。
三、说教学方法
学生认识事物是由易到难,由浅入深循序渐进的。在教学中本着遵循他们的认知规律,采用以教师使用信息技术为主的演示型教学模式,坚持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原则。采用启发诱导、探究等教学法,并穿插练习。通过动手操作、直观演示,让学生充分感知,再经过比较、归纳,突破许多物体组成的一个整体也可以看作单位“1”这一难点。
四、说学法
指导学生学习过程的始终,都离不开学法。在本课的教学中学法的指导寓于教学过程的始终。 1、在教学中,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借助信息技术媒体进行自主操作、自主探究学习。教师教给学生探索知识的方法。教师为学生提供了一些动手的`材料,让学生创造分数,通过观察、比较他们的异同,领悟出单位“1”不仅仅可以是一个物体、一个计量单位、还可以是许多物体组成的一个整体,达到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升华。 2、引导学生在获取知识的同时,掌握对事物本质进行归纳总结的方法。
五、教学过程
设计布鲁纳指出“探索是教学的生命线。”在本课教学中,我没有把现成的概念告诉学生,而是引导学生在操作、实验中、概括和交流等数学活动中发现问题、探究问题、获得知识完整的概念。对新课标提出的“以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作为学生的主要学习方式”做出了很好的诠释。根据学生由“感知—表象—抽象”的认知规律,在教学中主要采用了创设情境、动手操作及自主探究的教学方法,即把问、说、讲、做的权利和时间交给学生,力途为学生营造一个宽松、民主的学习氛围,充分调
动学生眼、口、脑、手等多种感官参与认识活动,让孩子们真正感受到“我能行”。在深入剖析教材分析学生的基础上,全课以“创设情境,习旧引新——探索交流,建构分数——分层练习,深化提高——首尾照应,升华认识”四大主线贯穿全课,其中动手操作,创造分数这一大环节包括小组动手创造分数;小组汇报交流展示操作成果;观察比较,抽象单位“1”;概括抽象,归纳分数的意义四步。
具体过程:
(一)创设情境,习旧引新动画演示,激发学生欲望。课的开始创设一个学生喜闻乐见的整数、自然数和分数组成的童话情境,为新知的引入拉启了一个良好的序幕,使枯燥的数学内容生活化、趣味化,通过扮演整数妈妈进行介绍,既复习了分数的初步认识,又了解了分数是怎样产生的,同时又借自然数想急切了解分数的有关知识,引导学生参与教学目标的制订。该环节做到了在情境中习旧,激活了学生原有的认知结构。
(二)探索交流,建构分数建构主义强调,学生学习数学的过程实质上就是“做数学”的过程。在本环节,教师注重引导学生动手实践、自主探索,采用合作交流的学习方式学习新知。
具体表现在:
1、小组动手创造分数事先老师给每个小组提供了一套学习材料,并要求小组长分分工,同学们利用提供的学习材料折一折、分一分,看看能得到哪些分数,而后再与小组同学交流一下,说说自己是怎样得到这些分数的。
2、小组汇报交流展示操作成果,教师也就结合学生的发言同时板书。由动手操作创造分数——自主探索找分数——合作交流说分数,学生在这一过程中获取了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为学生主动建构分数的意义做好了孕伏。
3、观察比较,抽象单位“1”要求学生仔细观察分数,小组展开讨论,比较“分数”,然后汇报交流,共同分享,得到所有分数的异同。在此基础上老师小结:象这样的一个物体、一个计量单位、一个整体可以用自然数1来表示,通常叫做单位“1”。这一环节通过相同点与不同点的讨论,突出了分数意义的关键“平均分”,为单位“1”的抽象做好了准备。通过比较——抽象——具体化,使学生深刻地理解了单位“1”的内涵。应该说这个环节是具有开放性的,有利于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而且较好地突破了难点。
4、概括抽象,归纳分数的意义首先要求学生结合黑板上的例子用自己的语言说说什么叫分数(至少请3—4位同学叙述);其次引导学生理解“若干”一词的含义;再结合学生的发言,板书分数的意义。然后就黑板上的分数,任选一个请学生说说它的意义。再引导学生说8/10 、 8/x、x/8、x/x的意义,从而抽象出分母、分子的含义。分数意义的归纳注重鼓励学生用自己的语言说出,做到了新课标要求的淡化概念,注重实质。学生在有趣的情景中习旧、反思、总结,提高了认知和情感的参与度。尤其是8/10 →8/x→x/8 →x/x这一分数模型的构造,自然地引申出了分母与分子的含义,能感悟到分数的本质、数学的简洁美。分数意义的归纳环环相扣、层层递进,引领学生体验了分数意义的再创造过程,同时也突出了本节课的重点。
(三)分层练习,深化提高练习是巩固新知的必要手段,为此,我设计了:
1、自我检测。(P87页练一练)
2、快速抢答。(用分数表示下面各图中的涂色部分———练习十八中的1题)
3、做一做。(用下面的分数表示图中的涂色部分,对不对?手势判断,完成练习十八中的第2题)以上练习的安排,从内容上紧紧围绕重点并遵循了由易到难,由浅入深地原则,体现了层次性、针对性、趣味性,也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为把枯燥的数学知识融入到了丰富的生活中,较好地体现了时代性、生活性,而且要在潜移默化中对学生地渗透思想教育,我设计了分数意义的实际应用的练习:点击生活
4、点击生活。(说说下列每句话中分数所表示的意义)
⑴小红花了1小时的2/3做功课。
⑵小明吃了一块饼的3/4。
⑶这一块菜地的1/5种了西红柿。
5、游戏:摸一摸,猜一猜临近下课,学生易于疲劳,注意力也易涣散,于是我安排了摸一摸,猜一猜游戏,通过摸一摸,猜一猜这两项富有情趣的活动,很好地考察了学生对分数意义的理解情况,使学生对数学产生亲切感。同时也为后续学习分数乘除法应用题做好了铺垫。正如波利亚所指出的:抽象的道理是重要的,但要用一切办法使他们看得见、摸得着。
(四)首尾照应,升华认识
让我们一起回到刚才的童话故事,如果你是整数妈妈,你能给自然数再深入介绍一下分数阿姨吗?用“分数做客”的童话贯穿整节课的始终,突破以往数学课上复习与总结的旧模式,使得课的结构浑然一体。